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
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
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
“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
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
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
自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
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
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
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明
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一片洁白的月光,好像地上铺着一层霜。
抬头远望天上的明月,低头不禁想起家乡。
本诗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女主人公早晨起来对镜梳妆,为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变得衰老而发愁,男主人公由于情人不在身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
这两句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很真切。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为了不使田园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陶渊明的诗于平淡中很富有情趣。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自古皆然。
既然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那就没有什么好悲伤的了。
……
11、“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的《游山西村》)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的《西江月》)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1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16、“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17、“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18、“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19、“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缪氏子《赋新月》)
2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
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
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
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
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
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
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
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
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
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
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
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
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即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月亮始终是诗人所不断吟咏的美好意象,统观诗人笔下的月亮,我们发现月亮绝非无情物,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托月言志。
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里所描写的灿烂的天河,运作的日月,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的雄阔气象,其实寄托着这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昂扬的进取精神。
这里月亮成为诗人寄托美好理想和抱负、表达自己志向和追求的载体,而这种寄寓正是诗歌这一体裁的含蓄性本身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咏物则托物言志。
因而月亮这一美好意象就成为诗人言志的载体。
二、借月抒情。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常常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诗人常常借月表达故园之思,故人之念。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由床前的月亮而生思乡之情,眷眷的乡思借着床前的月表达得淋漓尽致。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的月更明,因为自己的忆弟思家。
诗人借助月亮,突出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诗句道出了月圆之夜人们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朋友的深刻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诗人借“残月”抒情,恰当地表达了分别的苦痛和对恋人的思念。
而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诗句,则借“江月”叹华发早生,老大无为,功业无成的忧愤之情。
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名句,则借无声的冷月,表达了自己凄凉的黍离之悲,故园之思。
三、以月烘托。
烘托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是指从侧面描写,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古典诗词中,借月烘托的例子不胜枚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漫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借月烘托,渲染出了一种凄清之感,别离之情。
而“东船西舫悄元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则借月渲染了一种静的氛围,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的诗句,则以月烘托渲染了一幅幅清丽、明朗、宁静的月夜景象,折射出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月亮,不论是皎洁如玉盘,还是弯曲如吴钩;月亮,不论是清朗之月,还是朦胧之月,总能给人以无限的情思,触动诗人的心灵之弦,因而,古典诗词中的月,呈现着丰富的多面性,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诗中的“月”情,这样才能抓任诗歌的真谛,理解作品的内容。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