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知识回归生活换个说法
知识回归生活换个说法中学教学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将教学回归于教育,而新教材也努力从化学的角度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化学教学则应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化学教学以生活为本,化学教育以人为本,最终达到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关注生命、关爱他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则应让知识回归生活,让教学回归教育,化学能让生活更美好。
1、知识回归生活化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课堂上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研、国防等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时时放光彩。
既能轻松教学传授知识,又学以致用。
而要做到知识回归生活,则必须将知识还原到生活,教学联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的引领效应,为此,则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知识回归生活的重要作用。
这样,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置于现实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学,既能激发学生从学习主体到生活主体的转变,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进而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则还必须让教学回归教育。
2、教学回归教育以往的化学教学,知识与生活脱节,教学与应用分离,使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情景题目时显得束手无策,实际运用能力没有加强,学科素养没有实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应回归教育,切实发挥并实现化学的育人功能,重“教”更重“育”。
而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目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展示化学的成就与魅力的同时,不应回避传统化学和化工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化学在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化学品与化学过程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也可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来谈)。
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之我见
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课之我见“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突出表现了初中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能源、资源、资料、健康和环境为线索,波及的内容既有燃料焚烧、金属冶炼、化肥鉴识、合成资料、微量元素等知识方面的,又有焚烧条件研究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及危害状况检查等活动方面的。
该主题不单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线,并且能增增强学教课的实践性,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是在新课程的实行过程中,很多老师因为受传统课程过于着重知识技术教授的影响,对该主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力,以致于白白浪费或错失了很多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学生积极感情和提升学生科学修养的大好机遇,以致该主题的教课功能没有能够获取很好地发挥。
笔者在分析和研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特点的基础上,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对该主题的教课,供大家参照。
1重视综合性“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拥有较强的综合性。
第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重申的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亲密联系,要点表现的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质应用,所以该主题与其余主题之间必定存在着密不行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学生认识和学习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其次,“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内容上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互相浸透、互相交融,拥有必定的内在联系。
所以,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课时,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又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相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我国使用化石燃料的悠长历史、化石燃料在我国的主要散布状况、不一样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波及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焚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波及了化学学科中不一样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建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建议一、新教材的使用及变化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2002年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2003年扩大实验范围,2004-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2006年使用的九年级化学教材,根据全国试用情况的反馈作出了较大变动,在这几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调整。
到06年第二版第一次印刷的最新教材与第一版第四次印刷(最后一次)的前版教材相比较,上下两册共有一百多处变动的内容。
比如06年第二版将第一版中第一单元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改为<绪言>,并在第一单元中增设一个新的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在绪言后开篇第一课,集中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不会给学习化学新知识带来困难,也不在直接影响到以后教学内容的展开。
删掉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使演示成功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删掉了蜡烛然后前后质量的测定。
蜡烛燃烧天平不平衡试验改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因有气体放出、使反应后质量总和有所减少。
现象明显,使学生容易理解;删掉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的图片,增加为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等等,相信在以后的使用中还将不断的完善。
这些改变使新版化学教材在图文排版上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承上启下的系统性严密性进一步增强;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
二、新教材从全方位体现三维目标全书共有十二单元,分上下二册。
全书充分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目标,教科书的编排十分重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机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着眼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强大的素材空间,也为学生的化学探究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
教科书重视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和合理弹性的呈现方式把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展示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科学物质观。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苏教版《化学与生活》教材简析
文章 编 号 :0 6 3 1 ( 0 0)0 0 8 0 2 10 — 3 52 1 1— 1— 0
用 的 一 些 基 本 概 念 、 学 反 应 、 学 原 理 以 及 物 质 结 构 和性 质 , 化 化
在《 化学 l 、化学 2 中 已经介绍过 , 选修教材 中再 引用 时就 》《 》 在 比较 简略地提及或直接使用。这样使得 选修 教材既不脱离必修 教材 , 又与必修教材各有侧重。 在学生经过一年必修教材的学习 之后 , 能温 故 而 知 新 , 所 学 到 的 知识 解 决 生 活 中所 遇 到 的 实 际 用 问题 。表 2列举 了部分该选修 教材 与必修教材 都涉及 的化学 基 本 知 识 点 表 2 《 学 1 、 化 学 2 与《 学 与 生活 》 化 》《 》 化 交叉 知 识 点 举 例
,
关键词 : 新课程 ; 《 化学与生活》 选修模块 ; 教材 ; 高中化 学 ; 中图分类号 : 2 .3 G6 3 1 文献标识码 : A
《 化学与生活 》 为《 中化学课 程标准( 作 高 实验稿)所规定 的 》 6个选修模块之一 , 以学生 的生 活经验 为出发点 , 以一定的化学 知 识 为 基 础 ,以具 有 S S教 育 价 值 的 内容 主 题 和 学 习素 材 作 为 T 教材内容的主要组织线索 ,通过贴近生活和社会实 际的课程 内 容的学 习, 促使 学生了解与化学 有关的环境 、 源 、 能 健康等社会 问题 , 并且 运用 有 关 的化 学 知 识 解 决 生 活 中实 际 遇 到 的 问题 , 从 而认识化学作为一 门实用和创造性 的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作 用, 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 。 从
一
余氯能够 有效 净水 的原 因
臭 氧 消 毒 作用 硬 水 的 软 化
2024年精选化学说课稿模板九篇
2024年精选化学说课稿模板九篇化学说课稿篇1(约2674字)设计思想:新课课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一、教材分析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其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无止境。
二、学情分析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
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过程: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2.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
(二) 核心素养要求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2.感悟科学家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学习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品格。
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本单元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科学本质”。
要求学生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特征;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体会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与品格。
2.化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一门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学科。
本课题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精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许多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渐实现。
展示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从而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3.教科书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接着教科书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化学,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曾经产生过化学的火花,因此在本课题学习过程中应力求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向社会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
但是传统的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的变革。
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向社会”的思路。
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并蕴涵生活意义的典型事例,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通过课堂化学教学和生活中化学知识认识的结合,使学生全方位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走进化学社会是一个活动的大载体,在社会生活中蕴涵着大量化学知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充满教育。
他用打开“鸟笼”来隐喻教育应把学生“放飞”到生活这个“天空”之中,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的改造。
“社会即学校”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与生活相通。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可谓是五彩缤纷,多种多样。
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化学现象莫过于“燃烧”,烹制食物,烤火取暖,烛光照明,鸣鞭焰火,炸山取石等等。
还有水的三态变化的奇妙。
这些现象是直观的,学生的体验是直接的,但教学中要求是使学生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就蕴含在其中。
学生的“顿悟”产生了,兴趣被激发了,求知欲产生了。
工农业生产中离不开化学的使用,水泥的生产和固化是“化学”,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也是“化学”。
什么叫化肥,它就是化学肥料的简称,它的生产是化学工业的贡献,是对农业的服务,其负面性是对环境的污染。
金属的冶炼是化学变化;金属压片、拉丝、成模、塑型是物理变化,金属做成导线和炊具是对其物理性质的利用,而金属的锈蚀是金属本身化学性质不完美的一面。
二、“开门办学”走向社会——使学生更多地撷取化学知识的感性材料走进生活,走进厨房。
即可体验到多种多样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也可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很多身边的化学问题。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学中, 我就充分利用同学们熟 知的厨房 中的食醋 , 结 合 具体 的教学 内容补充 了食醋 在生活 中除水垢 、 除 锈 的例子 ,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 强化和巩 固 , 还 指 导学生掌握 了一些食醋在生活 中的使用小窍门。
三、 教 师 要 加 强 与 学 生 之 间的 对 话 . 聆 听 学 生 的
心 声
教 师在备课过程 中的理解只能代表教师单方面 的理解 ,甚 至不 同的教师对知识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方式 , 但这都不代表学生的理解方 式 , 因此课堂教学
与课外实践 就是最直接 的面向生活 的体现 , 教 师要 根 据 学 生 的 反 应 对 物 理 课 程 做 即 兴 调 整 和发 挥 , 同 时注 意让学 生根 据 自己的生 活经验 谈谈 自己的体 会, 也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 。 例如 : 在教学“ 盐对 蛋白质 的作用” 时, 有位农村 孩子在课堂上突然冒出一个 问题 : “ 家里点豆腐 的过 程 是 不 是 物 理 变化 ? 加 石 膏 又 起 什 么 作 用 呢 ?” 我 当 时可真被 问住了 , 只好机敏地“ 敷衍” 道: “ 这 个 问题 提得好 , 希望 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查查资料 , 看看到底 是 怎 么 回事 ? 一会儿 , 我 们再 交 流 答 案 。 ” 这 样 既 激发 了 同学们 的求知欲望 , 又渗透 了解决 化学 问题 的一 般方法。 于是 , 我 和 学 生 一起 查 找 资料 和课 本 来 寻 找 原因。 原来 豆腐 的原 料 黄 豆 富 含 蛋 白质 , 蛋 白质 含 量 约3 6 %~ 4 0 %, 经水浸 、 磨浆 、 除渣 、 加热, 得 到 的是 蛋 白质的胶体( 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 、 乳浊液之间的 混合物 ) 。 点豆腐时加石膏就是设法使蛋 白质发生凝 聚 而 与 水 分 离 。 除 了石 膏 外 , 还 可用 盐 卤 ( 氧化镁 ) 、 脂酸 、 柠 檬酸 等点豆腐 , 现在 还有一 种新 的化学物 质— — 葡萄糖 酸内酯 , 用它点制 的豆腐洁 白细腻 , 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作 的豆腐。同学 们查 找的 资料也与这基本一致 ,更重要的是同学们 自己找到 了答案 , 明白了点豆腐的过程 并不是物理变化 , 学习 化 学 的 成 就感 也就 油然 而 生 。 又例如 : 在教学 “ 化学与生 活” 中人类重要 的营 养物质时 ,为了说 明身体 的生长发育与所 吃食 物含 的营养素有关 ,我举 了如下例子 :苹果的营养很 丰 富, 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酸类 物质 ; 苹果中含钙 量比 般水果丰富的多 , 有助于代谢掉体 内多余 的盐分 ; 苹果酸可代谢 热量防止下半身肥胖 ; 至于可溶性纤 维果胶 , 可治疗便秘 ; 吃生苹果 丝 , 其 果胶能止住轻 度腹泻 ; 苹果酸可 以稳 定血糖 , 预防老年糖尿 病 , 因 此糖 尿病 人 宜 吃酸 味苹 果 ; 苹 果 含 有 的糖 和 锂 、 溴元 素, 是 一种有效镇静 的安眠药 , 且无副作用 ; 苹果含 有锌 、 镁元素 , 故常吃苹果能增 强记忆力 , 对孩子还 有促进发育 的作 用 ; 因苹 果的一些元 素能排除人体 内有害健康 的铅 、 汞元 素 , 所以, 欧洲科 学家称苹果 为防癌药 ; 据植物学家实验 : 如果 1 5 分钟吃完一个苹 果, 则 苹 果 中 的有 机 酸 和 果 酸 质 就 可 以 把 口腔 里 的 细菌杀死9 9 %。 因此 , 慢慢 吃苹果对人体的健康是很 有好 处 的 。 当然 , “ 从生活走 向化学” 强调生活 的教育意义 , 并不意味着可 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化学知识 ,毕竟 生活具有零散性 、 直接性 和具体性等特点。 如何保证 学生获得具有普 遍性 的基础知识 与技能 的同时 , 兼 顾 面向学 生的个体 、 特殊 的生 活, 切实推进新课程 的 改革 ,也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认 真思考 的
以生活活化化学,以化学催化社会
以生活活化化学,以化学催化社会摘要: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已有的认知基础切入,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将生活中蕴含的朴素道理应用到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探讨中,并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既朴素又深邃的魅力。
关键词:自发反应;焓变;熵变一、教学设计思路生活是智慧的源泉,生活是连接学生情感和科学未知的纽带,生活中的鲜活现象牵动着学生的每一根神经末梢,也催生着学生的智慧、情感和谐有序地发展,为学生的现实发展和终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本节课在设计上采用大量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和探讨,提炼出化学知识及科学规律。
本堂课首先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自发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自发反应的概念,其次通过自然界中的热传递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能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焓变并不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唯一因素,再通过火柴散落、整齐的房间变乱等现象说明混乱度增加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若要正确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必须将焓变、熵变综合起来考虑,最后通过汽车尾气处理反应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最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发反应的概念,了解熵变与焓变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能用化学反应焓变、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从而进一步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学会客观地、全面地分析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4篇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4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4篇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说课稿中公,以供参考。
化学命题新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命题新理念●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 江苏 李 德前 人 人们 的视 野 , 些 非 法有 害 的 化学 物 质 也 混 一 走在 我 们 的生 活 中。 因此 , 理 使 用化 学 物质 合 同学们每天 都要接触 一些化 学反应 , 时刻都 在使用大量的化学物质 , 就连我们 自身的生存 、 发 育、 成长也与化学密不可分 , 所以化学就在 你我 的 身边 。为 了提高 我们 的生 活质量 , 促进 社会 的可 持续发展 , 们必 须知道 化学 与 日常生 活的密 同学 切关系 , 保持探究身边化学物质 的兴趣 , 步学会 逐 解决一些化学方 面的实际问题 。 在全 国各 地 的 中考 化 学 试 卷 上 , 系实 际 联 的考 题 比 比皆是 , 及 的 内容 包 罗万象 , 一命 涉 这 题思 路充 分 体 现 了 “ 生 活 走 进 化 学 , 化 学 从 从 走 向社会 ” 的新 课程 理念 。 节能 减排 , 养成 低碳 生活 习・ “ 低碳 生活 ” 是减 少温 室气 体二 氧 化碳 的 就 排放 , 即低 能量 、 低消耗 、 低开支 的生 活 ; 节能 减 “ 排” 不仅是 当今社会 的流行语 , 更是关系到人类未 来 的战略选 择 。同学 们在 日常生 活 中 , 提升节 要
。
— —
油漆 。 ( ) 态 二 氧 化 碳 能 灭 火 , 原 理 是 既 能 2液 其 降温又 能 隔绝氧气 。 () 3 在钢 瓶 表 面涂 油 漆 的作 用 : 是 防 锈 , 一 二 是装 饰 。 () 4 比较 铁 和铜 的 金 属 活动 性 强 弱 有多 种 方 法 : 以把 铁 片插 入 到 硫 酸 铜 溶 液 中 ( 置 可 铁 换 出铜 , 明金 属活 动性 F C ) 或把 铜丝 插 说 e> u ;
第二讲化学教育理念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许多人对STS教育的方法 提出质疑,认为科学教育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 根本概念和理论,而STS教育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法 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
奥尔德里奇、莱纳:科学应以内在的逻辑进展组织
雅戈:科学应以社会问题为核心组织
1990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提交 的报告中把STS教育定义为:人类经历范畴 内的对科学的教与学。但是美国科学进步 联合会〔AAAS〕在?2061方案?工程中提 交的报告——?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却 几乎没有直接提到STS教育。该工程负责人 F·杰姆斯·罗斯福提出“STS会不会又是一个
加拿大安大概省科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保证每个 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每个学生都需理解根本的科学概 念;开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技能、策略和思维习惯;将科学与 技术、社会和环境相联系。
第二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
一项研究说明,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上,学生的言语交流行为主要 以答复以下问题为主,占到93.8%,另外几种是,提问占2.7%, 表示异议的占1.7%,其它类占1.8%。
2.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行动 3.科学素养的评价
二、化学教育中加强STS教育
1.STS教育开展
科学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化学的面目很狰狞。
STS常指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简写.大 约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
STS教育产生的背景:二战后科技革命产生许多新问 题,“唯科学主义〞面临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60 年代西方的“科学教育的现代化运动〞只强调学术性, 无视社会和生活方面.社会生活的科技化和科技的社会 化,带来一些相应的社会责任、道德、伦理、价值等问 题.这些问题促使科学教育用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来应 付社会和环境的巨大变化。STS教育就在人们寻找答案 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出来了。
高中化学_氨气和铵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氨分子的结构(2)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认识氮肥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化学科学史中蕴藏着丰富养分,挖掘这一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化学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契合点,使之有效地融入中学课堂,激活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盐的性质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
难点:氨及氨水的区别,及铵离子的检验教学过程①学生的经验分析学生对氮肥并不陌生,以及它们放出的气味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易于接受,无论是学生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
这些都为本节课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分析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是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它深刻表达了内隐和外显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对已有物质的联系,在想象中真切地体验微观的反应过程。
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联系思维能力。
另外,教学中还涉猎对比实验和控制十分关键,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要求。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初中化学2024年教学工作计划书(6篇)
初中化学2024年教学工作计划书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秉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以下是对相关内容的官方语言改写:一、教学理念与目标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学的目标应聚焦于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而非教师教授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其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能力范围内的事项,鼓励其自主学习,从而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紧跟命题趋势,关注社会生活,确保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思维方式,提升实验技能和应试水平,贯彻“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通过凸显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思维,实施有效教学。
二、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本人继续承担九年级三个班的化学教学任务。
通过对上学期的学习成绩分析,发现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在知识拓展和综合应用方面表现不佳。
学生普遍反应迟缓,缺乏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下滑。
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为此,本学期我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中的课外练习,强化基础知识,为中考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坚信,通过探索实践,学生将能够增强自身智慧,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与教学安排现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难点分散、梯度合理,重点突出,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为引入,结合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有计划地穿插基本概念、理论和定律,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每个单元都包含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以促进能力的提升。
九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涵盖五个单元,包括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和化肥以及化学与生活等。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教师应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1. 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社会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标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2、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3、科学探究是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4、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5、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6、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一主题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7、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8、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9、纸笔测验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10、活动表现评价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以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活动成果。
11、教材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12、目前,在课程编制中课程目标的取向方式有:预期行为取向,身心发展取向,演进过程取向.13、制定课程目标体系时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14、《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且注意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全面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硫酸》教学设计
《硫酸》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提倡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硫酸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业上和实验室都有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
掌握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能在工农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初中的《常见的酸一一硫酸》基础之上的,对其物理性质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是在学习过电离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性质。
硫酸中的硫元素处于最高价,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稀硫酸的性质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质,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的编排中体现的五条知识脉络1.知识线:知识发展线索: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特殊性——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深广度(要点):认识酸的通性——知道稀硫酸的通性——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2.学生认识发展线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首先从初中化学的有关内容人手,先复习稀硫酸的性质,然后通过活动质疑,为物质的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
3.问题线: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再通过设计阅读导向性问题提纲引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最后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
4话动线: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教师演示实验5.情景线:生活素材——课本素材——科学素材——生活素材五条线索间的关系: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知识线和学生认识发展线确定了教学的目标,问题线、活动线和情景素材线展现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过 来 , 基酸 怎样 合 成 蛋 白 质? 请 从 氨基 酸 的 氨
结 构 上 分析 。
的 著 作 取 名 为 《 铁 是 怎样 炼 成 的》? 让 我们 钢
一
生 :由于 氨 基 酸 分 子 中 既有 氨 基 ,又有 羧 基 ,它们 能 够通 过 缩 聚反 应 合成 蛋 白 质 。
我 除了注 意落实知识 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面、整体思考 中真正认识到现 象背后 的原 因和
规律 , 为学生今后参与解决社会 问题提供真 实
的 经 历 和体 验 。
一
般而言 , 培养学生 的爱 国热情是首要责
外 ,更注 重挖掘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方面 的教
学价值 ,寓责任 教育于 化学教 学之中。
任。但这种教育不是 另加 的说教 ,而是 由内容
的某个节点自然引发 的。以 《 白质 》教学 的 蛋
片段 设 计 为例 :
师 :蛋 白 质 水解 的 最 终 产物 是氨 基 酸 。反
在 课 的开始 ,教 师用充满 激情 的声 调 问
道 :“同 学们 ,你 们 知 道 成 语 ‘ 热打 铁 、 千 趁 ‘ 锤 百 炼 ’ ‘百炼 成 钢 ’的 本 意 或 缘起 吗 ? 为何 、 尼 古拉 ・ 奥斯 特 洛 夫斯 基 将 那 本 影 响 过 一 代 人
下 问题 :“ 世纪后期 , r发现 高炉 在 9 At l
炼铁 所 排 出的 高炉 气 中含 有相 当量 的 一 氧 化碳 ,有 的工 程 师认 为 ,这 是 由 于 一 氧化 碳 和 铁 矿 石 的接 触 时 间 不够 长 所 造 成 的 , 于 是 英 国 曾耗 费 了大 量 资金 建 造 了一 个 高 大 的 炼 铁 高炉 , 增 加 一 氧化 碳 和 铁 矿 石 以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化学-初中-卢友杰-371327180 (1)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后反思
本课是典型的能够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元素及其树立起健康饮食、一分为二地认识人体必需元素的辩证思想。
在授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创设“化学元素猜一猜”等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用“为必需元素设置广告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这类元素的认识,同时也调动起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富钙食品在食用时的注意事项,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有关“有害元素污染造成癌症村”的报道视频,则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家庭生活中选择铝锅还是铁锅,为什么呢?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
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
生有效的组织调控,让学生知道该如何与组员进行有效的互动。
同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小组之间则平等竞争,协调发展。
教师注意要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及时发现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化学的影子,化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我们的学生缺少了那双“发现的眼睛”。
他们不知道哪儿有化学,化学在生活中有怎样的价值,不明白每天所学的化学知识从何处来,又将回到何处去,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将学习的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割裂开来,鲜活的化学变为了纯粹的字母符号系统,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另一个抽象世界。
怎样建构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倡导:”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给生活的教育。
”
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任何知识都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纯符号的演绎,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现象,发现化学规律,解决化学问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他们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充满生命力的学习中,这样学习化学才有意义。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创造条件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思考问题,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一种大的化学学习观。
如今,化学知识渗透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健康、生命紧密相连。
因此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到课本里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价值”。
生活中许多俗语、成语也包含着化学知识。
例如,“百炼成钢”,讲解生铁与钢的区别以及炼钢的原理;“釜底抽薪”,讲解燃烧的三要素;“丹桂飘香”,联系分子的运动;“盐乃五味之首”,联系氯化钠的用途。
有的古诗中也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如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有:“丝”的成分是蛋白质,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研究等。
二、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用食醋和纯碱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所需仪器可用家中的吸管代替导管,带盖药水瓶代替锥形瓶完成该实验。
又如“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判断家庭用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如何除去水垢,怎样防止钢珠生锈”等。
三、在化学教育中加强sls的教育(sts即指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
1.将sts教育与化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化学知识教育时落实sts教育内容。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时,设计如
下的问题:(1)在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的雨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2)在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呢?(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的现象呢?
2.设计专门的sts教育内容主题,将sts教育专门设计成一个主题一章或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sts教育内容。
例如“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一章的内容:(1)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2)金属锈蚀的危害是什么?(3)防止生锈的措施有哪些?
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陶行知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实验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是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的黄金时期。
从教学实际出发,开辟第二课堂,解放学生的眼、嘴、手、脑、时间和空间,因陋就简地开展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进行《活性炭》教学时,可以开展家庭净水器的制作,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对本市空气质量及主要污染物的调查,对本市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对本地水质及其主要污染物的调查,对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等等。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就是指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的素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入手,学习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从生活走进化学,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化学,一方面可增进化学学习与自身的联系,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另一个方面可使抽象的化学知识不再难懂,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
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把化学知识放到更宽、更广的社会发展的动态背景中去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实现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和实践化,使学生切实感到化学学习既有用又有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