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 地貌[精]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内力作用、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第三节 流水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 冰川与冻土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地貌与海底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 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一、地貌成因
(3)悬移 颗粒细小的泥沙,是以悬浮方式移动 的,称为悬移。
(4)溶解质搬运 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 后,成为溶解质被水带走,称为溶解质搬运。
(三)堆积作用
当水流的流量减小,或流速减慢,或含沙量增加时, 搬运能力都将会受到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积。搬运能力 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的堆积也有次序地进行, 首先堆积的是粗重颗粒,继而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 颗粒。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动力由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小, 所以堆积物的分布基本规律是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 下游最小。
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按其 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全球构造地 貌;第二级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为地质构造地 貌。三者的关系是以第一级为基础,第二和第三级 分别叠加上去,最后组成了地貌的总体。
(一)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 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 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1)集水盆 它是沟谷源
头扩大后的小 盆地,其生成 与沟头集水量 大小有关。
集水盆
(2)沟谷 它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 1)细沟: 2)切沟: 3)冲沟: 4)坳沟:
(3)扇形地(洪积扇) 它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 堆积物来自集水盆及沟谷的侵蚀。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 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
中山
黄山莲花峰,1873m
恒山
北岳山西恒山,2017m
泰山
东岳山东泰山,1545m
华山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嵩山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衡山
湖南衡山,1290m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类型
固体含量
稀性泥石流 15 — 40%
粘性泥石流 40 — 60%
容重
1.3 —1.7 t/m3
>1.7 t/m3
◆地貌:在中上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 稀性泥石流形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 成砾石垄岗。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形态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
期的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 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 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 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 被水流带往下游。
3.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二)风化壳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 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
1.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 很大,厚者可达100~200m,薄者不足1m;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 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 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 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本表主要依据地貌形态、成因、年龄、组合、分区、改造与保护以及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地形地貌类型进行划分。
一、地貌形态
1.平原
地貌形态:地势平坦,起伏较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2.山地
地貌形态:山峰尖锐,坡度陡峭,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3.丘陵
地貌形态:坡度较缓,起伏较大,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
4.高原
地貌形态:地势高亢,顶面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5.盆地
地貌形态:周围高中间低,四周环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二、地貌成因
1.构造地貌
(1) 褶皱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山脉。
(2) 断块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断层山脉。
(3) 坳谷和阶地: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坳谷和阶地。
2.火山地貌
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口、火山锥等。
3.喀斯特地貌
因地下水溶蚀而形成的溶洞、石林等。
4.黄土地貌
因风力堆积而形成的黄土高原等。
5.冰川地貌
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川谷、冰斗等。
三、地貌年龄
1.新生代地貌:约从265万年前到现在。
包括现代湖泊、河流、冰川、海岸
等。
2.中生代地貌:约从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
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各种
地貌类型。
3.古生代地貌:约从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
纪、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等时期的地貌类型。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第五章 地貌
第五章地貌前言: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
地貌动力(营力),分为内动力与外动力。
内动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外动力: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气候对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地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冰川冰缘作用占优势。
内外动力,均与重力有关。
因此重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前提。
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1、构造运动和地貌发育:构造运动①,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的决定性因素。
仅以陆地而论,巨大的高原、盆地、平原与地块的整体升降运动有关。
巨大的山脉、山系,与地壳褶皱带相联系。
在中观尺度,呈上升运动的水平构造,是形成桌状山、方山与丹霞地貌的前提。
单斜构造,是形成单面山、猪背山必不可少的条件。
褶曲构造可形成背斜山与向斜谷、穹状山和坳陷盆地。
断层构造可形成断层崖、断层谷、错断山脊、地垒山与地堑谷、断块山。
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熔岩高原等。
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力的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组合。
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冰川和冰缘作用②成为主要外动力。
在冰川作用下,山地将形成角峰、刃脊、U型谷、冰碛垄、冰碛堤、冰碛丘陵等冰川地貌,以及冻胀丘、融冻泥流、石河、石带、石海等冰缘地貌。
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多,流水作用成为主导外力。
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虽然仍是主导外力,但同时化学风化作用强烈,红色风化壳普遍较厚,植被有效削弱了流水侵蚀力,平原、缓丘、穹状基岩岛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
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和间歇性洪流,成为主要外力。
相应的地貌类型有风蚀残丘、风蚀洼地、沙丘、沙垅、洪积扇等。
常见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势、地物和地表覆盖物的总体构成和分布。
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直接反映了地球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的形成原因也与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1. 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其主要形成原因是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抬升、地震、火山活动等),同时也受到风化、侵蚀、沉积等因素的影响。
在地震和火山活动中,地壳会发生断层、抬升和下降,形成山脉、山地和盆地。
受风化和侵蚀的影响,山地中的石头和岩石逐渐崩解成碎石、沙子和泥土等物质,使得山地的地形逐渐平缓,形成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等地貌。
2. 高原高原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的地区。
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以及河流和冰川的侵蚀。
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地表地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形成了高原。
河流和冰川侵蚀则会将高原的表面逐渐削平,形成平原或者隆起地形。
同时,一些高山会在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得孤立和迷人。
3. 平原平原是指平均海拔低于200米的广阔地区,其主要形成原因是河流和湖泊的侵蚀沉积、水成地形发育以及构造下沉等因素。
河流和湖泊的侵蚀沉积是主要原因之一,河流和湖泊的流经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沉积在岸边和湖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平原地貌。
水成地形也是平原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如冰川巨石和洞穴、石灰岩地形等。
此外,构造下降也可形成平原,构造下沉后地面上的岩石裂缝变得非常直接,沉积物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其中积累。
4. 沙漠沙漠是指降雨量非常少的干旱地区,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例如,地球旋转会导致亚洲和非洲一些干旱地区所处的纬度上冬天和夏天时间非常长,空气干燥,造成草木生长不起来,地面裸露。
此外,干旱气候还可能与大气环流、水循环、洋流等因素有关。
在沙漠中的沙丘是由风的侵蚀和沉积形成的,这源于沙漠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课件第五章
(二)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物质、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 产物。残留物质是化学性质较稳定因而未经化学风化的 物质,由自然元素、氧化物或硅酸盐构成的岩屑等。风 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在母岩表面 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eluvium)。次生矿物以粘 土矿物及铁铝含水氧化物最常见。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托石和伊利石。高岭土 Al2SiO2(OH)4由水化硅酸铝组成—温暖湿润气候下形成, 我国东部和南方分布最广。蒙脱石 Al4(SiO4O10)(OH)4.nH2O—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标准风化产物。伊利石—半湿润半干旱区淋溶作用弱或 富钾母岩风化形成的稳定产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气候 转湿或地表积水情况下,均可继续风化为高岭土。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表 元素迁移序列(根据B.B.波雷诺夫) 元素迁移序列 强烈迁移元素 容易迁移元素 迁移元素组成 Cl 、 S Ca 、 Na、 M盐)、 P、Mn
Fe 、 Al 、 Ti
惰性(稍有移动)元素
基本不移动元素
SiO2(石英)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的定义:地表 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 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 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 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 地表夷平面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又称机械风化或 崩解。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 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 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包括1) 负荷及应力发生变化,裂隙、 节理扩大;2)太阳辐射增温与 昼夜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热胀冷 缩,但不同矿物胀缩不均匀;3) 岩石表面干湿变化以及水的相 态变化可造成岩石胀裂;4)裂 隙中的盐类发生结晶;5)植物 根系对岩石的挤压和穿透,动 物挖掘洞穴等。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一种情况的例子如下: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典型的就是黄土高原,几千年前植被覆盖率高,经人为破坏后,形成现在千沟万壑的景象。相反,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就会降低侵蚀速度。大量引水入渠导致河流侵蚀或堆积过程发生重大变化,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了。在干旱区甚至导致洪积扇发育中断。营造防风林抑制风沙作用及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如三北防护林)。采集薪柴和药材导致固定沙丘复活。内蒙古地区采集发菜,该菜细如发丝,南方发音与“发财”相同,所以销量很大。但采集之后对沙漠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加速沙漠化的过程。
软硬相间分布的岩石在水平方向上常导致河谷盆地与峡谷相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则形成陡缓交替的阶状山坡。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也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上给地貌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还将更加广泛和深刻。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三峡,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造梯田,高速公路,城市建设,填海造路,围湖围海造田,采矿,修水库,破坏或种植植被等等)。
在湿热气候区,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各种流水地貌普遍发育。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虽然仍占主导外力地位,但同时化学风化强烈,红色风化壳普遍较厚(多发育红壤、砖红壤,如海南岛的砖红壤风化壳)。在该气候区内,植被覆盖率高,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流水侵蚀能力,平原、缓丘、穹状或钟状基岩岛山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图5-1d。这些是第三节的内容。
从海拔数百米的谷底直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顶热带山地常绿半常绿季风雨林亚热带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暖温带中山常绿针叶林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寒带高山灌丛草甸亚寒带高山冰原和寒带极高山冰雪等生态系统沿谷坡依序分布被誉为世界山地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 冰川与冰缘地貌5.6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7 海岸与海底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关于地貌: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塑造的外貌和形态。
地貌动力又称地貌营力(Geomorphologic process)内动力——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结果:巨型和大型地貌外动力——由地外太阳能引起结果:中小型地貌一、地貌成因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岩性、人类活动1.构造运动宏观尺度:决定因素中观尺度:水平、倾斜、褶皱、断裂与地貌2.气候:高寒气候、温湿气候、干旱气候3.岩性:不同的岩石抵抗外力侵蚀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4.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改变地貌发育条件)-直接(干预地貌过程)二、基本地貌类型1.我国划分标准:海拔依据: 外动力>5000m 极高山 3500-5000m 高山1000-3500m 中山 500-1000m 低山相对高度<100m 丘陵2.平原: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高(平)原: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
低平原: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小。
平原被山地四周围绕时,由平原与四周山坡共同组成盆地。
三、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提问: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的什么分界线?冬季0度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等降水线,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分界,土壤分界线2.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海拔、气流阻碍)2、改变降水分布格局(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3、对生物界的影响(通过温度和降水影响)4、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5、对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5.2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一、风化作用1.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风化壳1.概念: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第五章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假定地表没有地势起伏和地貌分异,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及由之转化而成的热能和地表温度状况应严格按纬度分布。 但实际存在的地貌分异显著改变了这一特点,导致山地阳 山地的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 此外,地貌对地表热量水分的影响必然波及诸如风化作用、 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是迥然不同, 风坡,热背风坡往往成为雨影区。例如我国喜马拉雅山南北两 成土作用以及各种生物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最终导致自 东西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线,例如我国的秦岭就是 海拔和坡向不同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乃至生态系统,显然, 侧降水量的悬殊差异就是地貌影响降水量的明显例证。山地降 然景观的重大变化。 此外,巨大的高原和山地可以成为各种区系成分相互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线;高原与同一纬度平原相比较,温 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由于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最终会导致了生物生境的复杂化, 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上升而增加,一方面与温度垂直变化 度明显偏低,有时甚至低于其高纬一侧的平原的温度,从 渗透的障碍;平原、故地甚至山口又可成为物种迁移 因而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各高度层带 而呈现所谓的温度南北倒置现象。例如青藏高原年平均温 一起构成气候的垂直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山地总体降水量高于 的通道。低平原上排水良好的高地是地带性植被分布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都是一个重要的 例如许多大地貌单元,同时也是高级自然区,且地貌界线基本 在 0度以下,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年平均 物种的总和常常是当地平原物种数的数倍。山地与河谷还 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附近平原,因而成为湿润区的多雨中心和干旱半干旱区的“湿 上与自然区界相吻合。又如东西走向山地的南北两坡对温度变 的理想地貌类型,而洼地、沟谷底部和低平原则往往 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 温反而在 10度以上;即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温度也有很大 往往成为气候急剧变化过程中某些生物的避难所,以致每 化的不同影响和南北走向山地的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常常 岛”,盆地与深切河谷则相反,成为“干岛”。喜马拉雅山东 尺度的地带性分异,致使绝大多数自然带不能 发育隐域性植被。 差别,特定地貌条件下发生的焚风常使背风坡温度高于同 使山地本身成为自然地带或地区间的分界,例如秦岭 —淮河。 当人们寻找珍稀物种时,就把目光转向山地。例如,我国 段南坡的乞拉朋齐和台湾省火烧寮多雨中心的形成就是由于具 土地类型是最低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包括三级基本土 实现沿纬度方向的“环球分布”,又在地带性 海拔的迎风坡。根据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逐 还有,南倾高原与北倾高原温度的水平变化呈截然相反的趋势, 西南云、贵、川山地是世界三大生物避难所之一,内有被 地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在内的全部土地单位中,地貌都 有这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天山与祁连山是干旱区湿岛的典型, 区域内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 渐降低,因此山地与高原往往形成“冷岛”,例如青藏高 以北半球而论,前者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后者差异很小甚至可 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要素和致变因素。地貌形态的任 称为“活化石”的水杉以及熊猫等珍贵稀有的动植物。 吐鲁番盆地与横断山干旱河谷则是“干岛”的代表。 出现倒置现象,高级自然区界线大多经过南倾高原。 原,盆地和河谷相反,成为“热岛”例如四川盆地是我国 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特地类型的变化。 著名的火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地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 地区经外力切割而成。
山岭的形态要素包括山顶、山坡和山麓。 山顶呈狭长带状延伸时称为山脊。 山顶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尖顶山、圆顶山、平顶山三类。 山坡可分为直形坡、凹形坡和阶状坡。 谷地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次级地貌类型。
二、基本地貌类型
地球表面最高(最大)一级地貌类型是大陆和海洋盆地。 大面积的山地和平原、海底山地和海底平原是第二级地貌 类型。 山地和平原又包括低(小)一级的地貌类型,山地又可分 为山岭、谷地、山间盆地等。平原则可因海拔高低不同而 分为高平原(高原)和低平原。 高级地貌类型都具有构造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导或主要 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低级地貌类型则以外力作用为主导或 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巨大的正地貌是构造隆升与外力剥蚀的结果,范围广大的 负地貌则是构造沉降与外力堆积的产物。 无论是内力为主导,还是外力为主导形成的地貌类型,都 可以按形态成因原则再进一步划分。大陆表面地貌的基本 类型是山地和平原。就广义而言,山地包括丘陵,平原则 包括高原。
山地分类
极高山>5000m 按 绝 对 高 度 深切割 中等切割
高山 3500—5000 m
中山 1000—3500m
低山
<1000m
按 相 对 高 度
浅切割
中国山地、丘陵分级
名称
极高山 深切割的 高山 中等切割的 浅切割的 深切割的 中山 中等切割的 浅切割的 中等切割的 低山 浅切割的 丘陵
第一节
一、地貌成因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二、地貌的基本类型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地貌成因
构造运动和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 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陆地上大山系、大高原、大盆地和 大平原以及海洋中的大洋中脊、洋盆、海沟、大陆架与大陆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 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坡的形成,无一例外具有构造运动的背景。 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 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岩石是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石,岩性是不同的,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岩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岩石的抗蚀性,即抵抗风化 高山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多冰川冰缘地貌和冻土地貌;湿 润气候条件下,径流丰富,流水地貌发育;干旱地区则多发 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岩石性质的综合 在地貌形成过程中,人类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时间因素与地貌发育 反映,主要决定于岩石的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透水 于风成地貌。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性、可溶性和岩石的结构、产状等性质。 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需时间较短,如一条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 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 由上可见,地貌是营力、岩石、构造和时间的综合产物。由 如原来的高原或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 二是直接参与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数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 于这些因素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同,所以就造成了千姿百态的 因此地貌有早期、中期和晚期之分。 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多万年的历史。 地貌。
九华山
(二)平原
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 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平原。
按 海 拔 按 形 态 低平原:(<200米) 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均很小 高平原:(200-600米) 分为切割高原与波状高原两类 平坦的<2° 倾斜的> 2° 起伏的> 2°,相向或相背倾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绝对高度/m
大于5000 3500---5000
相对高度/m
大于1000 大于1000 500--1000 100---500
1000----3500
大于1000 500---1000
100-500
500---1000 500-1000 100-500 小于100
武夷山
可可西里北部 的昆仑山
乞 力 马 扎 罗 山
第五章
地 貌(Geomorphology)
地貌又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地貌内外力相
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地貌营力
地貌动力又称营力。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两种。 各种地貌的成因是不同的,有的以内力作用为主导; 有的以外力作用为主导。内力为主的在地表形成大陆 内动力是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 与海洋盆地、构造山系与拗陷盆地等大型地貌;外力 地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和断裂 作用对地表不断地进行侵蚀、剥蚀,并把破坏了的物 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 从总体上看,地貌的发生、发展是内力与外 质带到低地和海洋中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力求夷平 外动力是指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及生物作用 力在地表一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相互作用 高地,填平低地,因而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产生的力,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主要表现为风化 的结果。 岩石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岩性与地质构造的 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 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如石灰岩地区、黄土地 等。 区、褶曲构造地区与断裂构造地区的地貌就有差异。 内、外动力都与重力有关,因此重力作用也是地貌 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湿润 形成的前提。 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 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而寒区则以冰川冰缘作 用占优势。
假定地表没有地势起伏和地貌分异,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及由之转化而成的热能和地表温度状况应严格按纬度分布。 但实际存在的地貌分异显著改变了这一特点,导致山地阳 山地的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 此外,地貌对地表热量水分的影响必然波及诸如风化作用、 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是迥然不同, 风坡,热背风坡往往成为雨影区。例如我国喜马拉雅山南北两 成土作用以及各种生物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最终导致自 东西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线,例如我国的秦岭就是 海拔和坡向不同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乃至生态系统,显然, 侧降水量的悬殊差异就是地貌影响降水量的明显例证。山地降 然景观的重大变化。 此外,巨大的高原和山地可以成为各种区系成分相互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线;高原与同一纬度平原相比较,温 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由于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最终会导致了生物生境的复杂化, 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上升而增加,一方面与温度垂直变化 度明显偏低,有时甚至低于其高纬一侧的平原的温度,从 渗透的障碍;平原、故地甚至山口又可成为物种迁移 因而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各高度层带 而呈现所谓的温度南北倒置现象。例如青藏高原年平均温 一起构成气候的垂直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山地总体降水量高于 的通道。低平原上排水良好的高地是地带性植被分布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都是一个重要的 例如许多大地貌单元,同时也是高级自然区,且地貌界线基本 在 0度以下,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年平均 物种的总和常常是当地平原物种数的数倍。山地与河谷还 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附近平原,因而成为湿润区的多雨中心和干旱半干旱区的“湿 上与自然区界相吻合。又如东西走向山地的南北两坡对温度变 的理想地貌类型,而洼地、沟谷底部和低平原则往往 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 温反而在 10度以上;即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温度也有很大 往往成为气候急剧变化过程中某些生物的避难所,以致每 化的不同影响和南北走向山地的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常常 岛”,盆地与深切河谷则相反,成为“干岛”。喜马拉雅山东 尺度的地带性分异,致使绝大多数自然带不能 发育隐域性植被。 差别,特定地貌条件下发生的焚风常使背风坡温度高于同 使山地本身成为自然地带或地区间的分界,例如秦岭 —淮河。 当人们寻找珍稀物种时,就把目光转向山地。例如,我国 段南坡的乞拉朋齐和台湾省火烧寮多雨中心的形成就是由于具 土地类型是最低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包括三级基本土 实现沿纬度方向的“环球分布”,又在地带性 海拔的迎风坡。根据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逐 还有,南倾高原与北倾高原温度的水平变化呈截然相反的趋势, 西南云、贵、川山地是世界三大生物避难所之一,内有被 地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在内的全部土地单位中,地貌都 有这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天山与祁连山是干旱区湿岛的典型, 区域内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 渐降低,因此山地与高原往往形成“冷岛”,例如青藏高 以北半球而论,前者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后者差异很小甚至可 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要素和致变因素。地貌形态的任 称为“活化石”的水杉以及熊猫等珍贵稀有的动植物。 吐鲁番盆地与横断山干旱河谷则是“干岛”的代表。 出现倒置现象,高级自然区界线大多经过南倾高原。 原,盆地和河谷相反,成为“热岛”例如四川盆地是我国 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特地类型的变化。 著名的火炉。
凹状的> 2°,倾向中心
按 成 因 堆积平原: 冲积平原、三角洲、洪积平原、湖积平原、 风积平原、冰碛平原、海积平原等
侵蚀剥蚀平原、溶蚀平原、冰蚀平原、海蚀平 侵蚀平原: 原、风蚀平原等
黄 土 高 原
欧 洲 某 一 平 原
成都平原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