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旦汤、阳旦汤与阴阳治则治法

合集下载

探析《汤液经法》五味五行理论

探析《汤液经法》五味五行理论

探析《汤液经法》中的五味五行理论作者:陈尘2012年5月28日摘要:提出运用五味五行理论模拟气候状态的制方方法;探究《汤液经法图》的内涵,剖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部分方剂模拟气候状态制方规律。

关键词:五味五行理论药气状态模拟气候状态制方《汤液经法》的五味五行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运用“取类比象和天人合一”观总结出来的用药制方理论,虽然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已佚失,但从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中仍可见一睽,其用药制方具有严密性和整体性。

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了一段伊尹关于饮食五味烹调的理论:“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 “甘酸苦辛咸”五味 “以水为溶剂、以火为之纪”调和五味,这是伊尹从长期烹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汤液治病的最原始方法。

1 五味五行理论模拟气候状态是《汤液经法》中治病制方的基本原则五运六气是大自然气候变化运行规律,而五行是天上五星(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运气行动而成(《说苑.辨物》云:“天之五星运气于五行”),与五材相配后,五行为木、金、土、水、火。

《汤液经法》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用胜数。

”天有五气,在地化生为五味,说明了《汤液经法》中所指的“味”是气的状态表现方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味”;是气的五种状态:“散、收、缓、坚、软”,也就是《素问·脏气法时论》所指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分别用“辛、酸、甘、苦、咸”来表示,按取类比象方法,从同气相求的角度出发,分别归属于五行:木、金、土、水、火。

故《汤液经法》中提出:“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的五味五行配属方法。

小柴胡汤析与用

小柴胡汤析与用

小柴胡汤析与用一、小柴胡汤析方《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有两个活水源头:一是“勤求古训”。

仲景自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要录》并评脉辨证。

二是“博采众方”。

晋·皇甫谧《甲乙》载有: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用之多验。

1900年敦煌遗书《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决》)载录《汤液经法》方56首。

许多学者认为皇甫谧所述《汤液》即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本合方365首),并将此方与传世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发现仲景方与《辅行决》方接近雷同者达20余首。

可见,仲景“博采众方”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汤液经法》之方,并删去有道家特色的方名。

这一点在《辅行决》中有明确记载:“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道家名,即大小阳旦,大小阴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大小勾陈汤)等汤。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今亦录而识之。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下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者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

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雀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旺之剂也。

张机撰《伤寒论》僻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由上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l)小柴胡汤原方(大阴旦汤去芍药)在仲景以前民间道家或经方家中已有使用。

(2)大阴旦汤(小柴胡汤加芍药)在当时为治疗外感时病某一类病症主方。

这一点由“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等汤”可以明见。

阳旦汤与阴旦汤之千年谜局

阳旦汤与阴旦汤之千年谜局

阳旦汤与阴旦汤之千年谜局栏主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伤寒论30条不是原文的另一个原因,是所谓的“阳旦证”以及阳旦汤。

在唐代并没有这类说明,到了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才说是阳旦证是桂枝汤证,如《金匮》的产后风续续数十日阳旦证,宋臣注说是桂枝汤,30条因此误证象桂枝为证象阳旦,是后增并且误会29条多处。

《外台》:古今录验疗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阳旦汤主之方: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芩(二两)。

上六味㕮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

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加栝蒌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者,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纳胶饴半升,分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也。

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物。

(千金同)山胁尚德曰:“千金无黄芩,即桂枝汤。

”《外台秘要方校注》高文铸曰:阳旦汤,检《千金方》卷九第五“阳旦汤”主治病证及煎服方法与此基本相同,但“药味组成”则属“阴旦汤”,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外热,虚烦”者。

以《千金》观之,此条似“阳旦”之证,“阴旦”之药。

《外台》将阴旦汤药方误在桂枝汤方说之下,且与今本《千金》不同而方后却有宋臣注“千金同”,而今本《千金》是:阴旦汤,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方: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再,覆令小汗。

按:据外台所引干姜应为生姜。

据《外台秘要方校注》高文铸曰: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外热,虚烦”者。

这种不同是本同而被改的结果。

《外台》引《千金》阴旦汤用生姜无干姜,而宋改《千金》的阳旦汤无黄芩即桂枝汤。

宋改《千金》是这样:阳旦汤,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妇女生产后,对于机体来说,有三大任务:一是迅速恢复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气血;二是尽快排除体内妊娠期间的恶露;三是调动脾胃制造乳汁为新生儿提供营养。

妇人产后的身体,基本上是围绕上述三项任务而运转,而产后的疾病,也是围绕上述三项任务而产生。

一、妇女生产后的生理病理特点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后妇女常见有三个病:一者病痉,即抽筋;二者病郁冒,冒就像戴帽子,郁冒就是头昏,眩晕,甚至休克;三者大便难,即便秘。

(一)妇女产后的生理特点一是气血消耗过大,血虚体弱。

妇女生产,阵痛十几小时,骨骼关节都张开,消耗了大量的力气能量;同时,生产过程大量出血,血虚贫血。

因此,产后妇女身体非常虚弱,需要静养并用滋补之品。

在自然界中,就连食草性动物,生产后都要把胎盘吃掉补充养分。

二是津液散失过多,阴虚火旺。

生产过程中,失血、出汗、排出羊水恶露,散失了大量津液,整个津血就少了,阴阳不平衡,于是就会出现虚火、干燥之气。

三是体内恶露不尽,易瘀成灾。

尽快排出恶露,是身体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此时产妇身体虚弱,排出恶露也需要大量阳气,一旦身体被寒湿阻郁,便出现病症。

四是需尽快下乳,滋养婴儿。

产后,婴儿嗷嗷待哺,产妇需尽快产下乳汁,保证养活婴儿。

乳汁乃精华物质,含有大量婴儿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母体的脾胃中气化生而成。

(二)妇女产后容易出现的病征一是体虚卫弱,容易受风抽筋。

抽筋就是痉病。

产后女性亡血失阴,会出现贫血,失血之后就出汗多,气血亏虚体质就会很差,特别容易中风。

产妇本身血虚肝旺就容易抽筋,再加上风邪趁虚而入,外风和内风夹杂在一起,产妇更容易出现抽筋、抽搐等症状。

二是荣气不足,容易受寒郁冒。

产妇失血、贫血,又大量汗多而荣气受损,这时候非常容易受寒,所以这时候要保暖,中国人讲究坐月子,就是不能受寒,以产后女性最少是满八日不能沾冷水,不能穿凉鞋,不能吃冷的东西,包括刷牙都不能用冷水。

桂枝衍方

桂枝衍方

桂枝衍方桂枝汤主方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

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

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

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

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

)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

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

《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

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

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

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

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

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

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

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第四批全国师承项目继承人中医经典理论学习汇报会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第四批全国师承项目继承人中医经典理论学习汇报会
宣 散 , 阴。 为
阴旦 汤就 是这方 面 的能 手 , 阳旦 汤 可 以 打开 人 体 阳 的 通道 , 阴旦 汤可 以打 开人体 阴 的通道 , 也从根 本 上诠 这 释 了《 辅行 诀脏 腑用 药 法 要 》 书 中 的“ 阳” 扶 阴 ” 一 升 “
之意 。 3 古 代 医 书 中 的 举 例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1 0月 第 2 5卷 第 1 0期
C G M 0 tb r 0 0 V 1 5 1 J MC c e 2 1 . o 2 . 0 0
.1 6 . 7 9
如“ 军师 、 谋 ” 参 。引 申为 , 胡 汤一 类 方 , 柴 能调 节 人 阴
的功 能 , 协调气 机 , 通气 机 的作用 。 即 疏 阳 法 是 振 奋 阳 气 的 治 则 治 法 , 直 接 改 善 机 体 功 能
法 , 对 “ 人 中 风 热 入 血 室 ” 即 女 性 月 经 相 关 疾 病 针 妇 ,
的治 疗 。
医 圣 张 仲 景 的 四 逆 汤 和 四 逆 散 , 样 体 现 了 阴 法 同
和 阳法两 种治则 治 法 。四逆汤 的组成 是甘 草 、 姜 、 干 附
法, 如大 阳旦 汤使用 补气 的人 参黄 芪 ; 阴法是 间接 的治
阳旦汤 证 , 病 因是 由于外 感 , 应 上 文 的风 雨 寒 暑 。 其 对 阴旦汤 即柴 胡汤 证 , 其病 因 与情 志 失调 关 系密 切 。如 柴 胡汤 类 的逍 遥 散可 以治 疗情 志 失 调 引起 的疾 病 , 对
应 了 内经 中的 阴阳喜怒 。
4 小 结
阴旦 汤与 阳旦 汤 在《 行 诀 脏腑 用 药 法要 》中 , 辅 就 受 到了相 当 的重 视 。在 下 篇 中 , 阳旦 汤 和 阴旦 汤 作 为

体现阴中求阳治法的方剂

体现阴中求阳治法的方剂

体现阴中求阳治法的方剂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阴中求阳治法的概念和原理
2.阴中求阳治法的方剂举例
3.阴中求阳治法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正文
一、阴中求阳治法的概念和原理
阴中求阳治法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的原理来源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阴中求阳,顾名思义,是在阴性病证中寻求阳性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主张在阴性病证中,通过滋阴养阴、育阴化阳的方法,促使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阴中求阳治法的方剂举例
在中医治疗中,有很多方剂都体现了阴中求阳的治疗原则,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阴养阴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的病证。

方剂中重用熟地黄,滋阴养血,填精固肾,为君药;山茱萸、山药为臣药,助熟地黄滋补肾阴;茯苓、泽泻、丹皮为佐药,清热利湿,使全方补而不滞,清而不凉。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阴阳并调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剂中桂枝为君药,发汗解表,温通经脉;芍药为臣药,助桂枝调和营卫;甘草、生姜、大枣为佐药,和中调药,益气补虚。

桂枝汤体现了阴阳互根、互为制约的关系,达到了阴中求阳的治疗效果。

三、阴中求阳治法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阴中求阳治法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深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不仅适用于阴阳失衡的病证,还适用于一些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

通过滋阴养阴、育阴化阳的方法,促使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阴中求阳治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体现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通过滋阴养阴、育阴化阳的方法,促使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30)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30)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30)展开全文营卫不协,他都是这种治法,这一节,他就是论这个道理。

阴血虚于内,阳气盛于外,那么这得呢?应该汗出,使阳气平下来救阴,而阴阳才合,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这是他解释郁冒所以喜汗出的道理。

至于全面的这个证候来看呢,柴胡证,“大便坚,呕不能食”他这个郁冒,痉,大便难,同时发作,但是证候所现的是柴胡证。

大便坚,在小柴胡汤方才我讲了,在.伤寒论.里有啊,他是大便坚,阳明病,胃不和,但是他反应在胸协这一部分,胸协满,呕不能食,这时候吃柴胡汤可以的,他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那么这个呢他是大便坚,而呕不能食,那肯定是小柴胡汤的一个的适应证,所以用小柴胡汤主之。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认为用小柴胡汤就是昏冒,大便硬,以至于痉,他得有这个证候,主要的是呕不能食,偶尔发热,小柴胡汤主之嘛,这是在.伤寒论.里的,主要是小柴胡证。

中医就是辨症,可是有一些对辨证的解释有些问题的,我们这一章里有很多这个问题,后面要讲了。

咱们说产后风,是不是风啊?这是值得研究的,古人是这个看法。

你看那小孩子,有七日风,三日风,是不是风,现在证明肯定不是,现在的小孩子抽风的少得多了,因为医院卫生,不让他有感染,那孩子病菌感染嘛,早先那孩子,象我们家乡最糟糕了,就拿普通的剪子剪脐带,那差不多就要发生风,什么是风,就是感染。

这个地方我们研究中医值得注意,规律那是没错的,但是咱们这个治疗也未必就是驱风。

所以有些人研究中医说不能这么讲,这么讲中医还有什么啊,说中医在信誉方面象有水分似的。

我认为不是,中医有个精神,这个精神现在医学还没掌握,你可知道。

我们理论要是提高,对信誉不但不好,我认为反倒好。

现在大家还是这么讲,你看后面讲到产后风了,都不是风了,哪是风,现在产科窗户早就给你打开了,咱们家可不是,捂得溜严呐,真象这里头说的,汗出得非常的多,那才是容易招受外感呢,其实还是卫生的问题。

这个咱们讲多了,这个古人的看法,这是规律。

小阴旦汤与小阳旦汤

小阴旦汤与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证病机及方解 再看小阳旦汤证,外感天行风而微寒之邪( 阴邪) , 使肾中之“精化为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受阻,少阳生气不疏,木 气不达,“土得木而达”( 《素问·宝命全形论》) ,或加之脾胃土气本就不 足,则脾失健运,无为升清,影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 ,地气 不 升 则 天 气 不 降,少 阳 相 火 不 降,则 发 热; 营阴被灼则自汗出而恶风; 肺气不降,则鼻鸣; 肺气下降有助于胃气下降, 肺气不降,影响及胃气不降则干呕。是证则用小阳旦汤,选桂枝使肾中之精化 为少阳生气,使脾土得木而达,同时选生姜、大枣、炙甘草 补 脾 助 运,有 利 于 清 阳 升,浊 阴 降,再 选 芍 药( 多用赤芍) 助降南方火,使肺气 清,胃气降。五药分别作用于东方升发的少阳生气,中央的脾土之气,南方的 少阳火气,使人之一身之气复归周流,则万化皆安( 见图 4) 。
谢谢观看
以上,参考论文1、《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初识; 2、基于“少阳为枢”图解小阴旦汤、小阳旦汤; 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前半部分方药图解。
《辅行诀》基本引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的五味治疗五脏苦欲的经
文: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
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
泻之......
以上图排除八纲六经辨证法
小阴旦汤证病机及方解 先看小阴旦汤证,外感天行温 热 之 邪 ( 阳 邪) , “温 邪 上 受,首 先 犯 肺”( 《外感温热篇》) ,肺阴被灼,金不生水,肾 阴不能制约肾阳,使肾中之“精化为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太过,少 阳太过之生气( 阳) 戗伐厥阴所藏之血( 阴) ( 或本因脾胃不足,气血生化失司 使肝中藏血不足) ,肝中阴血因虚而无力敛阳,则阳亢化火化热而身热; “阳加 于阴”则汗出; 火热阳邪侵袭头目,则头目痛;火曰炎上,火热之邪易使心气不降, 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气不降以温煦小肠,小肠因失煦则寒而气血凝滞,表现为 不通则腹中痛; 小肠失煦则影响其“化物”的功能,水谷食 物 清 浊 不 分,出 现 下 利。是证则用小阴旦汤,选生姜,大枣补脾助运,肝中相火升动太过,选 芍药,甘草,即取《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 之”之意,用芍药( 多用白芍) 酸以收之,甘草甘以缓之。又因脾胃土气不足, 脾失健运,无为升清,影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 ,天气不降,土不伏火,故选黄芩清肺气,以助天之阳气( 少阳) 下降。 五药分别作用于东方升发的少阳精气,中央的脾土之气,西方的少阳天气,使人 之一身之气复归周流,则万化皆安( 见图 3)

二旦六神汤

二旦六神汤

二旦六神汤辅行诀与伤寒论均抄自汤液经,而辅行诀更直接的抄袭,故保留原资料的真实性,可以窥见辅行诀的原貌。

而伤寒论呢,将二旦六神大小诸汤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创造出独特的阴阳辨证。

而且提供了很好的鉴别诊断与微调的方法。

就是这鉴别诊断与微调的方法,致使伤寒论超过了之前所有的著作,后世也没有能超越他的。

二旦六神汤,主要还是圆运动。

圆运动还是来自阴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的原始变化,中旋之力,有谓太极者也。

名可名,非常名。

当借用了自然界五材之名,木火土金水就与其原形意义不一样。

左路上升为木,右路下降为金,木升至极则为火,金降至下则为水。

中间斡旋之力,就是土。

至于为什么左升右降,就与我们所居环境,北半球亚热带,温带地区,受西北寒冷气团以及东南热带气旋的影响,人僮喜受坐北向南,以避寒就暖。

故太阳左升右降。

二旦就是太阳与月亮,是二光也。

其实是一个圆运动,一日就是一太阳一月亮的过程,故二旦合在一起就是一日也。

大点来说,一年春夏就是阳旦,秋冬就是阴旦。

阳旦汤在左路,主在升,其主治为左路升不上去之证。

桂枝、黄英为之主。

阴旦汤在右路,主在降,其主治为右路降不下来之证,柴胡为之主也。

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桂枝、生姜,味辛,甘草大枣味甘, 芍药味酸,升左路也。

若左路更虚者,出现身劳力怯,恶风凉等,故加北英。

又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等人参之证,为大阳旦汤。

小阴旦汤,是不能下降之方,郁淤于上,则见头目痛,干呕等,淤于上,则下有不足,见下利等证。

是用黄苓汤加生姜, 又可看作是桂枝汤去桂加黄苓,减左路,加右路也。

大阴旦汤呢,积聚在头、胸,下不来,故见头目眩晕,咽中干,干呕,心中烦满,胸满,故加柴胡,半夏以降右路,人参以养中土,是下虚已见,因降不下之故也。

这里,一般认为柴胡是升提之品,包括在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升麻升提一样,但神农本草经说是治心腹肠胃中结气, 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是有散结之力。

故而,柴胡非为升肝之品,升肝者,桂枝,北芪,柴胡为降右路之品,散积聚也。

祖方[要诀]

祖方[要诀]

祖方[要诀]祖方夫字有字母。

方有方祖。

自伊芳尹汤液。

一脉相传。

与释氏传灯无异。

苟能推源于此。

自然心手合辙。

谅非时师所能测识也。

桂枝汤(玉函)治风伤卫气。

脉浮缓。

发热自汗。

营卫不和。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炙。

二钱) 生姜(五片) 大枣(四枚。

擘)上五味。

水煎温服。

啜热稀粥一盏。

以助药力。

覆暖取微汗效。

不汗。

少顷再服。

小建中汤(玉函) 治风木乘脾。

寒热腹痛。

桂枝汤倍芍药。

加胶饴三钱。

黄建中汤(金匮) 治虚劳感寒。

发热自汗。

桂枝汤加黄钱半。

胶饴一合。

千金。

多人参二钱。

桂枝汤和营表药。

倍芍药加胶饴。

便能创建中气。

以芍药之酸。

敛护营血。

胶饴之甘。

培养中土。

更加黄以实卫气。

营卫脏腑俱和。

而受益多矣。

千金于小建中方加入当归。

名曰内补建中。

其调和中外之力可知。

阳旦汤(千金) 治冬温脉浮发热。

项强头痛。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

阴旦汤(千金) 治冬温内寒外热。

肢节疼痛。

中挟寒食。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

干姜五分。

阴霾四塞。

非平旦之气。

无以打开阳和。

桂枝汤原名阳旦。

打开阳邪之药也。

千金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

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

仍以阳旦称之。

若兼挟寒食。

再加干姜之辛温散结。

以治中土之停滞。

遂因之曰阴旦。

与经络之阴阳。

风马牛不相涉也。

千金独活汤治风懿奄忽不知人。

咽中闭塞不能言。

四肢不收。

手足曳。

桂枝汤桂枝易桂心。

去大枣加独活、栝蒌根、生葛发其汗。

不得汗。

去独活、栝蒌根、生姜。

加防己、防风、麻黄。

喑哑不语。

并皆治之。

当归四逆汤(玉函) 治阳邪入犯厥阴。

四肢厥逆。

桂枝汤去生姜。

加当归三钱。

细辛、通草各一钱。

邪犯厥阴之界。

有入无出。

虽有热邪。

势必从阴而后厥逆。

故厥阴篇中。

有厥深热深之例。

以振发传经之变端。

病邪至此。

最为紧迫。

医者苟无成识于胸中。

临病将何措指。

南阳先师乃毫不以厥逆为意。

仍取太阳例中桂枝汤方。

加入当归协济芍药。

以护厥阴之营。

细辛引领桂枝。

以为厥阴向导。

通草通利膀胱。

以疏厥阴出路。

与桂枝平分力量。

为分解之快捷方式。

治冬温的“千金阳旦汤”和“千金阴旦汤”

治冬温的“千金阳旦汤”和“千金阴旦汤”

治冬温的“千金阳旦汤”和“千金阴旦汤”
治冬温的“千金阳旦汤”和“千金阴旦汤”
来源:《时病论》
作者:雷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82年
1、千金阳旦汤∶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

桂枝白芍黄芩甘草加姜、枣,煎服。

2、千金阴旦汤∶治冬温内寒外热,肢节疼痛,中挟寒食。

即阳旦汤加干姜。

丰按∶阳旦汤,主治先感冬温,又被风寒所遏之病。

阴旦汤主治体质本寒,忽受冬温之病。

如咳嗽口渴甚者,姜、桂究难浪用。

凡一切温热之病,最忌辛温之药,偶或用之,非本质属寒,即外加寒气,倘拘于阳旦阴旦,为冬温一定之方,不亦惑乎!。

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骧云)

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骧云)

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骧云)张骧云 >验方一、葱豉汤葱豉汤出<<肘后方>>乃微辛微温之剂。

葱白虽性味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

豆豉是黑豆蒸而成,苦寒的性味已转微温。

所以葱白和豆豉结合微辛微温,发汗不伤阴,无凉遏的顾虑。

伤寒初起,邪在卫分者,用之最为合度,即新感引动伏气的证候,也可促伏邪由里出表,获得从速透达的机会。

加减的原则:如表邪较重,发热,头痛,骨楚,迅希表散的加柴胡、干葛根。

如春冬季节的风温症,每并发咳嗽气逆,两胁或半边胁肋引痛,所谓插胁伤寒,此瘀留于肺、肝血络之中,络道壅滞,不宜猛剂攻消,只宜通络化瘀泄热之法,葱豉之外,必须佐以归须、新绛、旋覆花等行气血、疏经隧的药物,有时取葱管易葱白,借其通阳利气。

二、栀豉汤栀子豉汤,主虚烦懊。

张氏用以治伤寒表证未罢,上焦膈中有热,相当于邪热过卫入气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张氏不主张骤用或早用阴柔寒滞的方药,认为豆豉的透达解肌表仍不可少,山栀的轻清泄膈热,在所必需,俾能表里双解。

如里热较重的加黄芩、连翘,发现红疹隐隐不显的佐蝉衣、西河柳或樱桃核等。

三、黑膏黑膏亦出<<肘后方>>,由生地、豆豉、猪脂、雄黄、麝香等药组成,主温毒发斑。

张氏选取生地、豆豉二味同捣,结合凉血、散血、熄风、清热、祛痰之品,以治邪热已入营分或血分,劫烁真阴,神昏谵语,肝风煽动的疾患。

妙在于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是贯彻“透表”原则的一种治法运用。

临床上对这一方剂的掌握,关键在辨别邪热是否已入营分或血分,一般无营分或血分证状呈现,决勿浪投,恐生地的阴柔滋腻,壅热滞邪,如营分或血分的证状已显,即可放手应用,不必犹豫。

本方在滋阴的基础上,参入豆豉的透达,有托邪外出之功效。

用黑膏的主要指征,为脉洪数或脉数,舌苔黄糙腻、灰糙腻、边尖露红,或焦黄及焦黑燥裂、质绛。

一般在服药二三天后,如糙腻焦燥的舌苔象壳样脱去,转成光绛,热势渐衰,神识渐清,乃正胜邪却,阴液来复的先兆,其预后多佳。

阳旦汤与太阳病

阳旦汤与太阳病

阳旦汤与太阳病
中医学根据一昼夜太阳运动轨迹,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六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

汉代医学大家张仲景依据人体阳气的变化规律,参照六经模式,把疾病分属于这六个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具体来说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

每个阶段的病证都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和主导方药,如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一直沿用至今。

至唐代大医家王涛著《外台秘要》,创阳旦汤,即仲景桂枝汤加黄芩一味药构成。

由此看来,阳旦汤是治疗太阳病的新方药。

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最大,所以,早上这个时间段属于太阳(大阳),太阳离地平线很近,照到大地上的热量很小。

太阳刚照过来的热量较小,又是外来的热源,所以,比喻这种方式所生疾病称为外感治病,也叫表证。

由此看来,太阳病属于表证,外来的热邪也不重,人体的阳气也不算太虚。

表证偏寒的用麻黄汤治疗,表证偏风的,用桂枝汤治疗。

那么,阳旦,即太阳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阳热之气比麻黄汤、桂枝汤较重的一个阶段,这时候就要用阳旦汤来治疗,即桂枝汤加黄芩,解肌清热,更加切合病情。

时间医学在中医学里到处都可觅到踪迹,并且,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辅行诀小阳旦汤讲疏

辅行诀小阳旦汤讲疏

辅行诀小阳旦汤讲疏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

桂枝三两芍药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炙) 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

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离,则病不除也。

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小阳旦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一年之中,春夏两季属阳,秋冬两季属阴,由于四时与四方的配属关系,立春点在东北方向,由立春到立秋属阳,是阳方的起始点。

同时,立春之时,太阳出于东北,故阳旦在时间应立春,在方向应东北,此时此位,为阴阳分界,阴界阳出之时位,故称之为阳土剂。

春之气温而升,立春之时位气化不足则阳气当升不升,当温不温,阳气内郁而发热,热迫阴液外出则自汗,卫阳不固而恶风。

在人体中,胃为阳土,其经脉循行于鼻,其气以下行为顺,胃气不和则气逆而为病,经脉之气壅塞则鼻不通而呼吸鸣响,胃腑之气上逆则干呕有声,欲吐不吐。

方中以桂枝温升助阳为君;生姜辛散和营助其宣通为佐臣,君臣共勉,郁阳得以宣伸,则郁热可自毛窍而出;芍药酸敛阴液为之监臣,阴液不得外泄而自汗可止;大枣味甘多汁,可助芍药增液养营以备汗源,与姜桂同用则可缓姜桂之辛烈,故为之佐药;甘草可调和诸药,和胃调中为方中之使药。

姜桂两辛可助脾土之用,甘草、大枣两甘可助脾土之体,体用调和则脾土所藏之营气亦和,而鼻鸣、干呕等证自愈。

服药后啜热稀粥饭,别具精义。

用粥饭者,欲借其水谷之气以益营,热者阳之属,可助扶阳,稀者水必多,可增液以充汗源,既补自汗之损失,又为取微汗备足阴液,其饭必热而稀,否则失其义而效不佳。

服此方不可使大汗淋漓,大汗则易竭阴亡阳,体弱者尤其不可。

证由阳气升发无力,更易损阳,证本自汗,大汗更易竭阴,故以微微汗出为度。

此方即《伤寒论》中之桂枝汤,方证服法无一不符,但《伤寒论》以此方治中风,而遍见三阴三阳各篇,所宗土居中央以灌四旁之义。

土在地,其气湿;风在天,其气燥,天地之气,阴阳反作,其实理仍一贯,其用无异。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亡阳四逆与脉数中虚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亡阳四逆与脉数中虚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亡阳四逆与脉数中虚太阳七十四: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

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此复述上章,设为问答。

证象阳旦,即证象桂枝之互文(《金匮》: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林亿以为即桂枝汤,按证是桂枝汤无疑)。

按法治之,即上章以桂枝攻其表及此章因加附子增桂令汗出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载在脉法,脉法: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脉弦而大,大则为芤,芤则为虚也。

所谓风则浮虚也(脉法语)。

风则生其微热,虚则两胫挛急,病与桂枝汤证形象符合,而热微足挛,又似阳虚,因增桂枝而加附子,以发其表。

附子温经,汗多亡阳,是以厥逆咽干,而生烦躁,汗出津枯,胃腑燥结,是以谵语烦乱。

不知寸口脉浮大,是阳明之里实,(阳明篇:大便硬者,脉浮而缓,为阳明病。

伤寒二日,阳明脉大。

三阳合病,脉浮而大),而非太阳之表虚,误以桂附发汗,重亡其阳,里实变而为里虚。

更饮甘草干姜,阳回足温,重与芍药甘草汤,即胫伸,少与调胃承气,变结粪为微溏,止其谵语,药良法精,应手愈矣,何不可知之有!喻嘉言误会阳旦、阴旦二汤,谓桂枝加黄芩为阳旦汤,加桂枝为阴旦汤。

按法用之,即桂枝加黄芩之法,所以得之便厥,误在黄芩,仲景即行桂枝之法,增桂枝令其汗出,更加附子温经,悖缪极矣!嗣后医书俱袭其说,皆载阳旦、阴旦二方,不通之至!仲景自有桂枝加桂汤,不名阴旦。

阴旦之名,荒唐怪诞,所谓不知而妄作也。

1 此复述上条,设为问答。

证象阳旦,阳旦汤即桂枝汤之义。

阳旦汤医案

阳旦汤医案

阳旦汤医案医案一:女,35岁,鼻咽部烧灼感,伴黄涕,余无不适。

舌诊:舌淡苔白,润。

脉诊:浮、迟、弦,无细、大、实之象。

辩证:烧灼感、黄涕,其标病性为阳胜则热,孔窍其标病位为少阳,缓脉为太阴之脉。

思索多日,辩为阳旦汤证,黄芩清少阳郁热,桂枝汤调和阴阳。

方剂:阳旦汤黄芩12 桂枝9 白芍9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切二剂水煎服。

(此方亦可以看作是桂枝汤合黄芩汤,桂枝汤脉浮缓,黄芩汤脉浮弦细数)疗效反馈:三日后,电话追访,黄涕、烧灼感皆愈。

(悬着的心总算放下)该病人一年前,咳嗽、黄痰、咽痛,舌淡苔白,脉沉、迟、紧,三剂瓜蒌桂枝汤,愈。

两次病证极其相类似,差别,脉一沉一浮。

一为桂枝汤加瓜蒌,一为桂枝汤加黄芩。

该病人,两次病证用药皆以桂枝汤加减,但均无汗出恶风之证。

补记:该病人与前次间隔一年,感冒,恶寒无汗,周身疼痛,葛根汤二剂后,无汗恶寒皆愈,出现鼻腔黄涕,脉浮缓长有紧之象,二剂阳旦汤,黄涕消失,略有鼻鸣。

医案二:女,35岁,与前面是同一病人,西医诊断:多形红斑。

双手、双脚掌侧(以双手为主),红斑宛如靶状形态,中间针尖大小红点,周边渗出明显,成皮下疱疹状,皮疹境界清楚,感痒伴胀。

舌诊:舌淡,腻苔微黄。

脉诊:浮、长、略弦,66-68次/分。

辩证:四末掌侧为太阴地界,但这只是标,脉浮缓,为太阴脉,略弦为阳郁欲伸之象,腻苔为太阴不运所致湿邪,痒、苔微黄其标皆为有热,皮疹边界清楚不融合其标为气机不畅(弥漫性与局限性互为阴阳),辩为阳旦汤证。

方剂:阳旦汤黄芩12 桂枝9 白芍9 生姜9 炙甘草6 大枣12个切,二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第二日早起,渗出、肿胀的疱疹几乎完全消褪,只见中间红点变成黄色、暗紫色不等,痒感及肿胀感均消失。

舌诊:舌淡少苔,腻苔微黄,但量较初诊明显减少。

方剂:阳旦汤加当归、黄芪黄芩12 桂枝9 白芍9 生姜9 炙甘草6 大枣12个切当归9 黄芪9,二剂水煎服。

经方条文依据:1、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
胸 中烦 而不 呕 , 渴 , 或 或腹 中痛 。或 胁 下痞 硬 , 心下 或
悸, 小便 不利 , 不渴 , 有 微热 , 咳 者 , 柴 胡汤 主 或 身 或 小 之 。在 《 行 诀 脏 腑 用 药 法 要 》中 为 : 凡 病 头 目眩 辅 治 晕 , 中干 , 咽 每喜 干呕 , 不下 , 中烦满 , 胁支满 , 食 心 胸 往 来寒 热 。 总结其相 同证候 : 桂枝 汤证发热 , 出 , 风 ; 汗 恶 柴胡
15 4 9 6: 8.
[ ] 清 ・吴谦 .医宗 金 鉴 ・订 正 仲景 全 书 ・伤 寒 论 注 [ . 6 M] 2版 . 北
京 : 民卫 生 出 版社 ,1 8 :9 . 人 9 5 25
( 文校对: 家庚 本 李 收 稿 日期 : 】 2 0—0 0 ) U 7— 1
『 梅 国 强 .伤寒 论 讲 义f .北 京 : 民卫 生 出 版社 ,0 3 1 21 M] 人 2 0 :5
热, 自汗 出而恶风 , 鼻鸣干 呕者 。
小柴胡 汤 证 , 《 寒 论 》中为 : 寒 五 六 日, 在 伤 伤 中
风, 往来 寒热 , 胁 苦满 , 默 不欲 饮食 , 胸 默 心 : 柴 胡 小 汤在方剂 中, 同 电脑软 件 中 的优化 大 师 。它可 以调 如 整三焦气 机 , 改善 五脏六 腑的功能 , 而优 化身体 的各 从 个部件 , 整体调 节机体 的状 态 , 从 体现 了 中医的整体 观
二 首方 的五分之一 。 柴 胡 汤 在 近 代 应 用 于 许 多 类 疾 病 , 治 疗 范 围 极 其
2 对 阴 阳 治 则 治 法 的 分 析
桂枝 汤证 , 《 在 伤寒论 》 中为 : 阳病 , 太 发热 , 出 , 汗 恶风 , 脉缓 。在 《 行 诀 脏腑 用 药 法 要》中为 : 行 发 辅 天
《 辅行诀 脏腑 用 药 法 要 》 绍 : 阳旦 者 , 阳之 介 “ 升
方 , 黄 芪 为 主 ; 旦 者 , 阴 之 方 , 柴 胡 为 主 。 旦 以 阴 扶 以 ” 为 早 晨 , 此 引 申为 升 扶 之 义 , 阳 旦 汤 可 以调 节 人 体 在 即
关键词:伤寒论》 《 阳旦汤; 阴旦汤; 桂枝汤; 柴胡汤; 阳法; 阴法
d i1 . 9 9 j i n 1 0 —9 4 2 1 . 0 0 9 o:0 3 6 / . s .0 3 8 1 . 0 0 1 . 0 s 文 章编 号 :0 38 1 ( 0 0 一0 16 — 1 0 -9 4 2 1 )1 — 80 7 2
两为大 阴旦汤 。另外 , 有小 阴旦汤 , 成 为黄 芩 , 还 组 芍 药, 生姜 , 甘草 , 枣。大 阳旦 汤 , 大 组成 为黄 芪 , 人参 , 桂 枝, 生姜 , 甘草 , 芍药 , 大枣 , 糖 。正 阳旦汤 , 成为小 饴 组
阳旦汤加饴 糖一升 。
为大 阳旦 汤 , 辅行 诀脏腑 用药 法要 》 “ 凡病 汗 出不 《 :治 止, 气息慑 , 身劳力 怯 , 风惊 , 中拘急 , 恶 腹 不欲饮食 , 皆 宜此 方 , 脉 虚 大 者 , 若 为更 切 证 也 。 描述 人 体 阳的一 ” 面失 调的证候 。桂枝 汤 的治法 为 升 阳之法 , 主 药桂 其
在《 伤寒论》 与《 辅行诀脏 腑用药 法要 》 , 枝 汤 中 桂 被称为 阳旦汤 , 胡 汤被 称 为 阴旦 汤。桂 枝 汤作 为 伤 柴 寒 杂病论 的 第一 首 方 , 誉 为 经 方 之 首。纵 观 《 寒 被 伤 论》 一书 , 枝汤类 方有 二 十多 首 , 占全 书一 百 一 十 桂 约
阴旦 汤 、 阳旦 汤 与 阴 阳治 则 治 法
于 畅 黑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 尔滨 10 4 ) 哈 5 0 0 摘要 : 桂枝汤被称为 阳旦汤, 柴胡汤被 称为阴旦汤。我们提 出两类治则治法, 以桂枝汤为代表的阳法, 以柴胡汤 为代表 的 阴法。 这 里论述的 阴阳不能直接理解为阴血 阴津和阳气, 影响人体各种 生理活动和气机运行 的两个方面。 而是
温 养濡润密 切相关 。临证之 际 , 可 以仅拘泥 于湿邪 。 不
参 考 文 献
[ ] 季 绍 良 ,成 肇 智 . 中 医 诊 断 学 [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1 M] 人
2 0 6 0 3: 9
[ ] 成 无 已. 注 解 伤 寒 论 ( 印 本 ) M] 5 影 [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9 5:7 . 1 8 4 6
的辨 析 , 括 了 虚 、 两 大 类 型 。 其 实 者 , 与 寒 凝 、 包 实 多 热 壅 、 脉不利 、 湿 ( )暑 邪侵 袭有 关 ; 虚 者 , 因 经 水 气 、 其 则
津气 受损 、 正气 亏虚 、 气不 足 、 精 阳虚 水 泛 导致 周身 与

16 ・ 78
光明中医 21 0 0年 1 0月 第 2 5卷 第 1 0期
CG M O t e 2 1. o 2 .0 J MC c b r 0 0 V l 5 1 o
[ ] 黄 仰模 . 匮 要 略讲 义 [ .北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3 3 金 M] 人 20. [ ] 清 ・ 谦 .医宗 金 鉴 ・ 正仲 景 全 书 ・ 匮 要 略 注 [ . 4 吴 订 金 M]2版体 地 说 , 枝 汤 为 小 阳旦 汤 , 柴 胡 汤 加 芍 药 四 桂 小
汤证往来 寒热 , 胸胁 满 , 欲 饮食 , 烦 喜呕 。可 以得 不 心
出结论 , 证候大 部分相 同 。
在桂 枝 汤的 同类 方 中 , 枝 汤加 黄芪 , 参 , 糖 桂 人 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