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1力是什么课题引入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请学生演示?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 力的作用效果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请学生回答?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教案:初中物理《力》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力量和猜测假设力量。
- 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
- 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争论,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力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四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问。
- 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力量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斜面,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争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节。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摩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周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摩擦?摩擦有哪些类型?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5分钟)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 各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材料进行实验。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实践活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节⼒教学设计教学⽬标1.经历从许多与⼒相关的⽇常⽣活现象中归纳出⼒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作⽤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的作⽤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经历和体验归纳⼒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的作⽤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些简单的⼒的现象。
教学⽅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纸屑、铁块、磁块、表⾯涂有⼀层蜡的两个软⽊塞、⽔槽学⽣分组实验:橡⽪筋。
教学过程1⼒是什么课题引⼊多媒体展⽰:嫦娥⼀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千年的登⽉梦想。
⽟兔的⽉球车。
⽕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向的变化都⽤到了哪些基本的⼒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节⼒接下来请看⼤屏幕⼩组完成1.⾝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球;2.请说出每种⽅法中是什么⼒量让⼩球动起来?请学⽣演⽰?接下来请学⽣看看⼤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给⼒下个定义,⼒是⼀个物体对另⼀个物体的作⽤。
(板书)符号 F请学⽣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的作⽤设计到⼏个物体?请学⽣回答?施⼒物体受⼒物体2. ⼒的作⽤效果接下来请看⼤屏幕静⽌的⼩球运动(静⽌到运动),⼒作⽤在物体上产⽣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的作⽤效果来感受⼒的!这种⽅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屏幕⼩组完成。
请⼩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或⽅向的改变总结 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捏矿泉⽔瓶,我们看到瓶⼦形状发⽣变化。
⽤⼒捏玻璃瓶,玻璃瓶发⽣形变吗?请学⽣回答?3 ⼒的作⽤是相互的⼤屏幕进⾏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物体和受⼒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回答?总结?甲物体对⼄物体施⼒时,⼄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因此,⼒的作⽤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前交流】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学习,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有意思的字“道”。
它是说道的道,就是表达力;也是走道的道,就是执行力;还是道理的道,就是思考力。
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秀出你的表达力,展示你的执行力,体现你的思考力。
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好,上课。
(师生问好)’【导入新课】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示教学目标】有的才能放矢,有目标才有方向,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我们的任务,一起大声读出来。
我们的任务,一!二!学生读标,教师板书课题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认识杠杆1、定义【认识杠杆】过渡:同学们的齐读声告诉老师,我们就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一:认识杠杆。
(大屏幕展示)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几种工具,大家都认识吧?(认识)教师指示,学生说出名称。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它们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小组讨论)分享是快乐的。
谁能起来交流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一生回答:(它们都能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同学们同意不同意啊?(同意)能不能根据它们的共同特点,给杠杆下一个定义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说出:在物理学中,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
说的好不好,(好)你先请坐。
(说的有道理,谁来补充一下)一生补充。
(大屏幕展示杠杆的定义)根据杠杆的定义,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工具是杠杆呢?(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你说的真不少,我们为他的分享与勇气鼓鼓掌。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杠杆,杠杆还有五个要素,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185页,看图10—2,请你通过此图和下文弄明白杠杆的五要素及其含义。
认真看书,才有收获,开始看书。
(教师板书:杠杆的五要素)大屏幕展示杠杆学生看书自学2分钟学完的同学请把头抬起来,谁能告诉老师,杠杆有哪五个要素?一生回答: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初中物理_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主题】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3.1.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
【内容分析】本节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一节,内能是整个热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内容包括:类比机械能概念的建立,结合分子运动论知识,建立内能的概念(属于知识与技能,达到认识层次);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改变内能的实例,能说出和辨别改变内能的途径(属于知识与技能,达到认识层次);能正确认识到热传递过程就是能量发生转移的过程(属于知识与技能,达到认识层次)。
在概念的建立上,内能概念的建立和前面所学的速度、密度、功率、比热容等概念不同,是以机械能概念的建立和分子运动论知识为基础,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提升,对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进一步认识,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建立概念的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分析内能的改变和对热量的科学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分析能量转化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物态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主要还是停留在现象和应用方面,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还没有思考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也积攒了大量有关内能和热量的生活经验,但也只是停留在比较浅的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把比较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上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迁移、建立新的概念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于已有的知识基础,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补充新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提升。
【学习目标】1.根据所学机械能和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在引导下,能说出内能的概念,并通过分析,认识到同一个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2.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改变内能的实例,能对实例进行分类,并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顿第⼀定律教学设计⼀.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顿第⼀定律。
②从对⽜顿第⼀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的观察能⼒,分析能⼒,归纳论证的能⼒和表述信息的能⼒。
2、过程与⽅法:①经历⽜顿第⼀定律的发现,实验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②认识⽜顿第⼀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
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合作的精神。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认识⽜顿第⼀定律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到。
难点:惯性四.教学设计第⼀环节:新课导⼊师:当击打光盘时,你认为鸡蛋会落在哪个区域?①②③师: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让我们⼀起来学习“第⼀节⽜顿第⼀定律”。
(板书本节课题)第⼆环节:课堂探究知识点1:⽜顿第⼀定律探究活动1:视频----运动和⼒的关系?师:观看视频,并思考:1.静⽌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3.物体的运动需要⼒来维持吗?⽣1:⼒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没有⼒的作⽤,物体就不能运动。
)与亚⾥⼠多德的观点相同。
⽣2: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
与伽利略的观点:以上两种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让我们通过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来验证这个问题?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课题: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思考:1.先后改变铺在⽔平⽊板上的⽑⼱、棉布,让⼩车在⽔平运动过程中受到_____的阻⼒?2.分别让同⼀⼩车从同⼀斜⾯从____⾼度⾃由滑下,为了保证让⼩车以_____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这种探究物理学问题的⽅法叫______.进⾏分组实验:1.⼩组成员要积极配合2.⽑⼱、棉布要铺平整3.⼩车从同⼀⾼度同⼀斜⾯⾃由滑下完成表格。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力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让学生掌握力所产生的效果,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拉、推、挤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较为抽象,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力的三个实质内容。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方向等;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我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总结:强调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力的实例,分析力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日常生活实例、多媒体展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力的本质方面,仍需加强。
3. 教学组织:在课堂组织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但在时间安排上,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
4. 教学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放缓教学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
初中物理_第1节 电能 电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三物理教案第十八章第一节电能电功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电能的单位。
2.会读家用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电费。
3.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电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电能转化是通过电流做功实现的。
4.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会利用电功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及突出策略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突出策略:在生活中电的应用的基础上建立概念,通过例举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能来加深理解。
通过电能表实物增加感性理解,通过实际测算家庭电费进一步了解电能表读数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对电功概念的理解突破方法:始终贯彻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思想,用多举例的办法克服难点教学内容流程一、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把教材打开86页观看彩图并找同学读一下86页本章的章首语部分的内容.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知道了彩图上的这些风车是用来发电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都用到电,设想一下如果因为施工原因造成我们的周围停电一周,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或者说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我们已知道,电对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今天我们的人类已经离不开它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能,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电功(板书)二、新课教学揭示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电能的单位。
2.会读家用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电费。
3.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电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电能转化是通过电流做功实现的。
4.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会利用电功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87—89页上的内容,(3分钟时间)之后回答思考题:1、物理学中常见的能量单位是什么?千瓦时与它之间有什么关系?“生活中”电能的单位是什么?2、测电能用什么仪器?它怎样进行读数?3、一度电的作用有多大?学生读完毕请学生讨论做答(晚上没有电不能写作业看书、室内也看不清物体,不能做饭看电视上网等。
初中物理_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质量一、课时知识结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含义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质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吨、千克、克、毫克量测量工具质量的测量质量的估测二、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三、课时教学设计【主题】5.1 质量【课程标准】1.2.2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课标解读】1.知道质量的含义。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知道质量的单位。
3.知道生活中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认识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4.能根据经验判断物体的大体质量。
【内容分析】《质量》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
质量知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力学学习的基础,但有些抽象,尤其是“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不易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学生接受困难;好在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了“水结冰质量不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实验录像,突破了难点。
虽然在本节的学习中,只要求认识托盘天平的主要构造,并初步能测出物体的质量,但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技能要求,本节的学习要为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惯性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质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缺乏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它,本节的学习肩负着对学生“前认识”的扭转,以及新概念的建立;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他们对于质量的单位非常熟悉,从思想上会轻视对其的学习;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过程过于粗糙,缺乏物理探究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讨论,知道质量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质量的单位。
初中物理_弹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弹⼒》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弹⼒,弹⼒产⽣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计测⼒的原理3.会正确使⽤弹簧测⼒计测量⼒的⼤⼩(⼆)过程与⽅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产⽣的原因,了解⽣活中常见的弹⼒。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的关系。
3.经历使⽤弹簧测⼒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计的使⽤⽅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活中弹⼒应⽤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计使⽤的探究,培养学⽣乐于探索⽇常⽤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探索新器件的能⼒。
3.通过对弹簧测⼒计的制作,培养学⽣勤于动⼿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弹⼒产⽣的原因,弹簧测⼒计的使⽤学习难点:使⽤测⼒计时的注意事项三、教学策略通过前⾯学习,学⽣已经了解⼀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的作⽤效果,以及⼒的作⽤是相互的。
学⽣对弹⼒的感性认识较多,⽣活中形形⾊⾊的弹簧随处可见,弹⼒的应⽤也很多,因此能很⾃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弹⼒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活⾛向物理,从物理⾛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
弹簧测⼒计制作原理、测量⼒的⽅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影响弹⼒⼤⼩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计的原理,从⽽⾃⼰制作弹簧测⼒计。
对于弹簧测⼒计的使⽤⽅法及注意事项。
可以引导学⽣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式,让学⽣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节采⽤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创设情境教学过程引导: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必须要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力——(板书)浮力展示图片(轮船、航空母舰、救生圈、热气球、飞艇等图片)一.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叫浮力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演示)(1)一细线一端系住乒乓球,另一端固定在烧杯底,向杯内倒水(2)倾斜杯子,观察细线所处状态3.方向:竖直向上(演示实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铁块)是否也受浮力作用?4.测量:F浮=G-F拉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分析)明确:物体上下表面处于不同深度,受到观察图片并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力的实例观察并进行思考:利用二力平衡分析浮力方向观察并归纳出浮力的测量方法思考并讨论展示几个与浮力相关生活实例,体现知识就在身边。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体验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教学过程的压强不同,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不同,存在压力差即:F浮=F上-F下演示并引导思考:为什么拧上瓶盖乒乓球会浮起来?点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三.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1)不会游泳的人在淡水中会下沉而在死海中为什么会漂浮在海面上?说明了什么?(2)(体验)将空纯净水瓶朝上慢慢压入水中过程,手的感受有何不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可能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导探究方法和步骤并点评: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2.将物体悬挂于弾簧测力计下端,部分浸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3.将物体浸没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思考并讨论思考并猜想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力★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入手从而引出重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重力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进一步得出重力的大小及公式。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重力是学习了力、弹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为后面的二力平衡、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但使学生学习到重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教法建议★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生活中现象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重力,设计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以及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重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掌握设计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以及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两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与方法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与反思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力的作用效果吗?请举例说明。
”通过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反思:导入环节的问题设计得比较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问题的引导性,让学生能够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 探究环节:在探究环节,我安排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用力拉伸弹簧,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另一个是用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
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力的作用效果。
反思:实验的设计比较合理,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力的作用效果。
但在实验过程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
3. 讲解环节:在讲解环节,我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说明。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的反应,适时地进行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
反思:讲解环节的内容比较充实,能够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讲解的简洁性,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
4. 练习环节:在练习环节,我布置了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反思:练习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_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压强《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2、通过类比速度来引入压强概念的学习,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三、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与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每小组海绵一块、小桌一个、钩码一盒,铁钉一个。
六、教学思路:虽然生活中和压强有关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
教学中眼镜问题引入,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
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流程:问题引入→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概念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公式:p=S单位:F(N) S(m2)p(N/m2即帕斯卡)(Pa)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的非常活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深刻地理解压强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并且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具有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推进新课(一)力是什么【课件展示】运动员举杠铃渔翁拉渔网大象压跷跷板推土机推土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带电橡胶棒吸引纸屑(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形成力的概念。
)【点拨分析】运动员举杠铃渔翁拉渔网大象压跷跷板推土机推土作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归纳总结】请大家归纳出力的概念。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易错点拨】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
【布置自学】(板书)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情境设置】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
【拓展延伸】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设计意图:对力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
)观察现象,认识各种力的客观存在。
感受认识一、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生活中的“推”“吸引”“弯折”“吹”“拉”“举”等概括为“作用”。
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阅读记忆体验:苹果对手施加的压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情景设置】布置操作1、用力挤压皮球。
2、用力压和拉弹簧【课件展示】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箭所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问题过度】力还可以产生其他的作用效果吗?【实验演示】1、一个皮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用手推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用手助推、阻挡一个运动的皮球时,观察皮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3、用手在一侧推运动皮球,观察皮球运动的变化情况。
{用一个磁铁靠近另一悬挂的磁铁}【归纳总结】1、力除了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物体运动方向变化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反馈练习一】1.暴风雨来临之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的发生了改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问题过渡】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从力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力的,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引导探究】(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的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3)教材P4“想想做做”推门实验:用同样的力推门,每次手的学生交流讨论总结:1、皮球形状改变。
2、在力的作用下,弹簧被拉长。
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1、皮球的速度变大。
2、皮球的运动方向改变。
3、两磁铁靠近或远离。
理解记忆答案:形状运动状态猜想余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位置离门轴的远近不同,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 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反馈练习】 下课时,有同学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课桌可能会翻到,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 A .与力的大小有关 B .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C .与力的方向有关 D .与受力面积有关 【布置自学】 阅读课本P4中间部分。
问题:在研究力的问题中如何简单、方便地表示力? 小结: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反馈练习三】 用20N 的力沿倾斜角为30°的斜面向上拉小车,作出该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情境设置】 1、手拉弹簧,你对弹簧用力了,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手呢? 2、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拍你的手,能感到疼吗?拍你的同学能感到疼吗? 3、演示教材P5“想想做做”中图甲的实验,找一位同学做做图乙的实验。
【知识拓展】 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反馈练习四】 人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 ,同时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一事例说明 。
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相互交流感受。
理解记忆答案:B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交流总结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一画简图、二定点、三画线段、四画箭头、符号数据标箭头边。
体会物体在施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力,物体在受力的同时必然也施力。
答案:人 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梳理知识点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八年级物理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特点:“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容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学习力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通过分析、归纳学生熟悉的一些典型事例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分析比较,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还要通过设疑、提问,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用实例得出力的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力效果分析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两类主要的用效果,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一个启发者,他只是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了解。
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主动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
便于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看图片感受身边的力,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体现了情感目标。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认识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画力的示意图,让学生先学,教师观察学习情况,为合作点拨做准备。
生生间交流合作解决不会的问题,师生交流引导建立力的概念,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分组实验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三要素。
由实验突出重点,掌握重点,同时用实验和引导来准确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突破难点。
八年级物理力教材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知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的力的概念并非易事,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的认知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并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这四个过程来实现对力的初步认识.例如,力、弹力、重力各章节均设置了相关试验,使力的测量能够实现,一方面可以巩固对力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对重力、弹力这两种力的性质有了具体的了解。
本章对弹力、重力的处理思路与第1节“力”是一脉相承的。
以这两个具体的力为载体,继续让学生经历队里的认识过程,已达到深化认识、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八年级物理力评测练习1.当我们观察到物体发生了或发生改变,就知道物体受到了力.2.蜜蜂在空中飞行时要不断扇动翅膀才不会落下.从力的角度分析,不断扇动翅膀是因为。
3.如图11-40所示,开门时,用手推在A处比推在B处更容易打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有关。
4.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图11-40所含的物理道理是__________。
5.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对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对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
6.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 )A.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开 B.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C.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变 D.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7.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船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 )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并不吸引带电体B.指南针能够指南北,说明有些物体受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D.如果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9.秀娟把一个长方形小纸箱放在南海广场的手扶电梯上,如图11-42所示,小纸箱随着手扶电梯匀速上升,请你画出小纸箱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综合提高训练图11-42 1.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地完成了数百个运行动作,是通过喷射燃气来实现变轨、姿态确定的(即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是应用了物理学中________的原理。
2.下列一些例子都是力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请你将产生相同效果的例子的序号归纳在一起,并说出共同点。
(1)运动员锻炼臂力时将弹簧拉力器拉长;(2)不断用力抽打陀螺,陀螺就会越转越快;(3)用脚挡住滚动的铅球;(4)杂技演员从高处落在蹦床上,蹦床凹陷。
效果①:相同的是_____,效果是____;效果②:相同的是_____,效果是____.3.如图11-43所示,你的认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11-44所示,某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a )(b )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于力的_______有关。
5.关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说法正确的是( )A .必须是从静止变为运动B .只要做曲线运动,运动状态就在不停地改变C .运动状态改变,必须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发生改变D .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其运动状态就没有改变6.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有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 .只有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相互间才会发生力的作用D .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7.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图11-43 图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