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

摘要: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也如此,在新时期、新形式、新背景下,数学教师把课本的数学知识演化成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生活实际

作者简介:傅朝阳,任教于广西柳州市第十二中学。

数学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理解、解释、应用。我们

应本着发现现实世界中蕴藏的数与形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服务的目的

进行学习数学。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

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数学也是一个

非常宽广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由人类心灵创造和构成,教师在课堂

教学中,应当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数学课堂

生活化。

一、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们的生活

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教学,利用

环境来教学,把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和数学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境,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和

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补充、整合、重组,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

动活泼,更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正在进行足球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

了学生们课间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笔者便选用中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比赛的

场景制作了一段课件,上课时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把学生带进比赛中,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的比分情况,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从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学生则是在轻松愉悦的探讨氛围掌握了知识。在情景创设、示例设计中融入创造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触景生情”。这个情可能是疑问、猜想、争论,也可能是沉思、联想、惊讶……总而

言之就是要挖掘出学生乐学、爱学、勤学、会学的内在动力和情感依托,目的就

是让学生兴奋起来,用眼观察、用脑分析、用手操作、用嘴讨论、用心体会。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

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

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

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数学

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

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体验中的

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

1.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

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生“正方体的展开图”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生制

作一个正方体,于是,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蜡光纸等材料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正方体的展开图”

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由于亲自动手折、剪、画,所以很快就接受,并且,还向教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正

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热情很高,很有积极性,学

习也感到特别轻松。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

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大部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

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

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

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不等式的实际应用”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显示:某校暑假组

织学生参观世博会,一群女生住若干间宿舍,每间住4人,剩19人无房住;每

间住6人,有一间宿舍住不满,问可能有多少间宿舍、多少名学生?结合不同

“住法”的交流讨论,电脑进行分配过程的演示,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体会到设

计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的

生活实际,情景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所以引起了学生的

兴趣,思维很快被激活了。大家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成功地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隐含着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根据

前面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

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

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

正实现主动参与体验。

3.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

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青少年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意义》中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探究结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笔者让学生分组反复投掷硬币,在玩中观察实验数据得到

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拿着36本书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书

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书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书的3/9,进行分书游戏。学生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书一样多,从中体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

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