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手术时不同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手术时不同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将上肢手术均用止血带情况下,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有无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20例拟行前臂、肘及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肌间沟加肋间臂神经阻滞,B组采用单纯肌间沟阻滞法,局麻药均为0.3%布比卡因25 ml。结果:A、B两组相比麻醉效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肌间沟阻滞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关键词】肌间沟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布比卡因臂丛神经
臂丛神经阻滞有百余年历史,穿剌方法有5种、6种之多,就目前常用臂丛神经阻滞穿剌方法来讲,锁骨上法由于易并发气胸,且多为迟发性,难以及时发现;腋路法不易阻滞肌皮神经,常致前臂外侧阻滞不全和肱二头肌不全,在扎止血带时会引起不适,常需加大容量致局麻药毒性反应率较高(1%~10%),且效果并不可靠;肌间沟法易于掌握,小容量可达到较好阻滞效果,所存在止血带疼痛可通过肋间臂神经阻滞来缓解。鉴于此,选择肌间沟下有无肋间臂神经阻滞,将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中,男70例,女50例,体重50 kg~78 kg,年龄19岁~59岁,ASAⅠ级~Ⅱ级;其中前臂手术68例,手部手术33例,肘部手术1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用肌间沟加肋间臂神经阻滞,B组60例,用肌间沟阻滞法,两组手术均用止血带,阻滞药物为0.3%布比卡因。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及脉搏氧饱和度,建立静脉输液,取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常规消毒皮肤,A组,穿剌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后,反复回抽无气及脑脊液后一次注入局麻药20 ml后退针。同时将腋窝皮肤消毒,触到腋动脉搏动,将针穿剌至皮下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5 ml。B组,单独应用肌间沟穿剌,成功后给局麻药25 ml。
1.3 观察指标
根据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进行判定麻醉效果,Ⅰ级记为阻滞成功;Ⅱ级~Ⅲ级为阻滞不全,Ⅳ级为阻滞失败;记录有无神经阻滞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数据均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作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失败例数不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
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阻滞失败1例,B组,阻滞失败3例,多与穿剌技术有密切关系,无统计学意义。
2.2 麻醉效果
两组相比,两种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见表1,经χ2检验,χ2=9.954 1,P<0.01,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略)注:χ2=9.9541,P=0.001 6。
2.3 并发症
发生霍钠氏综合征A组为2例,B组为1例。喉返神经阻滞A组为1例,B组为2例。发生膈神经阻滞B组1例,经吸氧后缓解,A 组无。其余无其他意外和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臂丛神经是由C5~C8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极少数还有C4及T2脊神经前支分出小分支也参与。而支配臂上部内侧的肋间臂神经是由T2发出的。由于这一解剖关系,使我们临床上单独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出现止血带性疼痛,难以满足手术的需要[1]。本组资料表明,两种方法局麻药用量及并发症类同而肌间沟阻滞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阻滞法,尤其是能明显缓解应用止血带而引起的疼痛。笔者认为肋间臂神经阻滞解剖定位清楚、操作简单、穿剌浅损伤小、易于推广。在此需强调,如果患者合并腋窝感染,或者上肢不便于移动者,就不宜用此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兀效儒,王长平.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容量与尺侧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