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理论(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理论(二)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巴黎手稿》基本情况
1. 《巴黎手稿》写作、出版的基本情况。大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生前未发表。1927年前苏联以附录的形式将《巴黎手稿》的第三手稿(笔记本三)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发表,1929年又转载于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由于误认它是《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标题均为《神圣家族》准备材料。当时没有认识到这是马克思未发表的一部重要论著,发表后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1932年,前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3卷以德文原文发表了全部手稿,并冠以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巴黎手稿》的文本结构。三个笔记本组成。1982年,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对《巴黎手稿》采取了两种编排方式:第一种是按《手稿》的写作时间、阶段的顺序编排;第二种按《手稿》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容编排。中文版以后者编排。
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中起始就将其研究聚焦在政治经济学三个主要概念: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之后提出自身的概念:劳动、异化劳动。
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对《手稿》的解读
麦克莱伦认为,第一手稿主要是关于经济学的,开头是马克思对他正在阅读的经济学著作的摘录和解释。就所摘录的内容而言,可分为工资、资本和地租三个部分。认为关于异化劳动这一部分是手稿中写得最好的部分,劳动的解释1。麦克莱伦还认为,“为了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认识到以下这一点是重要的,即对他来说‘经验的’并不涉及事实—价值的区分,但他的分析完全是从正确的地方——物质需要出发的。”2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明,其写作立足于经验的、对国民经济学相关著作的认真研究、分析基础上得出的,他利用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著作,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的著作,其中包括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对费尔巴哈也做了高度评价。
二、《巴黎手稿》的核心内容
1.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异化劳动
2.以“异化的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异化的扬弃
3.以“对象性(感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哲学批判
三、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
1.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3.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第一节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
马克思首先从对国民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让·巴·萨伊《论政治经济学》】的整理研究开始,发现其有一系列的二律背反,比如,劳动价值理论与工资理论的对立,(悖论与四个意见、四个结论)见全集42卷第54页—57页【第一手稿的工资部分】。在马克思看来,
1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5—97页。
国民经济学提出劳动价值理论,这是一大贡献,但只看到了劳动的经济价值,却没有看到劳动中的人。之所以造成这种二律背反,首先需要追问的是国民经济学的劳动。被国民经济学视为不正自明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国民经济学立足于财产私有制的这种劳动不是一般的、普遍的、永恒的劳动,而是一种仅仅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人成为动物、畜牲的劳动。
第二节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通过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进行论述后,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作了总括,见89—90页。
第一规定,劳动产品的异化,即物的异化
马克思首先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对现象进行描述后,再进行分析得出劳动产品的异化,见90—91页。注意,马克思在分析过程中,特别区分了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这两个概念。这表明,马克思是严格区分对象化和异化的。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应然状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却以工人的非现实化表现出来,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与被奴役。工人与他的劳动产品即对象处于一种对立的、异己的状态(实然状态)。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第一,劳动,对象性【感性】活动的多样性。费尔巴哈,把感性的物质生产活动当作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只确认精神活动或理论活动为人的唯一活动,黑格尔只知道一种劳动,即精神劳动,马克思的劳动并不排除精神劳动。第二,在论述人与动物生产时,明确指出“劳动的双重二重化”特征。第三,这种感性的活动不仅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而且还生产人本身。)。
物的异化的三个意味着,见91—92页。
从劳动产品的异化看劳动本质异化造成的事实,见93页。
缘何失去对象,失去产品就失去了自身?从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而言),意味深长,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留到后面讨论。
第二规定,劳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劳动产品上,而且还表现在生产行为、生产活动本身,见93页。
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见93—94页。
对前两种异化的小结,见94页。
第三规定,人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由前两种异化推出第三种异化,见95页。类本质异化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见96页。
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马克思所提出的类存在物、类本质概念的基本内涵。比如,人作为类存在物,人把自己作为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见(95页);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96页)。为什么是类存在物(与费尔巴哈的区别),马克思论证的两大理由:第一,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包括自身与他物)作为自己的对象。第二,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对象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见95页。
2.马克思通过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与动物进行比较,来进一步论证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类本质,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能动的,96页。实践观的萌芽,通过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