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重点知识总结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科学》第七章,主要涉及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知道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2. 使学生理解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3. 培养学生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重点: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土壤污染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讲解土壤污染的定义,使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b. 介绍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让学生知道土壤污染的多样性;c. 分析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土壤污染案例,讲解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看法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分析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c. 提出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2. 答案:a.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b.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影响土壤质量、危害农作物生长、影响地下水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等;c. 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土壤污染监测、控制污染源、采用环保技术、加强土壤修复等。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了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知道了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土壤治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土壤治理知识点总结归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土壤质量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土壤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础,土壤的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对土壤进行高效的治理和保护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土壤治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土壤治理的相关知识。
一、土壤污染的来源与类型1. 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活垃圾的堆放、放射性物质的泄漏等。
其中,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是主要的土壤污染来源之一,特别是一些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包括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
有机物污染主要是由石油、溶剂、染料、农药等有机物的排放或泄漏引起的,往往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较大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这些重金属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核事故、核废料的排放等引起的,放射性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
二、土壤治理的原则与方法1. 土壤治理的原则(1) 预防为主土壤治理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土壤的污染和退化。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减少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以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综合治理土壤治理需要采取综合的手段,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
例如,采用人工湿地、植物修复、生物堆肥等技术手段,配合土壤修复剂和生物活性物质,改善土壤的质量。
2. 土壤治理的方法(1)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其他生物资源来修复污染土壤的一种方法。
通过选择具有超强吸附能力或生物积累能力的植物,将其种植在污染土地上,利用其生长代谢来降解有害物质,从而修复土壤。
环境保护概论第7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ppt课件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一、土壤污染
1.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 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 象。
2. 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 土壤污染物主要通过农作物和食品间接进入
人体 ② 土壤污染的判定比较复杂 ③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不易及时发觉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二、土壤净化
1. 概念:分解、转移、转化,使土壤 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1939年,瑞士科学家Paul Müller发明了DDT
第四节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除虫菊
第四节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鱼藤
第四节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 有机合合成了一种有机 氯化合物——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
2 Cl 蔡德勒
Cl
+ Cl3CCH(OH)2
• 原因: • 危害: • 防治
☺ 水土保持
Diversion ditch effective for draining steep slopes
Forest terrace suitable for reforestation in degraded mountain zones
Algerian terrace
☺ 水土保持
•等 高 种 植
☺ 水土保持
•沿 等 高 线 营 造 防 护 林
☺ 水土保持
•陡 坡 地 退 耕 还 林
☺ 水土保持
•沿 沟 建 淤 地 坝
☺ 水土保持
•修 水 窖 雨 季 蓄 水
☺ 水土保持
•工 程 措 施 与 生 物 措 施 结 合
☺ 水土保持
•修 建 梯 田
☺ 水土保持
2. 净化作用的原因 ① 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解转化; ② 有机无机胶体吸附、解吸、代换,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被定义为位于地球陆地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一样,主要成分为:生命有机体部分,即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等;非生命无机环境部分,即太阳光、能、大气、母质、地表形态及土壤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等。
土壤生态系统结构达到稳定的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即土壤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主要层次构成:⑴ 地上生物群体;⑵ 土被生物群落;⑶ 土被底层与风化壳生物群体层。
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土壤环境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多相分散体系。
固相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和有机体(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物、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等物质。
固体物质之间是形状、大小不同的孔隙,在孔隙中存在着液相物质(水溶液)和气相物质(空气)。
三相物质所占土壤容积比例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
通常,固相物质约占土壤总容积的50%,液相和气相之和约占50%。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物质很少呈单粒,多以不同形状的结构体存在。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排列方式、孔隙状况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近年来研究表明,土壤孔隙是土壤结构优劣的重要指标。
土壤环境结构土壤的环境结构是指土壤作为一环境系统的整体组成与结构而言,也指组成土壤各土层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的比例、结构与组成,以及构成单个土体的三维层次构型而言。
换句话说,土壤环境是由不同数量、性质和排列发生土层组合构成的。
土壤环境的基本特点1.土壤环境的物理学特性及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1)土壤孔性与污染物的迁移(2)土壤质地与污染物的转化2.土壤环境中的胶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3.土壤环境中的络合-螯合平衡体系4.土壤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体系5.土壤的酸碱平衡体系6.土壤环境中的生物体系土壤微生物是污染的“清洁工”。
土壤微生物参与污染物的转化,在土壤自净过程及减轻污染物危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浅析《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浅析《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土壤污染与防治》是一门重要的环境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课程教学内容:
1、土壤污染的类型:包括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2、土壤污染的成因:有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人为污染包括工业排放、垃圾处理、农业活动等,自然污染主要是由于大气降水所引起的污染。
3、土壤污染的影响:土壤污染会影响植物生长,导致土壤表层质量变差,从而影响土壤生态环境。
4、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污染源控制、污染处理、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
课程教学方法:
1、讲授:采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实践:安排学生到实际环境中,进行土壤污染的采样、分析、评价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土壤污染现象。
3、讨论:让学生就某些重要的土壤污染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4、报告:安排学生就实践活动进行报告,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土壤污染的现象及其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土壤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2、农药残留期: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的时间。
3、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被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4、土壤净化能力: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能力。
5、稳定化技术:指通过化学物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为不溶态的过程。
6、POPs: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S中持久存在的,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
)7、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8、农药半衰期:指施药后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1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11、客土:指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
12、农药光解作用:土壤表面因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能而引起农药的分解过程。
13、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4、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的过程。
15、面源污染: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
土壤污染控制工程复习知识点
土壤污染控制工程复习知识点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水平。
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母岩。
2、气候生物带。
3、地形。
4、土地利用。
空间分异:1、地质地层空间分异特征。
2、地带性分异特征。
3、土壤属性的分异特征。
环境质量基准:土壤污染物对生物与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土壤自净作用: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化学变化,其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土壤自净作用分类及其原理:(一)物理净化作用:利用土壤多相、疏松多孔的特点,通过吸收、挥发和稀释等物理作用过程使土壤污染物趋于稳定,毒性或活性减小,甚至排除土壤的过程。
(二)物理化学净化作用污染物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与土壤胶体上原来吸附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发生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三)化学净化作用:通过化学反应,或者使污染物转化成难溶性、难解离性物质,使其危害程度和毒性减少,或者分解为无毒物或营养物。
(四)生物净化作用:依靠土壤生物使土壤有机污染物发生分解或化合而转化的过程。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当期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使土壤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或在作物体内累积污染物,或对水体或大气产生此生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
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3、后果的严重性。
土壤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
2、有机污染物。
3、生物污染。
土壤污染源:1化肥和农药使用。
2、污水灌溉。
3、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4、大气沉降物。
土壤污染的类型水体污染型特点:1.污染物集中于土壤表层,但随着污灌时间的延长,某些可溶性污染物可由表层渐次向下层扩展,甚至通过渗透到地下潜水层。
2.污染土壤一般沿河流、灌溉干渠和支渠呈树枝状或片状分布。
大气污染型特点:1.污染土壤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扇形、椭圆形或条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伸长,其污染面积和扩散距离,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排放量和排放形式。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重点知识总结
一、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1、定义:是指对人类及动、植物有害的化学物质经人类活动进入土壤,其积累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2、土壤污染的途径:(1)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2)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3)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4)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3、土壤污染来源:人为污染源:工业污染:工业三废;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和焚烧秸秆;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尾气。
天然污染源: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灰等。
4、土壤污染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废污染、农业污染、复合污染复合污染特点:多源性、综合性、对于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土壤来说,可能是以某一污染类型或某两种污染类型为主。
5、土壤污染物种类:化学污染物: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农业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等产生的病原体。
放射性污染物: 一是核试验,二是原子能工业中所排出的三废。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固体废物,病原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 6、土壤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7、土壤污染特点;✓隐蔽性或潜伏性✓累积性和地域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后果的严重性8、土壤污染的危害:*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产品和品质下降*对生物体的危害*重金属,有机物,病原体,放射性物质*影响生态环境--污染水环境、大气环境9、土壤污染的过程☐土壤污染物的输入与积累与环境的自净作用是两个相反又同时进行的过程;☐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长期性、隐蔽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土壤污染与土壤退化的成因有所不同;☐土壤污染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存在关联。
土壤污染与防治(打印)
第一章1、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至于造成危害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土壤污染的特点:一隐蔽性和潜伏性。
二累积性和地域性。
三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四周期长和难治理性。
第二章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意义: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
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
3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
4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2、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土壤自净作用的分类:按其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划分为物理净化作用、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和生物净化作用四个方面。
3、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4、静容量:在尚未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土壤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试验研究,以拟定土壤环境所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限值——土壤的环境基准含量,这个量值称为土壤环境的静容量,相当于土壤环境的基本容量。
6、动容量:静容量加上土壤的净化量是土壤的全部环境容量或土壤的动容量。
7、土壤污染物的种类:1、无机污染物:重金属、非金属、放射元素、无机酸碱等;2、有机污染物:有机农药、石油、酚类等;3、土壤环境污染源:4、固体废弃物与放射性污染物:工业废渣、污泥、城市垃圾以及核泄漏等8、土壤性状对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A土壤组成:粘粒矿物显著影响污染物吸附解吸行为及其毒性;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对污染物毒性影响可通过静电吸附和络合来实现。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内容1. 7.1节:土壤污染概述2. 7.2节:土壤污染的分类与来源3. 7.3节:土壤污染的影响4. 7.4节:土壤污染防治原则与措施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来源,理解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具备分析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污染的来源、影响及防治措施的掌握。
教学重点: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防治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板书工具、实物模型、土壤污染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的图片和案例,引发学生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来源(2)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土壤污染防治原则与措施3.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分析身边的土壤污染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来源2. 土壤污染的影响3. 土壤污染防治原则与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来源。
(2)分析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论述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则和措施。
2. 答案:(1)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一定限量,导致土壤质量恶化、生态功能降低的现象。
分类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生活污染等。
(2)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影响土壤微生物、植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影响食品安全、水源质量,引发疾病等。
(3)土壤污染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科技支撑。
措施: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设、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水空气与土壤的污染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水空气与土壤的污染与防治知识点总结水、空气和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们的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来源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对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水污染与防治1. 水污染的来源水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废水: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 农田和养殖业废水:农田和养殖业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会通过排放进入水体。
- 市区污水和生活垃圾:人们的排泄物、废弃物以及家用化学品等都会导致水体污染。
- 河流和海洋运输:石油、化学品等货物的泄漏和船舶的废弃物排放也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多重危害:- 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的水源可能含有病原体、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饮用污染水会引发疾病。
- 影响生态系统: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伤害,破坏了生态平衡。
- 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污染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变得困难,限制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3. 水污染的防治方法为了净化水体、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排入水体的废水进行经过过滤、沉淀、生物降解等工艺处理,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 加强农田和养殖业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养殖业废水的排放。
- 推广节水意识:减少用水量,避免浪费。
- 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水污染危害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空气污染与防治1. 空气污染的来源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排放:工厂燃烧化石燃料、生产废气等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 交通尾气: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 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家庭、工厂和发电厂使用煤炭或生物质燃料时,会释放出大量污染物。
- 建筑工地扬尘:建筑施工会产生大量粉尘,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2. 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健康问题: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危害,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病。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课程笔记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土壤污染概述1. 定义与概念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从而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这些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等。
2. 土壤污染的类型(1)有机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石油烃等。
(2)无机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如铅、镉、汞、铬等)、无机盐类、酸碱等。
(3)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病毒、真菌毒素等。
(4)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核设施泄漏、核试验等。
3. 土壤污染的特征(1)隐蔽性:土壤污染往往不易被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专业检测才能发现。
(2)累积性: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积累。
(3)不可逆性:某些污染物在土壤中难以降解,造成长期的环境问题。
(4)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污染源和污染程度各不相同。
(5)复杂性:土壤污染涉及多种污染物,其相互作用和迁移转化过程复杂。
4. 土壤污染的现状全球范围内,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壤污染已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壤肥力下降:污染物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和水保持能力,影响土壤肥力的发挥。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3)地下水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影响水质安全。
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食物链传递: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引发慢性中毒。
(2)直接接触:人们通过皮肤接触受污染的土壤,可能导致皮肤病、炎症等。
(3)呼吸摄入:土壤中的粉尘携带污染物,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影响呼吸系统健康。
土壤污染控制工程复习知识点
土壤污染控制工程复习知识点土壤污染控制工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以达到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
该工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土壤污染的特点、分类、检测与评价、治理与修复技术等方面。
以下是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含有或受到一定量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的影响,使其性质、组成、结构以及生物学和生态学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土壤污染特点包括潜在性、持久性、普遍性、可迁移性、积累性等。
3.土壤污染的检测与评价:土壤污染的检测与评价是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方法包括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等。
检测项目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盐碱度、酸碱度等指标。
评价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数法、地质统计学法、专家评估法等。
4.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技术:治理和修复是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的核心内容。
常见的技术包括物理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
物理治理技术包括挖除、覆土、固化等方法;化学治理技术包括化学还原、化学氧化等方法;生物治理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来修复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植物的吸附、富集和分解等作用。
5.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还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研究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暴露评估和效应评估两大环节,通过对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暴露途径和目标物的敏感性等指标的综合考虑,评估土壤污染的风险。
6.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与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
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已出台,对土壤污染防治进行了明确的要求。
政府要加强土壤污染监管、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防治措施,并进行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7.土壤修复工程案例:了解一些土壤修复工程案例,可以加深对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的理解。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农业污染源:指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而 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化肥,以及残留于土壤中的 农用地膜等。
生物污染源:含有致病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 虫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垃圾,以及被病原菌污 染的其它水体等。
二、土壤的自净能力
❖ 土壤自净作用的机理:
物理净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难溶性固体污染物可被土 壤机械阻留;可溶性污染物可被土壤水分稀释或被土壤固 相表面吸附;某些污染物可挥发或转化成气态物质在土壤 孔隙中迁移、扩散,以至迁移入大气。
土壤的物理净化能力与土壤孔隙、质地、结构、含水量、 温度等因素有关。例如:砂性土壤的空气迁移、水迁移速 率都较快,但表面吸附能力较弱。增加砂性土壤中有机胶 体的含量,可以增强土壤的表面吸附能力。
污染物种类
主要来源
有机农药 农药生产和施用
酚
炼焦、炼油、合成苯酚、橡胶、化
肥、农药等工业废水
有
机
氰化物
污
电镀、冶金、印染等工业废水, 肥料
染 苯并(a)芘 石油、炼焦等工业废水、废气 物
石油
石油开采、炼油、输油管道漏油
有机洗涤剂 城市污水、机械工业污水
有害微生物 厩肥、城市污水、污泥、垃圾
四、土壤污染源
挥发:伴随在空气中的光降解或重新降落至地面
物理变化
吸附:主要吸附于粘土矿物质和有机质表面上 植物吸收:吸收后被植物体降解代谢
土壤中农药
扩散:包括分子扩散、淋溶过程 光化学降解:降解产物还可以进一步经受变化
化学变化 微生物生化降解
化学降解(包括水解、催化分解等反应)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精品教案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七章,主题为“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详细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及措施;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及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及措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及实践,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及措施。
教学重点:土壤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危害;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土壤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污染问题。
2. 知识讲解(1)土壤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危害。
(2)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
(3)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及实践案例。
3. 例题讲解(1)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其来源。
(2)列举三种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土壤污染只会影响农作物产量。
(错)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家乡防治土壤污染,并提出具体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土壤污染概念、来源、分类及危害。
2.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
3.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及实践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危害。
(2)列举三种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 答案:(1)见教材第七章相关内容。
(2)见教材第七章相关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实践情景引入等环节,让学生对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如下:1.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1. 深入研究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了解其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1、定义:是指对人类及动、植物有害的化学物质经人类活动进入土壤,其积累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2、土壤污染的途径:(1)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2)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3)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4)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3、土壤污染来源:人为污染源:工业污染:工业三废;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和焚烧秸秆;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尾气。
天然污染源: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灰等。
4、土壤污染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废污染、农业污染、复合污染复合污染特点:多源性、综合性、对于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土壤来说,可能是以某一污染类型或某两种污染类型为主。
5、土壤污染物种类:化学污染物: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农业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等产生的病原体。
放射性污染物: 一是核试验,二是原子能工业中所排出的三废。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固体废物,病原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 6、土壤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7、土壤污染特点;隐蔽性或潜伏性累积性和地域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后果的严重性8、土壤污染的危害: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产品和品质下降对生物体的危害重金属,有机物,病原体,放射性物质影响生态环境--污染水环境、大气环境9、土壤污染的过程土壤污染物的输入与积累与环境的自净作用是两个相反又同时进行的过程;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长期性、隐蔽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土壤污染与土壤退化的成因有所不同;土壤污染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存在关联。
二、土壤环境概念: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作用: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人类生存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土壤环境污染源:①工业污染源特点:点源性、局部性、累积性②农业污染源特点:面源性、随机性、影响的滞后性、存在的广泛性三、土壤环境背景值概念: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但是人类活动与现代工业发展的影响已遍布全球,很难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和污染影响的土壤,只能去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地方。
)影响因素:成土母质母质元素组成以及土壤元素组成土壤类型不同风化程度的土壤元素组成不同气候高温多雨,淋溶强烈,含量低地形凸起地形与平凹地形植被不同植被元素的生物富集特点不同背景值实践意义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依据;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研究污染元素化学行为的依据;土地利用极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等的重要分析参数;四、土壤自净作用概念: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土壤的自净方式(按机理分)物理净化作用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散、稀释和转移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吸附是暂时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污染物会解析出来化学净化作用产生的凝聚和沉淀较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再释放出来生物化学净化作用有机-无机-消散,可降低污染物浓度,是真正意义上的净化五、环境容量概念: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六、土壤生物(soil organism):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soil organism)。
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
土壤生物的具体功能: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重新供植物利用。
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③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分解含钾矿物等的能力,从而改善植物的氮、磷、钾的营养状况。
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刺激素和维生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⑤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所有这些作用和过程的发生均借助于土壤生物体内酶的化学行为,并通过矿化作用、腐殖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等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
此外,菌根还能提高某些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16. 土壤微生物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1)参与土壤有机物的矿化和腐殖化,以及各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2)参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3)根际微生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磷和其他矿质元素及各种有机营养;(4)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提供有效菌种;(5)某些抗生性微生物能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危害;(6)降解土壤中残留有机农药、城市污物和工厂废弃物等,降低残毒为害;(7)某些微生物可用于沼气发酵,提供生物能源、发酵液和残渣有机肥料。
七、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点: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重金属连续提取法的形态:Tessier等(1979)提出的连续提取法(Continuous extraction)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可分为:水溶态(Water soluble)交换态(Exchangeable)碳酸盐结合态(Carbonate-boun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Iron-manganese oxide bound)、有机结合态(Organic bound)残留态(Residual state)二、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1)植物种类与生长发育期不同植物种类或同种植物的不同植物的不同植株从土壤中吸收转移重金属的能力不同。
植物生长发育期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量不同。
2)土壤的理化性能3)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其存在形态2)土壤的理化性能土壤的酸碱性(pH值)一般pH降低,重金属的溶解性提高,迁移速度提高土壤质地粒径减小,吸附能力增强,迁移能力降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改变重金属存在形态,影响溶解性与迁移能力如溶解性与迁移能力CdSO4>CdS;As3+>As5+土壤有机质含量如腐殖质的含量都可能影响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转移能力。
3)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其存在形态被植物吸收的容易程度Cd,As > Cu,Mn,Zn > Co,Pb,Ni,如土壤Cd含量大于1mg/kg 时,糙米中Cd的含量就急骤增加,Zn含量在250mg/kg以下,糙米中Zn 的含量几乎不变。
如将相同镉量的CdSO4、Cd3(PO4)2、CdS加入无镉污染的土壤中进行水稻生长试验,结果证明,镉盐的溶解度↑→对水稻生长的抑制↑重金属浓度↑→对植物的影响↑3,影响土壤中农药迁移转化的因素(1) 土壤水分含量(2) 土壤的吸附特性(3) 土壤的紧实度(4) 温度(5) 气流速度(6) 农药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镉铬铅镉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长期暴露会造成嗅觉丧失症、牙龈黄斑或渐成黄圈,镉化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但可经呼吸被体内吸收,积存于肝或肾脏造成危害,尤以对肾脏损害最为明显。
还可导致骨质疏松和软化。
八、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影响放射性物质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和迁移的因素1.气候与地形2.放射性核素的形态和性质3.土壤的性质及土地的利用方式4.植物种类5.肥料、化学添加剂和人类的耕种九、有机污染物(organic pollutant):指造成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的有机化合物。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划分方法:毒性:有毒和无毒环境中残留半衰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CBs:多氯联苯类污染物PAHs:多环芳烃类污染物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多环芳烃(PAHs)。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是致癌物、致畸原及诱变剂。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又称氯化联苯,是联苯中的氢被氯置换后的生成物的总称。
PCBs的典型危害:皮肤和内脏器官受损导致癌症、免疫力低下孕妇如果中毒将影响胎儿,发育极慢神经毒性、行为毒性有机氯的特点:各种有机氯的化学结构及毒性大小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理化性质基本相似。
挥发性低、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残留期长、不易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1、高毒性2、高脂溶性3、长距离离迁移性4、持久性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和光解三种形式。
共代谢:是指不与微生物生长相关联的有机物降解代谢,即微生物只能使有机物发生转化,而不能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量维持生长,必须补充其他可以利用的基质,微生物才能生长。
肥料:是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1.光化学降解:指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
2.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包括水解和氧化。
3.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参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农药。
石油污染的来源:溢油和泄漏;污水灌溉;油页岩矿渣堆放;大气沉降;药剂等的施用。
我国肥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盲目过多施肥,肥料利用率低施肥结构不合理,养分施用不平衡地区间施肥不平衡农民施肥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有机物料收集利用率低下过多的使用肥料会导致那些问题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土壤硝酸盐污染引起土壤酸化十、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弃物: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以固态或泥状赋存的物质。
十一、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与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相比的优点:挖掘过程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气流通道浅层地下水位不会影响处理过程使泄漏收集变得可能监测过程变得容易进行生物通风:生物通风(bioventing)即BV法,结合了土壤通风的物理过程和增强的生物降解过程,而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革新性原位修复技术,是土壤蒸汽浸提技术的衍生化学淋洗技术(soil leaching/flushing/washing):是指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作用的溶剂,通过水力压头推动清洗液,将其注入到被污染土层中,然后把包含有污染物的液体从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及污水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