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初探
关于加强新时代外国人才引进的探索和建议

关于加强新时代外国人才引进的探索和建议作者:冯颖杰来源:《现代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8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外国人才工作。
国家主席习近平数次亲自与外国专家代表会见座谈,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努力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国际人才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和管理服务水平新突破,为新时代青岛市加快国际城市建设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国际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青岛市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新时代外国人才人才引进一、青岛市外国人才构成现状分析据统计,目前在青岛市长期工作的外国人才约为7600 人。
从国籍上看,在青工作的7600 名外国人中,韩国人居第一,高达4857 人,占在青岛工作外国人的63.9%;其次为日本739 人,占比9.7%;第三为美国484 人,占比6.4%;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和澳大利亚也是青岛市聘用外国人的主要来源国,合计占比10.7%。
学历方面,博士研究生191 人,硕士研究生835 人,硕士以上学历共1026 人,占总数的13.5%;大学本科6034 人,占比79.4%;大学专科265 人,占比3.5%;其他学历的275 人,占比3.6%。
通过对在青工作外国人才构成的梳理分析,可见在青工作的外国人才数量与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还存在很大距离,就青岛市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需求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的定位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在人才构成和行业分布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尤其是国籍构成上,仍较为单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青岛国际城市建设中多元文化的注入,不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加大外国人才引进对于进一步深化青岛国际城市建设,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青岛吸引国际人才竞争力的需求而言尤为迫切。
二、外国人才在青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随着外国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外国人才集聚速度的加快,外国人才对于发展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开曼群岛经验与启示

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开曼群岛经验与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9年第10期余忠彪三亚学院摘要:开曼群岛以企业注册成本低,不征收直接税,没有外汇管制,上市审批相对宽松,配套服务专业完善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前往注册。
受开曼群岛启发,要实现吸引海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海南的目标,海南应该借助自贸港区和离岸示范区的双重优势,构建便捷高效的上市融资通道,放宽外汇管制,推出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措施,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关键词:离岸创新创业;开曼群岛;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营商环境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以下简称4·13讲话),将海南定位为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相较于之前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更加突出了海南的示范性,这意味着海南不仅要沿袭离岸创业先行者的有益经验,更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以有效吸引集聚国际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
离岸创新创业通常可以界定为非本国机构、海外自然人和法人在某个国家特设的离岸管辖区域内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创新创业活动不受这个国家法律和税制管制或者可以突破这个国家现有法律和税制限制。
“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也是对离岸创新创业的简明界定。
目前,离岸创新创业在国内尚属于新生事物,相关研究比较匮乏。
海南作为离岸创新创业的后来者,认真学习借鉴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先行者的先进经验是示范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开曼群岛吸引离岸公司注册的主要经验开曼群岛是英国的海外属地,位于西加勒比海,由大、小开曼和开曼布拉克3个岛屿组成,面积264平方公里,人口6万左右。
开曼群岛是世界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和旅游是其主要经济来源。
在1978年,开曼群岛便获得“永远豁免缴税义务”的皇家法令,因此开曼群岛完全没有直接税收。
岛内只有进口税、工商登记税、旅游者税等几个简单的税种,几十年来没有开征过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资本利得税、不动产税。
上海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上海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总部空间+合作空间+合作伙伴”服务体系上海自贸区离岸基地是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浦东新区科经委、上海自贸区张江管理局等机构合作共建的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
一、服务资源上海自贸区离岸基地构建“总部空间+合作空间+合作伙伴”的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网络全球14个重点创新区域全覆盖,3年间引进落地海外项目168个,服务海外项目近500个。
总部空间充分利用浦东国际人才城及张江国际创新港优势,先后建设浦东国际人才城总部空间及张江中区总部空间;建立海外人才及项目服务菜单和标准,以及引才引智服务流程,将各项服务汇集成册,形成服务指引;围绕入驻项目人力资源、工商财税、法律法务、技术对接、投融资等需求,与快法务、七牛云等20余家第三方专业机构达成合作意向,为入驻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
在合作空间方面,离岸基地与浦东国际人才城、保税区人才大厦、陆家嘴创业街区、科创一号、中以创新中心、芬华创新中心、维亚生物、太库科技、创智空间、量化硅谷、PNP、药明康德创新中心等12家具有海外服务资源的空间建立合作关系,将其纳入离岸基地合作空间体系。
在合作伙伴方面,目前离岸基地已建立专业学会协会合作伙伴32家,其中境外团体合作伙伴18家,科技社团合作伙伴14家,发展各类创投机构、服务机构30余家,服务资源不断扩大;同时,离岸基地积极实现“走出去”目标,充分利用以色列创新优势,设立全球首家海外服务站点——贝尔谢巴海外服务站,依托合作空间,建立23家覆盖全球的服务站点,为提升离岸基地国际影响力,完善海外预孵化功能提供有力抓手。
二、服务生态上海自贸区离岸基地整个服务生态由政府部门、总部空间运营单位、合作空间(大企业)、合作伙伴等构成,政府部门的驱动力在于通过发现海外项目发展共性问题及优秀发展案例,实现解决共性问题解决、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宣传,提升工作绩效;总部空间运营单位一方面享受政府工作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政府资源,拓展相关市场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合作空间(大企业)可以此为契机,获得优质项目源和技术源,并与政府建立联系,依托政府资源协助解决项目发展问题,提升服务能级和品牌;合作伙伴通过与合作空间达成项目引进协议,实现市场化业务收入。
华转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枢纽平台

华转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枢纽平台文/潘慧 通讯员/廖晓东 徐津晶抢抓机遇勇挑重担 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广东科技》:2022年,国务院文件《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依托华转中心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为打造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华转中心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效如何?华转中心:近年,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南沙区管委会的关心指导下,在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有力领导下,在各股东方的具体支持下,华转中心紧紧围绕技术转移转化核心任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中,稳步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华转中心以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国内探索以人才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新模式,提出“三个转变”核心理念:从“以成果为核心”转向“以人才为核心”、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成果对接”转向“能力对接”,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转特色的新型技术转移转化路径。
2022年6月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依托华转中心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这是继“支持华转中心继续做大、做优、做强”列入省、市、区“十四五”规划后,华转中心建设首次列入国务院文件。
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充当创新改革参谋助手,“一站式”支撑南沙全链条创新体系顶层设计。
华转智库支撑“南沙科创16条”以2021年1号文重磅出台,按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配套编制《南沙科技创新政策简明手册》,选派政策服务官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宣贯推广南沙科创政策,形成“研究设计政策体系-宣传推广科创政策-实地调研编制指南-宣贯辅导政策兑现”的全链条政策咨询服务体系。
华转中心的政府决策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围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构与人员能力建设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研究”“我国发达地区科技人员服务作为由广东省政府统一部署,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支持共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建设的国有创新服务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华转中心”)致力于构建“一站式对接、一条龙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网络”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系统,汇聚整合全球技术成果、人才、机构、资本等资源,建成华南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国际化、综合型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枢纽平台。
国家高新区人才国际化与新时期海外科技引才政策建议

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开始算起,国家高新区已经走过33年的历程,目前数量已达169家。
国家高新区不仅创造了全国12.3%的GDP,更是在研发投入、专利、人才、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指标上有突出表现。
可以说,国家高新区先于国家整体,在区域层面走国家高新区人才国际化与新时期海外科技引才政策建议程子玲 磨 坦 刘 祯 王凯莺(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 100045)概 要:人才国际化是国家高新区实现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国家高新区人才国际化发展情况的研究,分析并总结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在海外科技引才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国家高新区海外科技引才的制度供给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人才;国际化;海外科技引才Innovation Research on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 Talents Internationalization & Policy of Overse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ttractionCHENG Zi-ling, MO Tan, LIU Zhen,Wang Kai-ying(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5, China)Abstract: Talents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 and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tus of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 faces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raises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policy proposal to the overse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ttraction of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Key words: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 talents; internationalization; overseas science andtechnology talents attraction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链 完善国际化科研创新环境

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链完善国际化科研创新环境作者:姚毅来源:《先锋》2019年第01期成都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主题,并将“科研创新环境”作为其五大内涵之一。
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完善科研创新环境关键在于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链。
具体而言,就是要聚焦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着力完善创新要素跨境双向自由流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国际创新合作,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开放式创新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条件下,运用开放的视野和政策,通过对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来推动创新。
开放式创新对于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均已聚焦开放式创新率先谋篇布局。
北京市通过实施“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等举措,推进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建立国际人才研究院、在中关村建设国际人才港四项工程,打造“类海外”的人才发展环境;上海市提出“双自联动”方案(国家级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率先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安排”的改革取向,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东省大力推进自贸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并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圳市确立了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实施十大行动计划,紧盯国际化市场,实施全球化战略。
构建国际人才引培留用机制,完善开放式创新人才链開放式创新人才链的核心在于紧紧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人才观,加快完善国际人才引进制度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环境,高效推进国际人才的创新创业、培养培训以及引进留用,厚植开放型、国际化的科创人才竞争优势。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制度,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
一是畅通国际人才居留和就业渠道。
借鉴上海、武汉经验,允许工作年限、收入、纳税等指标达到一定要求的海外人才申请永久届留;在国家永久居留证制度框架内,有针对性地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破解外籍高层次人才在成都60周岁就业年龄限制。
江苏跨境创新的离岸孵化器建设运行模式与有效机制探析

江苏跨境创新的离岸孵化器建设运行模式与有效机制探析作者:赫冉于洪军来源:《商情》2020年第39期【摘要】基于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战略视角,总结国内离岸孵化器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仿真和耦合模型,研究江苏省跨境创新的离岸孵化器建设运行模式,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跨境创新离岸孵化器发展路径,为提升江苏离岸孵化器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跨境创新; 离岸孵化器; 产业集群; 发展路径江苏离岸孵化器探索:江苏省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突破400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已达9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达80家,全省孵化器数量、孵化场地面积、在孵企业数量等多项指标均继续雄踞全国第一。
此外,为加快建设江苏省扬子江城市群和创新名城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和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离岸研发、离岸创业、离岸孵化器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通过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面向跨境创新的离岸孵化器建设调研,总结发展模式、有益经验和做法,提出江苏离岸孵化器建设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与路径,以精准施策。
一、研究意义面向跨境创新的离岸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是加快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国家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中国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建设在“双自联动”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鉴于跨境离岸创新孵化器建设在江苏省是创新探索,国内深圳、武汉和上海等地探索起步较早,有必要加强前瞻性研究,为“十三五”时期“强福美高”新江苏开拓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新格局,提供思路和载体准备。
离岸孵化器建设示范效应:离岸孵化器探索实践,作为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举措,是江苏省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探索,通过跨境创新的离岸孵化器建设运行模式及实践探索,整合境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在海外预孵化和加速器基地建设、海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激励、突破物理时空限制的跨境孵化创业上,进行新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模式,形成示范和引领。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青政办发[2018]9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青政办发[2018]9号](https://img.taocdn.com/s3/m/8156fc2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a.png)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正文:----------------------------------------------------------------------------------------------------------------------------------------------------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青政办发[2018]9号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根据省政府《关于同意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批复》(鲁政字〔2017〕72号)和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鲁发改区域〔2017〕489号),为推进规划全面实施,实现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
高点站位。
积极融入国家、省、市发展大局,以更大的格局谋划推进新区发展,干出新区速度、创出新区标准、推出新区品牌,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先行先试。
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敢于争第一、创唯一,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出新路子,趟出新路径。
统筹协调。
推进城乡统筹、陆海一体、军民融合、港城联动,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补齐短板,精准发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
落实落地。
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为抓手,促进规划落小落细落实落地,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任务。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国家级新区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2%左右;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3%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箱;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250亿美元;常住人口达到240万左右;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若干堵点剖析及政策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周小林, 王珺, 李子愚, 等. 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若干堵点剖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748-760,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915002.Zhou X L, Wang J, Li Z Y, et al. Bottleneck analysis and policy suggestion on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748-760,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915002. (in Chinese)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若干堵点剖析及政策建议周小林1王珺1李子愚1,2迟婧茹1孟繁超1杨云1任孝平1*1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北京1000812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6摘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有助于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文章基于调研访谈和政策分析,剖析了我国在科研人员出国(境)、科学数据跨境流动、科研物资出入境、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国际科技组织来华、外国人才服务保障6个方面的堵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存在科技创新体系开放不足、配套政策存在空白等问题,导致创新资源跨境流动不畅,影响全球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
这些问题的根源既在于政策和制度本身的系统性不足,也与政策出台后落地不实、知晓度不够、手续繁琐等有关。
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部门协同、优化政策规定、简化程序和手续、细化操作指导等方面入手,打通人员、数据、物资、资金等跨境流动堵点,以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制度环境。
苏州创新创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苏州创新创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摘要:苏州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与时俱进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创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注重构建综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但是目前苏州的创新能力主要为应用创新,许多新引进合作的大院大所平台和平台领军也都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性的、共性的技术的研发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关键词: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创新创业;不足(一)共性技术研究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各种事件的发生,国内已基本形成共识:卡脖子难题还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解决。
但是,目前苏州的创新能力主要为应用创新,许多新引进合作的大院大所平台和平台领军也都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性的、共性的技术的研发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误读误判。
共性技术与应用研究是不同的,它需要连接市场需求,却又要远离商业诱惑。
而现在绝大部分院所,都是在搞应用研究,甚至是直接跟企业抢市场、拼刺刀。
热闹固然是有的,但跟共性技术却还存在一段距离。
二是对大院大所的合作导向。
曾经中国的大院大所是承担了共性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随着大院大所改制,以及地方政府的创新渴望,各地争抢大院大所,出现了有一定市场化能力,但共性技术研发不足。
听上去很有含金量的大院大所的牌子,变成各地化斋共喜的利器,四处开花。
地方上引进的大院大所更是难以集中精力攻克共性技术,而纷纷被要求市场化运作,这也是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形成,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公益性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缺乏和投入不足。
苏州引进和建设了许多以应用产业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平台、先进技术研究平台,其中公益性的,能够提供共性技术研发的科研平台寥寥无几。
背后的原因,除了没有固定的研发和运营拨款之外,这些机构还要解决自身运行的经济压力,专业人才流失,很难聚焦在公共技术研发领域。
有关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

有关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作者:叶曼泠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1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结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与一些国家的经济交融不断推进,因此出现离岸经济形势。
离岸经济在目前经济中非常常见,并且其经济效益较高,不少企业逐渐将工作形势改变成为离岸形势,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关于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离岸经济形式主要是指利用航运形式将国内经济扩展到海外,从而实现国内外经济的交融及合作。
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需要考虑当地航运工作现状,以及基地的经济往来现状等,因此,结合综合经济实力开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导致离岸经济发展缓慢,以下介绍有关离岸创业基地建设策略及措施。
一、离岸创新新创业经济模式概述离岸创新创业经济形式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衍生出的经济产物,是一种利用船只航运往来实现国内外经济交流以及企业开拓海外业务的有效途径。
由于离岸创新创业经济模式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因此,不少企业逐渐开始通过离岸方式扩展海外业务,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离岸创新创业经济模式可以在与海外经济交融的过程中学习其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经济现状,从而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将先进经济模式与本身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机结合,便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注意要点(一)注重经济往来的有机整合离岸创新创业经济模式从国内走向海外,与海外经济直接交接,若想通过离岸创新经济模式提高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和系统,促进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则需要建立一个专门进行海内外经济模式及经济往来工作要点的整合机制,就是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
离岸创新基地的建设需要将我国企业的经济模式与海外一些典型的经济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该经济模式整合了二者的优点,能够更加完善的保障经济结构的科学合理。
武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武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联动,畅通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N”的突破,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突出“一个东湖科学城、七个湖北实验室、九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攻关,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战略要地。
一、建设东湖科学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湖科学城,集中布局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型大学等,打造研发转化、产业发展和科技商务三大板块,营造科学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配套功能齐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创新国家队、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
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东湖高新区联动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发展大光谷创新组团,串联“武鄂黄黄咸”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完善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与产业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与协同创新水平,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成为创新转化轴、产业协作轴、设施连通轴,将“中国光谷”打造成“世界光谷”。
二、做强基础研究重大平台聚焦光电科学、生物安全、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加快推进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建设,争取成为国家实验室。
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提升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2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谋划建设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移植医学、园艺植物生物学、精细爆破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快推进和谋划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设施(武汉光源)、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神农设施)、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农业微生物设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九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离岸创新创业”的地方探索

南 京 台肥
考察地点 : 武 汉
关键词 : 体 制 机 制 创 新
杭州
武汉海 外人才离岸创新 刨业中心的 目标是建 成一个服 务海外科技人才 来本 地创新 创
业的综 合性服 务平 台。离岸中心 主办单位为湖北省科协 、 中国地 质大学 、 东湖高新 区
;
型创业集聚 ; 在海外预孵化和 加速器基地 建设 、 海 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突破物理 : 时空限制 的跨境孵化创业上 , 进 行探索
冲 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 津
考察 地 点 : 深 圳 关键 词 : “ 最 丰富 的 实 践 ”
深圳离岸创 新创业基地 以市场需求 为推动 力, 以专业化服 务为手段 , 打 造立足深 圳 、 服务全国的海外创新资源聚集平台。目标 是建设海外创新资源汇聚中心 、 创业项 目加
速 中心 、 创 客人脉 交流 中心 ; 海 外资源渠道建 没 、 I 薹 I 内外科技需求挖掘 、 国 际新技术体
验 展示 、 项 目人才路演 、 海外技术转移专 员培 养 、 项 目的甄 别和 评价等是其亮点 典型 特征是 整合存量和增量资源的三个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 、基地建设和创业需求相结
方. 协作单位为科技部 , 承办单 位为武汉“ 资环工研院 ” . . 科 协发挥总协渊的职 能 , 给予
积极支持 , 争取政J 苻政策 、 资金的支持 , 积极打通渠道 。资环工研 院承 办中心建 没, 充分
发挥其 “ 产学研用” 一体 化资源输 出平台的优 势 、建没科技 产业服务性机 构 , 发 展产 、 № 金融 , 以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建发。
考 察 地点 : 上 海 关键 词 : “ 探路者”
离岸孵化器运营模式

离岸孵化器运营模式1. 简介离岸孵化器是一种创新的运营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和扩展国际市场。
离岸孵化器在海外设立办公室,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空间、资金支持、法律咨询、市场营销等服务,使他们可以在新的市场中迅速打开局面。
本文将介绍离岸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和其优势。
2. 运营模式离岸孵化器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设立离岸办公室离岸孵化器会在海外设立办公室,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空间。
这些办公室通常位于创业生态圈较为发达的城市,如硅谷、新加坡等。
企业可以在这些办公室中租用工位、办公设施、会议室等资源,与其他入驻企业共享办公环境。
2.2 提供资金支持离岸孵化器会向入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进行研发、市场推广、团队扩展等工作。
这些资金通常来自孵化器的投资方,在孵化器运营期间,入驻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孵化器提出资金申请。
2.3 提供法律咨询离岸孵化器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入驻企业解决法律问题和风险。
在国际市场中,法律问题常常是企业面临的大问题,因此离岸孵化器会聘请专业的法律团队,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
2.4 提供市场营销支持离岸孵化器还提供市场营销支持,帮助入驻企业制定市场推广策略、拓展客户群体、进行品牌推广等活动。
离岸孵化器通常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网络,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市场。
3. 优势离岸孵化器的运营模式相比传统孵化器有以下优势:3.1 全球资源整合离岸孵化器运作在跨国环境中,可以整合全球的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离岸孵化器通常会与当地的投资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使得入驻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合作机会。
3.2 国际市场布局离岸孵化器的办公室通常位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硅谷。
入驻企业可以通过离岸孵化器进入这些市场,利用当地资源和网络,迅速扩展业务。
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3 降低政策风险在国外创业,不熟悉当地的政策和法律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制度体系构建——上海、成都经验与启示

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制度体系构建———上海、成都经验与启示余忠彪1,2,李虹2(1.三亚学院; 2.海南省丝路商业文明研究基地,海南三亚572000)[摘要]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海南要建成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构建支撑离岸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体系显得迫切且必要,学习成熟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制度经验是基础。
上海和成都在离岸基地的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扶持、融资支持、基地管理和生活配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制度探索和突破,值得海南借鉴。
上海、成都经验对海南构建离岸示范区制度体系有如下启示:人才引进政策应突出自贸港人员进出自由与个税优惠;融资支持制度要力求多渠道和低成本;创业扶持政策需凸显低税率与投资自由便利;基地管理制度要关注基地、站点建设与评价奖励;生活配套政策应突出完善高效与生活便捷;政策推广制度要重视政策集成与宣传推广。
[关键词]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制度体系;上海;成都[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6-0048-04[作者简介]余忠彪(1988—),湖北洪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李虹(1989—),女,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决策。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研究基地课题: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制度集成创新实现路径研究(JD(ZC)21-61);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研究基地课题:海南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D20-8)。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着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
2020年7月,中国科协(海口)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获批成立,标志着海南进入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离岸基地”)建设“国家队”行列。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的路径思考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的路径思考作者:王博坤来源:《重庆与世界》2020年第11期今年4月,重庆发布《重庆市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在西部地区实现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市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要战略性平台,已具备良好的开放基础和条件。
以两江新区为核心区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可为重庆其他区域开发开放积累有益经验,也为重庆树立起国际交往的窗口和名片。
为实现这一目标,两江新区需要从“完善国际交往设施、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培育国际交往平台载体、优化国际交往环境”4个方面发力,进一步提高对外交往能力水平,助力重庆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开放格局,加速建成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
完善国际交往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开放,首先要夯实国际交往基础设施。
两江新区积极构建国际科创合作平台、果园港国际物流枢纽平台、国际会展平台、国际消费中心平台等“黄金巢”,吸引“凤凰栖”。
构建国际科创合作平台侧重4个方面。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提升国际化研发及服务功能,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入驻;建设技术双向流动平台,推动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来”开发、转化,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先进技术;建设两江新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引才新机制,探索离岸创新创业“两江模式”;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平台,可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提供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支撑。
构建果园港国际物流枢纽平台,一方面,要发挥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集水、铁、公、空于一体的优势,创新多式联运产品,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平台竞争力。
另一方面,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推动装卸系统标准化、智能化和通关便利化,增强果园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联结点作用,实现“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和长江黄金水道在果园港贯通发运,串联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初探
一、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概念
离岸创业孵化概念最早由麦克斯·马蒂(Max Marty)和达里奥·马特迪加(Dario Mutabdzija)提出。
2013年,两人斥资8000万美元改装一艘国际邮轮,命名为“蓝色种子”(Blueseed),邮轮上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公共空间等,乘客每月大约只需支付1200到3000美元不等,就可以在船上拥有自己的宿舍和办公用房。
该船从旧金山起航,驶往距离硅谷不远的公海,如同其他邮船一样,将挂巴哈马旗,在那里技术创业者开始创业活动,与同船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及其他专业服务共同沟通,以此获得创业发展机会。
由于该船在国际公海上创业,那些有创业意愿、希望得到美元投资且在美国上市、但申办工作签证受阻的外国创业者,则可以绕开美国的法律限制,开始其创业活动。
不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等以“避税港”为特色的国际离岸经济基地,中国科协提出的“离岸创新创业”主要实现“人才”的离岸,是对原有“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海智计划”)的进一步升级,是顺应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新趋势,探索引才引智新机制开展的一项试点,旨在把创新触角伸向海外,进一步吸引和撬动海外更多的创新资源,做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图1-1 世界主要避税港分布一览
二、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特点
与传统“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相比,“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探索柔性引才新机制,摒弃了对海外人才每年必须在国内工作几个月的条件限制,坚持“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海外人才并不一定要离开海外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只需提供技术产品或创业理念,依托国内全方位、保姆式、托管式的孵化配套服务,以“海内外双向注册”的方式实现创新创业,促进海外科技成果在国内的转化落地。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离岸创新创业的主体是海外人才,既包括外籍人才,也包括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各类人才,带来先进的国际技术和理念。
二是离岸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可以不受居住时间、空间区域、国籍等的限制,通过托管式服务,促进落地,实现“离岸”创新创业。
三是离岸创新创业可以有效利用海内外创新资源,将海外的
先进技术、理念与国内的优势资源相匹配,有利于引进集聚海外科技领军人才、先进技术和成果。
四是离岸创新创业的实现需要有专业的平台服务,这个平台可以为海外人才在国内创新创业提供必要及良好的资源对接、空间支持、培训辅导等创业服务。
五是离岸创新创业一般都在特定区域先行试点,该区域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载体支撑。
如海南全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口以高新区为试验承载区,充分利用区域政策环境和创新载体优势,吸引海外人才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