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总结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d20e46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e.png)
复试教育技术问答本专业考试科目,首先说C语言及Web技术:C语言编程与Web 技术各占一半,C语言以?C程序设计?一书为主,侧重理解根本计算机逻辑,如循环语句、条件判断、数组、指针、链表等,其中指针与数组是重点。
Web技术有两个方面:一是Web互联技术,即我们所学习的网络根底局部,TCP/IP原理,了解网络的根本硬件与软件架构、以及在此根底上的各种应用效劳。
二是Web编程。
即我们所学习的HTML编程、ASP编程等内容。
ASP编程无可防止地涉及Web 数据库编程。
另外一门专业课是教学设计或数据构造。
实际上这是偏文与偏理两个方向,任考生选择。
教学设计除了以乌美娜的?教学设计?一书为主要参考书目外,可能还要看其他一些书,例如?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及学?等相关书籍。
数据构造那么参照清华大学的严蔚敏的?数据机构〔C语言版〕?即可,当然要选择一些习题集做做以求熟练。
专题一: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1、教育技术学根底理论研究2、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理论及建立3、教育技术哲学研究4、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建立及开展研究5、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题二: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的理论及实践1、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的理论及实践研究2、信息素养理论及实践研究3、信息素养教育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立专题三:教育技术及绩效技术的理论及实践1、教育技术及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2、教育技术及绩效评估的理论、方法、应用3、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4、教育技术支持的绩效培训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专题四: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及实践1、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2、基于网络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3、教育技术及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专题五: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研究1、学习环境的理论研究2、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开发3、学习环境设计、开发及应用的个案研究专题六:教育技术及知识管理1、教育中知识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2、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3、学生知识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4、基于blog的教育知识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专题七:教育技术及教师教育1、由师范教育向教育教育转变中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2、教师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问题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3、教育技术及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4、教育技术及教师的入职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5、教育技术促进教师成长及专业开展的理论及实践研究6、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体系、途径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专题八:教育技术应用的个案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设计、开发及应用的案例。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f7a42bf524ccbff0218478.png)
2013年教育技术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32bab3cfc789eb172dc8ce.png)
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32bab3cfc789eb172dc8ce.png)
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编著-资料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编著-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8e034cfdaef5ef7ba0d3c6a.png)
4、麦肯齐( Mac Kenzie)和厄劳特 (Eraut)在1971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系统化研究 (as cited in Ely,1973,p.52)。”
这是第一个没有提到硬件或软件的定义。定义中使用了 “研究”的术语 ,麦肯齐和厄劳特提出,对手段的研究,比只研 究视听讯息的范围要广多了。“手段的系统研究”也指教育 技术可被认为是一个探索的领域。因此,麦肯齐和厄劳特认为 教育技术是一个学术领域或一门学科,但直到1994年的定义 中才重新介绍这个观点。
5、1972年:首次使用“教育技术学”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field involved in the facilitation of hunman learning through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development,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 full-range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rocesses
1972年的定义:“教育技术学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 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上述过程 的管理,来利于人类的学习。”
这个定义与1963年的定义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1)名称不同, 1963年称为视听传播,而这次首次使用了术语“教育技术学”; (2)1963年的定义由于受传播理论的影响而只对“信息”进行设 计,而这次用了“学习资源”这一术语,把硬件(工具和设备)和 软件(各种资料)与教师置于同等位置;(3)1972年的定义中首 次使用了“管理”术语,反映了专业人士对本领域的人员和组织进 行管理的关注。另外,1972年定义关注“人类的学习”,范围更广 了。
教育技术学7(何克抗)doc资料
![教育技术学7(何克抗)doc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a9d66a482fb4daa48d4b39.png)
育 2000年6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 技 了《关于征集评审中小学教育软件
(资源)的通知》。2000年7月5日,教
术 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的暂行
学 技
术
管理办法》。2000年11月6日,教育
运 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
教育技术学 用 术教育的通知》、
教 第 《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
第 七 章
第七章 教学技术运用教 育
教育技术运用是教学设计方案和教
技 教 学开发的产品走向教育教学领域、促进 术 学 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环节,又为教
学 技 育技术应用的管理和评价提供实践依据
术 运 和标准。
用
教育技术学
第 七 章
教 第一节 教育技术运用概述 育 一、教育技术运用的内涵
技 教育技术的运用范畴不仅包括媒体的 术 教
教育技术学 运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乃 至引发教学理论和观念的全面变革。
第
教
育 七 美国泰勒(Taylor)的 “ 3T ” 模式:
章 一是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
技 二是把计算机看做被指导者(Tutee);
教 学 三是把计算机看做工具(Tool)。
术
技 术
学
运
用
教育技术学
第
(二)革新推广
教
七 章
教 学
育 革新推广: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
技 而通过有计划的措施进行传播的过程。 革新推广的最终目的:在于引起
改革。
术
技 术
学 革新推广的重要性: 促进革新意
运 识的培养,积极尝试、采纳和运用新
教育技术学 用 的教育技术成果。
第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167b173c1c708a1284a44a3.png)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0.1复习笔记一、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1.创新人才的涵义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与教的过程【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与教的过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6ede970b14e852458fb57e1.png)
第4章学与教的过程4.1复习笔记一、学习过程(一)学习的涵义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
人类的广义的学习过程是经验获得的过程,并表现为个体对环境或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活动。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3.各派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在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地变化。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根据布卢姆的分类,包括以下六个层次:①知道: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
②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测量是否对知识材料产生了领会,可以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
③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运用的能力要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
④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⑤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断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⑥评价: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依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美国教育学者柯拉斯霍等人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
他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接受: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
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愿意接受。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资源【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资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1f182439b89680202d82508.png)
第3章学习资源3.1复习笔记一、学习资源的概述(一)学习资源的涵义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具体组成要素有:信息、材料、设备、人员、场所、资金。
(二)学习资源的分类1.按学习资源的来源来分(1)设计的资源: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预备的资源,如教室、教科书、教学软件等。
(2)可利用的资源:指那些本来并非为教学专门设计,但被发现可用来为教学服务的资源。
2.按学习资源的表现形态来分(1)硬件资源:指学习进行过程中所需的机器、设施、场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设备。
(2)软件资源:指各种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和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性软件。
其中,各种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又可分为内容特定的软件资源和内容相关的软件资源。
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性软件可分为认知工具、交流工具、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和效能工具。
3.按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来分(1)人力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人。
其中,教师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
(2)非人力资源:指由教育信息、学习媒体和学习场所共同构成的学习资源。
①教育信息:指对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活动的属性、状况、特征与功能的客观描述,是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
按信息的作用可将教育信息分为:教育内容信息、教育控制信息、教育政策法规信息、教育管理信息和教育社会信息。
②学习媒体: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
③学习场所:学习者所处的物理环境。
二、媒体资源(一)学习媒体的涵义1.媒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思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有两层含义:(1)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2)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2.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是指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
3.学习媒体的四次重大飞跃(1)教科书的产生;(2)直观教具的使用;(3)音像材料的涌现;(4)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发明。
(二)学习媒体的分类1.按媒体的表达手段来分(1)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这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一种媒体。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9714a75acfa1c7ab00ccb7.png)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重要名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AECT' 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一一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一一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一反应一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9(何克抗)
![教育技术学9(何克抗)](https://img.taocdn.com/s3/m/1b4046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3.png)
04
CATALOGUE
教育技术学的实践与案例
教育技术学实践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数字化教育 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合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 势,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索,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人格发展,提倡 通过情感交流、自我实现等方式促进 学习者的发展。
传播理论
01
02
03
04
传播理论
研究信息传递的本质和规律, 涉及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
播受众等方面的研究。
传播模式
描述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结构, 常见的传播模式包括线性模式
、双向对称模式等。
传播媒介
研究不同媒介的特点和应用, 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学习等。
02
CATALOGUE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揭示人类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探究学习发生的条件、学习的 过程以及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刺激对学习的影响, 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 联结。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者内部认知过程在学 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学习 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现代教育技术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
3
混合式教学工具
在线课程与实体教室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资源开发与管理
01
02
03
资源开发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 ,开发教育资源。
资源管理
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 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090c651ec3a87c24128c477.png)
第一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1)定义①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②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③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2)区别①范畴不同。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是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
②内涵不同。
教育技术和技术是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而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③历史背景不同。
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3)联系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这三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运用。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技术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和应用领域。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对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①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它的理论部分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构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9fd62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c.png)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第一篇:《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1、先行组织者(《教学系统设计》P132)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容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
2、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貌似蒋XX说学习资源就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
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3、掌握学习(《教学系统设计》P134)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4、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学》P186)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及教学过程)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与后一个环节相关的全部过程就称之为教学系统开发。
教学系统开发通畅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践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5、学习媒体也称为教学媒体(《教育技术学》P80——P86)按媒体的表达方式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特性:恩定性(固定性)、传播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独立性。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特性比较(《教育技术学》P84)选择依据:依据学习者(教学对象)的特征、依据教学(学习)任务、依据客观条件、依据媒体特点与教学功能6、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0e88ab78bd63186bcebbca5.png)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2.1 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2)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教育技术两个发展方向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
2.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传统教育技术;(2)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视听媒体教育技术;(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信息化教育技术。
3.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 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软件,也包括潜件如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
与视听媒体教育技术阶段相比,信息化教育技术阶段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2)信息化教育技术将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1.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而是表现出一点的累积性;2.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3.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4.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使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04a873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9.png)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教育技术运⽤7.1复习笔记⼀、教育技术运⽤概述(⼀)教育技术运⽤的内涵1.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利⽤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的⼀切要素,其中教学媒体和新技术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学习资源的利⽤主要指教学媒体和新技术在教学和管理领域的运⽤。
(1)“3T”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指出计算机应⽤于教育有以下三种模式:①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②把计算机看作指导者(Tutee);③把计算机看作⼯具(Tool);由于Tutor、Tutee和Tool三个英⽂单词均以字母T开头,所以这三种计算机应⽤模式也称为“3T”模式。
(2)3E199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教育技术组发表的⼀个“就应⽤技术加强K-12教育给美国总统的报告”,王吉庆认真分析了这篇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已经发⽣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把变化结果表达为3E,即环境(Environment)、设备(Equipment)和评价(Evaluation)。
2.⾰新推⼴(1)对于教育技术的运⽤⽽⾔,⾰新推⼴这个⼦范畴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尝试、采纳和运⽤新的教育技成果。
(2)在⾰新推⼴过程中通常要考虑四个因素:⾰新的特点、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3.实施和制度化(1)实施是在实际的环境中使⽤⾰新成果,⽬的是要确保组织机构中的个⼈对⾰新成果的合理使⽤。
(2)制度化是在⼀个组织机构中对教学⾰新成果的持续使⽤,⽬的是将⾰新成果整合到组织机构的运作机制和⽇常的⼯作中。
4.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是影响和规范教育技术推⼴和使⽤的强制性规则和⾏为。
政策和法规通常受道德和经济问题的限制,它们对实践的影响更⼤也更直接。
(⼆)教育技术运⽤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技术运⽤的理论和基本要素,莫达伦总结出这⼀过程⾄少包含三个阶段:使⽤、纳⼊和制度化。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9ea3847375a417876f8f54.png)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技术与教育技术1.技术的涵义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它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2.教育技术由于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因此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
(2)无形技术(观念形态)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1.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AECT'94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的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谢弗勒对定义的分类,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
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与其他定义相比,操作性比较强,更便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交流。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章节题库(教育技术学概述)【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章节题库(教育技术学概述)【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279c9aebb68a98270fefa2f.png)
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一、单选题1.根据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学技术新定义,教学技术的研究领域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中山大学2011年研] A.设计、传递、利用、管理、评价B.设计、开发、管理、检索、评价C.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D.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修改【答案】C【解析】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5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二、填空题1.根据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和教育技术研究的实践,可以把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归纳为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案】学习过程、学习资源2.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是为了学习而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使用管理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_ 。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情境性三、名词解释1.教学媒体[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思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
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即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等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通过教育信息的流动,维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习环境[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教育技术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9、量规:量规是一种定量评价的标准,而且是结构化的。
这些标准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操作性、准确性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特点.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二、简答题1、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2、叙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这五类学习代表了个体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结果。
3、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身心发展状况、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外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4、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如何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揭示差距——确定学习需要并分析原因—-论证可能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和总教学目标5、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两者的核心都是系统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分析、设计,改进管理和加强培训,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达到最终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绩效水平的目的.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关心的是绩效,即去解决企业或商务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绩效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更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绩效技术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6、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这两类评价在目的与职能、报告听取人、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7、简要叙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环境分析 2。
教学分析 3.脚本设计 4.编程与调试 5.评价与修改论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在文化思维层次,随着人类从印刷时代走向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挑战与变革.在第二个层次上,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体制和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包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发展,从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发展。
在第三个层次,信息技术下革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教学技术对教学革新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2012年教育技术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2、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3、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4、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
包括三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5、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6、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7、教学结构: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8、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9、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目前指的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信息能力)。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比较题1、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两者的核心都是系统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分析、设计,改进管理和加强培训,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达到最终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绩效水平的目的。
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关心的是绩效,即去解决企业或商务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
绩效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更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
绩效技术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这两类评价在目的与职能、报告听取人、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3、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是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虽然属于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三、简答题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身心发展状况、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外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3、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
环境分析 2。
教学分析 3。
脚本设计 4.编程与调试 5。
评价与修改4、基于WEB教学系统及其主要的教学功能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能除了能提供基于网络的教学功能外,还能提供教务管理、资源库管理、网络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功能。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功能包括课程的网上发布、学习者的学习和探索、学习者的讨论与协作、多媒体授课、教学活动设计和管理等. 5、知识管理的含义及其对网络学习的作用知识管理就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利用,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1)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2)有利于快速获取大量知识(3)有利于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三位国外专家:戴尔经验之塔:戴尔提出的经验金字塔模型,愈上层愈抽象,愈下层愈具体.该理论认为:①教学活动以依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③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④视听教学是沟通上层抽象与下层具体的利器。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011年教育技术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