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价值类型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概念(部分)审美体验过程:知觉表象毁损表象重构表象审美中的人,或正在进行审美的人成为“审美主体”。
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生理、心理过程、状态和感受。
审美经验:不仅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也包括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其它相关因素。
审美意识:着重指称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后成果——人们关于审美活动的自觉见解、观念,其最高形式是审美理想。
审美条件:腹饱衣暖,健全的耳目感官审美态度: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暂时忘掉各种与审美无关的功利之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的自觉意识、自我心态调节的行为。
非功利态度:指的是对审美活动自觉地精神性态度。
审美能力::指主体从事审美活动所要具备的特殊生理、心理能力。
形式感知力:指人们对各类现实对象、现象的高度敏感,是人们能较快、较容易地感受、把握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生理、心理能力。
联想想象力:指审美活动中主体能超越当下现实情境,超越眼前审美对象、现象的物质表象、时空限制,在意念中调动起自己相关的人声经验记忆,甚至对这些经验进行大胆的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创造性的人声情景和生动活泼的意象。
理性领悟力:指人们能从世界纷纭万象中当下直觉出其内在的同异关系,并由此转化为对人生的理性理解,转化为一种人生智慧。
审美心理四要素:感知,联想想象,感情和理解。
审美最后结果审美快感——美感,分为三层:耳目之悦、情意之悦、智悟之悦。
审美趣味:指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性选择倾向或爱好,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成熟的标志。
审美情趣:指人们对审美活动的真诚、持久爱好,是审美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业余娱乐的首选形式。
审美价值五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美的普遍性:美体现了人类生命追求,以人类生命需求为根本的内在依据。
美的特殊性:美是人类的特殊生命追求,它是以精神的、感性的、即时的形式表现的生命追求。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现象的认同。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审美主义作为一种关于对美的描述、理解和追求的思潮,在艺术、文化、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审美主义并非单一的空洞概念,而是由不同的类型和流派构成的。
本文将介绍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客观性审美主义、主观性审美主义和社会性审美主义。
一、客观性审美主义客观性审美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它可以被客观的标准和规律所揭示。
这一类型的审美主义注重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在形式、结构和技巧上的客观美。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
他们认为审美经验是通过理性和智力来获得的,而不是个人的情感和感受。
客观性审美主义者认为,只有在符合特定的规则和原则下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只有通过如形式美和结构美等客观标准来判断作品的价值。
二、主观性审美主义相较于客观性审美主义,主观性审美主义更加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它认为美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主观性审美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激发和唤起个人内心的情感和共鸣。
代表人物有尤尔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等。
他们强调个体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情感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主观性审美主义者主张,真正的审美体验是通过与作品的情感共鸣产生的,唯有此感受才能成就作品的艺术价值。
在这种观点下,审美体验是根植于个人情感和经验的,因此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可能是不同的。
三、社会性审美主义社会性审美主义强调了艺术和审美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代表人物有威廉·福格尔、华盛顿·波德里亚和约翰·霍普金斯等。
他们认为艺术和审美不仅仅是个体的享受,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社会性审美主义者主张,艺术和审美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和社会批判的方式,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他们关注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强调艺术家和观众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关系。
综上所述,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客观性审美主义、主观性审美主义和社会性审美主义,分别强调艺术的形式美、个人感受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绪论:美学的建立:1.历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
美学西方名称“Aesthetics”,译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2.美学之父,18世纪初,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鲍姆嘉滕。
代表作:1735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称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
1750年,鲍姆嘉滕以此概念为其一本论述感性认识的专著命名。
开宗明义提出“Aesthetic”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哲学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
”([德]鲍姆嘉滕:《诗的哲学默想录》,见《美学》3.鲍姆嘉滕所倡导的美学,经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发展深化,才具有了独立完整的体系,才称为哲学中与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逻辑学、研究意(即道德理性)的伦理学相提并论的研究情(即感性认识)的美学学科。
4.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黑格尔哲学及美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的被批判,德国哲学家费希纳提出的以“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即以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传统的纯哲学思辨的美学的意见得到认可,从方法论上引发了美学研究的革命,使西方美学从古典的形态进入了现代的形态。
现代西方美学表现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总体趋势。
5.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同样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由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浑朴性,未能取得独立形态)。
中国美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王国维、梁启超、鲁迅、朱光潜等)。
但美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第一章审美活动一审美活动的特征1.超功利性特征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类活动。
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指的是物质功利性。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接或间接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区别,那些功利性的活动包括生物本能活动、物质实践活动以及某些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美学原理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美学原理试题第一套★单选题:> 当艺术形象具有了()时,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
A、美好的形象B、内在的情感C、独特的思想D、深刻的意义★单选题:>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
A、拉斯科岩洞壁画B、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C、沧源司岗里崖画D、撒哈拉地区壁画★单选题:> 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A、客观性B、主观性C、寓意性D、写实性★单选题:> 在审美创造中,直接决定作品价值的是()。
A、审美联想力B、审美知觉力C、审美理解力D、审美想象力★单选题:> 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
A、贺拉斯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单选题:>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单选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单选题:>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单选题:>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单选题:>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D、人类的审美需要★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单选题:>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单选题:> 《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简要说明价值观的类型
简要说明价值观的类型
价值观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理性价值观:理性价值观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特征。
它强调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理性思考,追求真理和智慧。
2. 美的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是以外在美和形象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审美特征。
它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审美体验,追求美感和艺术性。
3. 政治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是以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政治特征。
它强调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目标,追求社会公正和民主。
4. 经济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经济特征。
它强调经济效益、财富积累和市场竞争,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
5. 社会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是以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社会特征。
它强调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社会和谐与进步。
以上是价值观的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交叉。
“价值观”的六种类型
“价值观”的六种类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问题的方式、想法与自己相左右的人。
其实大家都有各自的‘角度’,无可厚非!!!“价值观”是造成不同想法看法的因素之一。
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价值观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普朗格把不同的人的“价值观”根据侧重点不同,分成6种类型:
1、理论型——对真理和其他抽象事物的探求感兴趣,习惯于用理
论来理解事物,喜欢把事情纳入理论体系。
十分重视道理,极
端厌恶不合乎道理的事情。
2、经济型——重视实用价值,强调学以致用。
具有严重的实用主
义、现实主义倾向,习惯通过行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判断行
为的价值。
3、审美型——认为美的体验是最有价值的。
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
洁身自好,厌恶世俗中争名夺利的丑恶行进,有时为了避免卷
入世俗的纠纷中,对社会比较冷漠。
4、社会型——认为关爱他人,被人关爱,互相帮助是最有价值的。
与政治型和经济型相反,人际关系不应该成为谋取利益的一种
手段,而应该是超越利害关系的。
5、政治型——认为支配他人、指导人与组织的行动是最有价值的。
将社会简单地看成是支配—被支配的关系,习惯把人生看成是
斗争的舞台,有时为了自身的胜利不择手段。
6、宗教型——认为神秘体验比做任何事都有价值。
其中有的人尊
重眼前的世间,有的人寻求超越的世界,有的人介于两者之间。
(注:此处的分类是从理论上出发的,便于介绍,其实很多人可能同时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
审美知识点总结
审美知识点总结审美是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判断的能力和素质。
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贯穿了方方面面,无论是艺术作品、自然景观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需要进行审美的认知和欣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审美的概念、特点、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审美的概念审美是一个多义词,它包含了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的过程。
在哲学上,审美被定义为对美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包括了对各种事物的美感和美学价值的认知和感受。
总的来说,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审美的特点审美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
首先,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美感和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次,审美也具有历史性,即审美观念和标准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最后,审美也是社会性的,即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三、审美的类型审美可以分为艺术审美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艺术审美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感和美学价值的认知和欣赏。
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则包括了对于自然景观、建筑设计、服装造型等的审美认知和欣赏。
四、审美的影响因素审美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的感知能力、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
首先,个体的感知能力对于审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即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美感和评价会有所不同。
其次,文化传统也是审美形成的重要因素,即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标准会有所不同。
最后,社会环境也会对审美产生重要影响,即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影响。
五、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现代社会,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审美活动目价值和手段价值
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摘要由于“目的性需要和手段性需要是哲学上最普遍和最基础的划分”,“目的和手段是两种最普遍的价值”,审美活动的最普遍和最基础的价值类型可以被认为是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
对审美活动的价值在这一维度上的划分,属于按照主体人的尺度对价值进行的划分,其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审美活动在人存在和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的性质和地位,进而把握什么样的审美活动更有价值,有效地实现审美活动的价值从工具到达本体。
关键词审美活动目的价值手段价值一、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目的是需要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活动的内部规定性。
在价值哲学上,客体满足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需要所形成的价值即目的价值。
以此为据,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指的是审美活动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以人为目的所形成的价值,是审美活动具有的与人类的本质规定性与发展相目的一致的意义。
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内在追求。
承认审美活动具有目的价值,其前提是承认人的完整的本性和发展的能力和需求,承认审美活动与人的本性与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是本体意义上对于人的价值。
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具体地表现在审美活动给人带来的与其本性、存在方式和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后果:首先,审美活动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活动的高级形式,而反过来看,审美在产生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人自身,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人的活动是人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人作为人的一切都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正是通过人的对象化的活动,使人在创造对象的同时也发现、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有美感的产生。
而动物是不可能有对象化的活动的,因此审美是构成人类本质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获得感官、心理、精神上愉快的享受。
审美活动可以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不同的层次,而每个不同层次带给人的美感是不一样的。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真、善、美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与和谐,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发展,人在审美活动中可以达到自由的状态。
美学原理试题(卷)与参考答案解析
美学原理试题第一套★单选题:> 当艺术形象具有了()时,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
A、美好的形象B、内在的情感C、独特的思想D、深刻的意义★单选题:>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
A、拉斯科岩洞壁画B、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C、沧源司岗里崖画D、撒哈拉地区壁画★单选题:> 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A、客观性B、主观性C、寓意性D、写实性★单选题:> 在审美创造中,直接决定作品价值的是()。
A、审美联想力B、审美知觉力C、审美理解力D、审美想象力★单选题:> 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
A、贺拉斯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单选题:>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单选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单选题:>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单选题:>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单选题:>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D、人类的审美需要★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单选题:>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单选题:> 《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第一章艺术属性论第一节艺术主体论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
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
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荷兰画家森特凡高法国画家高更二、表现论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
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
2、有所取舍3。
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
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
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
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一、理念论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艺术的多样性与审美价值
艺术的多样性与审美价值艺术是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方式。
它是一种无声的言语,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艺术的多样性与审美价值仍然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首先,艺术的多样性是广泛存在的。
从绘画、雕塑到音乐、舞蹈,从文学、电影到戏剧、摄影,艺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出现。
每个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例如,在绘画领域,有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风格。
每个风格都有其特殊的审美标准和吸引力,从而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
因此,艺术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去发现和欣赏美。
然而,艺术的多样性也引发了审美价值的讨论。
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美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其审美价值观念也会对他的选择和欣赏程度产生影响。
有些人可能喜欢华丽、颇具装饰性的艺术作品,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简约、朴实的风格。
这种不同的审美偏好使得艺术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挑战性。
它呈现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多样性和审美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
当今的艺术作品更加多元化、大胆创新。
例如,在现代艺术领域,以观念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为代表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这些作品强调思想和观念的表达,突破传统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然而,这样的作品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价值观的思考。
有人认为这些新颖的艺术形式是对传统审美的冒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是创新的突破,代表着时代的潮流。
因此,艺术的多样性和审美价值观是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断变化而演变的。
最后,艺术的多样性和审美价值对于社会的意义也不可忽视。
艺术不仅仅是欣赏的对象,它还承载着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探索。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从而激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
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
市场价值指的是艺术品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和市场需求,而审美价值则是指艺术品所具有的美学特质和艺术表现力。
本文将就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展开讨论,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艺术品的稀缺性是决定其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数量有限时,其作品的市场价值会相应增加。
其次,艺术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也对其市场价值起到关键作用。
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代表性的艺术品往往受到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追捧,从而推动了其市场价值的上升。
此外,艺术品的创作技巧、材料和品质也会对其市场价值产生影响。
高超的技艺、珍贵的材料以及良好的保存状况都会增加艺术品的市场价值。
然而,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并非一成不变。
艺术品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氛围和艺术市场的热门趋势等。
一些时尚和新兴的艺术潮流可能会带动某些类型的艺术品价格的上升,而某些传统艺术品则可能因为市场需求的减少而导致价格下跌。
因此,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二、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是指艺术品所具有的美学特质和艺术表现力。
艺术品作为艺术家的创造之作,往往通过形式、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激发观者的审美情感和反思。
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件艺术品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审美价值的测量通常依赖于艺术批评和艺术评论。
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和学者会通过对艺术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形成对艺术品的评价和价值判断。
艺术美学理论也为评价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提供了一定的框架和准则。
然而,审美价值的主观性使得评价艺术品的标准常常存在争议和多元性。
三、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关系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艺术品所具有的两个重要属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市场价值往往与艺术品的认可度和知名度相关。
美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第一套★单选题:> 当艺术形象含有了()时,也就含有了艺术价值。
A、美妙的形象B、内在的情感C、独特的思想D、深刻的意义★单选题:>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
A、拉斯科岩洞壁画B、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C、沧源司岗里崖画D、撒哈拉地区壁画★单选题:> 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A、客观性B、主观性C、寓意性D、写实性★单选题:> 在审美发明中,直接决定作品价值的是()。
A、审美联想力B、审美知觉力C、审美理解力D、审美想象力★单选题:> 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种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
A、贺拉斯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单选题:>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重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单选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单选题:>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构造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单选题:>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阐明了审美现象含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区性★单选题:>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由于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由于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D、人类的审美需要★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责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含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单选题:> 与美学联系最为亲密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单选题:> 《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能够用来阐明直觉()。
《洛丽塔》,你为谁存在?--论《洛丽塔》的审美价值
《洛丽塔》,你为谁存在?--论《洛丽塔》的审美价值谭萍;王秀银【摘要】《洛丽塔》是二十世纪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最有名又最受争议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有着诗一样的语言,也有着被世人认为极“不道德”的内容,因此被褒贬不一,甚至屡屡遭禁。
然而,真正伟大的作品,无论它经历了什么,一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以其优美如诗的语言构造了一个迷幻如梦的成人童话,让每个走进童话的人都会收获不同的审美体验,如优美与悲情的融合、悲剧与喜剧的叠加、崇高与滑稽互现等等。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审美价值;优美与悲情;悲剧与喜剧;崇高与滑稽【作者】谭萍;王秀银【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和文艺批评家。
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贵族家庭,曾流亡德国、法国和英国,于剑桥大学接受教育。
又于1945成为美国公民,并继续他的执教及文学创作生涯。
由于纳博科夫酷爱蝴蝶收集,在鳞翅目昆虫研究学者中也颇有名气,人们往往会由他漂移的一生联想到迁徙飘飞的蝴蝶,甚至他的作品也有着蝴蝶般绚丽的光辉和迷人的神采。
如果说纳博科夫的一生是一只“流浪的蝴蝶”(《20世纪西方文论》,P255),那么《洛丽塔》则是一只充满了诱惑又美丽、悲情又诗意的亦真亦幻的蝴蝶艺术之标本。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亨伯特的回忆录:主人公回忆了自己是如何痴狂地爱上了一个年仅12岁的名叫洛丽塔的少女,并与之发生了父女恋情。
亨伯特的性偏好为世人所不容,甚至被认为是变态的“恋童癖”,然而他对洛丽塔的感情却无比真挚,直至亲手杀死诱拐和利用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蒂,甘愿用生命为洛丽塔的“毁灭”而复仇。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由哪位德国哲学家提出?A. 康德B. 黑格尔C. 鲍姆加登D. 尼采答案:C2.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审美无利害关系”的观点?A. 亚里士多德B. 庄子C. 康德D. 柏拉图答案:C3.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提出的?A. 别林斯基B. 车尔尼雪夫斯基C. 托尔斯泰D. 陀思妥耶夫斯基答案:B4. “艺术即表现”这一观点是由哪位英国美学家提出的?A. 科林伍德B. 贝尔C. 克罗齐D. 鲍桑葵答案:A5. “距离产生美”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德国美学家提出的?A. 黑格尔B. 席勒C. 布洛D. 康德答案:C6. “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法国诗人提出的?A. 波德莱尔B. 马拉美C. 瓦雷里D. 兰波答案:C7. “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观点是由哪位俄国学者提出的?A. 普列汉诺夫B. 别林斯基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托尔斯泰答案:A8. “艺术即游戏”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德国学者提出的?A. 席勒B. 康德C. 尼采D. 黑格尔答案:A9. “艺术即模仿”这一观点最早由哪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赫拉克利特D. 苏格拉底答案:B10. “艺术即直觉”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A. 克罗齐B. 维柯C. 阿奎那D. 但丁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以下哪些?A. 美的本质B. 美的起源D. 美的规律E. 美的实践答案:ABCDE12.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形式主义美学?A. 艺术即形式B. 艺术即表现C. 艺术即模仿D. 艺术即直觉E. 艺术即游戏答案:A13. 美学中的“审美态度”包括哪些特点?A. 无利害关系B. 情感的投入D. 主观的体验E. 理性的分析答案:ACD14.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包括哪些要素?A. 感知B. 情感C. 想象D. 理解E. 意志答案:ABCD15. 美学中的“审美价值”包括哪些类型?A. 审美快感B. 审美意义D. 审美功能E. 审美效果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文学风格是文学发挥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对读者的意识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且也是他们获得享受感的源泉。
风格决定着作品对欣赏者的审美影响的性质,使作家面向一定的欣赏者类型,又使欣赏者面向一定的艺术价值类型。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风格美不仅给人以形式上的满足,而且足以陶冶人心。
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著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风格美之所以能陶冶人心,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体现了人的各种生命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于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当读者在审美中与之相契合时,便会被它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魅力所打动,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如雄浑的风格就体现了一种雄健的生命力量、恢弘的精神气概和浑然天成的风貌。
如庄子的散文,正如明代方孝孺所说:“庄周为人,有壶视天地、囊括万物之态,故其文宏博而放肆,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
”(《张彦辉文集序》)“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豪放的风格与雄浑同具阳刚美,也即壮美,但它并非“具备万物”的包容,而是“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濯足扶桑”式的豪迈超脱和“处得以狂”的狂放不羁。
如苏东坡的词。
苏词改变了晚唐五代词镂金错采和婉约缠绵的作风,成为豪放派词的开山祖。
胡寅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
”(《酒边词序》)冲淡与含蓄同属阴柔美,也即优美。
但冲淡有隐逸之志,表现了“平易恬淡”(《庄子》)的人生态度,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追求自然质朴,无斧凿痕。
如陶渊明的诗。
含蓄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处世态度和士人风范,也是一种内向的性格倾向。
表现在文学上要求委婉曲折、蕴藉隽永,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大魁说:“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为远……昔人谓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价值事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价值事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在我们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都具有不同的价值。
但是,如果把这些事物按照价值进行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实用价值。
这类事物通常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存在的,例如食物、水、住房、工具等。
这些事物的价值在于它们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和帮助。
第二种类型是审美价值。
这类事物通常是指一些艺术品、文化产品等,它们的价值在于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享受。
例如音乐、绘画、雕塑、文学等等。
第三种类型是精神价值。
这类事物通常是指一些信仰、道德、哲学等概念,它们的价值在于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指引。
例如宗教、道德规范、哲学思想等等。
这三种基本类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例如,音乐既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精神价值;文学作品既能够满足审美需求,也能够传递一定的道德价值观。
总之,价值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种多元化的现象。
了解价值的不同类型,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审美价值类型审美价值类型是对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价值事实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价值载体和主体感受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基础──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性关系。
传统的审美价值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美、悲、喜三大类型,这三类审美价值的价值载体以及对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的特征,代表了各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优美、壮美、崇高、悲剧、悲情、滑稽、喜剧等次一级的类型,都是从属于三大类型的更具体的类型。
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审美活动的展开,审美价值类型在现代已经有了新的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审美价值类型,其中最突出的是荒诞。
第一节美“美”是最基本的审美价值类型,从发生学或历时性上看,它们是最早实现的一种审美价值。
“美” 主要的特征在于:第一,美的价值载体一般是体现着完善与和谐的直观形象,包括形式结构上的和谐及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第二,美的直观形象体现出与主体审美理想的适合。
这类直观形象向主体展开时,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情感运动很容易与之发生同构共鸣,因为它与人的审美理想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美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区分“美”与其他的审美价值类型。
优美与壮美同属于“美”这一审美价值类型,它们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
但它们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因此“美”这一审美价值类型才又被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
1.优美从价值载体来看,凡能使人感到优美的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的特点。
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素静、轻盈等来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中把优美称为阴柔之美。
优美的对象使人产生优美感。
优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
优美感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和谐。
优美是人对自身生命、力量的静态直观。
优美的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使人感到纯净的愉快和美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迷人的魅力,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美。
2.壮美与优美对象的特点相反,壮美的对象是巨大、急疾、刚强的。
壮美的事物常常用雄壮、壮阔、深厚、豪放、粗犷、巨大、坚实、挺拔等等来形容。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称壮美为阳刚之美。
壮美的对象使人产生壮美感。
壮美感一般具有刺激、痛快、豪放、舒畅的心理特征。
壮美也是人在对象性的审美活动中对自身生命和力量的静态直观。
显现为壮美的事物带有形式上的巨大威力,那是主体与客体相斗争,相对抗的痕迹,但客体已是被征服的对象,征服的过程已经消失在结果中,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对象,即“为人”的对象。
形式上的巨大威力激发的是人的豪情,引起的是精神上的畅快。
3、典雅随着人类进入漫长的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美的分类中出现了以等级为界限的类型。
凡是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相一致的并显示着统治阶级的理想的对象被称为“雅”。
先秦时在士大夫中就盛行对艺术的“中和”要求,所谓“中和”,就是折衷两端,不偏不倚,以中为正,阴阳相济;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这些都符合“仁”与“中庸”的要求,也被称为“雅”、“和”。
进入封建社会后,这种审美要求则进一步成为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特有的民族审美标准之一。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雅与俗的区分。
古希腊很早就区分了美容术与化妆术。
美容术指梳妆艺术(珠宝、衣服、发型)、卫生保健、保护的医学技术。
化妆则指虚伪与过度的粉饰。
在希腊神话中,有两种女性的美,一种是典雅的以阿弗洛狄忒为代表的美,一种则是以潘多拉为代表的妖艳的美。
所以,雅即典雅或高雅,是一种基于阶级等级的分类,它先属于贵族,在中国,后来又有属于文人的淡雅,总之是与平民百姓的眼中的美有区别的。
因此,雅必然与优美、壮美有相通之处,但又具有特殊性,雅突出的是等级与文化气。
典雅的本义是高雅,即高贵精致,符合上流社会的审美理想。
在西方,古典芭蕾是高雅的。
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动作要求规范化,尤其注意稳定性和外开性。
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是典雅的。
这是一种几何形园林。
其特点是讲究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花草树林都修剪得方方正正。
欧洲的宫廷文艺也是高雅的,在文学、绘画与戏剧中,都是描写和塑造理想的人物与生活,特别是以高贵的帝王、贵妇人与宫廷娱乐方式为题材,叙事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明晰。
在中国,儒家把“雅” 明确地规定为“正”。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集解》中引孔安国说:“雅言,正言也。
”引郑玄说:“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
”《毛诗序》说:“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所以,“雅”的价值载体必须符合儒家正道。
雅乐是指合于古乐的正声,其歌词典雅纯正,乐曲中正平和,与来自民间的变化复杂、情感激越的郑声相对。
文学中的典雅,多指文辞严整、语出经典,依循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的文章。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分文章基本风格为八种,首列“典雅”。
其对“典雅”的解释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
”高雅的对象使人产生高雅感。
高雅感一般具有高贵、精致、富丽、合规矩、庄严、气派等感觉。
“雅” 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唐宋时期。
随着禅宗思想的创立和盛行,其崇尚淡泊、闲适的人生风格普遍为文人士大夫接受。
“雅”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那就是文士所欣赏的淡雅。
淡雅,即清新脱俗,淡泊平和,以远离尘俗,淡忘名利为特征。
唐代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典雅》篇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淡雅最典型地体现在唐宋士大夫的城市园林艺术之中。
这种园林一般面积不大,但一石一水、一草一木、一隅一角,无不有着精心创造的景观,处处显现出主人的学问与修养。
淡雅的对象使人产生的是淡雅感。
淡雅感一般具有平和、恬淡、安静、素静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悲悲”是与“美”有显著区别的审美价值类型。
作为审美价值类型的“悲”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惨、悲哀,而是能让人“以悲为美”,即获得审美愉快的悲。
“悲”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主要特征:第一,悲的价值载体一般是主客体冲突、斗争的艰苦过程,主要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
第二,悲的直观过程呈现给审美主体的现实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是悲的主体被压制、被摧残、被毁灭,是与审美主体的理想相背的图景。
但悲的主体必然从精神上表现出对客体的征服或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抽象地展现出理想的前景,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领悟达到超越,获得审美愉快。
悲情、悲剧、崇高都属于“悲”这一审美价值类型,它们的根本特征是相似的。
当然它们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
1.悲情悲情指人的一种忧郁、悲伤、痛苦的情怀,这种情怀产生于人与一种无形的自然力量或自己认同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
悲情的主体有着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但强大的客体作为一种客观力量总是打击与扼杀这种理想,造成痛苦、忧郁与悲伤。
悲情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生失意。
人生失意蕴含的是人与自然、历史的矛盾,以及个体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的矛盾。
造成悲情的客体力量是主体无法抗拒的,它们或是无形、无限的宇宙时空,或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命运,或是主体自身并不认为是敌对的甚至是忠诚的对象。
这些客体力量虽然与主体对立,但是主体却不能与之形成抗争、拚搏的关系,只能接受这种痛苦,在理解中达到超越。
悲情的价值载体只能是艺术作品。
因为现实中的因人生失意引起的悲是强烈的痛感,是忧郁与悲伤,这不是美。
“以悲为美”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需要把握与理解,只有理解才能超越。
悲情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对悲情的感受会使审美主体获得一种审美价值或美感。
悲情不能激起我们面对壮美事物的那一番壮丽,却有着面对优美事物的那一种韵味。
悲情感是柔性的、韧性的、哲学的、超越的感受,在轻轻的叹息、独自的感伤中升华为人生意义与宇宙真谛的获得,抚慰着人的心灵,给人带来柔性的审美愉快。
悲情以其对不可抗拒的对象的超越,让人能“以悲为美”。
2.悲剧悲剧这种审美价值类型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的兴盛为基础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对希腊悲剧中的优秀作品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悲剧的本质:“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 ,从而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悲剧理论。
他把辩证的矛盾冲突学说引进悲剧理论研究,提出悲剧的本质是两种社会义务、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的冲突,由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代表的普遍力量,又都有片面性,于是在冲突中同归于尽,造成悲剧的结局。
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调和,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
恩格斯在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中,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进程中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社会根源与悲剧的本质。
他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即“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一方是正义的但弱小的一方,与之发生冲突的是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当它们发生冲突时,正义的要求不可能实现,总是要遭到挫折、失败、牺牲、毁灭,这样就构成了悲剧。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美的这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拚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要素。
悲剧的价值载体同样只能是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
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没有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悲剧感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的揭示。
正是人的伟大与崇高,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使人能“以悲为美”。
3.崇高崇高这个概念早在古罗马时就出现了,但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应推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博克。
他把崇高作为与美对立的审美范畴,从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理情绪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崇高的特点。
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惧的东西,如晦暗与朦胧,空虚与孤独,黑夜与沉寂等,都是构成崇高的因素。
崇高的对象往往是无法驾驭的力量,具有庞大的体积,粗犷的形式,强硬的直线,坚实笨重的形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