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
浅谈小儿积滞的中医治疗
浅谈小儿积滞的中医治疗小儿积滞,主要是因脾不健运,宿食不消,所以补脾调胃是治疗小儿积滞的一般原则。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其性喜温,故宜以甘温养之,苦辛燥之,尤宜用甘淡养脾之法健运中州,但不能一概而论。
因积滞一症最易虚实互见,既不能因其不思饮食而重用克食下积之药,又不能因其稍见消瘦而重用辛燥温补之品,任何大攻大补,对小儿脾胃不但无益,反而有损,故须慎重选用,若过用克伐,则胃中生发之气更易受损。
《幼科证治准绳》认为治积滞,如三棱、莪术、牵牛子、大黄、巴豆等药,应当特别审慎,不要轻举投之,避免脾气始伤于食,再伤于药。
主张克食之药不可多用,下积之药尤不可不审其证之可下与不可下而遽投。
所以历代儿科学家,主张补养脾胃之气以治其本,清热消积以治其标,权衡轻重,标本兼治。
若体弱而病重者,则治本之剂多于治标之药。
由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旺则脾弱,抑肝则脾和。
心为脾之母,心气不足则脾损,宁心可益脾。
所以调治脾胃,还须兼察心肝二脏的虚实。
对于乳食积滞,可用保和丸、香积丸。
最常用的消导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查。
对于一般之伤乳食的效果较好,但应有所区别;哺乳奶积用焦山查、草果仁;经常面食的小儿食积用神曲、麦芽;常食大米的小儿食积用神、谷芽;因多食生冷瓜果引起的积滞常用焦山查、鸡内金;因多食牛羊肉引起的积滞也可用草果仁、焦山查。
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用时均宜炒过。
对于脾胃不和的积滞,可用平胃散燥湿健脾;炒三仙(炒山查、炒麦芽、炒神曲)导滞消积;枳术丸祛湿健脾,并加藿香以化浊。
对于脾胃虚弱的积滞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扁豆、陈皮、神曲、鸡内金、甘草)。
对于积滞引起的潮热可用七味白术散加味(白术、党参、云苓、藿香、葛根、木香、甘草、青蒿、鳖甲、谷芽、地骨皮);若兼有外邪,热久不退,汗多而渴,病在膜原者,以达原饮加味(厚朴、槟榔、草果仁、黄芩、知母、白芍、甘草、青蒿、地骨皮、银柴胡)。
小儿积滞潮热,兼见郁闷烦躁,使用菊花、桑叶、栀子、丹皮、夏枯草等疏散肝火之品,或用《幼科证治准绳》柴胡清肝散加减(柴胡、黄芩、当归、生地、丹皮、川芎、山栀、升麻、白术、茯苓、甘草)。
小儿注意力不集中的中医论证
小儿注意力不集中的中医论证小儿注意力不集中是指儿童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表现出的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难以集中的现象。
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给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
中医认为,小儿注意力不集中与脾胃虚弱、肝火上扰等因素有关。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探讨小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相关治疗方法。
一、中医理论解释中医认为,人的注意力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和肝脏藏血供养而来的。
脾胃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气血的运行又依赖于肝脏的调节。
因此,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与脾胃虚弱、肝火上扰有关。
1. 脾胃虚弱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
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症状,进而影响到人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2. 肝火上扰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
当肝气郁结、肝火上扰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肝火上扰表现为易怒、焦躁不安、睡眠不宁等症状,也会影响到儿童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二、中医治疗方法针对小儿注意力不集中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食疗等。
1. 中药调理中医常用的治疗小儿注意力不集中的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健脾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远志、酸枣仁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安抚肝火,改善儿童的注意力问题。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小儿注意力不集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可以选择一些穴位进行针刺,如足三里、大椎、心兪等。
针灸能够调节气血运行,平衡脾胃肝脏功能,从而改善儿童的注意力问题。
3. 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也可以改善小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脾胃虚弱的儿童可以适当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等。
对于肝火上扰的儿童,可以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果汁、绿茶等清凉饮品。
三、注意事项在治疗小儿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过度依赖药物中药对于改善小儿注意力问题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不宜长期过度依赖药物。
何谓中医之肝火等
龙源期刊网 何谓中医之肝火等作者:李增华等来源:《保健与生活》2009年第08期何谓中医之肝火李增华肝火是肝阳的表现形式,“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气属于阳,肝气就是指肝的阳气,通俗地说就是肝功能的外在表现。
它在正常状态下是维持肝脏各项功能的原动力。
肝火旺是指肝气亢盛之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可表现为肝脏之热,又可表现为肝经之热。
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体阴而用阳”,若肝火旺盛,可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肝火上炎:是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为上部有热象或具有上冲性特点者,如头晕、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
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
中医认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点,因此多表现为人体上半身的病症。
治宜疏肝降火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等。
2肝火不得卧:见于《病因脉治》卷三,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
多由思虑过度,恼怒伤肝,气火拂逆,或肝血耗伤,神失所守而成。
因“肝藏魂”,肝火旺则神不守舍。
症见夜卧不宁,善惊,口渴多饮,胁肋时胀,或小腹季胁引痛,痛连阴器,脉弦数。
洽宜疏肝清火为主,可用疏肝散等方。
3肝火耳聋耳鸣:见于《医学元要·耳》,耳聋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鸣善怒、面赤、口苦胁痛、耳窍胀塞、脉弦者。
因肝肾同源,肾开窍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聋。
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方。
4肝火眩晕:眩晕的一种,见于《证治汇补·眩晕》。
由于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
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
可见于现代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等。
因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行于巅顶。
偏火旺者,宜以清肝泻火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偏阴虚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药店专业培训:关于上火:胃火肝火心火肺火肾火
注意事项:祛火的药通常都是寒性极大的泻药,其中多数 都含有大黄、番泻叶等成分,这些成分在通便的同时也会伤害 脾胃和肠道,会对身体产生危害。长期服用或者擅自加大剂量, 都可能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表现为毛发脱落、皮肤角化、变 黑,肝脏受到损害以及神经感觉异常等。
刚开始时剂量可以稍大一些,如一次3-5片,一天吃3次, 随着症状减轻,药量也应该慢慢减少。一般服用不要超过一周 时间。
3、胃阴虚(虚火)
证状:胃脘隐痛,轻度腹胀、低热或潮热、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 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病因:平素嗜食煎炒香燥辛辣之品,或用温燥之药太过,或胃热病 久延不愈,或因病吐泻伤津等因素,致使阴液不足,胃失濡润所致。
治法:滋阴养胃。服用滋养胃阴食物,如适量吃些蜂蜜、梨汁、甘 蔗汁等。
防风通圣丸: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是治疗外感风
邪、头痛咽干、疮疡初起等病的传统药物。而且此药既可清外热, 又可以解内寒,非常适合上火和着凉兼有的患者。
牛黄清胃丸和清胃黄连丸:这两种药对于实热引起的口舌生
疮、风火牙疼、咽喉肿痛疗效都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 常把这两种药和牛黄上清丸混淆,牛黄上清丸适用于肝胃火旺导 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与前两种药有所不同,不可乱用。
③下焦火
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部位),表现为大便 干,小便短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
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栀子金 花丸等。也可以吃单味药生槐花、生地榆等。如果阴痒剧烈可用 蛇床子熏洗坐浴加服苦参片。
小便短赤:是尿道炎或膀胱炎,中医说是小肠火,由于尿道炎 症刺激,尿还不多就感到想解小便,有炎症,小便黄,有尿不尽和 刺痛的感觉,可服四季三黄片、三清片或三金片等。
2021中药综合中医儿科五官科辨证论治总结
中医儿科、五官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一、积滞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为临床特征。
西医学的小儿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三、鼻渊鼻渊,是指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中医称本病为“脑漏”、“脑砂”、“脑崩”、“脑渊”。
西医学的鼻窦炎、感冒、鼻中隔弯曲、中鼻甲肥大、鼻息
征的病症。
六、耳鸣耳聋(1)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2)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甚至消失。
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经验浅析
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经验浅析小儿肝旺脾虚证是指小儿肝火偏盛,脾气虚弱的病证。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肝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系统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腹胀等症状。
柴胡青皮饮作为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的方剂,具有温肝和胃,健脾化湿的作用,对于调整肝脾功能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的经验进行浅析。
柴胡青皮饮中的柴胡是一味入肝经的药物,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小儿肝旺脾虚证多与痰郁、气滞有关,柴胡能疏泄肝气,疏通肝经,以达到解郁的作用。
研究发现,柴胡还具有抗炎、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减少肝脏的损伤,对于调节肝脾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柴胡青皮饮中的青皮是一味健脾化湿的药物,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
小儿肝旺脾虚证的脾气虚弱,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无法正常运化,导致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青皮可以健脾化湿,提高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肠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柴胡青皮饮是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剂,不同的病症可以选择不同的辅助药物进行调配。
一般而言,苦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可以清热降火,消除炎症;健脾化湿的药物如白术、炙甘草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柴胡青皮饮通常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对于小儿肝旺脾虚证的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柴胡青皮饮并非神奇的灵丹妙药,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儿的身体状况、病情的轻重、合理用药等。
柴胡青皮饮作为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的方剂,具有温肝和胃,健脾化湿的作用,对于调整肝脾功能、改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调整剂量,同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辩证论治简表
中医辩证论治简表
一、八纲辩证
二、气、血、津液辩证
面色白,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
- 1 -
三\脏腑辩证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 2 -
(二)、肝与胆病辩证
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或震颤,舌体颤动,
甚则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斜,偏瘫
- 3 -
(三)、脾与胃病辩证
- 4 -
(四)、肺与大肠病辩证
- 5 -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痠软,头昏耳鸣,
神疲乏力,自汗,阳萎不孕
- 6 -
(六)、两脏合病辩证
久咳不已,气短,心悸,动则加剧,
面色白,甚则可见口唇青紫
形寒肢冷,腰痠腿软,面色白或晦暗,
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或五更泻泄,
或面浮肢肿,甚则腹水,腰以下为甚
- 7 -
四、六经辩证
- 8 -
五、卫气营血辩证
六、三焦辩证(略)
- 9 -。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
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
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
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
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
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
不及则土壅,金乘,火弱,水寒。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
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
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肝位于右,其用在左。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
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
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
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
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
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学习资料(题库版)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学习资料(题库版)1、单选陈某,女性,50岁。
平素心情抑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此病证的证机概要是()A.湿(江南博哥)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B.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C.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D.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E.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正确答案:C2、单选热秘的辨证特点是()A.面赤身热,口臭唇焦,尿赤,苔黄燥,脉滑实B.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苔薄腻,脉弦C.神疲气短,临厕努挣乏力,大便不燥,脉虚D.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E.面色白,畏寒肢冷,尿清,舌苔白,脉沉迟正确答案:A3、单选呃逆胃阴不足证,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应加用()A.石斛、芦根B.金银花、连翘C.石膏、郁金D.黄芩、桑白皮E.栀子、黄连正确答案:A4、单选下列关于噎膈的预防调护叙述中,错误的是()A.多食新鲜蔬菜、水果B.戒烟酒C.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炎症D.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E.每餐进食后不宜立即喝水正确答案:E5、单选患者王某,男,59岁。
吞咽困难四月余,开始不能进食固体食物,后发展至水饮难入,出现面色白,精神疲惫,形寒肢冷,面浮足肿,脘腹胀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下列治法何者最宜()A.开郁、化痰、润燥B.滋养津液C.滋阴养血,破结行瘀D.温补脾肾E.养血润燥正确答案:D6、单选瘀血停滞型胃痛主方是()A.血府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旋覆花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E7、单选患者陈某,男,50岁。
平素喜食辛辣香燥之品,近十天出现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加何种方药()A.大黄甘草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麻子仁丸正确答案:A8、单选呃逆属元气衰败,胃气将绝时,其特征是()A.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B.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C.呃逆断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D.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E.一时气逆而发的呃逆正确答案:C9、单选治疗肝气犯胃呕吐的主方是()A.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B.柴胡疏肝散C.越鞠丸D.启膈散E.温胆汤正确答案:A10、单选患者女,55岁。
小儿多动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应用进展
小儿多动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应用进展【摘要】小儿多动症的治疗多以调和阴阳为基本法则,治法多选用清心宁神、滋肾平肝、健脾化痰等法.小儿多动症的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等经典方药,有小儿黄龙颗粒、静灵口服液等专用药,也有体现异病同证同治理论的菖麻熄风片、熄风止动片及补肾健脑胶囊.多数中成药均偏重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证,而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肝火旺证、肝风夹痰证的中成药则相对较少.通过本研究可为多动症的辨证选药及中成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指导.小儿多动综合征,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神经行为障碍,临床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动作过多,情绪冲动,可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特征。
其可以对患儿的学业成绩、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造成广泛影响,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一定的痛苦。
西医治疗本病常选用盐酸哌甲酯,但该药禁用于6岁以下儿童,加之不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严重制约了临床上对该药的选择。
中药辨证论治及中成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
小儿多动症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分3型,即肾虚肝亢、心脾两虚、痰火内扰。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延续了“十一五”的分型。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保留了心脾两虚、痰火内扰两个证型,增加了肝肾阴虚、脾虚肝旺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中均分3型,即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痰火内扰。
“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在原有证型基础上增加了脾虚肝旺证。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分4型,即心肝火旺、痰火内扰、肝肾阴虚、心脾两虚[1-2]。
教材中记载多动症的治疗多以八纲辨证为主,结合脏腑辨证,以调和阴阳为基本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杂者治以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肝肾阴虚证治以滋阴潜阳,宁神益智;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肝火的形成致病机制及证治规律探微
心肝火 盛. 心神被扰, 每致发狂 , 喧扰不宁, 骂罟 不羁 。 肝火艟逆 蟠伤 胃阴 肝木能 疏中土 , 胃气 以纳化水 助
答、 传导化物 。而 肝火 一起 . 常常横燔 伤 胃, 一则木气 不述, 而 中焦运 【失司, 降失常 。再则 肝火燔 灼 胃 液 , 匕 和 以致肝 胃 阴伤 。故前人有“ 见肝之病 当护 胃阴” 之说。 ( 寒论) 日: 伤 所 “ 阴之为 病, 厥 消渴, 气上撞心 , 中疼热 , 心 饥而 不欲食 …” 正 是 由于厥 胡肝 经A 炽犯 胃之故。三 则 肝火 灼 伤 胃络, 则血 溢脉外 , 上为吐血. 下为便黑 。 肝托 下及 肾书 彭响 闭藏 肝 中阴血下 藏于肾, 肾中 而 真水 为肝 碉之 源 肝火 既 炽, 先灼 肝 阴. 阴不 足, 能 制 肝 不 火. 必求于 肾水。 肾水因肝火之炽 而耗伤 , 致 肝 肾阴虚 则 以 肾主闭藏 . 若肝 肾阴虚, 无 制火 , l术火下注 , 皿“ I 遗泄时 作, “ 梦泄一 证 主于 肾. 生于肝 , 产 以肝A 一 动, 求 于疏 泄故 必
中圉分类号 : 2 3 1 R 2 1 肝阴 , T 而渴 . 口_ 目干而涩, 舌赤脉 弦细数 。 肝火犯肺 业 的形 成 、 病、 床 表现 和 处 方 用 致 临 药, 都具 有 一 定 的规 律性 , 笔者 就 此
论述如下 : 1 肝 火 的形 成 竹 志不畅 . 气郁 化 火 气 机 郁 结 是肝 火 的 病理 基 础 。肝 司 嗽 口干 。 ”
也 ”( 宝诂医案)。 (柳 )
业。诚如《 丹溪心法 ) 日: 所 “ 气有 余便是业。 ”
肝 阴亏虚 肝 火 内生 肝 藏 血, 司疏 泄, 阴而用 阳。 体
肝 之 阳 气 需 要 肝 中 阴 液 滋 养 和 制 约 。设 肝 阴 不 足 . 刚肝 阳肝
陈丁丁辨治儿科疑难杂病验案4则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3,V o l .31N o .8җ基金项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基金项目(W J 2018H 214):陈丁丁,E -m a i l :84015121@q q.c o m 第一作者:叶盼,E -m a i l :1459815463@q q .c o m 陈丁丁辨治儿科疑难杂病验案4则җ叶 盼1姬晓花1,陈丁丁2(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荆州市中医医院,湖北荆州434000)ʌ摘要ɔ 陈丁丁主任治疗儿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辨证常从气候条件和情志因素出发,重视患儿体质㊁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对疾病的影响,辨证精准,处方得当,每获良效㊂该文从陈丁丁主任治疗儿科疑难杂病的4则验案出发,探讨其临床经验㊂ʌ关键词ɔ 疑难杂病;单侧肢体感觉障碍;顽固性呃逆;梦游症;小儿遗尿;陈丁丁中图分类号:R 272.6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827陈丁丁,荆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首批荆州市知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㊂陈丁丁主任继承㊁发扬荆楚名医学术思想,从事医㊁教㊁研工作约30载,对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有独特见解㊂陈丁丁主任临证时强调整体观念,针对儿科罕见病及诊治经过复杂㊁四诊信息收集困难㊁无证可辨的疑难杂症,常独辟蹊径,从外界自然气候条件和内在情志刺激等因素探求患儿病因病机;还聚焦细微之处,如患儿体质㊁生活及饮食习惯等,从而进一步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㊂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获益匪浅,兹选录其辨治儿科疑难杂病验案4则,以飨同道㊂1 单侧肢体感觉障碍案患儿,男,5岁,2021年1月10日初诊㊂主诉:左侧肢体感觉异常3个月余㊂现病史:患儿3个月前户外游玩后突感左侧上肢肢体麻痹,疼痛拒按,活动自如,无发热㊁咳嗽等不适,曾在当地儿童医院住院治疗,行头颅核磁㊁血氨㊁电解质㊁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为单侧肢体感觉障碍,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无效㊂刻下症:纳食可,无异常出汗,睡眠正常,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浮紧㊂西医诊断:单侧肢体感觉障碍㊂中医诊断:痹证,证属风邪入络㊂治法:疏风通络㊂处方:消风散加减㊂方药组成:羌活10g,防风6g ,荆芥10g ,薄荷3g (后下),蝉蜕10g ,炒僵蚕10g ,陈皮10g ,厚朴10g ,川芎10g ,党参片10g ㊂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㊂2021年1月17日二诊:患儿诉肢体触痛感较前减轻,触之仍有痛㊁麻感㊂上方加豨莶草15g ,当归10g ㊂7剂,煎服法同前㊂2021年1月24日三诊:患儿诉肢体触痛感消失,疾病痊愈㊂随访半年内病情无反复㊂按语:单侧肢体感觉障碍主要由大脑病变或周围神经㊁颈椎压迫感觉神经所致,多见于脑卒中后遗症期,可归属于中医 痹证 范畴㊂本案患儿仅有肢体麻痹症状,仅从四诊信息出发,则无证可辨,无法可施㊂陈丁丁主任谨守整体观念,注重天人一体观,认为本案患儿发病时正值深秋,考虑其病机为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肌肤腠理㊂风为百病之长,稽留皮肤㊁腠理之间,外不得疏,内不得泄,肌表细小络脉阻滞,日久不愈,若无痛痒之患,则见麻痹不适,正如‘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言: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㊂ 陈丁丁主任从风邪论治本病,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消风散加减以疏风通络㊂方中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善治上半身痹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乃风药之润剂,切合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本草正义“言: 防风 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㊂ 荆芥温而不燥,善疏血中之风;薄荷清凉宣透,取其反佐之意,辛凉辛温合用,共奏疏风之功㊂风邪羁留腠理,肌络挛急,故选用僵蚕㊁蝉蜕入络搜风㊂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故佐以川芎活血行气,党参调补气血,气壮则血行㊂‘张氏医通“言: 此方妙用,全在厚朴㊁人参㊂当知肌表之疾,无不由胃而发,故用厚朴清理其内,即以人参助诸风药,消解风热于外,则羌㊁防㊁荆芥辈,方始得力耳㊂ [1]党参性平,取人参补益之意而无温燥之性,适合小儿之体㊂二诊时加用豨莶草祛风通络,当归补血活血,以减轻患儿感觉障碍㊂2 顽固性呃逆案患儿,女,7岁,2021年4月7日初诊㊂患儿1周前与家长争吵时突然出现呃逆症状,呃声连连,短促且5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3,V o l.31N o.8频发,甚则不能自已,于外院查血常规㊁13C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左侧膈肌痉挛,明确诊断为 膈肌痉挛 ,治疗后患儿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来陈丁丁主任处就诊㊂患儿纳差,性急躁,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㊂西医诊断:顽固性呃逆㊂中医诊断:呃逆,证属气机郁滞㊂治法:行气疏肝,降逆止呃㊂处方:丁香柿蒂汤加减㊂方药组成:丁香10g,柿蒂10g,党参片6g,生姜3g,北柴胡6g,郁金6g,枳实6g,白芍6g,甘草片6g㊂5剂,每日1剂,水煎,少量频服㊂2021年4月12日复诊:患儿呃逆频率明显降低,仅在情绪激动时复发,续予原方5剂巩固疗效,嘱患儿放松心情㊂停药后1个月随访,患儿呃逆症状未复发㊂按语:顽固性呃逆是指持续时间ȡ48h的呃逆,临床以呃逆有声㊁声音短促㊁持续不能自制或伴见胃脘不适为主要特征㊂西医认为本病由于感染㊁异物等刺激迷走神经或膈神经,通过反射作用,引起膈肌非正常收缩㊂‘黄帝内经“称呃逆为 哕 ,又称 哕逆 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进食不当或情志郁怒等因素刺激,导致膈间之气不利,引动胃气上冲喉间所致㊂陈丁丁主任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肝气郁滞,横犯脾胃㊂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素问㊃六节脏象论“所言: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㊂ 陈丁丁主任治疗脾胃疾病时,尤其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且情绪波动较大,脾土易被肝木所乘㊂本案患儿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而横犯脾胃,以致胃气上逆动膈,呃逆频作,故用行气疏肝㊁降逆止呃之法治之㊂‘医方集解“曰 丁香柿蒂汤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故主方取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呃,四逆散疏肝解郁,方中柴胡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白芍柔肝㊁条达肝气,使柴胡发挥升散之功而无伤阴耗血之弊;配伍郁金,加强柴胡行气解郁之功㊂复诊时患儿呃逆症状明显减轻,可见方证相合,故效不更方,收获良效㊂3梦游症案患儿,男,7岁,2020年11月8日初诊㊂家长代诉患儿夜间熟睡时常突然坐起,喃喃自语,醒后一无所知,2~3d出现1次,持续时间10m i n左右,近1周症状加重,夜间有下床自行走动情况,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胆小,纳呆,易呕恶,舌红苔黄厚,脉弦实㊂西医诊断:梦游症㊂中医诊断:梦游,证属肝火扰心㊂治法:清肝泻火,镇惊安神㊂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㊂方药组成:北柴胡10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黄芩片10g,党参片10g,桂枝10g,炙甘草6g,茯苓10g,法半夏10g,大枣9g㊂7剂,每日1剂,水煎,睡前温服㊂2020年11月15日二诊:患儿夜间睡眠较前大为好转,无下床活动情况,1周内仅有两次坐起自语㊂在初诊方基础上加制远志10g,继服7剂,煎服法同前㊂2020年11月15日三诊时患儿诸症悉愈,停药后随访1个月未发㊂按语:梦游症是一种在睡眠中出现的,以行走或其他异常行为等活动为特征的睡眠障碍㊂西医对梦游症的论述较少,通常认为本病由大脑功能一过性障碍所致,临床治疗以镇惊催眠为主,无特殊治疗药物[2]㊂中医对于梦游症无专门论述,相关症状散见于不寐㊁郁证等疾病,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心㊁肝㊂陈丁丁主任认为夜不瞑乃阴阳失调所致,阴不敛阳,阳气外浮,故见夜间活动;患儿心神怯弱,肝常有余,又易受惊恐,惊则气乱,气郁化火,以致肝火旺盛,不能藏魂,神魂不和,故见夜间惊醒,意识不清,喃喃自语㊂‘黄帝内经“指出 心藏神,肝藏魂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因此本病主要责之于心肝火旺[3]㊂‘成方便读“言: 凡有夜卧魂梦不安之证,无不皆以治肝为主㊂欲藏其魂,则必先去其邪㊂ [4]陈丁丁主任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以清肝泻火㊁镇惊安神,主方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取其调畅气机㊁疏肝解郁之意,辅以龙骨㊁牡蛎重镇潜阳㊁镇惊定魂,配伍茯苓㊁桂枝平冲安神,加用炙甘草,以建气血阴阳生化之源,加强桂枝温通心阳之功,使心阳得振,引阳入阴,阴阳调和㊂二诊时,加制远志以增安神定志之功㊂故疾病愈㊂4小儿遗尿案患儿,男,7岁,2020年12月6日初诊㊂患儿遗尿两年余,频繁夜间尿床而不自知,家长唤醒困难㊂刻下症见:夜半尿床,呼之难醒,入睡汗多,平素怕冷,纳寐可,大便调㊂查体:形体瘦小,舌淡苔白脉弱,X线片示骶1椎体隐性脊椎裂㊂西医诊断:小儿遗尿㊂中医诊断:遗尿,证属肾气不足,膀胱虚寒㊂治法:温补肾气,培元固脬㊂处方:自拟方夜尿停加减㊂方药组成:五味子6g,黄芪6g,乌药6g,麻黄8g,韭菜子10g,黄柏10g,菟丝子10g,山药10g,沙苑子10g,枸杞子6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3,V o l .31N o .810g ,金樱子肉10g 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㊂2020年12月13日二诊:家长诉患儿夜间可唤醒,但晨起后无相关记忆㊂考虑患儿觉醒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处方:麻黄12g ,桑螵蛸6g ,乌药6g ,五味子6g ,山药10g ,煅龙骨20g (先煎),煅牡蛎20g (先煎),菟丝子10g ,韭菜子10g ,盐车前子10g (包煎),黄柏10g ㊂7剂,煎服法同前㊂2020年12月20日三诊:家长诉患儿夜间能自行排尿,随访1年未再复发㊂按语:小儿遗尿是指5岁以上患儿睡眠中不自主小便,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㊂西医认为,由于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排尿或觉醒的控制能力不足,造成夜间排尿量㊁膀胱储存能力和睡眠中觉醒能力不匹配[5]㊂中医认为小儿遗尿的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多责之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调㊂陈丁丁主任认为遗尿患儿乃先天禀赋不足,膀胱功能失职所致㊂肾为水脏,‘素问㊃水热穴论“曰: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㊂ 肾主水液,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而肾与膀胱相表里,有化气行水之功,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固,闭藏功能失职,不能制约水道,故见遗尿㊂陈丁丁主任常用经验方夜尿停加减治之,方由五味子㊁黄芪㊁乌药㊁麻黄㊁韭菜子㊁黄柏㊁菟丝子㊁山药㊁沙苑子㊁枸杞子㊁金樱子肉组成,方中菟丝子㊁沙苑子㊁山药㊁枸杞子补益肾气,配伍酸敛之五味子㊁金樱子肉加强对肾气的固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麻黄清扬上达,可宣通肺气㊁通调水道,配伍黄芪可补益肺气,奏提壶揭盖之功;肾气不足,温化功能失调,故取乌药㊁韭菜子辛温助阳㊂陈丁丁主任考虑湖北荆州地处亚热带地区,东㊁西㊁北三面环山,略呈盆地,以湿热气候为主,空气闷热潮湿,从中医天人一体观来看,湿热易下注膀胱,因此选用黄柏清利湿热,既取反佐之意,又寓防于治㊂此外,陈丁丁主任常嘱家长在治疗前5日在夜间唤醒患儿,使其排尿,进而锻炼其觉醒能力;治疗后两日督促患儿自行觉醒并排尿,从而养成良好排尿习惯㊂复诊时,患儿遗尿症状明显好转,可知方证对应,遂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用药以巩固疗效㊂参考文献[1]张璐.张氏医通[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5.[2]李少春.静宁颗粒治疗儿童梦游症6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34-335.[3]吕凯峰,张伟,陈宏.小儿体质的中医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3):84-87.[4]张秉成.成方便读[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32.[5]王梦星,彭文献,姚旭峰.儿童遗尿症多模态脑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进展[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22,49(2):277-281.(收稿日期:2022-05-14)(上接第81页)[4]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27):44-50.[5]S C H I F F E R A A ,D E N O L L E TJ ,W I D D E R S HO V E NJ W ,等.具有D 型性格的心力衰竭患者疏于就心力衰竭症状进行咨询[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4(10)46-47.[6]李晓红.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P A N S S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0):1533-1534.[7]马雁冰,何艳萍,陈烨,等.综合心理干预对首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及患者就诊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5):841-842,849.[8]姚奇青,李高敏.帕利哌酮缓释片与氟哌啶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2):75-77.[9]钟建明.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和体质量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2):138-140.[10]王岳锋,曹诗红.未经治疗的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调节受损的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193(11):841-844.[11]肖剑英,张雪花,刘冠君,等.支持性-表达性团体心理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及自知力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2020,22(9):1384-1386.[12]苏建红,于俊丽,闫煜君,等.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的影响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4):626-628,636.[13]莫燕琼.优质护理与传统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3):114-116.[14]肖剑英,蔡溢,漆靖,等.支持性-表达性团体心理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疗效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2021,23(3):452-454.(收稿日期:2021-12-22)7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
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辨治小儿疳证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辨治小儿疳证验案赏析代金珠1胡晓阳2唐仁康2梁华2银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1930—2019)生前辨治小儿疳证效果显著,善用经方六君子汤、理中汤加减治疗,并研制出疗效显著的小儿温脾消积散。
段富津教授指出,病因上当代儿科疳证多“因实致虚”,对此,治疗中应注意“通补兼施”,同时应要求患儿忌口,避免食积,缓复脾气。
用药时重视调补脾胃,善用通腑不伤气、温脾不助火的药物,其思想和经验值得推广实践。
本文通过对三则验案进行分析,展示段富津教授的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以期为临床上治疗小儿疳证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段富津;儿科;疳证;小儿温脾消积散冲图分类号]R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4(b)-0152-04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oven cases of master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fessor Duan Fuj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AI Jinzhu1HU Xiaoyangg TANG Renkang LIANG Hua2银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Affliated Hospital,Pediatrics,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40,China;2.School of Basic Medicin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40,China[Abstract]Professor Duan Fujin(1930—2019),a master of Chinese medicine,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reating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He made good us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Liujunzi Decoction and Lizhong Decoction for modified treatment,and developed a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of Xiao'er Wenpi Xiaoji Powder.Professor Duan Fujin pointed out that the etiology of contemporary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 is mostly because of“deficiency resulted from excess”.For thi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dredging and elimination in combination”.At the same time,children should be required to avoid food accumulation and slowly recover spleen qi.He paid attention to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when taking medicine,and made good use of medicine that can clear the organs without hurting qi, and warm the spleen without helping fire.His ideas and experience are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practice.This article analyzes3proven cases to show Professor Duan Fujin's clinical thoughts and differentiation method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Key words]Duan Fujin;Pediatrics;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Xiao'er Wenpi Xiaoji Powder“疳证”是多种原因导致小儿脾胃亏损,生化乏源袁周身脏腑、经脉、筋肉失于荣养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多见倦怠失神或烦躁、疲劳乏力、易感冒、身体瘦小、面色黑黄、便秘口臭、遇凉则腹痛腹泻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叫因其病情迁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者可以发展至阴竭阳脱、危及生命的恶[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9MS15)。
从肝论治小儿疾病验案举隅
白芍 、佛 手 ,滋 阴养 血 、生 津 柔 肝 、疏 肝 开郁 以治 其
本 ;滁 菊花 、钩 藤 、生 龙 骨 、生 牡蛎 、石决 明 ,平 肝
潜 阳 、熄 风 止 痉 ;栀 子 、龙 胆 草 ,泻 肝 火 以治 其 标 ; 潼蒺 藜 滋补 肾 阳 ,取其 “ 补 阴者 ,必 阳 中求 阴” 之 善
至今 未复发 。
某男 ,3岁 。2 0 0 4年 7月 初 诊 。患 儿 形 体 消 瘦 , 面色 萎黄 ,发枯 肌松 ,心 烦 易 躁 ,腹 胀 纳 滞 ,时 有 吮 吸指 甲,大便 不 调 。舌质 淡 红 、苔 薄 黄 ,脉 细 。检查 血常规 :血红 蛋 白 9 2 / 。诊 断 为 小 细 胞 低 色 素 性 .gL 贫血 。证 属脾虚 肝 旺。治 拟 平肝 健 脾 清热 。处 方 :青
移语 综合 征 。证属 肝 阴亏 虚 ,筋 脉 失 养 。治 拟 滋 阴柔
重 剂 治 痉 咳疗 效 显 著 ;辅 以 黛 蛤 散 、桑 白皮 泻 肺 清 肝 、肃 降止 咳 ;佐 以蒸 百 部 、炙 紫菀 、炙冬 花 、远 志
等 润肺 化 痰 止 咳 ;浮 海 石 、蜈 蚣 以 清肺 、解 痉 止 咳 ;
示左下肺 片状 阴影 ,查 支原体抗体 阳性 ,诊为支原体 肺
炎 。经 阿奇霉素等抗 感 染 治疗后 ,热 退 ,惟 咳嗽仍 频 ,
咳剧时 面赤 欲呕 ,遂 出院求治 中医。诊见患儿痉 咳 、干 咳无痰 ,咳剧时痛 引胸 胁 ,大便偏 干 。舌边尖 红 、苔薄 黄 ,脉 弦 。证属邪热 蕴滞化火 ,木 火刑金 。治拟泻肝 清
嫩 ,内脏 精 气 不 足 ,感 邪 之 后 ,邪 易从 阳 化 热 化 火 , 而多 热 证 。或 热 极 而盛 ,或 水 不 济 火 ,而 引 动 肝 风 。 临床 上 ,小 儿 病证 变化 万 千 ,不 同 的 阶段 可 出 现 不 同 的肝 系症候 群 ,肝 郁 、肝 火 、肝 风 等 证屡 见 不 鲜 。五 脏 病 中 ,惟 肝 与小儿 病 关 系最 为 密 切 ,临 证 只 要把 握
中医辨证治疗女童性早熟进展
中医辨证治疗女童性早熟进展林亦鑫【摘要】性早熟是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中医认为此病病机既有阴虚火旺,又有肝失疏泄或见脾虚痰湿,由肝、脾、肾三脏互为而致,发为此病.治疗多采用滋阴泻火,舒肝解郁,化痰散结等,中医辩证治疗女童性早熟能够缓解患儿不适症状,使乳房发育恢复至青春期前水平,改善激素水平,延缓骨龄成熟、提高最终身高,为性早熟的提早防治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6【总页数】3页(P1093-1095)【关键词】性早熟;中医辩证;治疗;中草药,女童,病机【作者】林亦鑫【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上海2004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51儿童性早熟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的性疾病,其青春期的特征较同龄儿童显著提前[1]。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性早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中国九大城市女童第二性征发育和初潮年龄的调查显示,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者>10%,10岁组中有1.65%的女童出现性早熟[2]。
性早熟造成患儿青春期提前,因其智力和心理尚未成熟,易引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因骨骺提前融合,造成身材较正常人矮小;女孩初潮提前,还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负担。
儿童性早熟应引起社会、家长和医学界的重视[3]。
现将性早熟中女童性早熟的中医治疗情况概述如下。
1 女童性早熟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典籍中对儿童“性早熟”这一病理现象并无专门章节阐述,概缘于彼时生活贫苦、多见发育迟缘,而鲜见该病,但据性早熟女童发病初期多有“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这一症状,与《疮疡经验全书·卷二》中对“乳疬”的描述相一致(又称“嫁疬”),故诊断可归属于“乳疬”[4]。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反映本病病在冲任,根源是肾;主要病机为肝经湿热,脾肾不足,阴不潜阳,相火妄动。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摘要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以五脏所主为大纲,以五脏所胜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将惊、风,困,喘,虚归纳为心,肝、脾,肺,肾的主要证侯,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其临证遣方用药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顺应四时的变化。
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钱乙(约公元1032—11l3年 ),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山东,为宋代著名儿科学家。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弟子阎季忠据钱乙原著《伤寒论指微》及《婴孺论》编撰整理。
《小儿药证直诀》计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收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则详记钱乙小儿病医案23 则;卷下列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钱乙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的儿科五脏辨证思想、组方用药及养护调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
【1】作为儿科鼻祖,钱乙所研制的五脏补泻方剂,也成为后世医家对古方进行临证研究、化裁的重要文献资料。
1、五脏所主钱乙首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了五脏辨证的方法。
在继承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他的临床经验。
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心、肝、脾、肺、肾的病理特征为理论基础,以临床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证治准则的五脏辨证论治体系【2】。
钱乙归纳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征。
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篇中做具体的论述。
211188108_李永成运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经验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3,V o l .31N o .55 小结孙娟教授辨治小儿外感湿热病时,针对外感湿热病湿邪阻遏㊁津液不能正常布散㊁阳气郁滞的病机,采用益胃通阳法以充津布津㊁宣气化湿,临床常予新加香薷饮加减,尤善用香薷一药㊂此与薛伯寿教授遵循五运六气理论,运用天人合一思想辨治外感热病思路不谋而合[9]㊂薛伯寿教授认为发于夏季者多为暑邪,治宜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多以新加香薷饮㊁三仁汤等加减;发于长夏初秋者,治以通阳化湿为主,辛以通阳,淡以渗湿,苦以泄热,多以蒿芩清胆汤等加减治疗㊂香薷辛㊁微温,归肺㊁胃经,有发汗解暑㊁化湿㊁利水之功效[10]㊂‘本草纲目“言: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㊂‘本草正义“言: 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㊂[11]此外,孙娟教授常采用温米汤少量频服㊁温水/中药擦浴或浴足㊁中药保留灌肠等方法,使上下表里灌溉汤液㊁疏通腠理,使阳气得通,湿浊自下,达到理想疗效㊂参考文献[1]王双生,王彦晖,王玉洁,等.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4655-4658.[2]王孟英.温热经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25.[3]陈孝银,李恩庆.外感湿热邪气病因多样性及证治规律探讨[J ].四川中医,2005,23(2):23-25.[4]叶桂.温热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7.[5]张笑玲,张笑菲.外感湿热型高热102例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1993,13(4):183-184.[6]王彤,张谦. 肺与大肠相表里 理论在治疗重症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 /C D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88-89,95.[7]林培政,彭胜权,郑其进.刘氏湿热清治疗外感高热临床观察[J ].新中医,1994,26(4):23-26.[8]沈庆法.外感热病重内伤:一瓢先生的湿热证发病观[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8(1):37-39.[9]彭冬青,薛燕星,薛伯寿.薛伯寿天人合一思想治疗眩晕[J ].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6):11-12.[10]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 ].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50.[11]张山雷.本草正义[M ].程东旗,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9.(收稿日期:2022-01-07)第一作者:李家兴,E -m a i l :496711792@q q.c o m 李永成运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经验李家兴1梁欣奕1,李慧臻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000)ʌ摘要ɔ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㊁胃,与脾㊁胃㊁心㊁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㊁肝气结㊁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㊂李永成教授应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㊂ʌ关键词ɔ 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慢性胃炎;半夏泻心汤;李永成中图分类号:R 256.3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516 胃痞病以自觉胃脘痞塞㊁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㊁压之不痛㊁视之无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㊁饮食减少㊁得食则胀㊁嗳气稍舒㊁大便不调㊁消瘦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㊁胃神经官能症㊁胃下垂㊁消化不良等疾病㊂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多使用抑酸药物㊁黏膜保护剂㊁促动力剂等,疗效往往不能达到患者预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㊂中医药治疗胃痞病临床效果显著,无药物依赖性,临床值得推广㊂李永成,男,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7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3,V o l.31N o.53㊁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业近60年,擅长治疗诸多内科㊁妇科疾病及杂病㊂李永成教授继承李东垣 从脾胃论治诸病 思想,并提出从其他脏腑论治脾胃病的观点㊂本文主要介绍李永成教授运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经验㊂1病名关于 胃痞 中的 痞 字,有学者认为, 痞 即否也,为易卦之名, 乾上坤下 曰否[1]㊂胃痞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 否膈 否塞 否满 心下否痛 等病名记载㊂ 痞 之病名最早见于‘难经“,五十六难曰: 脾之积名曰痞气㊂ ‘伤寒论“中有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的记载㊂‘丹溪心法“云: 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㊂ 自汉代至清代,胃痞病的名称无显著变化[2]㊂由此可知,中医对胃痞的认识由来已久㊂2病因病机李永成教授指出,胃痞病的病位在胃,与心㊁肝㊁脾三脏密切相关㊂饮食不节㊁脾胃内伤是胃痞病的重要病因,‘素问㊃太阴阳明论“云: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 入五脏则f满闭塞㊂ 巢元方提出 忧恚气积致痞 的观点,即情志失调可导致胃痞㊂外感六淫㊁表邪入里,误下伤中㊁邪气乘虚内陷也是导致胃痞病的原因,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肝郁气滞证主要因情志不调所致[3]㊂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患者易出现焦虑和恼怒情绪,情绪不畅日久,气郁伤肝,肝木被郁,肝失疏泄,继而肝木横犯脾土,致脾胃升降失司,发为胃痞[4]㊂李永成教授指出,心是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的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一环㊂魏玮教授亦提出了 心胃相关 理论[5]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云: 脾也者 其位即在广明之下,与心紧切相承㊂ 胃脘即在心下,心与胃脘相临近㊂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肝为心之母,心为脾之母,‘血证论“曰: 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㊂ 情志变化本出于心,若情志不畅,日久肝失疏泄,母病及子则伤心,心气被郁,则心阳受遏㊂王行宽教授提出了 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的观点,概括了心与肝在病机上相互影响[6]㊂‘素问㊃灵兰秘典论“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㊂ 心主神明,心阳为全身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关键,且心为脾之母,母病及子,进而脾胃运化㊁受纳功能失常,发为胃痞㊂综上所述,心㊁肝㊁脾三脏在生理功能上密切关联,在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㊂3治疗方法痞满病分为虚痞和实痞,张景岳指出: 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邪而痞者,虚痞也㊂ 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机复杂,临床上常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阴阳难辨[7],且其发病与心㊁肝㊁脾㊁胃密切相关,故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时,常用开心气㊁泻肝气㊁平调脾胃的方法㊂3.1开心气现代医家从心论治疾病,多遵循‘灵枢㊃本神“中的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的观点,多从 心气不足 的角度论治[8-9]㊂秦绍林主任医师认为,虚则郁,心气虚是导致气郁的关键因素[10-11]㊂然胃痞病的病机复杂,其心气之郁多与肝失疏泄互相影响,故单纯从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角度治疗,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脾胃病患者以心气 郁 为主,而非心气 虚 ,李永成教授所谓 开心气 ,即开心气之郁㊂开心气之郁的目的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开心气有助于行肝气㊂心与肝互相为用,共同主人之情志活动,二者在病理上关系密切,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述: 喜之能散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㊂ 此 心痛 可理解为心下胃脘部的诸多症状㊂此外,肝气郁滞者多为肝气壅盛,治宜 实则泻其子 ,可通过 开心气,泻肝火 以治之㊂二是开心气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环节㊂‘医贯“云: 若夫土者,随火寄生,即当随火而补㊂ 心与脾㊁胃经络相连,且在五行生克方面,心㊁肝㊁脾三脏关系密切㊂肝气郁滞证者,多为木横土虚,治宜 虚则补其母 ,可遵赵献可 随火补土 的观点,开心气之郁以调补脾胃㊂李永成教授临床上常用郁金㊁石菖蒲㊁栀子㊁黄连㊁合欢花㊁薄荷等药物以开心气㊂3.2泻肝气肝与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密切相关㊂‘素问㊃经脉别论“云: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㊂ ‘素问㊃宝命全形论“中有 土得木而达 之说㊂在气机调控方面,肝司疏泄,主一身气机,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受肝气影响,故在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的治疗上,泻肝气也是其中重要一环[12]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患者可出现诸多伴随症状,如因肝气郁滞㊁不通则痛,出现两侧胁肋部胀痛不适症状;或因肝郁日久㊁肝阳上亢导致头晕㊁血压升高;或因肝郁化火导致心烦㊁失眠;或因肝郁影响肝的藏血功能导8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3,V o l .31N o .5致月经不调等㊂因此, 泻肝气 除疏泄肝气外,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结合平肝潜阳㊁疏肝泄热㊁柔肝缓急止痛等治法㊂李永成教授临床上常用柴胡㊁香附㊁青皮㊁佛手㊁白芍㊁川楝子㊁香橼等药物以泻肝气㊂3.3 平调脾胃 ‘临证指南医案“云: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㊂ 脾胃各司升降,是脾胃正常行使其生理功能的根本㊂‘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㊂ 胃痞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失和,往往虚实㊁寒热㊁阴阳夹杂,故张仲景以 寒热平调㊁辛开苦降 之法治疗,创制半夏泻心汤㊂李永成教授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脾胃疾病[13-16],主张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象,灵活调整干姜㊁黄连用量,以求平调寒热,升降相因㊂4 典型病案患者,女,47岁,2021年4月17日首诊㊂主诉:胃脘部间断性胀痛两年余㊂现病史: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每逢烦躁㊁发怒或饮食不节后病情加重,时有嗳气,偶有胃脘部疼痛感,得嗳气后稍缓解,时有右侧胁下胀痛,口苦,偶伴反酸㊁胃灼热,偶有头晕,纳少,失眠,近期血压控制不佳,当日血压:152/84m m H g (1m m H g ʈ0.133k P a ),小便尚可,大便日行1次,舌暗,苔薄白,左脉弦实,右脉濡㊂既往史:高血压病5年余㊂辅助检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13C 呼气试验示幽门螺杆菌(-)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血压病㊂中医诊断:胃痞病㊂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㊂中医治法:开心泻肝,平调脾胃㊂处方: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㊂方药组成:法半夏10g ,干姜6g ,黄芩片10g ,黄连片6g ,北柴胡12g ,川芎10g ,白芍10g ,枳壳12g ,陈皮15g,夏枯草15g ,当归10g ,香附12g ,甘草片6g ,合欢花15g ,首乌藤15g ,栀子6g ,郁金10g ,石菖蒲15g ,磁石20g(先煎)㊂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餐后温服㊂2021年4月24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胀闷及右侧胁下胀痛均减轻,未再出现胃脘部疼痛,偶有反酸㊁胃灼热,时有胸闷㊁嗳气,平素善太息,但情绪较前舒畅,仍纳少,夜寐渐安,当日血压148/81mm H g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㊂处方:初诊方去干姜㊁白芍㊁青皮,加煅瓦楞子20g (先煎),菊花10g ,焦神曲20g,连翘10g,改黄连片为3g ,继续服用7剂,煎服法同前㊂2021年5月1日三诊:患者诉胃脘部疼痛进一步减轻,右侧胁肋部胀痛好转,无嗳气,反酸㊁胃灼热减轻,近来心情舒畅,食量有所增加,寐尚可,当日血压137/89mm H g ㊂处方:二诊方去郁金㊁石菖蒲,继续服用7剂,煎服法同前㊂2021年5月8日四诊:患者诸症好转,未再服药,嘱患者平素畅情志㊁节饮食㊂后随访两个月,患者前症未再复发㊂按语:本案患者以胃脘部胀闷不适为主要症状,加之平素情志不舒, 怒则肝气上 ,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引起右侧胁肋部胀痛和胃脘部疼痛㊂脾胃升降失司,则运化失调,故纳少;肝气不得畅达,胃气不能通降,肝气挟胃气上逆,故见反酸㊁胃灼热等症状;肝郁日久化热,肝火犯胃,胃火内生,上泛至口,苦为火之味,故口苦;且肝郁所化之热煎灼肝阴,肝阴不能制约肝阳,则肝阳上扰,引起头晕㊁血压升高;肝郁有热,损肝肾之阴,不能上制心火,从而引起失眠㊂至此可以判断,本案患者病机为肝气郁滞,肝木横犯脾胃,引起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导致胃脘部胀闷不适;气滞则血不行,血脉瘀滞则舌暗,肝木乘脾土则见左关脉弦实,右脉濡,患者症状与舌脉对应,可辨为肝郁气滞证㊂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柴胡㊁香附㊁白芍疏肝解郁行气;川芎㊁枳壳行气止痛,通一身之滞;郁金㊁石菖蒲入心㊁肝二经,一者可开心气之郁,二可助行肝气之滞;磁石㊁夏枯草平肝潜阳,其中磁石入心经,可潜心安神以助眠;首乌藤可滋肝肾之水,合欢花可解郁安神,二者合用,可同调心肾㊁安神助寐;当归解郁安神;栀子行气㊁疏肝㊁开郁;合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㊁平调寒热,半夏降逆和胃㊁燥湿化痰,陈皮行气和胃㊁化痰止呕,干姜㊁黄连㊁黄芩平调寒热,甘草调和诸药㊂全方共奏开心泻肝㊁平调脾胃的功效㊂李永成教授指出,若患者并无明显寒热偏盛之象,应调整黄芩㊁黄连㊁干姜用量以平调寒热㊂本案患者兼见烦躁失眠㊁口苦等心火偏亢表现,故黄连用量为6g ㊂患者无气虚表现,故去健脾益气之党参,以及甘草㊁大枣等滋腻脾胃之品㊂诸药共奏开心气之郁㊁散肝气之结㊁平调脾胃之寒热升降的功效,体现了李永成教授 开心气,泻肝气 的治疗理念㊂二诊时,患者大部分症状均有减轻和好转,去掉大辛大热之干姜和有破气之性的青皮,以轻灵用药㊂‘伤寒论“云: 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㊂ 李永成教授指出,白芍是疏肝理气止痛的常用药9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3,V o l .31N o .5物,但其酸甘收敛之性不利于胸中气机的畅利,故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患者时,但见胸闷㊁胸痛㊁心悸乃至反酸等症状,则应考虑减少白芍用量,甚至停用白芍,故此时停用白芍㊂加煅瓦楞子以增强和胃制酸之效,加菊花以增强疏肝解郁㊁平肝潜阳之功,加连翘㊁焦神曲以消食和胃㊁增进食欲,从而促进脾胃气机恢复㊂三诊时,患者心气郁㊁肝气结的表现已明显减轻,诸症渐愈,故去郁金㊁石菖蒲,以减轻 开心气,泻肝气 之力㊂四诊时,患者症状已明显好转,考虑处方中理气之品较多,久用则耗气伤阴,故停止用药,嘱患者注意日常调护以稳固疗效㊂5 小结李永成教授指出,胃痞病的发病与心㊁肝㊁脾㊁胃等多个脏腑均密切相关,治疗胃痞病肝气郁滞证的关键在于通畅心气,调达肝气,使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三者皆俱,方能病愈㊂运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黄培铭.胃痞的古今文献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2]张美娟.基于‘中华医典“明清医家治疗胃痞病用药规律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3]褚静姿,李慧臻.李永成调理中焦经验介绍[J ].河南中医,2016,36(4):588-590.[4]莫日根,吴佳红,史圣华,等.胡刚治疗胃痞病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745-5747.[5]张嘉鑫,郭宇,顾然,等.根据 心胃相关 理论从心论治脾胃病[J ].环球中医药,2017,10(12):1464-1467.[6]肖瑄,王行宽.试析 肝气滞则心气乏 [J ].湖南中医杂志,2000,16(3):3-15.[7]赵铭峰,邝宇香,黄穗平,等.黄穗平治疗胃痞病临床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7):1387-1388.[8]陈杰,李海峰.论‘内经“心气虚实[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7):31-33.[9]丁德正.从心气之虚实论治部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J ].中国医药学报,1989,4(5):42-44.[10]张爱华,孙继飞.秦绍林主任医师引仲景治疗不寐的经验[J ].广西中医药,2019,42(2):49-51.[11]孙继飞,张爱华.秦绍林主任医师运用乌梅丸临床验案举隅[J ].广西中医药,2019,42(5):53-55.[12]孙蓉.胃痛从肝论治探讨[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13]刘琳,李慧臻.李永成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案例举隅[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3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8:250-251.[14]陈婕.李永成教授脾胃学说之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2015,36(1):84-86.[15]高望,李慧臻,李永成.李永成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验案1则[J ].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2):58.[16]李慧臻.李永成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J ].天津中医药,2006,23(6):448-449.(收稿日期:2022-01-17)第一作者:干高峰,E -m a i l :874597488@q q.c o m 孔文霞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撷菁干高峰1陈 思2,段蕴倬2,孔文霞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621000)ʌ摘要ɔ 该文总结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㊂孔文霞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侯特点为寒热错杂㊁本虚标实,病机表现为脾胃升降失调,兼有气郁㊁湿热㊁正虚等证,临床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运脾和胃,疗效显著㊂ʌ关键词ɔ 功能性消化不良;辛开苦降法;孔文霞中图分类号:R 256.3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51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出现早饱㊁餐后饱胀不适㊁上腹痛㊁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亚洲05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
从调肝理脾法论治小儿遗尿
888 环球中医药2024年5月第17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 2024,Vol.17,No.5㊃临床经验㊃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苏浩东(硕士研究生)㊁郑浩铃(硕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董秀兰)作者简介:苏浩东(1996-),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儿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㊂E⁃mail:939529294@通信作者:董秀兰(1976-),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儿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㊂E⁃mail:dongxiulan2008@从调肝理脾法论治小儿遗尿苏浩东 郑浩铃 董秀兰【摘要】 本文基于儿童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分析肝脾二脏与小儿遗尿的关系,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遗尿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㊂在中医学理论中,尿液归属于 津液”,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协调是尿液正常排泄的生理基础㊂膀胱失约是小儿遗尿的基本病机,心神失调是小儿遗尿的重要发病因素㊂膀胱约束之权㊁心神调摄之司㊁津液代谢之道均与肝脾二脏紧密相联㊂肝脾失调,则膀胱失约,心神失调,津液代谢失常,而发为遗溺㊂笔者突破以往多从肾论治小儿遗尿的局限,从肝脾二脏出发,结合具体临床表现,谨守病机,以调肝理脾为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并附验案一则予以佐证㊂【关键词】 调肝理脾; 小儿; 遗尿; 中医治疗; 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5.024 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国际儿童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尿床次数超过每周2晚,持续时间至少3月[1]㊂本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它在全球6~12岁的儿童中发病率为1.4%~28%㊂虽然其未对患儿的身体造成实质伤害,但仍会直接或间接造成儿童自卑㊁失败感及慢性压力等问题,并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生活[2]㊂目前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如抗利尿激素㊁抗胆碱能药等)及非药物治疗(如心理干预㊁膀胱功能训练等)为主[3]㊂中医学对遗尿的认识及治疗历史悠久,认为遗尿多与肺㊁脾㊁肾㊁膀胱功能失调有关,病机有肾气不足㊁肺脾气虚㊁肝经湿热等㊂膀胱失约是其主要病机,肾气不固是主要病因,临床治疗多以温补下元㊁固涩膀胱为主,但少有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报道㊂调肝理脾法早在古代已有许多记载,‘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专著均对其有相关论述[4],如‘素问㊃气交变大论篇“言: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宋代医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所载方剂逍遥散亦被后世誉为调肝理脾的代表方㊂基于上述,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笔者将调肝理脾法应用于小儿遗尿的治疗,疗效确切,概述如下,以期进一步为临床从调肝理脾法治疗本病提供思路㊂1 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遗尿的理论基础1.1 调肝理脾法的含义调肝理脾法源于古代肝脾同调理论,指以调理肝脾为法治疗疾病,调肝有疏肝㊁活血㊁行气等,理脾有健脾㊁化痰㊁利湿等[5]㊂调肝理脾法是主要针对肝脾二脏功能失调的治疗㊂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若肝之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则脾失健运,土侮木郁,影响肝之疏泄,从而出现肝脾失调之病证[6]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是其特性㊂基于此生理特点,部分医家认为小儿遗尿非止于肾之虚也,并从肝脾论治,均取得良好疗效[7⁃9]㊂1.2 肝脾协调是尿液正常排泄的生理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尿液是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㊂‘读医随笔“载: 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㊂”‘诸病源候论㊃卷十五㊃膀胱病候“言: 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㊂”可见,尿液归属于津液,为 津液之余”,而津液的生成与运化同肝脾二脏紧密相连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中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㊂”‘金匮要略心典“中载: 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也㊂”脾主运化,为水液升降输布之要道,肝主疏泄,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㊂然气水本为一类,若肝脾失调,气机失畅,水液失布,则膀胱失约,开阖失常,尿液不受约束而行㊂临床上,遗尿患者多见于儿童群体㊂小儿先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正所谓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容易出现脾胃虚弱之证,而水液代谢紊乱则是脾虚的常见病症之一[10]㊂万密斋在‘幼科发挥“中指出: 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都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环球中医药2024年5月第17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4,Vol.17,No.5889”小儿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少阳之气升发旺盛,情志容易失调,相比成人更易出现肝失疏泄之病变㊂王素梅教授就曾认为小儿特有的 肝常有余”生理病理特点是遗尿肝郁化热的病机基础[9]㊂由此可见,遗尿病位不单在肾与膀胱,亦可在肝与脾,若肝脾二脏功能失调,可使尿液不循常道而发为病㊂2 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遗尿的理论内涵2.1 调肝理脾使膀胱约束有权2.1.1 膀胱不约为遗尿的基本病机 ‘素问㊃灵兰秘典论篇“云: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而能出矣㊂”‘素问㊃宣明五气论篇“曰: 膀胱不约而为溺㊂”遗尿的基本病机为 膀胱不约”,病位主要在膀胱㊂膀胱约束水道有权,则尿液排泄正常,若膀胱失约,则可发为遗尿㊂2.1.2 肝脾失调,膀胱失约 肝为刚脏而藏血,体阴而用阳,其性主升㊁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之作用㊂尿液在体内的代谢和输布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气能运化水液,气机顺畅则水液输布排泄正常㊂若肝气调达,枢机通畅,则膀胱开阖有度;若肝失疏泄,枢机不利,膀胱气化无权则水道失约[11],正如‘读医随笔“中所言: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㊂”‘素问㊃痿论篇“云: 肝主一身之筋膜㊂”肝在体合筋,筋具有协调全身肌肉正常活动及维持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正常输布的功能,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小儿遗尿是膀胱括约肌功能下降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病因学说相契合[12]㊂膀胱通过筋与肝相互联系,筋的濡养有赖于脾化生气血的功能㊂脾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㊂若脾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筋濡养有源;反之,筋失濡养,生理功能难以正常发挥㊂可见,脾的功能失调亦会通过 筋”的联系而影响至膀胱㊂2.1.3 调肝理脾,约束膀胱 脾以运化水湿为主,在体合肌肉㊂而小儿先天脾气不足㊁肝气过旺,肝木易伐脾土,一则湿邪无以所化,易移下焦膀胱,导致膀胱气化无源;二则膀胱所属肌肉无以滋养,固涩无权,导致尿液不能自主㊂有学者研究发现,理脾法可有效抑制膀胱括约肌松弛㊁促机体利尿剂激素释放及提高神经兴奋性,从而改善遗尿患儿症状[13]㊂这有力地的证实了脾与膀胱之间的密切联系㊂临床上在治疗小儿遗尿之时,为求膀胱正常开阖,不妨着手于肝脾二脏,或适当配伍具有调肝理脾功效之品,以达约束尿液之效㊂2.2 调肝理脾使心神调摄有司2.2.1 心神失调是遗尿的重要发病因素 ‘素问㊃灵兰秘典论篇“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之焉 气化则能出矣㊂”心藏神,主神明,其所主之 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思维的主宰㊂临床上,遗尿患儿大多数睡眠较深,难以唤醒或醒后神志朦胧,同时也存在自卑㊁焦虑㊁内向等心理问题,这与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有关㊂现代研究发现[14],小儿情绪因素是导致遗尿的重要原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精神疾病的风险更高㊂此外,睡眠唤醒阈值增加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素㊁心房利钠肽释放受损也可能是遗尿的重要发病机制[15]㊂2.2.2 肝脾失调,心神失摄 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若心主神明功能受碍,将影响小儿情志及膀胱开合功能[16],而心神能否正常调摄与肝脾相关㊂‘素问㊃六节脏象论篇“载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亦载 随神往来谓之魂”㊂肝作为将军之官,辅助心之神明,使君主之神有所安定㊂在五行理论中,心属火为子,肝属木为母,若肝的功能失调,母病及子,心神必将受其所扰㊂脾的功能在心神调摄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㊂在生理功能上,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统血,血与神之间有着相互依存㊁同源转化的关系[17]㊂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若气充血盈,心神充养,则心有所主,这与‘济阴纲木“中所载 脾气人心则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理论高度切合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㊂”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阴阳之间容易失衡,而发为病㊂调肝理脾法通过协调肝脾功能,使其各司其职以平衡气血阴阳而调摄心神,是以情志方面治疗遗尿之症,同时也是从 五脏一体观”理念论治本病的体现[18]㊂2.3 调肝理脾使津液排泄有道‘伤寒六书“中云: 小便自利者,为津液漏渗㊂”尿液作为津液在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产物之一,尿液的异常排泄与津液代谢失常有直接联系㊂正常生理状态下,水饮入于胃,经胃受纳腐熟之后,再由脾的运化将其化生为水谷精微并输布于全身,故有 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水谷运化有权,则津液代谢正常,正所谓 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㊂脾脏在津液代谢过程中,既能助胃行津液,又能保证津液化生尿液而正常排泄[19]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 木乃水中之生阳,故肝主疏泄水液㊂”肝同样参与津液在体内正常代谢㊂肝主疏泄,主导气的升降出入,以气为介质影响津液运行㊂气能行津,气行则津行,若肝疏泄太过,津液随气而行,水道过度通利,则津液输布障碍,从尿液而出可发为遗尿㊂气能摄津,津液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而不过多外泄,若肝疏泄失常,则影响脾化生气血之功,脾气亏虚,摄津无力,进一步加重津液外泄㊂‘血证论“有云: 治水先治气,气与水本为一类㊂”可见治水即治津,治津当先治气,而治气又以调肝理脾为主㊂临床上在治疗小儿遗尿之时,可适当配伍柴胡㊁陈皮㊁青皮等品,以助调肝理脾以调津止溺之功㊂如若在岭南地区,由于岭南之地湿度偏大,湿为阴邪,湿性黏滞,易困脾土,阻遏气机,因此常配伍薏苡仁㊁白术㊁山药等品健脾祛湿之品,既针对小儿 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又体现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㊂3 验案举隅患儿,女,6岁㊂2022年8月21日因 反复遗尿1年余”就诊㊂其母代诉,患儿自4岁半起至今反复夜间尿床,少则890 环球中医药2024年5月第17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4,Vol.17,No.5几夜一次,甚者一夜数次,醒后方觉㊂曾于当地诊所就诊,予中药汤剂(具体不详)内服治疗,遗尿症状未见明显效果㊂追问病史,其未曾行脊椎X线平片排除隐性脊柱裂可能㊂现患儿常为之羞涩,其母遂带其前来就诊㊂刻下:患儿神清,精神一般,形体正常,口苦,平素任性易躁,夜间常啮齿㊁梦呓,睡中遗溺,纳差挑食,大便偏溏,小便偏黄,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脉弦细㊂诊断:遗尿;治法: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拟方:柴胡15g㊁香附10g㊁黄柏10g㊁黄芩10g㊁薏苡仁15g㊁山药15g㊁鸡内金6g㊁广神曲6g㊁炒麦芽15g㊁知母10g㊁合欢花10g㊁茯苓15g㊁白术15g㊁甜叶菊1g㊂7剂,每日1剂,水煎至150mL,早晚饭后温服㊂并嘱家属让患儿临睡之前排尿1次㊂2022年8月31日二诊:患儿家属诉其遗尿症状较前好转,遗尿次数明显减少,效不更方㊂2022年9月10日三诊:电话随访,家属诉患儿服用上述药剂后,近段时间未再发遗尿,纳眠均可,体重较前有所增长,大便正常㊂按 本例患儿遗尿症状长期不愈,平素任性易躁,情志不遂,肝气不疏,郁而化火,肝火上冲故口苦;‘素问㊃刺热篇“曰 肝病热者,小便先黄”,肝之郁热下侵膀胱则小便偏黄;肝火扰乱心神,心神不安,则夜间啮齿㊁梦呓;肝木不达而克伐脾土,脾失健运,水谷运化无权,故纳差挑食,大便偏溏㊂综舌脉二象皆可见此患儿所属为肝脾不调证,肝失疏泄而横伐脾土,治当调肝理脾为关键,故以调肝理脾之法而予方治之㊂方中柴胡为主药,柴胡味苦辛,辛能散,苦则泄,且柴胡入气分,以疏肝解郁为主,故其善疏肝和脾;香附入肝经,为疏肝理气之良药,善散肝气之郁结,可助柴胡疏肝解郁之功㊂黄芩苦寒泄热,配伍柴胡,可泄肝郁之火㊂另加知母㊁黄柏以清下焦,制相火,使肝之郁热从下而出,疏清肝气㊂脾健运之能若有损,则易化生湿邪,小儿脾弱,易同时兼有积滞,三者常纠结为病,故理脾之时当兼施化湿㊁消积,候邪正之轻重而衡攻补之主次㊂方中佐以山药㊁薏苡仁补脾生津,茯苓㊁白术健脾之余祛湿,鸡内金㊁麦芽㊁广神曲消积运脾,消补结合,纳食自胜,脾气可健㊂最后佐以合欢花能安神解郁,故能助调摄心神之效,使方中辛疏之余敛神归位,泄中有藏㊂甜叶菊降低方药苦味,调和口感方便患儿服用㊂全方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清热除烦,安神解郁㊂4摇小结遗尿的病因复杂,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㊂目前临床多以温补下元㊁固涩膀胱为主治疗本病,本文另辟蹊径,从肝脾二脏与膀胱㊁心神㊁津液之间的联系进行论述,着重探讨调肝理脾法论治小儿遗尿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多层面对其内涵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遗尿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㊂然而,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应当谨守病机,灵活运用,可在调肝理脾的基础上辨证论治,随证加减㊂参考文献[1] Chan I,Wong mon urological problems in children: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J].Hong Kong Med J,2019,25(4):305⁃311.[2] Alhifthy E H,Habib L,Abu A A,et al.Prevalence of nocturnalenuresis among saudi children population[J].Cureus,2020,12(1):e6662.[3] Gomez R M,Leslie S W,Lotfollahzadeh S.Nocturnal enuresis[M].StatPearls[Internet],2023.[4] 萧焕明,黎胜,谢玉宝,等.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肝病的理论与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7):651⁃653.[5] 周强,张声生.从调肝理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世界中医药,2015,10(5):687⁃689.[6] 黄祖鸿,石清兰,柏文婕,等.毛德文教授运用 调肝理脾”法治疗慢性肝病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2021,42(8):1112⁃1114.[7] 黄腾,许尤佳.许尤佳教授运脾法治疗儿科疾病[J].吉林中医药,2014,34(7):676⁃678.[8] 金慧,李新民.从脾论治遗尿验案2则[J].山西中医,2015,31(7):44.[9] 刘晓芳,薛小娜,张雯,等.王素梅教授从肝论治小儿遗尿[J].现代中医临床,2022,29(3):23⁃25.[10] 刘志勇,王萍,陈维文,等.从 阳道实,阴道虚”理论辨治儿童特应性皮炎[J].环球中医药,2023,16(6):1177⁃1180. [11] 周瑾,曲苗,王静,等.基于肝与雌激素相互关系探讨膀胱过度活动症[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6⁃9. [12] 王荻.小儿遗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9):124⁃125.[13] 付晓鸥,李奇玉.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儿童遗尿症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9):84⁃87.[14] Hamed S A,Fawzy M,Hamed E A.Behavioral problems inchildren with prima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J].Compr Psychiatry,2021,104:152208.[15] Bascom A,Mcmaster M A,Alexander R T,et al.Nocturnalenuresis in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autonomiccontrol[J].Sleep,2019,42(3):zsy239.[16] 何卫国.从 心”调治小儿遗尿症[J].陕西中医,2011,32(9):1247⁃1248.[17] 吴君璇,刘伟,张国丽,等.血与神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18,59(13):1110⁃1114.[18] 李广,翟文生,杨濛,等.从 五脏一体观”论治小儿遗尿[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8):77⁃79.[19] 李振钰,王松楠,单德红.津液在健脾补肾中的作用[J].光明中医,2021,36(12):1944⁃1946.(收稿日期:2023⁃05⁃12)(本文编辑:张楠)。
【肝病】肝火旺
肝火旺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
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中医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
肝火上升在中医中称肝燥火旺,是属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
但也必须看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肝提供人体造血功能,是人体主要血脏之一,肝造血是根据人体吸收营养和精神而调节产生功能的,一旦人体营养供不应求而精神又出现紊乱就会抑制肝造血,血里也含有水份,血不畅,气不顺时,人体其它器官就会以缺血而降低自身功能,严重地会引发肝自身病变和其它器官病变。
不严重时,会出现皮肤干裂,口舌生疮,心烦肺热等。
因此,肝火上升不要吊以轻心,要及时调节营养,去火养肝。
平时有人在与人争执时大发雷霆,所以也比作大动肝火,肝火旺。
发脾气也伤肝的,因此,无论遇上什么事不要发火生气,以免伤肝。
肝火旺的病理肝脏是消化系统里的解毒过滤器官,所有外来物的毒素,及由下腹腔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都先经它处理。
若平日所吃的食物,都是要肝脏「加班」处理的「毒素」,包括油炸、腌制、辛辣、肥腻、加工的食物,以及经化学农药或经添加剂处理的材料(包括:白糖、餐桌盐、高温处理的食油),甚至化学合成的药物等,会令肝脏工作过劳。
一旦血液循环不畅,解毒过程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就会受阻,形成肝脏充血及下腔静脉受压。
结果,肝火上升,引致头胀头痛。
此外,亦会感到心烦易怒、睡眠欠佳、口干口苦等。
所以肝火旺最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注意,睡眠欠佳等引起的。
肝火旺的症状表现中医认为,肝火是肝阳的表现形式,肝火旺就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
一般情况下,肝火旺的人会有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易怒等症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肝火旺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1、一般情况下,如果肝火旺会对致身体上部有热,或上冲性特点,表现为头晕、面目红赤、红潮难退、易暴怒、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见于《医方集解》)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见于《医方集解》)一、组成龙胆草酒炒( 6克 )、黄芩炒 ( 9克 )、梔子酒炒 ( 9克 ) 、泽泻(12克)、车前子(9克)、当归酒洗(3克)、生地黄酒炒(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二、用法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
也有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三、歌括1.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2.泻青丸泻青丸用龙脑栀,泻火下行大黄施;羌防升散芎归养,泻火养肝不宜迟。
3.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荟用四黄,栀子木香与麝香;和蜜为丸加青黛,肝胆实火悉能攘。
四、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五、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六、方解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
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呕苦;下注则循足阴经脉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
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
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
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
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
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
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可相应而愈。
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本方之源,暂时尚难确定。
有认为本方是“李东垣方,查《兰室秘藏》所载本方,是名同药异;有人认为本方出自《局方》,但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未见该方记载;有认为本方出自《医宗金鉴)但查《医宗金鉴》所载,方凡二见,一见《外科心法要诀》,其方引自《外科正宗》;一见于《删补名医方论》,其方引自《医方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
作者:董汉良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24期
病历简介
患儿,男,5岁。
2011年2月10日初诊。
患儿微胖,好动活泼,思维敏捷,喜食甜香松脆之物,因近数月便结难下,需7~8天用多种方法才能排便1次,给予蜂蜜水、蔬果、油类通便,肛门塞药或灌药亦不缓解。
患儿面部青筋贯鼻梁,口唇燥结如涂浆糊,唇色红而绛,口气秽浊,腹尚柔软,稍有压痛,大便1周未解,与其对话心情急躁,不听家长的教导。
脉弦细而数,舌红苔微腻。
证属疳火,系久食甘腻之物所致。
治宜清泄脾胃之火,佐以通腑泄浊。
给予:芦根15g,淡竹叶10g,石膏15g,北沙参10g,生甘草3g,白茅根15g,番泻叶2g(后下)。
7剂。
7天后,大便2天1次,一切正常。
复诊时,颜面鼻梁青筋变淡,口唇清爽无黏腻之物,口无秽浊之气味,脉细数,舌红苔薄白。
宜养胃阴、清脾火,以善后调治。
药用:芦根15g,荸荠7g,鲜竹叶1把(小区竹林有采约30g),胖大海5g,梨半只(约50g,去心、取肉及皮),生甘草5g,番泻叶5片(1~2g),1次/日,水煎代饮,15剂。
嘱其除喝汤外,荸荠、梨、胖大海均可食用。
学生在临床上当今小儿疳证很少见到,今老师所说的“疳火”是否为小儿疳证中一种,因为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小儿营养丰富,生活优裕,很少见到疳证一类虚损羸弱的儿科病证,请释疑解惑。
老师确实如过去物质匮乏、营养不良的疳证少见了,但脾胃负担过重,营养过剩,造成的疳证却增多了,这是一个当今儿科疳证中的新课题,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并加以研究和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所谓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职,以致气液耗损,出现一系列虚中夹实之象。
这种病变有两种临床表现,一是以虚损羸弱为主的疳证,即传统所见到的疳证,也是过去我们所见到的一类疳证;二是当今饮食不节,或营养过剩,脾胃不胜负担,造成脾虚失运,胃肠积滞,湿热内生,脾胃阴伤,虚火兼夹实火,虚实夹杂,火邪内炽,故为虚中夹实之疳证。
因此,当今我们看到的疳证常夹内火,这种内火,非单纯的虚火,也常伴随着湿热蕴结日久化火的实火,本案小孩的病证就由此进行命名,即疳火证,其临床特点:一是便结不下,二是内火炽盛。
因是疳证,“疳”有二种含义,即过食甘肥,伤害脾胃,形成积滞,日久成疳,即“疳”通“甘”,说明过食甘美之物易成疳证;二是疳证主要气液干涸,身体羸瘦,形成干疳,即“疳”通“干”,说明其疳证的病因和典型症状。
本案为过食甘肥所致的疳证,同时反映出一系列的内火之象,故诊断其为疳火,它是当今疳证中的一个常见的证侯。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方式的改变,中医的疾病谱也会发生变化,过去的小儿疳证从虚损羸弱为主,逐渐向虚实夹杂转变。
学生疳火的意义我明白了,但其中邪实的表现尚不清楚,是否在临床上要祛邪为主,兼以补虚扶正。
老师其实这个患者,如果没有便结的顽固症状,我不会诊断他是疳证,家人也不会带来就诊的,因为他能正常活泼的生活。
但通过四诊,就会明显地看到其为疳证中的疳火证侯了,其邪实的症状:大便7天不下,口唇干结,口气秽浊,唇舌鲜红,心情急躁,鼻梁青筋显露等。
这些症状都是邪实的表现,但其中还存在着阴液亏损,气液不足的病变,如“大便不下”这其中病机是肠燥少液,无水行舟,说明津液的不足;唇舌鲜红,为阴虚内热的表现;心情急躁,青筋绕鼻,为肝阴不足,肝火偏旺之明征,所以为虚实夹杂之证,在权衡虚实的侧重,则邪实为主,兼以补虚,祛邪以通腑泄浊为先,补虚以养阴生津为要,在用药上强调以清轻为主,以适合小儿特点进行选方用药。
学生本案首诊处方和复诊处方,我发现老师用了较多的甘甜之品,如沙参、芦根、白茅根、生甘草及梨、荸荠、胖大海等,如此用法,是否与其病机相悖,能否会碍湿、生湿,或“甘者令人中满”,造成脾胃更加失运,湿邪更加阻滞,火热之邪更不易祛除。
老师你很敏锐,确实用了较多的甘寒之品,但再细细品味,这些甘寒生津之品,还有养阴利湿的作用,它们具有一箭双雕的效用,如芦根、白茅根,甘寒生津,养阴增液外,还具有利水排浊之功,如千金苇茎汤中常用芦根以排浊化痰、化脓,又如尿频、尿浊、尿痛的湿浊下注之证单用白茅根有很好的排浊利尿的作用;梨与荸荠、胖大海,甘寒润肠,通便泻浊,无论生吃或煎汤服用都有这样的功效。
而且这些药物皆有清泄脾胃之火,清养脾胃之阴的作用。
这种选药的技巧非一日之功能得到的,必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去体会和取舍。
而甘寒之药小孩又容易接受,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本案用药非常贴切,又十分灵活,与病机不仅不相悖,而且别有洞天。
学生在通腑泄浊的通便中,所用番泻叶通便,对小儿是否适宜?可否用其他泻下药,如大黄、元明粉之类。
老师这个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尤其小孩脏腑稚嫩,一般情况下不用泻下药,要用泻下药,也必须以润泻剂为主,如蜂蜜水、油脂类食品,或用肛门直肠塞药润滑剂通便。
这是基本原则必须牢记。
但本案用番泻叶,出于权宜之计,在便结7天情况下才用之,而所以用番泻叶,一是它有中病即止的特点,即服即泻,泻后即止;二是它无腹痛的不良反应,不象大黄有服后先有腹痛然后下泻的现象。
所以,番泻叶可以在儿科便秘时选用,但剂量由少到多,一次最多1g左右,或3~5片即可。
小儿便结不下,在疳火证中是一个主要症状,首先饮食调理,如多进多纤维素的、性味寒凉的蔬菜水果,如青菜、竹笋、萝卜、青瓜、冬瓜、梨、火龙果、香蕉等,多饮开水或流质类食物;在饮食调理少效或无效的情况下,可体外按摩,揉搓腹部,先顺时针,后反时针各30~60次,再配合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病因进行辨证论治,不能妄用泻下剂,或清热剂,或脂肪类食物。
学生不能妄用泻下剂,主要是保护小儿肠道,让其自然恢复正常功能。
但为什么不能用清热剂或脂肪类食物呢?
老师清热剂比较笼统,在清热剂中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养阴之分,其中除清热养阴剂适宜于疳火证外,其他的清热剂皆不适合。
在临床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它们会使大便更结,更秘。
油脂类食物多黏腻碍胃,亦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