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生物专题7生物与环境 学案

合集下载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

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1.比较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含义、区分不同方面的价值等。

(科学思维)2.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等成因,提出解决方法与措施。

(社会责任)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前景a.特点: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b.目标: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大。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和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经开始缓慢下降。

(×)提示: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过多得到有效控制。

2.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等。

(√) 3.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4.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5.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6.生活和工业污水及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海水中)。

1.如图表示的是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7讲生物圈与植被学案鲁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7讲生物圈与植被学案鲁教版

第7讲 生物圈与植被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

2.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分布区及常见树种。

3.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植被特征和气候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结合景观图识别植被类型并分析其特征。

一、认识生物圈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①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②影响⎩⎪⎨⎪⎧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2)具有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 ℃左右)。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①分布区:一般分布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常青,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③常见树种:樟树、椰子树。

(2)落叶阔叶林①分布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③常见树种: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3)针叶林①分布区: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叶子呈针状。

③主要类型: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2.草原植被(1)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2)主要特征: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气候: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荒漠植被(2)土壤: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3)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素养要求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并理解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类的生态足迹越来越大,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运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3.社会责任:认同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形成了生态赤字。

协调人口增长、生活改善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提醒]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2.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3)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

()(2)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3)人口增长,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增大,耕地面积减少。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及水泥的生产等是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5)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1)×(2)√(3)√(4)×(5)√知识点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2021高三生物学案:第1讲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

2021高三生物学案:第1讲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

第13讲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最新考纲高频考点核心素养1.细胞的分化(Ⅱ)2.细胞的全能性(Ⅱ)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Ⅱ)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Ⅱ)1。

细胞的分化2.细胞的衰老和癌变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细胞结构的变化与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关系2.科学思维-—比较与分类:比较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细胞的特征本质3.社会责任—-关爱生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考点1 细胞的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1.细胞的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时间:个体发育的整个生命进程均可发生,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结果: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4)特点:持久性、普遍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5)实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6)意义①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②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原因:细胞内含有形成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3)表达条件:离体、适宜营养、激素等.错误!错误!(4)证明错误!3.干细胞(1)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2)类型:对哺乳动物来说,干细胞分为两大类:胚胎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3)来源①胚胎干细胞:来自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组织.如可以来自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

②成体干细胞:来自各式各样的组织。

例如: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4)功能①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②成体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肌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mRNA、蛋白质均不同.(×) 2.因为人体内神经细胞和卵细胞所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其形态、功能不同。

2021新高考生物学案:选择性部分 模块1 第1单元 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答案

2021新高考生物学案:选择性部分 模块1 第1单元 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答案

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纲研读备考定位考纲要求核心素养1。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

理性思维——通过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及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膜电位的测量"及“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ZI ZHUXUE XI TAN JIU TI SHENG自主学习·探究提升基础梳理1.神经元的结构及分类:(1)结构: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2)树突和轴突:数量长度分支数功能树突多短多接受兴奋轴突少长少传导兴奋2。

反射与兴奋的概念(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模式图:(2)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名称: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3)图中有3个神经元。

(4)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为(用图中序号表示)①―→②―→③―→④―→⑤。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人体神经调节能直接消灭病原体(2018·天津卷,1D)(×)(2)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2018·江苏卷,20D)(×)(3)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2017·全国卷Ⅱ,5B)( ×)(4)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2012·重庆,5C)(×)延伸探究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高考生物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专题学案(无答案)(2021年整理)

高考生物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专题学案(无答案)(2021年整理)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专题学案(无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专题学案(无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专题学案(无答案)的全部内容。

生物与环境专题一、【考试说明对生物与环境部分的要求】识别和使用它们.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典型例题】1。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 —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随机取样B。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吗?3.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C.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标志重捕法的作用?调查时的注意事项?如何计算?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的数量往往比实际数量大,为什么?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7讲 细胞的生命历程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7讲  细胞的生命历程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7讲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自主梳理·再夯基础1. (2022·江苏高考仿真模拟调研)小萌同学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出现细胞板的是()A BC D2. (2022·江苏高考仿真模拟调研)一种二倍体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关于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含有12个四分体B. 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C. 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D.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3. (2022·南京、盐城一模)如图为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的染色体行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发生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 雌果蝇体内可能发生这种变化C. 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 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可产生4种基因型的子细胞4. (2022·苏州期末)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免疫系统中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B. 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缩短是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C. 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过程中,细胞内的mRNA种类会发生改变D. 在基因检测时用某种基因作探针,所有细胞中都可检测到该基因5. (2022·盐城时杨中学学情检测)(多选)下图编号①~⑤的图像是显微镜下拍到的某二倍体(2n=24)植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⑤A. 细胞图像发生变化的顺序是:①→③→②→⑤→④B. 将捣碎的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碱性染料染色制成临时装片C. 图③中的细胞最多有48个DNA,24条染色体D. 图②③中的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且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考向引领·核心突破核心考点1综合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命题方向:1. 结合细胞分化及全能性,考查分析推断能力和生命观念。

2021新高考生物学案:部分 模块1 第1单元 第2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含答案

2021新高考生物学案:部分 模块1 第1单元 第2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含答案

第2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考纲研读备考定位▌考纲要求核心素养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生命观念-—通过对氨基酸的结构和脱水缩合过程的分析,建立起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2。

理性思维——通过对蛋白质形成过程的相关计算,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社会责任——从氨基酸种类的角度明确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考点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ZI ZHU XUE XI TAN JIU TI SHENG 自主学习·探究提升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及其种类巧学妙记:(1)氨基酸结构通式氨基酸中有个碳,伸出四手向外连,下面连着氢原子,上面顶着R基团,左手拽的是氨基,右手还把羧基牵.(2)八种必需氨基酸一(异亮氨酸)家(甲硫氨酸)来(赖氨酸)写(缬氨酸)两(亮氨酸)三(色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

2.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1〉二肽化合物的形成(1)过程①名称:脱水缩合;场所:核糖体。

(2)物质②名称:二肽。

(3)结构③名称:肽键;其结构简式为:—NH—CO—(或—CO—NH—)。

(4)H2O中H的来源:一个来自氨基,一个来自羧基。

(5)多个氨基酸发生该反应,产物名称为:多肽。

〈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氨基酸错误!多肽错误!蛋白质〈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2)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巧学妙记:蛋白质形成的四个“一”3.蛋白质的功能将下列实例与相应的蛋白质功能连接起来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具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2)每种氨基酸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3)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内合成(海南卷,T1B)(√)(4)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海南卷,T1D)( √)(5)评价蛋白质食品营养价值主要依据其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6)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2018·全国卷Ⅱ,1B)( √)(7)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018·全国卷Ⅱ,1D)(√)(8)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全国卷Ⅰ,5C)(√)(9)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全国卷Ⅰ,1D)( √)(10)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折叠成不同的空间结构(2017·海南卷,1D)(√)(11)植物根细胞膜上存在运输离子的蛋白质(海南卷,3A)(√)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教材P23“与生活的联系”改编)阅读下列事例,并思考:①鸡蛋清中加入一些食盐,会产生白色絮状物(即盐析)②鸡蛋煮熟再吃③用酸、碱或重金属处理蛋白质制品④低温冷藏蛋白质制品⑤酒精、紫外线等“消毒”(1)①~⑤中,蛋白质空间结构并未遭破坏的是①④,其活性能(填“能”或“不能”)恢复;空间结构已遭破坏的是②③⑤,其活性不能(填“能”或“不能”)恢复。

高考生物二轮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第二讲 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提优导学案

高考生物二轮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第二讲 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提优导学案

第二讲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能力呈现【考情分析】考查内容2011年2012年2013年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6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第29题第26题第26题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20题第24题第26题意义和措施【备考策略】本讲内容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过穿珠成线,构建生态知识网络图。

2. 构建跨章节知识体系: 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知识相联系,建立宏观和微观的知识体系。

3. 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注意收集生态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用生态学知识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

1. (2013·泰州一模)下页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2. (2013·苏北三市一模) 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 (2013·南京、盐城一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 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4. (2013·南通一模)下图为某池塘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太阳鱼大多时间都在水底觅食,以摇蚊幼虫为主要食物。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时)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时)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8分钟
9分钟
10分钟
11分钟
明亮 阴暗
5、[得出结论]:光_________鼠妇的生活,(鼠妇适应_______________环境中)。

6、[表达和交流]: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分析原因。

实验完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巩固提高】
要求:动动脑,看谁最先想到。

见课本第15页的讨论。

【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后,比一比谁做的最快最准。

1.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

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 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2.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A .光照 B .土壤湿度 C .土壤温度 D .土壤中的无机盐
地点 鼠妇只数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下 18 干草地中 2。

新课标苏版初一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新课标苏版初一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新课标苏版初一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本节知能含盖:关键点难点(1) 适应和阻碍生物 环境阻碍判定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方法:如描述环境中某种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造成生物分布、生活等不同,属于环境阻碍生物;如描写生物某种形状结构特点或生理特点,使环境发生了变化,属于生物阻碍环境。

(2)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即要探究的问题,除此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变量要唯独。

易错点(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阻碍因素。

(2)现存的所有生物都适应环境,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是方式不同,如秋末松树不落叶,杨树落叶差不多上适应环境的表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具有相对性,如(3)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阻碍例子:光阻碍水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温度阻碍高山上植物的垂直分布。

[中#国*教育%出&版网@]知识要点清单[来源:学,科,网Z,X,X,K]知识点1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2021·北京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B.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C .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捕食:例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例 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 合作:例 蚂蚁、蜜蜂、 非生物因素阻碍动、植物的生活和分布 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阻碍D.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2.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

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A.水分B.光照C.温度D.空气3.(2021·南宁模拟)下列各组中,全部是生物因素的一组是()[中%国教育@出&#版网*]A.阳光、水分、土壤B.小鸟、树木、昆虫C.岩石、树木、小鸟D.水分、树木、昆虫[中国教育@出~^版* &网]4.(2021·南宁模拟)下列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的是()[中^国教#育出~版*&网]A.兔与草B.马蛔虫与马C.羊与兔D.雄蜂、工蜂和蜂王生活在北寒带东西走向山涧两边的树木,其树冠多呈旗形生长,引起这一现象的全然缘故是()温度 B.风 C.阳光 D.水分6.在海洋的深处,我们没有发觉绿色植物的踪迹,这是因为()[ z&^zs#tep.c*o~m]非生物因素阻碍了植物的生存。

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导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导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生物组大课堂”备课学案 教学设计:课题: 第一章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学法指导: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用红笔标注重、难点, 用准确的语言完成自主学习。

2、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

3、认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

学习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重难点解析: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 制订合理的 __________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 要选取一局部调查对象作为 ______________ ,调查过程中要 ______________ , 对调查结果要 ______________ ,有时要用 ___________________O 2、调查的一般步骤:.观察与调查的一般步骤是() ①制定合理的方案②做好记录、积累资料 ③明确目的、对象和范围 ④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A.③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④①③②D.①②④③3、调查中的考前须知: 知识点二: 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

例如: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 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三大类;也可以按生活环境,将生物 划分为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等;也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 为 合作探究: 1、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_ 、2、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3、这些是小明在校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请你帮他归为两类()狗尾草、红蜘蛛、松树、榆树、蚯蚓、小鸟、蚂蚁、蚊子、鼠妇、马齿苑、丁香、柳树、山桃、苍耳、蜻蜓、万寿菊动物:植物:达标检测:1、以下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 类依据是()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3、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动物他所采取的分D、形态结构)A.对象中的一个B.对象中的一局部C.全部对象D.以上都对4、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以下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5、将以下的一些生物分类: 银杏树、鲫鱼、木耳、海带、奶牛、蚂蚊、白菜、大肠杆菌(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2)按生活环境分类: 6、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短文答复以下问题: 沐浴着早上的阳光,在一阵阵的稻花香里,我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外婆家的村子.对于久居城市的我来说,农村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美好. 一条弯弯的小河绕村而过,河边绿树成阴;河里不知名的小鱼儿欢快地游动, 不时还看见几只小河蟹在笨拙地爬动;透过柳树的枝叶,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来到外婆家,门外是一畦菜地,种着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小葱、韭菜……真是生机勃勃!哇!还有一只大黄狗!可能是护卫主人吧,它竟冲我直叫,我赶紧躲到了一边.咦!那边是什么?噢!原来是几只可爱的小兔子在吃草.那边还拴着一只大山羊,与它为邻的几只大白猪在猪圈里“哼哼”叫着。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苏教版必修3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1.比较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含义、区分不同方面的价值等。

(科学思维)2.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等成因,提出解决方法与措施。

(社会责任)人类影响环境1.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发生的前提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人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2)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200万左右。

2.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会刺激需求,促进生产,但也破坏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原先的平衡。

(2)在人口迅速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尤为严重,例如: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地资源丧失;④环境污染。

(3)只有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有保障。

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2.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3.自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J”型增长,并将一直呈“J”型增长。

(×)[提示]我国人口也是一个种群,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最终会呈“S”型增长。

4.人口激增为我国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来减缓人口的增长。

(√)5.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人类的需求增加,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增大。

(2)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1.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021高考生物专题7生物与环境 学案

2021高考生物专题7生物与环境 学案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概念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4.阐明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5.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6.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7.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8.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9.解释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10.阐明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1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1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1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提示:①初生演替 ②次生演替 ③随机分布 ④集群分布 ⑤均匀分布 ⑥标志重捕法 ⑦迁入率和迁出率 ⑧性别比例 ⑨物种组成 ⑩捕食 ⑪垂直 ⑫水平 ⑬分解者 ⑭消费者 ⑮食物网 ⑯信息传递 ⑰物质循环 ⑱往往双向 ⑲全球性 ⑳单向流动○21负反馈调节 ○22抵抗力稳定性 ○23恢复力稳定性 ○24保护生态环境 ○25自我调节能力 ○26人口增长一、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1.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提示:前者是种群的空间特征,后者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2.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3.某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提示:在种群的“S ”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4.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提示: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2.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概念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4.阐明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5.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6.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7.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8.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9.解释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10.阐明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1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1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1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提示:①初生演替 ②次生演替 ③随机分布 ④集群分布 ⑤均匀分布 ⑥标志重捕法 ⑦迁入率和迁出率 ⑧性别比例 ⑨物种组成 ⑩捕食 ⑪垂直 ⑫水平 ⑬分解者 ⑭消费者 ⑮食物网 ⑯信息传递 ⑰物质循环 ⑱往往双向 ⑲全球性 ⑳单向流动○21负反馈调节 ○22抵抗力稳定性 ○23恢复力稳定性 ○24保护生态环境 ○25自我调节能力 ○26人口增长一、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1.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提示:前者是种群的空间特征,后者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2.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3.某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提示:在种群的“S ”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4.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提示: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2.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提示: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种群密度。

4.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提示: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5.裸岩、冰川泥和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裸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提示: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而不是含碳化合物的循环。

3.田鼠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牵牛花具有晨开暮合的特点,由此可见光信息的传递在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提示:牵牛花具有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的传递在种群繁衍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提示: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2.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

(×)提示: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提示: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弱。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②在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③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应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为准。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

②如果第一、二次捕捉的个体数量是n 和m ,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有q 只是被标记的,则该种群数量=nm q。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两种增长方式“J ”型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S ”型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有限。

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种群数量有K 值(即环境容纳量)。

(2)K 值与K 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 值与K2值的分析。

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有可能超过K 值,只不过是超过K 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 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 值与K2值的应用。

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量很多的种群可以采取估算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实值。

3.样方法的适用对象: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不是所有种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5.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多种形式,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包括不受密度制约的“J ”型增长和受密度制约的“S ”型增长。

6.“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 =N 0λt中,λ>1且恒定,λ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

1.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说明理由。

提示:因为不同年龄组成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2.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长江中的胭脂鱼曾经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为调查其种群恢复状况,一般采取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为何要避开其繁殖期?提示:避免调查期间多个个体出生,造成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

4.要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野驴的种群密度,通常采取哪种调查方法?并说明理由。

提示:逐个计数法。

此地带野驴分布范围较小,种群个体较大。

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尝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

提示: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1.[2020·新高考卷Ⅰ(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解析: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 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 正确;混合培养时,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 错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C 正确;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答案:B2.(2020·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 正确;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 错误;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 正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 正确。

答案:B热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2020·福州一中模拟)调查某地麻雀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第2年时,麻雀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9年对麻雀进行数量调查,可知当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由图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间,麻雀的种群数量在减少D.第16~20年麻雀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加解析:第2年时,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麻雀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稳定型,A 正确;据图分析,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即年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又由于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 错误;由图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间,种群的λ小于1,麻雀的种群数量在减少,C正确;第16~20年λ>1且恒定,麻雀种群数量将“J”型增长,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加,D正确。

故选B。

答案:Bλ与种群数量关系的模型判断(1)λ>1时,种群数量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数量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2.(2020·茂名四模)黄胸鼠是某地区危害较大的三大家栖鼠之一,为掌握该鼠的迁移和数量变化信息,进行有效集中防治,研究人员在2015-2018年间对该地区黄胸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