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生物专题7生物与环境 学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

概念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4.阐明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5.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6.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7.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8.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9.解释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10.阐明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1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1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1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提示:①初生演替 ②次生演替 ③随机分布 ④集群分布 ⑤均匀分布 ⑥标志重

捕法 ⑦迁入率和迁出率 ⑧性别比例 ⑨物种组成 ⑩捕食 ⑪垂直 ⑫水平 ⑬分解

者 ⑭消费者 ⑮食物网 ⑯信息传递 ⑰物质循环 ⑱往往双向 ⑲全球性 ⑳单向流动

○21负反馈调节 ○

22抵抗力稳定性 ○23恢复力稳定性 ○24保护生态环境 ○25自我调节能力 ○26人口增长

一、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

1.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

种群的数量特征。(×)

提示:前者是种群的空间特征,后者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2.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

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3.某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提示:在种群的“S ”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4.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提示: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2.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提示: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种群密度。

4.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提示: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5.裸岩、冰川泥和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裸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提示: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而不是含碳化合物的循环。

3.田鼠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牵牛花具有晨开暮合的特点,由此可见光信息的传递在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提示:牵牛花具有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的传递在种群繁衍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1.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提示: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2.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

提示: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提示: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

弱。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②在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③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应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为准。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

②如果第一、二次捕捉的个体数量是n 和m ,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有q 只是被标记的,

则该种群数量=nm q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两种增长方式

“J ”型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S ”型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有限。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种群

数量有K 值(即环境容纳量)。

(2)K 值与K 2

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 值与K

2值的分析。

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有可能超过K 值,只不过是超过K 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

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 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 值与K

2值的应用。

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

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量很

多的种群可以采取估算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实值。

3.样方法的适用对象: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不是所有种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

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5.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多种形式,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包括

不受密度制约的“J ”型增长和受密度制约的“S ”型增长。

6.“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 =N 0λt

中,λ>1且恒定,λ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