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差异性

地理环境差异性
地理环境差异性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学

案(鲁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概念、表现、成因、理解地域分异规律。2.理解自然带的概念,熟悉世界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概念: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①______的。

2表现:地理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3.成因: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取决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状况。4.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规律性,主要包括④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和⑤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其中水平地域分异又分为⑥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和⑦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它们都属于地带性分异规律,此外还有⑧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

二、陆地自然带

1.自然带的概念:不同区域由于所处⑨________位置和⑩________位置不同,?

________________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

________状分布,构成自然带。由于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________类型命名。

2.自然带的意义:自然带既体现地理环境的?______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带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气候、土壤、生物分布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性;同时由于各地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也不同,存在着地域?________性。

3.世界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我的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自然带的形成

【探究材料】

材料一如果你有机会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做一次长途旅行,便会强烈地感受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材料二教材P57页图3-1-1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植不锈钢焊管被景观会存在差异?

2.什么是自然带?它是怎样形成的?

【规律总结】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特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即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地球上只存在相似的地区,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地区。

2.自然带概念中的“二、三、二”

自然带的概念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形成因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个构成要素——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即气候)、植被和土壤;“两”个分布特点——总有一定宽度和呈带状分布。

【考例探究1】常被称为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的自然要素是()

A.地形B.气候C.植被D.土壤

探究点二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间的关系

【探究材料】

材料一教材P58页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材料二全球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

1.结合图3-1-2,说说世界上主要有哪些陆地自然带?

2.举例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分布之间的关系。

【规律总结】

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气候的影响,因此其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大体一致,但不完全吻合,因为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除受气候影响外,还受到土壤、植被、水文、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考例探究2】下列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不相符的是()

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平板烘干机叶林带

B.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案(鲁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2.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3.了解常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原因。

一、水平地域分异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定义:受①________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②________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2)表现:自然带大致与③________平行,沿④________方向延伸,⑤________方向更替。

(3)原因:⑥________________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4)举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陆地自然带、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定义:受⑦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⑧____________________也产生了有规律的更替。

(2)表现:自然带平行于⑨________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⑩____________方向更替。

(3)原因:主要受?________条件控制,在?____________大陆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

(4)举例:在我国沿40°N纬线,从沿海到内陆,随着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__________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二、垂直地域分异

1.定义: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增加,?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原因: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发育程度的影响因素:通常是?____________越低,?________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三、非地带性分异

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组合,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21________________和○22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其主要表现可以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起伏”等几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侧是温带荒漠带,这是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形成的。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4.块状:位于荒漠地带中的○25________,如我国新疆天山山麓为绿洲。

我的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亚洲的地理环境特征

亚洲的地理环境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地域辽阔,地形高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突出,季风气候典型”。亚洲北部和东部由于地域辽阔,地形起伏不大,自北亚—东亚—东南亚,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明显而完整,地带性特征十分显著。自北向南为: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但东亚季风区由于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自然带从东到西出现了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半荒漠、荒漠带的经向变化;亚洲中部由于距海遥远,高山环绕,出现了以荒漠为中心的半环状结构,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寒荒漠区;亚热带纬度宽广,出现了“西岸型”(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内陆型”(伊朗高原荒漠型、青藏高原寒漠型)、“东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非地带性特征。它们相互影响、交替分布,构成了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独特模式。

1.亚洲地理环境地带性特征显著,自北亚—东亚—东南亚的自然带分布情况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分异的基础因素是什么?

2.沿东亚—中亚—西亚的自然带分布有什么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为什么?

【考例探究1】关于我国甲、乙、丙、丁四地景观(如下所述)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甲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乙地——山歌阵阵采茶忙丙地——黄梅时节家家雨丁地——大漠孤烟直

A.从甲地到乙地,体现了地理环境从平原到山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丙地到乙地,体现了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丙地到丁地,体现了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丁地到甲地,体现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材料一中国西藏新闻网(2005年8月10日)讯:从8月8日起,西海都市报与华润雪花啤酒青海销售分公司合作,参与雪花啤酒赞助的“勇闯天涯,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活动。雅鲁藏布大峡谷是1994年才被发现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理发现。峡谷平均海拔3 000米以上,险峻幽深,具有9个垂直自然带,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完整的地方。

材料二教材P61页图3-1-10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和P62页活动内容。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垂直自然带分布最齐全、完整,说明垂直带潽的完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阅读图3-1-10,分析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坡的带谱分布比北坡高,而积雪冰川带的位置却低于北坡?

3.通过活动内容,结合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分析山体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有什么联系?

【规律总结】

山地垂直自然带判断的基本原理

(1)纬度越低,山地越高,垂直分异越复杂。

(2)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气候,因此,基带是判断某地所处纬度位置和气候的主要依据。

(3)同一自然景观在山地南北两侧分布的高度不同,向阳坡分布的高度要比背阴坡高,这是由热量条件差异造成的。因此,它成为判断山地位于南、北半球的依据。

(4)在同一山地,其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通常是由水分条件差异造成的。

(5)山地雪线高度是指高山上部终年积雪区域的界限,它是积雪终年不化的最低高度。对雪线高度的分析,首先要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然后再判断向阳坡与背阴坡。山地迎风坡的雪线比背风坡要低;向阳坡的雪线高度比背阴坡高。

【考例探究2】下列四幅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是()

探究点三 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探究材料】

材料一 教材P 62图3-1-13 非洲自然带图及相关文字说明。

材料二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东侧,其距海近,并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这里却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形成了典型的温带荒漠带。

1.读图分析非洲大陆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的自然带分布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成因。

2.巴塔哥尼亚高原距海近,且又位于西风带范围内,为什么却气候干旱,分布着温带荒漠带?

3.分析归纳非地带性分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规律总结】

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实例分析

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不同 ②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

③不同地域物质、能量 ④水平 ⑤垂直

⑥从赤道到两极 ⑦从沿海到内陆

⑧非地带性 ⑨纬度 ⑩海陆 ?水热状况 ?带 ?植被 ?差异 ?整体

?整体 ?差异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由于不同地域的物质、能量分布不同,导致不同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组合上也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从而使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被景观存在差异。

2〃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考例探究1 C [因为植被最能明显地表现地理环境的特征,因此常被称为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并且自然带也以植被类型来命名。]

探究点二

1〃(1)热带?????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2)寒带?????

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 (3)温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分布大体一致,(如: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但并不完全吻和(如:温带落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考例探究2 D [热带草原带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季风气候。]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热量 ②纬度 ③纬线 ④东西

⑤南北 ⑥热量条件 ⑦降水空间分布

⑧从沿海到内陆 ⑨海岸线 ⑩海岸线

?水分 ?中纬度 ?草原带 ?气温

?降水 ?水分条件 ?热量状况

?纬度 ?山体 ?水热条件 ○

21地形起伏 ○22洋流 ○23亚寒带针叶林带 ○

24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5绿洲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体现了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分异基础是热量差异。

2〃东亚至西亚,从东到西沿途出现了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半荒漠带——荒漠带的变化,体现了水平方向上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主要受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水分条件)。

3〃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跨经度大,从沿海到内陆的差异明显,从而形成从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考例探究1C[丙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丁地为西北塞外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点二

1〃雅鲁藏布江谷地区由于海拔高差大,所处纬度低,因而形成了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完整的地方,说明山地垂直带谱的完整性与山体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关,一般山体所处纬度越低,海拔高度越高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完整。

2〃珠穆朗玛峰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其热量和降水都多于北坡,因而带谱分布位置较高,而积雪冰川带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由于南坡降水丰富,所以其位置比北坡低。

3〃通过该图可知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相同,说明山体垂直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的特点,这是由其热量和水分条件所决定的。

考例探究2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山地南坡是向阳坡,同种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故排除B、C,又因为该山地位于暖温带,其基带与当地水平地域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又排除A。]

探究点三

1〃刚果盆地分布着热带雨林带,而东非高原却以热带草原带为主,因为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形成热带雨林带。而东非高原虽然也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海拔高,空气对流相对减弱,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着热带草原带。

2〃巴塔哥尼亚高原距海近,又位于西风带范围内,但由于它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处于山地的背风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3〃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由于某些地区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带性分异规律不吻合的现象,即非地带性分异。

考例探究3D[新疆地处内陆,理论上为温带荒漠带,但由于冰雪融水而出现绿洲。]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2·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检)下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洋流分布,可以确定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与我国相比,该自然带在日本分布纬度更高,原因在于日本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教学质检)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图”,完成3~4题。 3.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B.地形 C.水分D.热量 答案:3.B 4.D 解析: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都是以热量变化为主导因素引发的。相同自然带的气温、降水环境大致相当,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海拔高度越低,所以甲纬度最高,丙纬度最低。 读下图,完成5~6题。

5.“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反映了() A.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五原与西安有一定的纬度差,相对于西安而言,“五原春色归来迟”应是五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致,故诗歌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6题,玉门关位于甘肃省,处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诗句反映了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答案】1.B 2.C 3.C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

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 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定 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二者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垂直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3.地方性分异规律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微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 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 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经典习题(含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典习题 基础巩固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面)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读五大湖积雪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两地积雪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2.符合a地河流流量变化的曲线为() A.B.C.D. 【答案】1.B 2.C 【解析】 1.由图可知,a地位于五大湖的南岸,从图中等值线可知湖泊南部的等值线多自南向北,距湖越近,积雪厚度越大,因此a地受大湖效应影响显著,故其积雪厚度应大于b地。故选B。 2.a地位于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冬季寒冷,有积雪,所以河流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夏季受来自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影响,形成夏汛,且夏季流量大于春季。故选C。

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小题。 3.E为纳米布沙漠,它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100千米,该沙漠最宽处达160千米,而最狭处只有10千米,其沿海岸线延伸的原因是() A.地形影响B.降水影响 C.大气环流影响D.洋流影响 4.F地的典型地带性植被是() A.热带稀树草原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荒漠 【答案】3.D 4.B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 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和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和辽宁大衣——吉林和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懂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是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介绍引导】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我们这里和上节课一样来完成一个小游戏。【教师安排】(和上节课一样)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课时) 主备教师:秦双香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指的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其核心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知道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较为普通的自然地理现象,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组成上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所导致的。学生已经学过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和各个圈层的主要特点,初步认识到个个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相互联系,所以在本节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熟悉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三个方面,其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2、目标解析 (1)认识地域差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理解自然带的概念、识记某种气候带下的相应的自然带名称; (2)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包括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两个水平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个垂直分布规律和一个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各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 1、各种自然带的名称 这部分涉及许多自然带的名称,学生容易混淆名称,因此,要强调对各种自然带名称的理解。第一,总结自然带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第二,将容易混淆的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以强化落实效果。 2、对各种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用植被和动物的相关景观图片进行引导,让学生说出其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读图发现其条件的差异,并加深学生对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基础较差,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尽可能贴近学生对地理事物额亲身感受的经验,从身边的地理出发落实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用景观图片引入。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 【问题一】地理环境之间的地域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自然带”?自然带怎样命名?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自然带的命名。 [例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及其上的差异。 2.自然带的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南大港中学:张惠娟 一.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 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的忠告: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如产业区位选择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活动) 2、教学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地域差异; ②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④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②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由于本节内容强调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小尺度的自然环境),生活经历较少,对于理论的规律性(三个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