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精选作文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的精选作文三篇
月亮的精选作文篇1
月亮既是伟大的,也是悲伤的,更是温馨的。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出过不朽的诗篇:“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正像李白所说,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都对月亮产生了一份独特的感情。
晚霞消退,太阳渐渐褪去了明亮的光芒,留给大地的是暗红中的忧伤,也许是一份恐惧,把人间带进了黑暗之中。突然一种莫名的银白洒在了大地上,我抬头一看,好不惊喜,啊,月亮,原来是月亮!月亮用她那皎洁的光芒抚摸着大地,大地更有了一些妩媚和神秘,我们也就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些梦幻。
看一看,想一想,深感月亮是伟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月亮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当一个二传手,把光明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奉献给人们。有了夜晚的光明,人们就特别喜欢月亮,月亮替代了路灯,这黑暗里的光明啊,是多么的真贵呀,使人们的心里也亮了起来。夜空中的月亮,不仅照亮了天空和山川自然,照亮了大地,更照亮了人类的心灵。月亮,心灵之夜的明灯。
月亮又是悲伤的。她的苦楚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沉寂的夜里,她是孤单的,没有任何知己陪伴,也没有任何一点点人声的热闹,有的只是如水的空冥,无边的寂寥。她还有什么法子呢?也只好把自己微弱的光洒在了环宇,自己为自己解闷,制造一些阳阳的感觉,这也许
就是她最殷实的欣慰了。
月亮更是温馨的。她陪伴了漫步的人们,陪伴了旅途劳累的游子,更安抚了远在他乡的亲人。正如李白诗中写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月亮充满了人文关心,他不嫌弃任何一个人,当你快乐的时候,忧伤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她都是你的好朋友,与你娓娓道来。
在中秋节,月亮是最圆的,那时,她才得意洋洋地放出她那明亮的光芒,也许这天晚上是月亮最得意的时光。
月亮其实不总是顺心如意,有时瘦瘦的,可怜兮兮,弯弯的,像是有什么劳役累弯了她的腰,像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怎经得起旷宇中的海啸巨浪呢,,也似一把总在劳作的镰刀,够累的。看到了弯月,宋朝词人就发出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月亮的美,在于她美若天仙的气质,更在于她幽幽怨怨的灵魂。月亮,我们灵魂的家园。
月亮的精选作文篇2
深夜,寒月发出惨淡的光,漫步在夜间的小路上,颇有几番宁静又有几份不安。
在这孤星寒月的夜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条条阡陌纵横的小路上。一层薄薄的渺雾飘浮在这小路上,小路旁的树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似乎笼着轻纱的梦幻。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明照。
在我看来,月亮是静谧的。那静静的月,仿佛是上天描绘的一幅画卷。在这幅飘渺的画卷中,它注融了“月亮之神”亚提米斯的清高,又蕴含了“太阳之神”阿波罗的刚毅。尤其是围绕着它那残月所散发出来的光芒,又恰到好处的把“光”与“影”融入到了一起。而那和谐的旋律,又宛若是贝多芬钢琴上演奏着的名曲。此时,它活泼了。
活泼的月。月光幽幽地从那纯洁的月亮里柔和的洒在大地上,洒在地面上的影子有时凝重,有时轻快,有时安雅。由那月亮所散发出来的皎洁的银纱,使人感到细腻而又柔软。这时的月亮是活泼的,它淘气的把光芒撒向高贵的人类,任由它们顽皮的“骑”在人类的身上。而此时,月亮又是摇摇欲坠的,月光浸湿了田间的小路,掺伴着意想不到的恬静。
恬静的月亮莫非于静谧的月亮,它有它独特的性感与魅力。月亮自己是寂寞的,可是月亮这种寂寞饱含着一种可贵的生命,使得这样的意境的存在让人类深深感动:它有缺有圆,有升有落,但唯独它宁静恬静,常如清风飘逸。温暖的晴夜,它举世瞩目,使我们总能感到她是清清的,淡淡的,默默地伴随着我们。而阴冷的雨夜,它异常平淡,但是它总能使我们又感受到在这“扑嗒、扑嗒”的雨夜中,恬静又衬托出一种情感。
情感之月。月亮自己没有生命,是个又冷又硬的实体。可为什么面对月亮,我们常常感到一丝温暖和慰藉呢?那是因为,人类和月亮共存一个空间是一种幸福的缘分。月亮的安然与恬静是本性,这令它毫无虚饰,也不做作。做人,也应该像月亮一样,要敢于面对自己生
命的内在,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本性,敢于为一种永恒的追求而牺牲世俗的虚饰,并且对所有的事都像月亮对待人一样,融入自己的情感去面对,这才是真正的博大的情智的胸襟。
月亮这个静谧而活泼、恬静而又融入了情感的物体,给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和畅想。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也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也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的感慨,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
夜空因皎月而美丽,宇宙因明月而温暖,在这充满明亮的天空里,让月亮不再黑暗,让月空皎洁永恒。凝望月空,点燃心烛,将这一刻最真诚的情感,最美妙的诗情画意流露在自己的心间!
月亮的精选作文篇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困惑着,我也困惑着,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是一个困惑者。他曾在长江边对着月亮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何时就已存在,为什么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张、苏的追问,绝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义上的情感抒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国人是如何对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说:外国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国的“圆”!他们只知道第一个访问月球的是前苏联人,却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国的姑娘嫦娥。
在讲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月亮不是一个星球,不
是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理想的大气球,是情感的载体,是思念的寄托,是美妙的象征,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恋爱的证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时期,我们听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嬷嬷,照你照我……”;听的第一个神话故事(我以为这是中国最美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听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是“猴子捞月亮”。上学后学的第一首诗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恋爱了,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里,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绳把一对幸福的男女捆绑的结结实实。假如恋人产生误会了,则会指月发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假如亲人别离了,则对月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假如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情感如何寄托呢?假如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心灵该是多么的落寞啊!据说仅唐诗中咏月的诗作就有700余首。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李白的诗《静夜思》,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自请的散文《荷塘月色》;着名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这些文学、音乐艺术里的瑰宝,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不都是这轮明澄皎洁的月亮所捐赠的吗?
月亮,她和太阳一样重要,一样伟大,她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太阳”。太阳的光芒和对植物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食物,解决了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月亮不仅用她那柔和的清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解决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还以“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使人们懂得了“人有悲欢离合”、世事难全的科学认知和辨证思考。“日”和“月”共同组成了一个“明”字,日是人们头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