(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知识点宝典汇总优选全文

高中数学知识点宝典汇总优选全文

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逆命题若q 则p逆否命题若┐q 则┐p互为逆否互逆否互为逆否互互逆否互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集合知识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3.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集合运算:交、并、补.5. 主要性质: ①U A B AB A A B B AB U ⊆⇔=⇔=⇔=C ②C U (A ∩B )= (C U A )∪(C U B ) C U (A ∪B)= (C U A )∩(C U B )6. 设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①A 的子集个数为n 2;②A 的真子集个数为12-n ;③A 的非空子集个数为12-n ;④A 的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7。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b ax >()00<>a a 或分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0(02>>++a c bx ax :(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③一元高次不等式:穿根法(零点分段法)(记忆:x 的系数全化为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奇(次幂)穿,偶(次幂)穿而不过)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0)(0)()(0)()(;0)()(0)()(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移项通分,不能去分母)3。

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c b ax <+,与)0(>>+c c b ax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将x 的系数化为正,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三.简易逻辑1.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一真则真);p 且q (记作“p ∧q ” )(一假则假);非p (记作“┑q ” )(真假相反) 。

(完整word版)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数学必修 + 选修知识点概括必修 1 数学知识点第一章:会合与函数观点1、会合三因素:确立性、互异性、无序性。

2、常有会合:正整数会合:N*或N,整数会合:Z ,有理数会合: Q,实数会合: R.3、并集 . 记作:A B.交集.记作: A B.全集、补集C U A { x | x U ,且 x A}(C U A)∩( C U B) = C U(A∪B) (C U A)∪( C U B) = C U(A∩B);A B B B A;简略逻辑:或:有真为真,全假为假。

且:有假为假,全真为真。

非:真假相反原命题互逆逆命题若 p则 q互若 q 则 p否为互逆互否为逆否否互否命题逆否命题若┐q则┐p若┐p则┐q互逆原命题:若 P则 q;抗命题:若q 则 p;否命题:若┑ P 则┑q;逆否命题:若┑ q 则┑ p。

常用变换:① f ( x y) f ( x) f ( y) f ( x y) f ( x).f ( y)证f ( x y)f ( y)f( )[()]() ( )f ( x)x f x y y f x y f y② f (x) f ( x) f (y) f (x y) f ( x) f ( y)y证:x xf()f()f() f (y)yy4、设 A、B 是非空的数集,假如依据某种确立的对应关系 f ,使对于会合A中的随意一个数 x ,在会合B中都有唯一确立的数 f 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f : A B 为会合A到会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 f x , x A .分母不等于零5、定义域被开方大于等于零对数的幂大于零,底大于零不等于1值域:利用函数单一性求出所给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函数单一性:(1)定义法:设x1、x2[ a, b], x1 x2那么f (x1 ) f ( x2 )0 f ( x)在[ a, b] 上是增函数;f (x1 ) f ( x2 )0 f ( x)在[ a, b] 上是减函数.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2)导数法:设函数 y f (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f (x) 0 ,则f ( x)为增函数;若f ( x)0 ,则 f ( x)为减函数 .7、奇偶性f x 为偶函数:f x f x 图象对于y 轴对称.函数 f x 为奇函数f x f x 图象对于原点对称 .若奇函数y f x 在区间0,上是递加函数,则y f x 在区间,0 上也是递加函数.若偶函数 yf x 在区间 0,上是递加函数,则yf x 在区间 ,0 上是递减函数.函数的几个重要性质:① 如 果 函 数 yf x 对 于 一 切 x R , 都 有f ax f ax 或 f ( 2a-x ) =f ( x ),那函数 y f x 的图象对于直线 x a 对称 .②函数 yf x 与函数 y fx 的图象对于直线x 0对称;函数 yf x 与函数 y f x 的图象对于直线y 0 对称;函数 yf x 与函数 yf x的图象对于坐标原点对称 .二、函数与导数1、几种常有函数的导数① C '0 ;② ( x n )' nx n 1 ;③ (sin x) ' cos x ; ④ (cos x) ' sin x ; ⑤ ( a x ) 'a xln a ; ⑥ ( e x) 'e x; ⑦ (log a x)'1 ;⑧ (ln x) ' 1x ln ax2、导数的运算法例( 1) (u v)'u ' v '.( 2) (uv)' u 'v uv ' .( 3) ( u)'u 'v uv ' (v 0) .vv 23、复合函数求导法例复合函数 yf (g (x)) 的导数和函数y f (u), u g (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 y x y u u x , 即 y 对 x 的导数等于 y 对 u 的导数与 u 对 x 的导数的乘积 .解题步骤 :分层—层层求导—作积复原导数的应用:1、 yf (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 yf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是曲线yf ( x) 在P(x 0 , f (x 0 )) 处的切线的斜率 f (x 0 )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yy 0 f (x 0 )(xx 0 ) .切线方程 : 过点 P x 0 , y 0 的切线方程,设切点为x 1, y 1 ,则切线方程为 y y 1 f ' x 1 x x 1 ,再将 P 点带入求出 x 1 即可 2、函数的极值 (---- 列表法 )(1) 极值定义:极值是在 x 0 邻近全部的点,都有f ( x) < f ( x 0 ) ,则 f ( x 0 ) 是函数 f (x) 的极大值;极值是在 x 0 邻近全部的点,都有 f ( x) > f (x 0 ) ,则 f ( x 0 ) 是函数 f (x) 的极小值 .(2) 鉴别方法:①假如在 x 0 邻近的左边 f ' (x) > 0,右边 f ' (x) < 0,那么 f ( x 0 ) 是极大值;②假如在 x 0 邻近的左边 f ' (x) < 0,右边 f ' (x) > 0,那么 f ( x 0 ) 是极小值 .3、求函数的最值(1) 求 y f (x) 在 (a, b) 内的极值(极大或许极小值)(2) 将 y f (x) 的各极值点与 f (a), f (b) 比较,此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数学复习总结目录预备部分初中知识复习----------6第一部分集合及其运算----------7第二部分方程与不等式----------8(绝对值方程与不等式;一次,二次方程与不等式)第三部分函数------------------11(常数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简谐振动)第四部分函数性质--------------18(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周期性,图像的平移与伸缩,可导性,定积分)第五部分数列------------------2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第六部分命题与简易逻辑--------25(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或,且,非,全称量词,存在量词)第七部分几何和向量------------26(点,线,面,垂直,平行,二维向量,三维向量)第八部分直线和圆的方程--------32(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点到线距离公式, 定比分点公式)第九部分圆锥曲线--------------34(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弦长公式)第十部分统计-----------------37(随机抽样,线性回归,独立性检验)第十一部分概率-----------------41(排列与组合,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期望,方差)第十二部分复数及其运算----------44(实部,虚部,虚数单位i,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第十三部分推理与证明-----------46数学(必修1)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1.2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人教A版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3)人教A版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必修4)人教A 版第一章 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5 函数()sin y A x ωφ=+的图像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 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形(必修5)人教A 版第一章 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第二章 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S 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n S 第三章 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3.4 基本不等式:2ba ab +≤理(选修2-3)人教版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3二项式定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式及其应用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理(选修4-5)人教版第一章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1.1不等式1.2绝对值不等式第二章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1比较法2.2综合法与分析法2.3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3.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3.2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3.3排序不等式第四章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4.1数序归纳法4.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初中知识复习1.实数轴: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b ab +=++()2222a b a b ab-=+-3.平方差公式:4.运算:42,1222323,5052==⨯⨯==5.中点坐标公式:-∞ +∞1•••()22,B x y 1212(,)22x x y y ++中点,B ,B "⊆";A 拥有的元素都有时记作A ⎧⎪6.勾股数组: 3,4,5; 6,8,10; 5,12,13第一部分 集合及其运算(必修1)1.集合定义:若干个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2.表示法:a.如:{0,1,-2}是列举法.b.如:{x|x>2}是描述法.c. 如: 是文氏图法d.特殊符号如:∅是空集;N 是自然数集; N *或N +是正整数集.(自然数集合中去掉零)Z 是整数集; Q 是有理数集. R 是实数集; C 是复数集.3.集合中元素具有的性质:①1{1,0,2,3}2{1,0,2,3}∉-⎫⎬∈-⎭体现确定性;②{1,0,1,2,5}--是错误书写体现互异性;③{025}{502}=,,,,体现无序性. 4.关系a.集合和元素的关系.(是否是属于关系)(以A,B 代表集合,以m 代表元素)m 和A 的关系:b.集合和集合的关系(是否是包含关系)m m ⎧∈⎨∉⎩当在A 中时,记作"m A",读作"m 属于A".当不在A 中时,记作"m A".读作"m 不属于A".222a b c+=cba⇒A 和B 的关系:定理1: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意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定理2:当集合A 中的元素个数为n 个时,那么A 有..nn⎧⎪⎨⎪⎩子集个数为2个真子集个数为2-1个 5.运算第二部分 方程与不等式1. 方程定义: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初中)2. ①绝对值方程(初中)“|x-a|”表示数轴上点x 到点a 的距离. 例1.求解 5x =分析:如图所示解:055,5x x x x =-=⇒=-=例2.求解 |2|3x -=分析:如图所示 解:231,5x x x -=⇒=-=②绝对值不等式(必修5) 形态1.文氏图数学表达式何种运算说明{}|x x A x B ∈∈且 A B取A 和B 的公有元素{}|x x A x B ∈∈或A B取A 和B 的所有元素{}|x x I x A ∈∉且I C A相对于全集I 求A 的补集,(0)x a b b -<>图(1)形态2.图(2)3.①一元一次方程(初中)形如:0,(0)ax b a +=≠叫一元一次方程. 例1.②一元一次不等式(必修5)定理:不等式的两侧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数,不等式不改变符号.但若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负数要改变不等式符号. (如是正数不变号)4.①一元二次方程(初中)形如:20,(0)ax bx c a ++=≠叫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一.(公式法)(第一步:首先计算)判别式24b ac ∆=-(第二步:确定∆属于下面哪一类型):解法二.(十字交叉法) 例.2230x x --= 分析:,(0)x a b b x a b x a b x a b x a b->>⇒-<-->⇒<->+ or or 2302332x x x -=⇒=⇒=b b 0,. 22b 0,.2<0,. x x a ax a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解,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解方程无实解(错) (对)解:注:此法的关键是将系数a 与c 拆分成两个数的乘积并且拆分所得数交叉相乘的和必须等于系数b.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拆分. 定理:(韦达定理)(又名根与系数关系)在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有解12,x x 的情况下:②一元二次不等式(必修5)形态1.求解 260x x --> 解:令()(),23,.∴-∞-+∞不等式解集为形态2.求解 2230x x -++>解:31,.2⎛⎫∴- ⎪⎝⎭不等式解集为步骤总结:1.要解不等式先解等式.2.画草图看大小号.形态3.求解 304x x -≤+解:223(1)(23)031,2x x x x x x --=+-=⇒=-=1212;b cx x x x aa-+==,260(2)(3)02,3x x x x x x --=⇒+-=⇒=-=2230(1)(-23)031,2x x x x x x ++=⇒++=⇒=-=令-(3)(4)030404434340x x x x x x x x -+≤⎧-≤⇒⎨+≠+⎩-≤≤⎧⇒⇒-<≤⎨+≠所以解集为}{|43x x -<≤5.基本不等式(必修5) 1)来源①②2)基本不等式使用注意事项 口诀:1正2定3相等①1正,是指参加运算的量必须是正数.②2定,是指参加运算的量,要么和是定值,要么积是定值. ③3相等,是指参加运算的量相等时,均值不等式才能取等号.第三部分 函数1. 定义:在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x 经过对应法则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 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称这个整体叫函数. (必修1) 记作::f A B→2. 函数的三要素(必修1)①定义域和值域定义域一般情况下会给出,当题目没有给出时,定义域默认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常见陷阱有以下几处①.分母不能为零. ②.偶次根号下的量要大于或等于零. ③.底数位置上的量要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④.真数位置上的量要大于零.⑤.不能有双零结构,即“ ”.例. 求031()3log (1)2f x x x x x =++++++的定义域. 解:由222222()02.a ab b a b a b ab -+=-≥⇔+≥2222()2()()02,(0,0)a ab b a a b b a b a b ab a b -+=-+=-≥⇔+≥>>03y =3020100x x x x +≥⎧⎪+≠⎪⇒⎨+>⎪⎪≠⎩ ()f x 的定义域为}{|>10x x x -≠且②对应法则所谓对应法则就是指运算的混合物,要掌握的运算有四对共八个: 加←->减 乘←→除 乘方←→开方 指数←->对数 常见函数主要有a.常数函数,如b.一次函数,如 21y x =-c.二次函数,如 223y x x =+-d.指数函数,如 12,()3xx y y ==e.对数函数,如 213log ,log y x y x ==f.三角函数,如 sin ,cos ,tan y x y x y x ===具体如下:(注意:学函数核心点就是学系数) a.常数函数:图像是平行于x 轴的一条直线. (必修2) b.一次函数(必修2) 通式: 例如:图像: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12,(0):3;:1y ax b a l y x l y x =+≠=+=-+222,(0)21;23y ax bx c a y x x y x x =++≠=-+=-++①系数a图像上坡,增函数.图像下坡,减函数.②系数b 决定图像在y 轴上的截距.c.二次函数通式: 例如: 图像:抛物线 ①系数a图像开口向上.图像开口向下.②系数b 和a 共同决定对称轴: 2bx a-=,顶点坐标24(,)24b ac b p a a --. ③系数c 决定图像在y 轴的截距. ④表达式的另外形式:(一般式)(顶点式)(双根式)d.和e.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必修1)①运算法则 指数运算 对数运算222124()24()()y ax bx c b ac b a x a aa x x x x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N a a M N MN M M N N M N M b +=-==()r s r s r s r s s r rsra a a a a a a a +-⋅=÷==00a a >⎧⎨<⎩时,时,00a a >⎧⎨<⎩时,时,②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关系 当>01a a ≠且时,log x a a N x N =⇐⇒=如:32283log 8=⇐⇒=③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区别与联系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表达式x y a =log a y x =图像函数存在条件 底数都要满足:≠a>0且a 1单调性①当0<a<1时,其为减函数↘;②当a>1时,其为增函数↗f.三角函数 (必修4)1.角: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高中数学是中学数学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高中数学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更是接触一些高级应用数学的开始。

高中数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因此,高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本文对高中数学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希望对广大学生进行参考和复习。

一. 函数与方程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是一个重要的章节,该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等。

其中,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1.1 函数本章的整体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初一到初三的初级阶段和高一的深化阶段。

初中的函数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表示。

高中的函数则包括函数的极限、导数、微积分和三角函数等知识点。

初中过渡至高中的学生必须要对初中的函数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这是高中数学门槛中最低的一个内容分支。

此外,在学习高中的函数知识点时,学生需要有基础知识的理论思考和严密的逻辑分析。

1.2 方程方程是数学中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一元方程、二元方程、高维方程等,都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高中数学中主要阐述了代数方程、线性方程、二次方程、三次方程以及高次方程等知识点。

在学习方程知识时,我们需要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1.3 不等式和数列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学习不等式知识时,我们需要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的形式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数列是数学中重要的一种数学对象。

它是一种有特定顺序的数的序列,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掌握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定义,以及数列的和、平均数和递推等知识点。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全)(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全)(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数学选修 1-1 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A ⊆B ,则 A 是 B 的充分条件或 B 是 A 的必要条件;若A=B,则 A 是 B 的充要条件;●逻辑联结词:⑴且:命题形式p ∧q ;⑵或:命题形式p ∨q ;⑶非:命题形式⌝p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 ∀”表示.全称命题p:∀x ∈M , p(x)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x ∈M , ⌝p(x)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 ∃”表示.特称命题p:∃x ∈M , p(x)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x ∈M , ⌝p(x) .第二章圆锥曲线●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即:| MF1 | + | MF2 |= 2a,(2a >| F1 F2 |)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椭圆的几何性质:x2 y2 y2 x2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线.即:|| MF1 | - | MF2||= 2a,(2a <| F1F2|) .F1F2)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双曲线的几何性质:x2 y2 y2 x2●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称为抛物线.定点F 称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称为抛物线的准线.p p●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过抛物线的焦点作垂直于对称轴且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的线段AB ,称为抛物线的“通径”,即AB = 2 p .● 焦半径公式: 若点P ( x , y ) 在抛物线 y 2 = 2 px ( p > 0) 上,焦点为 F ,则 P F = x + ;2若点P( x , y ) 在抛物线 x 2 = 2 py ( p > 0) 上,焦点为 F ,则 P F = y + ;2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函数 f( x ) 从 x 到 x的平均变化率: f ( x 2 ) - f ( x 1 ) 1 2x - x210 ( ) ( ( ))0⎣ ⎦ ●导数定义: f( x ) 在点 x 0 处的导数记作 y '= f '(x ) = lim f (x 0 + ∆x ) - f (x 0 ) .x = x 0∆x →0 ∆x ● 函数 y = f ( x ) 在点 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y = f x P x , f x 在点 处的切线的斜率.●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 C ' = 0 ;② (x n )' = nx n -1 ;③ (sin x )' = cos x ;④ (cos x )' = -sin x ;⑤ (a x )' = a x ln a ;⑥ (e x )' = e x ;⑦ (log ax )'=1 x ln a;⑧ (ln x )' = 1x●导数运算法则:(1) (2)⎡⎣ f ( x ) ± g ( x )⎤⎦' = ⎡⎣ f ( x )⋅ g ( x )⎤⎦' = f '( x ) ± g '( x ) ;f '( x )g ( x ) + f ( x ) g '( x ) ;⎡ f ( x ) ⎤' =f '( x )g ( x ) - f ( x ) g '( x )(3) ⎢ g ( x ) ⎥ ⎡⎣ g ( x )⎤⎦2( g ( x ) ≠ 0) .● 在某个区间(a , b ) 内,若 f '( x ) > 0 ,则函数 y = 若 f '( x ) < 0 ,则函数 y = f ( x )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f ( x )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求函数 y = f( x ) 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 f '( x ) = 0 .当 f '( x 0 ) = 0 时:(1) 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 x ) > 0 ,右侧 f '( x ) < 0 ,那么 f ( x 0 ) 是极大值; (2) 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 x ) < 0 ,右侧 f '( x ) > 0 ,那么 f ( x 0 ) 是极小值.●求函数 y = f( x ) 在[a , b ]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是:(1) 求函数 y = (2) 将函数 y = f ( x ) 在(a , b ) 内的极值;f ( x ) 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 f (a ) , f (b )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新高考地区)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新高考地区)精选全文完整版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元素与集合(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表示符号分别为∈和∉.(3)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相等集合A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都相同A=B 子集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集合B中的元素A⊆B 真子集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集合B中的元素,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BA⊂≠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并集集合的交集集合的补集符号表示A∪B A∩B若全集为U,则集合A的补集为∁U A 图形表示集合表示{x|x∈A,或x∈B}{x|x∈A,且x∈B}{x|x∈U,且x∉A} 4.集合的运算性质(1)A∩A=A,A∩∅=∅,A∩B=B∩A.(2)A∪A=A,A∪∅=A,A∪B=B∪A.(3)A∩(∁U A)=∅,A∪(∁U A)=U,∁U(∁U A)=A.[方法技巧](1).若有限集A中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2)子集的传递性:A⊆B,B⊆C⇒A⊆C.(3)A⊆B⇔A∩B=A⇔A∪B=B⇔∁U A⊇∁U B.(4)∁U(A∩B)=(∁U A)∪(∁U B),∁U(A∪B)=(∁U A)∩(∁U B).15q pqq6、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2)存在量词: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7、全称命题和存在性命题(命题p的否定记为⌝p,读作“非p”)[方法技巧]1.区别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B且B⇏A),与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B⇒A且A⇏B)两者的不同.2.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规律是“改量词,否结论”.2二:函数基本知识(1)1、函数三要素32、函数性质43、指数和对数运算4、函数图象变换5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Δ=067三:函数基本知识(2)1、一次函数2、反比例函数o yxyxo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0∞)8点,且在第一象限是减函数.,1)点).“指大图低”).910四:三角函数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的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2)分类⎩⎪⎨⎪⎧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3)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 }. 2.弧度制的定义和公式(1)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弧度记作rad. (2)公式角α的弧度数公式 |α|=lr (弧长用l 表示)角度与弧度的换算1°=π180rad ;1 rad =⎝⎛⎭⎫180π° 弧长公式 弧长l =|α|r 扇形面积公式S =12lr =12|α|r 2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定义: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那么sin α=y ,cos α=x ,tan α=yx(x ≠0).(2)几何表示:三角函数线可以看作是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正弦线的起点都在x 轴上,余弦线的起点都是原点,正切线的起点都是(1,0).如图中有向线段MP ,OM ,AT 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提醒](1)若α∈⎝⎛⎭⎫0,π2,则tan α>α>sin α. (2)角度制与弧度制可利用180°=π rad 进行互化,在同一个式子中,采用的度量制度必须一致,不可混用.114.象限角的集合5.轴线角的集合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sin 2α+cos 2α=1. (2)商数关系:sin αcos α=tan α.2k πα+ α− πα− πα+ 2πα− 2πα−2πα+2πα−sinsin αsin α−sin αsin α−sin α−cos αcos αcos α−coscos αcos αcos α−cos α−cos αsin α sin α− sin αtan tan α tan α− tan α− tan α tan α− cot α cot α− cot α−8.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S αβ+: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S αβ−: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 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C 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T αβ+: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T αβ−: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129.二倍角公式:2S α:sin 22sin cos ααα= 2T α:22tan tan 21tan ααα=− 2C α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10.降幂公式:1sin cos sin 22ααα= 21cos 2sin 2αα−= 21cos 2cos 2αα+=11.半角公式:12.合一变形 22sin cos )a x b x a b x ϕ+=++, 其中 tan b aϕ=1313.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sin y x =cos y x = tan y x =图象定义域R R,2x x k k ππ⎧⎫≠+∈Z ⎨⎬⎩⎭值域 []1,1−[]1,1−R最值 当22x k ππ=+()k ∈Z 时,max 1y =;当22x k ππ=− ()k ∈Z 时,min 1y =−.当()2x k k π=∈Z 时,max 1y =;当2x k ππ=+()k ∈Z 时,min 1y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周期性 2π2ππ奇偶性奇函数 偶函数奇函数单调性在2,222k k ππππ⎡⎤−+⎢⎥⎣⎦()k ∈Z 上是增函数;在32,222k k ππππ⎡⎤++⎢⎥⎣⎦()k ∈Z 上是减函数.在[]()2,2k k k πππ−∈Z 上是增函数;在[]2,2k k πππ+()k ∈Z 上是减函数.在,22k k ππππ⎛⎫−+⎪⎝⎭()k ∈Z 上是增函数.对称中心 ()(),0k k π∈Z(),02k k ππ⎛⎫+∈Z⎪⎝⎭ (),02k k π⎛⎫∈Z ⎪⎝⎭对称轴()2x k k ππ=+∈Z()x k k π=∈Z无对称轴函 数性 质四:平面向量“三角形法则”λ(μa)=(λμ)aλ+μ)a=λa+μa14五: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2、解三角形的四种模型153、解三角形的多解分析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应分析解的情况:如已知a,b,A,则当A为锐角时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图示关系式a<b sin A a=b sin A b sin A<a<b a≥b a>b a≤b解的情况无解一解两解一解一解无解16六:数列1、数列基本性质172、求数列通项公式(1).前n项和型(2)递推公式型183、数列求和19七:圆锥曲线1、椭圆a b-a≤x≤a,-b≤y≤b≤x≤b,-a≤y≤对称轴:对称中心:原点F1(-c,0),F2(c,0)(0,-c),F2(0,2、双曲线≤-a或x≥a;y∈∈R;y≤-a或y对称中心:原点203、抛物线x≥0;y∈R x≤0;y∈R x∈R;y≥0x∈R;y≤0对称轴:轴轴214、圆锥曲线的常用性质2223八: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公式】1.斜率公式(1)若直线l 的倾斜角α≠90°,则斜率k =tan α.(2)P 1(x 1,y 1),P 2(x 2,y 2)在直线l 上,且x 1≠x 2,则l 的斜率k =y 2-y 1x 2-x 1.3.几种距离公式(1)两点P 1(x 1,y 1),P 2(x 2,y 2)之间的距离:|P 1P 2|=(x 2-x 1)2+(y 2-y 1)2.(2)点P 0(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0+By 0+C |A 2+B 2.(3)两条平行线Ax +By +C 1=0与Ax +By +C 2=0(其中C 1≠C 2)间的距离:d =|C 1-C 2|A 2+B 2.4.圆的标准方程:(x -a )2+(y -b )2=r 2(r >0),其中(a ,b )为圆心,r 为半径.5.圆的一般方程:x 2+y 2+Dx +Ey +F =0该方程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D 2+E 2-4F >0其中圆心为⎝⎛⎭⎫-D 2,-E 2,半径r =D 2+E 2-4F 2.6.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常用的两种方法(1)几何法: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和圆半径r 的大小关系:d <r ⇔相交;d =r ⇔相切;d >r ⇔相离.(2)代数法:利用判别式Δ=b 2-4ac 进行判断:Δ>0⇔相交;Δ=0⇔相切;Δ<0⇔相离.247.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圆O 1:(x -a 1)2+(y -b 1)2=r 21(r 1>0),圆O 2:(x -a 2)2+(y -b 2)2=r 22(r 2>0).则:d >r 1+r 2⇔外离; d =r 1+r 2⇔外切; |r 1-r 2|<d <r 1+r 2⇔相交;d =|r 1-r 2|⇔内切; 0≤d <|r 1-r 2|⇔内含【必备结论】1.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由正切图象可以看出:①当α∈⎣⎡⎭⎫0,π2时,斜率k ∈[0,+∞)且随着α增大而增大; ②当α=π2时,斜率不存在,但直线存在;③当α∈⎝⎛⎭⎫π2,π时,斜率k ∈(-∞,0)且随着α增大而增大.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斜截式判断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ⅰ)若其斜率分别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ⅱ)当直线l 1、l 2不重合且斜率都不存在时,l 1∥l 2.②两条直线垂直:(ⅰ)如果两条直线l 1、l 2的斜率存在,设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1.(ⅱ)当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而另一条的斜率为0时,l 1⊥l 2.(2)一般式判断法:设两直线A 1x +B 1y +C 1=0与A 2x +B 2y +C 2=0,则有:①l 1∥l 2⇔A 1 B 2=A 2B 1且A 1 C 2≠A 2 C 1; ②l 1⊥l 2⇔A 1A 2+B 1B 2=0.3.直线系方程:(1)平行线系:与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Ax +By +m =0(m ≠C );(2)垂直线系:与直线Ax +By +C =0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Bx -Ay +n =0;(3)交点线系:过A 1x +B 1y +C 1=0与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可设: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方程(x-a)2+(y-b)2=r2,一般方程x2+y2+Dx+Ey+F=0,点M(x0,y0),则有:(1)点在圆上:(x0-a)2+(y0-b)2=r2,x02+y02+Dx0+E y0+F=0;(2)点在圆外:(x0-a)2+(y0-b)2>r2,x02+y02+Dx0+E y0+F>0;(3)点在圆内:(x0-a)2+(y0-b)2<r2,x02+y02+Dx0+E y0+F<0.5.圆的切线方程常用结论(1)过圆x2+y2=r2上一点P(x0,y0)的圆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2)过圆(x-a)2+(y-b)2=r2上一点P(x0,y0)的圆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3)过圆C:x2+y2+Dx+Ey+F=0外一点M(x0,y0)作圆的两条切线,则两切点所在直线方程的求法:①以M为圆心,切线长为半径求圆M的方程;②用圆M的方程减去圆C的方程即得;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常用结论(1)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的条数:①内含:0条;②内切:1条;③相交:2条;④外切:3条;⑤外离:4条.(2)公共弦直线:当两圆相交时,两圆方程(x2,y2项系数相同)相减便可得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7.常用口诀:①直线带参,必过定点;②弦长问题,用勾股.【方法】1.直线的对称问题:(1)点关于线对称:方程组法,设对称后点的坐标为(x,y),根据中点坐标及垂直斜率列方程组;(2)线关于线对称:①求交点;②已知直线上取一个特殊点,并求其关于直线的对称点;③两点定线即可.(3)圆关于线对称:圆心对称,半径不变.25262.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1)切线问题:一般设直线点斜式(讨论斜率存在),然后依据d =r 列方程求解;(2)弦长问题:用勾股,即圆的半径为r ,弦心距为d ,弦长为l ,则根据勾股得⎝⎛⎭⎫l 22=r 2-d 2;3.轨迹求法:①直译法:直接根据题目提供的动点条件,直接列出方程,化简可得;②几何法:根据动点满足的几何特征,判断其轨迹类型,然后根据轨迹定义直接写出方程.③代入法:找到要求点与已知点的关系,代入已知点满足的关系式等.27九: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公式】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1)基本公式:①圆:面积S 圆=πr 2, 周长C 圆=2πr ;②扇形:弧长l 扇形=αR , 面积S 扇形=12lR =12αR 2,周长C 扇形=l +2R .S 圆柱侧=2πrl S 圆锥侧=πrl 圆台侧=π(r 1+(3)柱、锥、台和球的体积公式①柱体(棱柱和圆柱):S 表面积=S 侧+2S 底,V 柱=Sh ;②锥体(棱锥和圆锥) :S 表面积=S 侧+S 底,V 锥=13Sh ;③台体(棱台和圆台) : S 表面积=S 侧+S 上+S 下,V 台=13(S 上+S 下+S 上S 下)h ;④球:S 球=4πR 2 ,V 球=43πR 3;2.平行关系的判定及性质定理:283.垂直关系的判定及性质定理:图形语言4.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求解公式:(1)异面直线成角:设a ,b 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则l 1与l 2所成的角θ满足:cos θ=|a ·b ||a ||b |;(2)线面成角: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a 与n 的夹角为β,则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满足:sin θ=|cos β|=|a ·n ||a ||n |.(3)二面角:设n 1,n 2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两面的成角θ满足:cos θ=cos 〈n 1,n 2〉=n 1·n 2|n 1|·|n 2|;(4)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右图所示,已知AB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为:|BO →|=|AB →·n ||n |,即向量在法向量n 的方向上的投影长.29【结论】1.直观图与原图的关系:(1)作图关系:①位置:平行性、相交性不变;②长度:平行x (z )轴的长度不变,平行y 轴的长度减半.(2)面积关系:S 直观图′=24×S 原图;2.几个与球有关的内切、外接常用结论:(1)正方体的棱长为a ,球的半径为R ,则: ①若球为正方体的外接球,则2R =3a ; ②若球为正方体的内切球,则2R =a ; ③球与正方体的各棱相切,则2R =2a .(2)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b ,c ,则外接球直径=长方体对角线,即:2R =a 2+b 2+c 2.(3)正四面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的半径之比为:3∶1.3.几种常见角的取值范围:①异面直线成角∈(0,π2]②二面角∈[0,π]③线面角∈[0,π2]④向量夹角∈[0,π] ⑤直线的倾斜角∈[0,π)【方法】1.三视图还原方法:提点连线法,具体步骤:①根据三视图轮廓画长方体或正方体; ②在底面画俯视图;③综合正视图和左视图进行提点连线; ④验证与完善.2.平行构造的常用方法:①三角形中位线法; ②平行四边形线法; ③比例线段法.3.垂直构造的常用方法: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 ②勾股定理法; ③投影法.4.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线线平行: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1和v2,则l1∥l2(或l1与l2重合)⇔v1∥v2.(2)线面平行: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平面α的法向量为u,则l∥α或l⊂α⇔v⊥u.(3)面面平行: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1,u2,则α∥β⇔u1∥u2.5.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线线垂直: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1和v2,则l1⊥l2⇔v1⊥v2⇔v1·v2=0.(2)线面垂直: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平面α的法向量为u,则l⊥α⇔v∥u.(3)面面垂直: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1和u2,则α⊥β⇔u1⊥u2⇔u1·u2=0.6.点面距常用方法:①作点到面的垂线,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②等体积法;③向量法7.外接球常用方法:①将几何体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则球直径=体对角线;②过两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作圆面垂线,则垂线交点即为外接球球心,找到球心即可求半径.3031十: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有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在第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种不同的方法.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个步骤,做第一个步骤有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一个步骤有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个步骤有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种不同的方法.3、排列:(1)、排列: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一个排列(2)、排列数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当时,为全排列.的阶乘:排列数公式可写成(规定)n 1m 2m n n m 12n N m m m =+++n 1m 2m n 12n N m m m =⨯⨯⨯n ()m m n ≤n m n ()m m n ≤n m mn A ()()()121mn A n n n n m =−−−+m n =()()12321nn A n n n =−−⨯⨯n ()()12321!nn A n n n n =−−⨯⨯=()!!mn n A n m =−0!1=324、组合 (1)组合: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1)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1)

第一章解三角形章节总体设计(一)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约课时)1.2应用举例(约课时)1.3实习作业(约课时)(三)评价建议1.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在对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

如对于正弦定理,可以启发得到有应用向量方法的证明,对于余弦定理则可以启发得到三角方法和解析的方法。

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较。

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

2.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1课时课题: §1.1.1正弦定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及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及公式大全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左打开配套名师教学视频动画播放必修1数学知识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记作B A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函数的概念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函数的表示法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 注意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21x f x f -=… §、奇偶性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 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详细解答附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详细解答附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3)正弦定理的变形: ①asinB=bsinA; csinB=bsinC; asinC=csinA; ②a:b:c=sinA:sinB:sinC ③
a b c = = =2R (R 为 ABC 外接圆的半径) sin A sin B sin C a b sinB=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sinA= 2R 2R
(五)求数列的通项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 ②累差法 ③累商法 ④转化法 ⑤归纳递推法 ⑥配比法 ⑦公式法
三。精典例题:
1.(bx5P73)用观察法写出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1)数列 -1,1,-1,1, 。 。 。 。 。 。的通项公式: (2)数列 1,2,3,4, 。 。 。 。 。 。的通项公式: (3)数列 1,3,5,7, 。 。 。 。 。 。的通项公式: (4)数列 2,4,6,8, 。 。 。 。 。 。的通项公式: (5)数列 1,2,4,8, 。 。 。 。 。 。的通项公式: (6)数列 1,4,9,16, 。 。 。 。 。 。的通项公式: (7)数列 1,
C
A
B
过 A 作单位向量 j ⊥ AB ,则 j 与 AB 的夹角为 , j 与 BC 的夹角为 -B, j 与 CA 的夹角为 +A; 2 2 2 设 AB=a,BC=c,AC=b. AB + BC + CA = 0 , j ( AB + BC + CA )= j 0 j AB + j BC + j CA =0 | j | | AB | cos +| j | | BC | cos( -B )+| j | | CA | cos +A )=0 2 2 2 a b asinB=bsinA,即: = sin A sin B b c a b c 同理可得: = ,故: = = sin B sin C sin A sin B sin C a b c 当 ABC 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时,同样可证明得到: = = sin A sin B sin C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7)已知集合 有 个元素,则它有 个子集,它有 个真子集,它有 个非空子集,它有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1)
(2)
(3)
并集

(1)
(2)
(3)
补集
1 2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③根式的性质: ;当 为奇数时, ;当 为偶数时, .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且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
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且 .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① ②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XXX Knowledge Chapter 1: n Concept1) Concept of n① Given two non-empty sets A and B。

if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spondence rule f。

for any number x in set A。

there is a unique number f(x) in set B corresponding to it。

then such a correspondence (including sets A。

B。

and the correspondence rule f from A to B) is called a n from set A to set B。

denoted as f:A B.② The three elements of a n: domain。

range。

and correspondence rule.③ Only two ns with the same domain and correspondence rule are the same n.2) Concept and n of Interval① Given two real numbers a and b。

and a b。

the set of real numbers x satisfying a x b is called a closed interval。

denoted as [a,b]。

the set of real numbers x satisfying a x b is called an open interval。

denoted as (a,b)。

the set of real numbersx satisfying a x b or a x b is called a half-open interval。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正弦定理(重点)1.正弦定理(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sin a b c A B C=2R(其中R是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2.正弦定理的应用(重难点)(1)已知任意两角与一边: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先算出第三个角,再有正弦定理计算出另两边(2)已知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先应用正弦定理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与角(注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解的个数的判断问题,一解,两解,或无解)(3)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二余弦定理(重点)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以求出第三边2.推论 222cos 2b c a bc+-A =, 222cos 2a c b ac+-B =, 222cos 2a b c C ab+-=应用:(1)已知三边可以求出三角形的三个角(2)已知三边可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出最大边所对的角的余弦值,若大于0,则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若大于0,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若小于0,则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跟踪练习1.在△ABC 中,若=++=A c bc b a 则,222_________2.在△ABC 中,若=2sin b a B ,则A= 3.在ABC ∆中, 若21cos ,3-==A a ,则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4.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C =7∶8∶13,则C =____________ 5.在△ABC 中,角,A B 均为锐角,且,sin cos B A >则△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6.在△ABC 中,若a = 2 ,b =030A = , 则B 等于( )A .60oB .60o 或 120oC .30oD .30o 或150o7.在△ABC 中,若2lg sin lg cos lg sin lg =--C B A ,则△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 D.不能确定8.在△ABC 中,若,3))((bc a c b c b a =-+++则A = ( )A .090B .060C .0135D .01509.在△ABC 中,0120,ABC A a S ==,求c b ,。

(完整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2、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范围
顶点
轴长 焦点 焦距 对称性
x2 a2
y2 b2
1a
b
0
a x a 且 b y b
A1 a, 0、 A2 a, 0 1 0, b、 2 0,b
4、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范围 顶点 轴长 焦点 焦距 对称性
x2 a2
y2 b2
1a
0, b
0
y2 a2
x2 b2
1a
0, b
0
x a 或 x a , y R
y a 或 y a , x R
A1 a, 0、 A2 a, 0
A1 0, a、 A2 0, a
若 f x 0 ,则函数 y f x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
7、求函数 y f x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 f x 0 .当 f x0 0 时: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龙课反倒是龙卷风前一天
-6-
1如果在 x0 附近的左侧 f x 0 ,右侧 f x 0 ,那么 f x0 是极大值; 2如果在 x0 附近的左侧 f x 0 ,右侧 f x 0 ,那么 f x0 是极小值.
6、逻辑联结词:⑴且(and) :命题形式 p q ;⑵或(or):命题形式 p q ;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p
q
p q p q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正弦定理(重点)
1.正弦定理
(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R(其中R是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2.正弦定理的应用(重难点)
(1)已知任意两角与一边: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先算出第三个角,再有正弦定理计算出另两边
(2)已知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先应用正弦定理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与角(注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解的个数的判断问题,一解,两解,或无解)
(3)面积公式
111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A ==B 二余弦定理(重点)
1.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
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以求出第三边
2.推论 222
cos 2b c a bc
+-A =, 222
cos 2a c b ac
+-B =, 222
cos 2a b c C ab
+-=
应用:(1)已知三边可以求出三角形的三个角
(2)已知三边可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出最大边所对的角的余弦值,
若大于0,则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若大于0,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若小于0,则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跟踪练习
1.在△ABC 中,若=++=A c bc b a 则,2
22_________
2.在△ABC 中,若=2sin b a B ,则A= 3.在ABC ∆中, 若2
1cos ,3-==A a ,则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4.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C =7∶8∶13,则C =____________ 5.在△ABC 中,角,A B 均为锐角,且,sin cos B A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6.在△ABC 中,若a = 2 ,b =030A = , 则B 等于( )
A .60o
B .60o 或 120o
C .30o
D .30o 或150o
7.在△ABC 中,若2lg sin lg cos lg sin lg =--C B A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不能确定
8.在△ABC 中,若,3))((bc a c b c b a =-+++则A = ( )
A .090
B .060
C .0135
D .0150
9.在△ABC 中,0120,ABC A a S ==,求c b ,。

10.在△ABC 中,若()()3a b c a b c ac ++-+=,且tan tan 3A C +=+AB 边
上的高为,,A B C 的大小与边,,a b c 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