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脉络

一、关于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相关问题综述古建筑的主要构筑类型1、南方——炎热潮湿——干阑2、北方——便于迁徙——毡包式居室3、新疆维吾尔族——干旱少雨——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4、黄河上游——利用黄土断崖——窑洞5、东北和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建筑6、全国大部分地区——木构架承重——木架建筑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加工容易;2、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3、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4、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5、抗震性能好;缺点:1、木材成才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2、木材易引发火灾,是比较大的缺点,易腐朽、易遭受虫蚁等破坏3、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穿斗式和抬梁式(手绘简图)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联系起来,形成一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拱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小,用于江西等南方地区,徽居一般用抬梁与穿斗相混合。
优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斗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
优点: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
缺点:耗材大单体建筑常见的平面形式及其特点(红皮P111图示说明)1、分心槽(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2、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朱等高)3、单槽(中柱将平面分成大小不等的两个空间)4、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平面各部位的名称(如各开间的名称、不同部位柱子的名称等(红皮P39图示说明)七、九开间的在次间与尽间中加稍间。
规律:明>次>稍>尽立面构图特征单体立面:造形趋于程式化:三段式:屋顶、屋身、台基屋顶形式(教科书7页图0-5红皮P113图示说明)单坡、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庑殿、歇山、卷棚、重檐圆攒尖、盔顶、三角攒尖、四角攒尖、扇面、风火山墙、穹窿顶、盝顶、八角攒尖(手绘须弥座、勾栏等特殊部位的立面;了解一些经典建筑的设计意匠和具体手段。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
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
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
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下昂的作用是在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出挑高度。
2、方上: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成覆斗形坟。
3、歇山顶: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
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4、额枋(阑额):位于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之前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可两根叠用,下边的叫由额,其中间用由额垫板。
5、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6、彻上露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明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
7、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8、鱼沼飞梁: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
9、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以青、绿色为主色,它的两个特征是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心上均画有象征帝王的龙纹。
二、填空1、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2、石窟寺的种类:塔院式、佛寺式、僧院式。
3、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依次: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4、著作:战国时期-----《考工记》明代造园书籍-------《园冶》-------计成宋建筑方面重要术数------《营造法式》------李诫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式: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
6、古典屋顶样式: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
7、战国《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夫。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1.史前时期: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和土坯建筑,以及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玉器等建筑装饰。
2.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近现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例如民国时期的南京总统府、上海外滩等。
4.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发展,中国建筑史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中国建筑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名词解释1、明间即“当心间”指建筑物的中间一间2、闾里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处,有称“里坊”,平面一般是方形或者矩形。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谢、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三朝五门大规模的礼仪性朝会、日常议会、定期朝会,三种。
5、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一种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扳、或补间铺作位置上6、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扳等挑出,用于登高眺望。
7、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
8、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也依次升高。
9、卷杀宋代拱梁柱等端部做弧型,形成柔美而又有弹性的外观10、明木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11、草木伏与明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上的梁,做法自由、粗糙。
12、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的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儿列柱与斗拱,将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包内层。
13、分心槽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14、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的一圈外廊。
15、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放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16、铺作狭义上指斗拱,广义上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
17、阕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个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所以叫做阕18、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之下的屋檐。
19、大木作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大木构件包括柱.梁.枋.雀替.檩.椽以及斗栱等构件。
大木构件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20、大木大式有斗拱的结构承重构件21、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加而成,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2、重檐庑殿庑殿:又称作四阿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是在庑殿顶下又有短檐,四边有各有短垂脊,共九脊.是清代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23、鸱尾屋脊两端的饰物。
24、雀替意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中国建筑史第⼀篇⽊构架建筑概论第⼀章清式⽊构架建筑的平⾯布局第⼀节、单体建筑平⾯⼀、单体建筑平⾯的构成要素---间(⼀)、间的概念(⼆)、出廊(三)、⾯阔、进深(四)、间的组合(五)、间的名称(六)、间的不等宽现象第⼆节、庭院式组群布局⼀、庭院式组群布局的多元功能(⼀)、空间的聚合功能(⼆)、伦理礼仪功能(三)、场所的调适功能(四)、防护戒卫功能(五)、⽓候的调节功能(六)、经济功能(七)、审美功能⼆、庭院式的构成机制和组合⽅式(⼀)构成体制廊院式多重,单核庭院式合院式中庭式:离散型,毗连型中殿式:配殿贴边,配殿内移(⼆)、组合⽅式1、对称式2、半对称3、不对称三、庭院式组群布局的艺术特征(⼀)、突出内向型布局(⼆)、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三)、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四)、突出单体门的作⽤(五)、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四--(1)如何突出单体门的作⽤1、⼤门承担了外显⽴⾯的作⽤2、门成为组群艺术的起点3、门成为庭院空间的转折点四--(2)门的艺术处理1、门的类型多2、⽤影壁和牌楼加强门的艺术效果门的类型:1、屋宇门:熟门型;戢门型;⼭门型2、墙门:1、⾼墙门2、低墙门3、洞门3、台门4、牌楼门4、牌楼的形式牌楼的形式:牌坊牌楼按做法分冲天式⾮冲天式按材料分⽊牌楼⽯头牌楼琉璃牌楼牌楼的作⽤:1、歌功颂德2、划分区域3、作为店⾯的形式4、作为门的形式5、加强门的艺术效果⽤影壁和牌楼加强门的艺术效果影壁的类型跨⼭影壁照壁⼀字影壁⼋字影壁撇⼭影壁⼀封书影壁第⼆章清式⽊构架型制第⼀节、抬梁式⽊构架和穿⽃式⽊构架⼀、抬梁式和穿⽃式的特点1、抬梁式:中国传统⽊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也称为叠梁式,是梁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梁、檩、枋,优点是:可以取得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梁⽐较⼤,料贵。
多⽤于官式建筑和北⽅民间建筑。
2、穿⽃式:中国传统⽊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也称为⽴贴式,是檩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檩、穿、挑,优点是:可以⽤⼩材,屋顶轻,经济,构架灵活,构造简单。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

49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谈到我国木构架建筑的基本特点,必须要 涉及的就是“斗栱”。
50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其方法、 取材、形制、用料等问题,主要是依照 当时所使用的“法式”、 “做法”及 “定制”等来决定的。其中被官方认定 并颁布的有宋代的《营造法式》、明代 的《营造飞式》、清代工部的《工程做 法则例》等,而民间个别工匠按个人经 验总结成书的有《木经》等。
第四、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佛塔 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
第五、建筑艺术日臻成熟。史
20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建筑史
安 济 桥 栏 板 雕 刻 图
2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建筑史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22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8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建筑史
陕 西 临 潼 秦 始 皇 兵 马 俑 坑
9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建筑史
东汉的建筑发展较以前各代更为迅速,中国古代 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就是在汉代基本形成的。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有了显 著进步。其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42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建筑史
二、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严谨而精巧, 基本上就是木构架结构体系。这种 结构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完善,已形 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与西方古典 建筑的石砌结构体系相比较,自有 其独特的 构造原理与外观造型。
43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1、远古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最早采用榫卯联接技术的木构干栏式古建筑和构件等2、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会画明清故宫的平面图,文字叙述其特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3、记住三朝五门是那些?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4、天坛的平面布局的特点是什么?.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
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中国建筑史学习重点

基本概念1.屋顶形式及其等级关系(P7)囤顶,卷棚歇山,单坡屋顶,平顶,硬山顶,悬山顶,拱顶,庑殿顶,歇山顶,卷棚(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
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重檐,攒尖(圆攒尖,三角攒尖),盔顶,穹窿顶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单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庑殿顶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2.木构建筑各主要部分的名称:柱础、柱、梁、斗栱、檩、椽柱础:古代建筑构件一种,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柱:建筑主要垂直承重构件。
梁:建筑中主要水平受力构件。
斗栱:作用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拖出檐部分的重量。
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起承托梁以及屋角的作用。
斗拱主要构件:拱、斗、昂,斗是拱与昂的支座垫块。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
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
椽:垂直搁置在檩条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发展概况与木构技术1.木骨泥墙、榫卯技术、砖、瓦、琉璃、廊院、四合院最早出现的时代、实例木骨泥墙: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实例半坡遗址意义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榫卯技术:最早干阑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瓦:西周,陕西扶风召陈遗迹砖: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陕西凤翔秦雍城,主要用于墓葬,山东沂南石墓;在地面建筑普遍应用,始于宋元,普及于明代,苏州开元寺无梁殿,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琉璃:南北朝,明代是琉璃技术高峰,宋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廊院: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西毫宫殿遗迹。
我国最早封闭庭院(廊院)四合院: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合院”形式,家族居住,中轴对称,前堂后院,内外有别2. 安济桥:设计者,地点,朝代设计建造者:李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隋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大业3.佛光寺东大殿:地点、年代、结构特点、形式特点山西五台山,唐大中9-11年,公元855-857结构特点:A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B.殿堂式:A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斗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屋架层。
中国建筑史要点

第二章 城市建设 1. 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2. 里坊制 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民区,商业、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环以 高墙,设臵里门和市门,又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頕有全城最有 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3. 《考工记》中关于城市规划学说的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4. 城市建设实例(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 唐长安 主要特点:1>总体近似于方形,9721×8631 米 2>外城-皇城-宫城,108 坊 3>南北 13 坊——象征十二个月和闰月,皇城之南东西并列四坊——象征四季 4>里坊大小不一,小的约一里见方,大的则成倍于小坊,内 16 个小地块,由 此通向各住户 5>南北 11 条大街,东西 14 条大街,丹凤门大街(180 米宽)朱雀大街(150 米宽)安上门大街(134 米宽) 6>央道使芙蓉苑、兴庆宫与大明宫相连接 7>路宽但质不好,街景单薄,城市排水和运输方面也解决得不好 城市分块: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 则有 120 行商店和作坊, 太极宫至大明宫, 主要宫殿后东北移向大明宫, 朝臣、 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方 宋东京(四水贯都) :1>城镇选址的内涵更加丰富 2>形成三重套城,城河 3>坊墙消融,街道空间走向开放,空间组织更加严密 4>防御系统:城墙,外城周长 24 公里,内城周长 9 公里,城墙宽 8-15 米, 里城周长 2.5 公里;护城系统,三重城门均有护城河环绕,城门、瓮城、马 面、角楼;外城有城门 12 座,水门 9 座 5>道路交通采用以御道为轴线的棋盘式街道布局,内城朱雀门直通外城南熏 门的大道即为御街,是南北中轴线,向北与皇城相连 明清北京:1>外城东西 7950 米,南北 3100 米,南 3 座门,东西各 1 门,北 5 门,内城东西 6650 米,南北 5350 米,南 3 门,另外三面备 2 门 2>宫城以皇城为中心,不规则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面开门,宫城四角有华 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 3>轴线:全城有一条长约 7.5 公里的中轴线,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另两条主干道自崇文、宣武门起 4>市场:四大商业中心
中国建筑史重点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目录一、基本概念 (2)1.1 古建筑的定义 (2)1.2 古建筑的分类 (3)1.2.1 按用途分类 (5)1.2.2 按结构类型分类 (5)1.3 古建筑的历史发展 (6)二、古建筑结构 (8)2.1 地基与基础 (9)2.2 墙体与柱子 (11)三、古建筑装修 (12)3.1 内部装修 (14)3.2 外部装修 (15)四、古建筑装饰 (16)5.1 园林的定义与特点 (18)5.2 园林的布局与元素 (20)5.3 园林的设计理念 (21)六、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22)6.1 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23)6.2 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与方法 (24)七、古建筑实例介绍 (25)7.1 皇家建筑 (26)7.2 宫殿建筑 (28)7.3 寺庙建筑 (29)7.4 传统民居 (30)八、古建筑文化 (31)8.1 建筑艺术 (32)8.2 建筑文化 (34)一、基本概念中国古建筑,又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穴居、巢居等简易居住形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初步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体系,并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采用柱、梁、枋、斗拱等构件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还经常运用雕刻、彩绘、砖雕、木雕等装饰手法,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庙宇、宅第、园林、古城等。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具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等特点;庙宇是祭祀神灵的地方,具有气势磅礴、造型独特的特点;宅第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园林是供游览和休憩的场所,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古城则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国建筑史知识考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知识考点整理●古代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第一章绪论●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多样性●材料“五材并举,以木材为主”●以住宅为例的地域性特征(民居)●主流●以木构架承重为主●木架建筑优势●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适应性强●墙倒屋不塌,屋内可自由分割空间●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组成用榫卯结合,木材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的可活动性●施工速度快●建筑模数制,宋材分制、清斗口制●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可拆卸性,小构件组成大构件●劣势及对应措施●木材越来越稀少●建筑构件尺寸缩减。
木构件不断简化,削弱了斗拱的作用●木架建筑易遭火灾●选址:临近水源●官式寻火铺●风火山墙●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被限制了发展前景。
木材消耗也大●减柱造、移柱造●木构架的特色●中国木构架的体系与特征●穿斗式●无梁●檩条置于柱上,柱间用枋连接●多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抬梁式●枋不承重,梁承重●檩条置于梁上,梁置于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或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井干式●干阑式是竹木,因此不算●斗拱(中国木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组成:斗、拱、昂●作用:承托屋檐。
唐宋结构作用,明清装饰作用●名称: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位置●宋●转角铺作、补间铺作、柱头铺作●清●角科、平身科、柱头科●宋到清,斗拱越小越密●辅助构件●叉手●斜撑●托脚●单体建筑的构成●三分为一(平面、结构、造型的不可分割性●上分●屋顶●明确的等级制度●明确的屋面曲线●中分●屋身●下分●平面:明间、次间、梢间、尽间●特点●简明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个建筑●真实结构的真实显示●有机可以“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建筑群的组合●要素:门屋之制,房、门、墙、廊●模式●对称布局●中心对称(多用于礼制建筑)●轴线对称●自由布局●庭院●定义: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南北方庭院差异●北方:开阔●南方:“天井”●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基本单位庭院●建筑与环境●善择基址●相土尝水、卜宅相地来勘查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因地制宜●唐流宗元论述景观建筑时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整治环境●对环境适当加工,开池引流、植树造桥等●心里补偿●满足心理需求,泰山石敢当、趋吉避凶等●风水是中国特有古代建筑文化,背山面水向阳等●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相互协调与融合●建筑类型●居住建筑●政权建筑●礼制建筑:最高级的建筑●宗教建筑●商业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娱建筑●园林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工官制度●定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建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职能: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实施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知名工官: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徐杲●隋代宇文恺●营隋大兴城(唐长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明代蒯祥●设计天安门●古代建筑发展模式●官式建筑●民间建筑●类型●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1)定义●(2)性质●(3)计算●(4) 例题●题目类型①●@例题●总结 @●题目类型②● @例题●总结 @●...●宫殿坛庙陵墓●错1 @错题●错解❌●正解✔●总结 @●错2 @错题❓●错解❌●正解✔●总结 @●宗教建筑●园林与风景建设●建筑意匠(设计思想)●建筑技术●宋营造法式●清建筑工程则例●英语单词篇●注●标签说明:真题例句 @例句●助记:词根词缀●单词●形近词●单词●词义●助记●例句●同义词●单词●词义●助记●例句●补充词●单词●词义●助记●例句●词组●词义●助记●例句。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和工匠技艺的结晶。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点,包括建筑分类、结构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等。
一、建筑分类中国古代建筑根据用途和形式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城墙等多个不同类型。
其中:1. 宮殿:宮殿是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典型的宮殿建筑有紫禁城和夏宫。
2. 寺庙:寺庙是用于宗教信仰和修行的场所,一般由殿堂、塔庙和配建构成。
著名的寺庙包括少林寺和峨眉山乐山大佛。
3. 园林:中国的古代园林以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合为特点,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
苏州园林和颐和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4. 城墙:古代中国的城墙起到防御和边界标示的作用。
著名的城墙有西安城墙和南京城墙。
二、结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结构特点: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榫卯连接和斗拱支撑为主要构造形式。
这种结构具有很高的韧性和抗震能力,可以适应地震频发的地区。
2. 层次分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层次感,一般分为底层、中层和顶层,层数逐渐减少。
同时,建筑物上部会有檐口和斗栱,增强建筑的稳定感和美观性。
3. 建筑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和谐。
根据“七进四出”的规律,建筑物的长宽比例为7:4,高度和宽度的比例为2:7。
4.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石和砖为主要材料。
其中,用于结构的榫卯采用优质的楠木,石材多用花岗岩和青石。
三、代表性建筑1. 雁荡山彩廊: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代表之一。
彩廊以曲折蜿蜒的路径连接山脚和山顶,通过廊檐上的木雕、石刻和彩绘等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2. 核心景区:乐山大佛庙宇群: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以乐山大佛为核心景点,是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工官制度(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一、概述:1、真正建筑的诞生: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
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第一篇木构架建筑概论第一章清式木构架建筑的平面布局第一节、单体建筑平面一、单体建筑平面的构成要素---间(一)、间的概念(二)、出廊(三)、面阔、进深(四)、间的组合(五)、间的名称(六)、间的不等宽现象第二节、庭院式组群布局一、庭院式组群布局的多元功能(一)、空间的聚合功能(二)、伦理礼仪功能(三)、场所的调适功能(四)、防护戒卫功能(五)、气候的调节功能(六)、经济功能(七)、审美功能二、庭院式的构成机制和组合方式(一)构成体制廊院式多重,单核庭院式合院式中庭式:离散型,毗连型中殿式:配殿贴边,配殿内移(二)、组合方式1、对称式2、半对称3、不对称三、庭院式组群布局的艺术特征(一)、突出内向型布局(二)、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三)、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四)、突出单体门的作用(五)、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四--(1)如何突出单体门的作用1、大门承担了外显立面的作用2、门成为组群艺术的起点3、门成为庭院空间的转折点四--(2)门的艺术处理1、门的类型多2、用影壁和牌楼加强门的艺术效果门的类型:1、屋宇门:熟门型;戢门型;山门型2、墙门:1、高墙门2、低墙门3、洞门3、台门4、牌楼门4、牌楼的形式牌楼的形式:牌坊牌楼按做法分冲天式非冲天式按材料分木牌楼石头牌楼琉璃牌楼牌楼的作用:1、歌功颂德2、划分区域3、作为店面的形式4、作为门的形式5、加强门的艺术效果用影壁和牌楼加强门的艺术效果影壁的类型跨山影壁照壁一字影壁八字影壁撇山影壁一封书影壁第二章清式木构架型制第一节、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一、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特点1、抬梁式: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为叠梁式,是梁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梁、檩、枋,优点是:可以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梁比较大,料贵。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2、穿斗式: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为立贴式,是檩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檩、穿、挑,优点是:可以用小材,屋顶轻,经济,构架灵活,构造简单。
缺点是:室内空间受到限制。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第二节、斗拱一、斗拱的作用1、承托作用2、支撑挑檐檩3、减少净跨4、联系柱网5、抗震作用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三、斗拱的规模出踩最大的斗拱为十一睬计心造:每一跳有横拱的斗拱。
偷心造:不是每一跳都有横拱的斗拱。
插拱:全部偷心的斗拱。
四、斗拱的类别按位置分:平身科斗拱;柱头科斗拱;角科斗拱按做法分:1、两材斗拱;2、翘昂斗拱;3、品字斗拱;4、隔架科斗拱;5、镏金斗拱五、斗拱的摸数第三节、雀替雀替的作用:增加挤压面;减少净距;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度雀替的组成:踏头;混;枭;禅头,斗拱雀替的演变:由承重逐渐演变的只有装饰作用第三节对木构架的评价一、木构架是梁柱框架体系,有广泛的适应性(一)、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二|)、可适用于不同的气候(三)、可以搭配使用不同的地方材料(四)、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二、木构架体系具有严格的模数制无斗拱的建筑,模数取自于檐柱径优点:便于施工、设计、备料和雇工,易普及。
缺点:从程式化走向僵化----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三、体现理性传统,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四、木构架体系费工费料五、木构架存在技术局限(一)、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二)、梁架之间缺乏联系(三)、梁架与基础缺乏联系(四)、构架断面不合理。
六、构架耐久性太差第三章木构架建筑的台基一、台基的作用1、防水避潮2、稳固屋身3、调适作用(色彩、比例、边际线)4、扩大体量5、组织空间6、标志等级7、独立建坛二、台基的构成;台明—月台—台阶—栏杆月台的形式: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二节、普通台基台基分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台明从样式上分:平台式台明(普通台基);须弥座一、平台式台明(一)、分类;根据包砌的材料不同分为:砖砌台明---一般房屋所通用普及做法低等级满装石座---重要组群的一般殿座考究做法中等级须弥座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隆重做法高等级(二)、平台式台明组成柱顶石阶条石角柱石陡板石土衬石二、台阶(一)、分类1、按做法分:御路踏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檫2、按位置分:正面踏跺垂手踏跺抄手踏跺3、按数量单出陛三出陛(二)、坡度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
宋喻浩《木经》(四)、阶的演变主人入门而右,客人入门而左。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
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
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礼记。
曲礼》第三节、须弥座台基一、须弥座台基的使用位置台基•墙基•雕塑底座二、须弥座台基的构成上枋上枭束腰皮条线下枭下枋圭脚三、须弥座台基的等级雕饰的四种布局产生四个等级全素只在束腰上枋和束腰全部雕饰宋式清式层次多线条细(9-12)层次少线条粗(6层)细部精细硕壮自身主次分明不强调主次个别线条不合理没有这些不合理的细部苗条女性美粗壮男性美仿木头须弥座石头材质第四节、栏杆一、栏杆的作用1、围护2、分隔空间3、构图花边(有很好的剪影轮廓)4、标志尺度二、清式栏杆的种类;1,寻仗栏杆,2栏板式栏杆,3櫼子栏杆4罗汉栏杆,5石坐凳栏杆,6木石栏杆三、寻杖式栏杆的构成:栏板;地栿;望柱四、与宋式栏杆的区别宋清配件多配件少望柱细高头部分段望柱粗壮中部分段望柱为八边形望柱为四边形望柱间隔远望柱间隔近寻杖细长留空大通透栏板厚实通透缩小透气轻快庄重稳定粗壮有力地伏在望柱边地伏在望柱下仿木石头材质五、装饰的载体(一)、柱头的式样:云龙柱头;云凤柱头;叠云柱头;二十四节气柱头;仰莲柱头;俯莲柱头;(二)、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载体自由端——望柱关节点——雀替边际线——吻兽棂格网——棂格类表面层——彩画六、抱鼓石(一)、作用1、顶住最末一根望柱,以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
2、以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抱鼓石:位于传统栏杆端部的三角形构件,顶住最末一根望柱,以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
其形式主要由古镜和卷瓣曲线构成,以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
第四章木构架建筑的屋顶第一节大屋顶的种类一、正式屋顶1、庑殿顶2、歇山顶3、悬山顶4、硬山顶二、杂式屋顶(一)攒尖顶(二)盔顶(三)盝顶(四)、勾连搭屋顶三、屋顶的变化与组合(一)、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可以重檐又可分为:重檐重楼(二)、卷棚只有卷棚歇山卷棚悬山卷棚硬山屋顶的等级:九个等级小式建筑只能用六级以后的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歇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三)、屋顶的组合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2、正脊串联3、正脊相交竖向组合:1、重檐2、重楼3、重檐--重楼水平竖向混合组合(四)庇变、山墙变、脊变第二节大屋顶的形态和作用一、大屋顶的形态特征1、深远的出檐2、凹曲的屋面3、反宇的檐口4、翘起的翼角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第三节大屋顶的构造做法一、举架法二、出檐和翼角出檐为21斗口一步架为22斗口一般檐不过步起翘清代规定为3椽径江南翘的更多3*1.4斗口=4.2斗口出翘清代也是4.2斗口南方做法以江苏苏州一带的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两种形式为代表嫩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的起翘。
构造比较复杂。
水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水戗发戗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构造简单,嫩戗不起翘或起翘很小。
第四节大屋顶上的瓦件一、分类1、屋面瓦件:板瓦、筒瓦、勾头、滴水、帽钉2、屋脊构件:3、吻兽:正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
三、吻兽的演变第五节大屋顶的评价一、大屋顶所反映的传统二、大屋顶的性格序列三、大屋顶的空间构成机制四、大屋顶的形态构成机制第五章木构架建筑的装修和彩画第一节、装修一、装修的类别与功能(一)、类别:1、内檐装修:用来分割内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装修,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藻井、匾额、对联。
2、外檐装修:用来分割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装修,包括:门、窗、木栏杆、大门。
(二)、装修的多元功能1、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2、内里空间组织的基本手段。
(可以组构出室内的模糊空间、灵活空间、私密空间、核心空间和多层次空间)。
3、室内外装饰的重要构成。
4、功能性格的点染要素。
5、文化内涵的信息载体。
二、大门(一)、大门的形式(二)、大门在北京四合院中的等级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三、格扇门窗(一)、扇的构成:1、板边构成2板、棂、边构成3、棂边构成(二)、格扇门窗的形式(三)、格扇门窗的尺度调节(四)、支摘窗四、棂心(格心、花心)构成:沿边构成、连续构成、菱花构成五、罩和格架分割室内空间的装修屏风罩格架碧纱橱(一)、罩和格架的形式几腿罩--落地花罩-落地罩--栏杆罩--圆光罩--八角罩--太师壁--床罩、炕罩--博古架--书架六、装修的借鉴意义1、灵活空间的构成。
2、半私密的空间构成。
3、多层次空间构成。
4、中心空间构成。
5、精神空间构成的重要手段。
6、民族特色的构成手段。
第二节木构架建筑的色彩和彩画一、用色特点:(一)、形成官式和民间两套配色1、官式黄、绿、蓝(紫、红、黑)的瓦,红柱(墙身),白台基,青绿彩画。
2、民间灰、青灰的瓦,灰砖、青砖和白粉墙,柱、门窗多用本色或红绿、黑色。
(二)、群体建筑用色特点1、大片无彩色系,衬托有彩色系2、强调用色的等级观念。
黄、赤、绿、青、蓝、黑、灰。
3、注意环境色4、注意主次色彩的对比(三)、个体建筑用色特点1、掌握冷暖调子:太阳照到的用暖色——阴影里用冷色。
2、注重单纯与丰富:整体用色单纯——细部用色复杂丰富。
、善于处理色彩的辉煌效果:红绿相间——朱红交错—青绿点金二、清式彩画彩画的分类:殿式彩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一)、旋子彩画旋子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形式之一,主要的装饰母题为牡丹花简化成的旋子,其中以一整二破图案为主,主要用于寺庙、衙署的主要建筑,宫殿、陵墓、坛庙的次要建筑。
(二)、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形式之一,主要的装饰母题为龙,并分为坐龙、行龙、升龙和降龙。
主要用于宫殿、陵墓、坛庙的主要建筑。
是最高等级的彩画。
四、彩画现象分析(一)、殿式和苏式的对比1、殿式:主要部分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苏式:主要部分是写实的画题2、殿式: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苏式:突破构件的结构限制3、殿式:严格运用平面图案苏式:热衷于运用立体图案和退晕效果(二)、殿式和苏式的对比原因1、形象透露出不同的传统性格,适合于不同的场合要求。
2、体现出重理与偏情两种创作方法。
3、创作存在着“二律背反”想象。
第二篇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第六章园林建筑第一节传统园林的分类一、私家园林二、皇家园林三、寺庙园林一、私家园林(一)、基本模式和物质功能宅+园-----家庭生活中的多功能区,是住宅的延伸,满足起居、游乐、聚友、宴会、听戏、读书、作画、下棋、抚琴、吟诗、品茗、参禅、供佛、养生等非常丰富的物质功能,是娱乐、休闲、社交、生活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