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6f034a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e.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e2b07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5.png)
減震隔震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和研究一、前言震动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如发生在建筑物中,就可能引起很大的损失。
因此,如何在建筑中应用一定的减震隔震技术,从而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损失,是建筑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
本文主要讨论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二、减震隔震技术的概念减震隔震技术是指建筑领域中利用某些材料或结构,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振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损失。
其主要包括两种技术: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是通过某些物理原理,将建筑物的质量和随之产生的惯性力,转化为某种消耗性能的形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振动。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斜撑减震、摆锤减震、压杆减震等。
隔震技术是通过某些装置或材料,将建筑物与地基等外部环境的接触系数降低,从而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橡胶隔震、弹性隔震、滑动隔震等。
三、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目前,建筑领域中的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举例来说,北京国家大剧院、南京眼等建筑中都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
其中,北京国家大剧院采用了橡胶隔震系统,而南京眼则采用了摆锤减震技术。
除此之外,随着减震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涌现了许多新的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
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了具有自愈性能的材料和结构,可以在地震等灾害中发挥出更大的减震、隔震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例如:压电减震、磁浮隔震等。
四、减震隔震技术的研究虽然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减震隔震技术的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最优的减震隔震方案。
同时,随着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的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减震隔震技术本身的研究。
例如,有的研究者深入探索减震材料的构造和特性,并将其与现有的建筑结构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探究减震隔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及优化方案。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24ed3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7.png)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建筑抗震技术的概述地震是破坏人类生活、财产、健康和安全的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建筑抗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领域,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涉及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地震所造成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第二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建筑抗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规范。
在国内,建筑抗震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各大高校建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国家也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等法规和标准,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第三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涵盖从居民住宅,到工业厂房,到公共建筑、大型基础设施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中,高层建筑、重要机房、精密仪器设备厂房、海洋平台等应用领域对建筑抗震技术的要求尤为严格。
在应用过程中,与建筑整体结构地基的抗震性能评价和设计、隔震、减震及应急疏散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和难点。
第四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的影响,建筑抗震技术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抗震性能设计、地震动力计算、抗震技术评价、土动力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在建筑涉震应急管理、智能抗震技术、地震灾害应急、地震回波分析等方面的探索也应引起更多研究人员的重视。
第五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展望在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将逐渐向可靠性、经济性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强调多学科融合和集成应用,推广先进技术和理念,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结论: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震灾害预防与抗灾救援的重要手段。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不仅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846d01fd15abe23492f4d88.png)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技术以其良好的减震性、易用性和低成本等优点,在建筑结构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地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应用从1960年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使用,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一直在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制造技术和成就领域的研究工作,今天的热门话题是土木工程学科,属于当前研究的对象和一个新的学科。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减震控制技术是在建筑物中,由于它易于实现和易于控制振动,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特点1.隔震特性。
基础隔震体系中隔震器的水平强度是可变的。
在小地震或大风的情况下,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较小,不会影响使用要求。
在中度地震中,硬度低、水平滑动,不是产生冲击隔离系统的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振动周期,上部结构的建设自然振动场和地面的影响,地面振动可以从根本上使顶部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可能会大大减少。
一般来说,基础保温技术应用后,建筑结构使非隔震结构,减少到1/4至1/12。
2.保护特性。
基础隔震技术可以保护建筑物的上部结构。
由于楼层间基本隔震技术的可变性较低,不会对建筑整体结构造成破坏,反而会使建筑结构的安装和布置处于良好的状态。
因此,基础隔震通常用于精密仪器房、购物中心、宿舍等建筑工程。
3.良好的竖向承载力。
基础隔震技术的垂直承载力的隔离设备本身比较大,因此,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中,所有的建筑支持上部结构承载力有一定的安全性,另外,安全系数的垂直承载力的孤立系统应该超过6,为使用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并提供保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1.橡胶隔震支座。
橡皮隔震轴承是由多层钢板和橡胶材料叠加交替训练和强化橡胶轴承的性能,从而改变了竖向刚度的钢板,这不仅降低了横向抗震效果,而且各垂直荷载。
目前使用的滚动橡胶轴承使用的钢板与橡胶的各自优点相互作用。
在建筑物中使用绝缘支护可以提高建筑物对水平、垂直和扭转地震的抵抗力。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13eb8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5.png)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隔震技术是一种可以降低建筑物地震震害的一种技术手段,在建筑地基与建筑结构之间加入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免受地震破坏。
广东科学中心E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心,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隔震技术可以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隔震装置,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有效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这样的科研创新中心,有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器,而这些设备和仪器对震动非常敏感,一旦发生地震破坏,将对科研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保护科研设备和仪器的安全,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其次,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E区是一个集合了各种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群,包括实验室、办公楼和会议中心等。
这些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科研成果的保护。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使广东科学中心E区成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E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创新中心,承担着培养科研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建筑物往往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人才培养的瓶颈。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保护和维护建筑物的完整性,降低地震对科研工作的影响,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E区是一个科研创新的示范区域,不仅仅为广东省内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更是为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示范。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b0c4f2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6.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防震减灾的创新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被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的发展与人们对地震带来影响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隔震技术的发展也与材料、计算机科学和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密不可分。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有三类:弹性隔震、液体阻尼隔震和摩擦隔震。
弹性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弹性隔震支座,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位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液体阻尼隔震技术则是指将液体放在特定位置,使其在地震作用下来阻尼,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摩擦隔震技术则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摩擦隔震器,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摩擦,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随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一些建筑物中,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必备的设计元素。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1. 大型公共建筑。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比如机场、体育馆、剧院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还可以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建筑物质量恢复。
在发生地震后,一些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变形和损坏,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帮助建筑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减少重建成本。
3. 重要建筑物。
在一些重要建筑物中,比如政府大楼、银行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保障建筑物不受地震影响。
4. 标志性建筑。
在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美观度。
总的来说,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增加一些创新元素。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deee5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4.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e6c6fbba0d4a7302763a10.png)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技术因为自身具有较好的控制减震效果、容易实施以及较低造价等基本优势,目前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中的减震控制工作中。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特点、种类、应用时需要重视的地方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促进基础隔震技术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1.前言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时较为被动控制以及有效的技术,由于该技术经济适用性以及减震效果,受到建筑行业的极度重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中[1]。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时要点进行细致的分析,确保给基础隔震技术的有效发展以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2.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特点2.1 隔震特性基础隔震系统中的隔震设备的水平刚度属于可变类型的,一旦遇到微小的地震或者强风时,则会造成上部构造有着较小的水平位移,对使用要求没有任何影响。
如遇到地震属于中等强度时,则有着较小的水平刚度,建筑结构出现水平滑动的状态,造成抗震结构的刚性系统被隔震结构柔性系统代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自振周期,对建筑上部结构的自振场地以及地面起到远离的效果,能够从根本上隔开地面震动,对建筑上部结构感受的地震反应能够显著降低。
一般建筑结构在应用基础隔震技术后,其反映至能够减少到1/4~l/12的非隔震结构。
2.2 保护特性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对建筑上部结构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由于基础隔震结构有着较小的层间变性,应用基础各种技术不但不会破坏建筑整体结构,同时还能够保持建筑结构内的设施以及装修处于完好的状态[2]。
所以,基础隔震技术普遍的应用在精密仪器室、商场、宿舍楼以及其他工程的建设中。
2.3 良好的竖向承载力基础隔震技术中的隔震装置自身的竖向承载力较大,因此建筑结构物在正常使用的情况时,所有的承载力在建筑上部结构支撑时有着一定的安全性,另外,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的安全系数应该超过6,给使用建筑结构的使用要求以及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3c24f1b4431b90d6c85c7e6.png)
第 1 卷
第 1 期
震 灾 防御 技术
T c n l g o rh u k s se r v n i n e h oo yfr Ea tq a eDia t r e e t P o
V 1 1 No 1 o. , . Ma 2 0 L震
研 究和 应用
1 隔震结构基本原理和特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原理简单,减震效果显著,与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相 比具有很多优越
性,已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收。 传 统 的房屋 上部 结构和 地基连 为 体 ,地 震时地面 运动 的能量 经过地 基传 输 到上部房 屋 结构,结构通过振动和变形耗散能量。而隔震技术则是在房屋的地基与上部结构之问增加一
苏经宇等,19 :苏经宇等 ,19 ) 99 9 6 ,这种隔震体系主要采用橡胶隔震支座作为隔震装置, 单 独或与阻尼器共同作用,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 。 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有普通橡胶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 ( ai 等, Ne E m 19 ) 普通橡胶支座阻尼较小, 99 。 在水平地震力较大时变形大 , 故一般与阻尼器 ( 如铅阻尼器、 油阻尼器、 钢棒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滑板支座等 ) 铅芯橡胶支座或高阻尼橡胶支座配合 、
响系数o c 将明显降低 ,从而上部结构 的地震反
应 将减 少 。
图 1 地震影响系数 曲线
F g 1 T ec r eo i ci fu n emo u u i. h u v f e s l e c d l s s mi n
隔震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 )水平具有可变的刚度 。在风荷载和较小地震作用时,隔震系统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 1 使 卜部结构 相对 于地面 保 持不动 ;在 中强地震 发生 时 ,隔 震层发 生较 大变形 ,耗 散 了地 震 的 绝大部分能量,而上部结构相对于地面只有少许整体平动,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
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73c514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9.png)
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摩擦摆支座的方式来抑制建筑结构由于地震而引起的位移和变形。
通过与传统的固定支座结构相比,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够有效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小结构的损伤程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等。
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
在国外,一些地震频繁地区的建筑结构中广泛采用了这种技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而在我国,随着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也逐渐在建筑领域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而在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摩擦摆支座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性能分析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摩擦摆支座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可以更好地改进摩擦摆支座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第二篇示例: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结构抗震技术。
本文将针对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利用摩擦力的作用,将建筑结构固定在地面上,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会在地面上发生摩擦运动,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摩擦摆支座是一种将结构与地基连接起来的设备,主要由橡胶片、油膜、球墨铸铁板等材料组成,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1.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摩擦摆支座能够将地震能量消耗在摩擦过程中,减小结构的震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
2. 减小结构的变形和振动。
摩擦摆支座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能够降低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减小结构的振动,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5678d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d.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494a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1.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d3c45a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d.png)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建筑物抗震的有效方法,以应对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生命损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的研究,建筑抗震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际建筑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一、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成果1. 结构设计与分析建筑抗震技术的核心是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结构工程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模型试验、计算机仿真和结构分析等。
其中,模型试验可用于验证理论和假设,通过对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进行测量,来完善结构设计;计算机仿真则可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行为,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结构分析则通过使用数学方法,对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2. 材料研究与选择建筑抗震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研究与选择。
在抗震设计中,通常会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结构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分担地震荷载,减小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3. 抗震隔震与减振除了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外,抗震技术还包括抗震隔震和减振措施。
抗震隔震技术通过增加结构与地基之间的缓冲层,使地震引起的振动能量得到减少。
常见的抗震隔震装置包括弹簧、支座和摇摆装置等。
减振技术则通过设立减振器等装置,将结构的振动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以达到减小地震响应的目的。
二、建筑抗震技术的实践应用1. 抗震建筑设计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抗震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会考虑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和建筑用途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措施。
他们将抗震设计作为一个全过程、多学科的任务,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固。
2. 抗震改造与维护除了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抗震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改造和维护。
对于老旧建筑,工程师可以通过增加支撑、加固墙体和改进结构等方式提高其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d4eef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3.png)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有效策略。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应用引言: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减震措施要注意减震措施的应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阻尼器的应用,采用不同的阻尼器会有不同的效果,另外对阻尼器位置的布置也对减震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减震策略当中,建筑的平面设计也对减震有一定的影响,只有进行相关的科学性的平面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给建筑带来的危害。
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1.1支座受到抗震墙造成的影响对于隔震减震进行设置时,要最大程度的做好分散设置,但需关注的是,在高层建筑工程附近不得分散布置,否则就会造成抗震墙在地震中增加倾覆力,进而影响到支座的整体拉力。
若受力位置较大,则要对抗震减震支座合理进行设置,在实际进行设置时,要确保各支座间距离不得过大,但若距离不大于2米下,就会使得支座间的直径产生一定的变化,对整体结构来说,就要增加负荷,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就造成拉应力的存在,严重情况还会影响到隔震减震性能,同时降低其自身的变形能力。
1.2建筑物的走向设置对抗震性能造成的影响地震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所以,在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设计时,就要对地质结构进行合理分析。
这是由于地震出现时,其震向会造成建筑的倒塌,震向是其振动方向,因此,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科学选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要深入到现场实地进行考察,还要对地质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与震向结合起来,从而确保建筑物走向与震向呈现垂直方向,避免其平行,所以说,建筑物走向与地震的产生相平行,就会增加房屋倒塌的风险。
1.3墙体与防震缝设计问题在建筑物中,墙体设计时,墙体位置及其墙体厚度,都要合理进行设计。
防震缝在建筑物结构中,先要设置其长与宽,以提升抗震性能。
但由于地震属于偶然的灾害,因此,在普通区域防震缝往往不设置某种较少设置,而位于地壳常运动的区域是需要经常设置的,受到地震的影响,建筑物以及地面也会出现位移,所以,对于其宽度与长度进行设置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性,且运用方面仍不完善。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4238d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2.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中采用隔震装置,将地震 1508d 作用力分离,减少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主要通过减震器、调和器和隔离基础等手段,将地震的能量转移到其他结构或降低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力,提高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研究:隔震技术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隔震材料。
目前常用的材料有橡胶、钢制减震器、铅芯减震器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分离建筑物和地震力量,减少震害程度。
2. 结构改造:在既有建筑物中,引入隔震技术需要进行结构改造。
通过增加减震器、调和器等隔震装置,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还需要对建筑物的各部分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隔震方案,确保隔震效果。
3. 建筑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为了验证隔震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需要进行大量的建筑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
通过对大型结构进行模拟地震振动试验,收集数据并分析,评估不同隔震方案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 实际应用:隔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工业厂房等。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1. 成本问题: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增加建筑物的投资成本。
目前,隔震技术的成本较高,对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物而言,难以承担这种成本。
如何降低隔震技术的成本,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完善:隔震技术需要有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来指导工程实践。
目前,相关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对于隔震技术的设计和施工缺乏统一的规范。
需要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和制定。
3. 维护和管理问题:隔震装置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抗震性能。
由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限制,一些隔震装置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了隔震技术的长期可靠性。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1259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c.png)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结构隔震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
本文将探讨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结构隔震技术简介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弹性材料在地震发生时能有效抵消地震冲击力,降低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损害的一种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安装隔震垫层或其他形式的衬垫,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与地基分离,从而将地震能量转化为水平位移和弹性变形,起到减少地震引起的破坏作用。
二、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1. 增加抗震能力:结构隔震可以大幅度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对于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2. 提高安全性:装配式建筑利用结构隔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损的风险,从而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
3. 减少噪音和振动:结构隔震技术还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和振动的传输,提供更加舒适和稳定的室内环境。
三、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与实践1.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由于其轻质化和拆装方便等特点,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建筑形式。
而结构隔震技术在这类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隔震垫层与钢结构相连接,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提高抗震能力。
2.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快速、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形式。
在这类建筑中,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减少地震对装配式混凝土模块的影响。
3.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以其环保、节能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结构隔震技术在这类建筑中的应用主要解决了木结构易受地震影响而产生破坏的问题,通过增加隔震垫层或衬垫,有效降低了地震对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物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四、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048d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e.png)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装置,将地震或振动波动的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造成的结构破坏和震害后果。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2. 方法(1)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的传递。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液压隔震支座等。
(2)结构隔震结构隔震是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结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装置和轴向力隔震装置等。
(3)附加质量减振附加质量减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附加质量来达到减振的效果。
常见的附加质量减振装置包括质量块、液压质量阻尼器等。
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应用案例1. 地震高发区建筑隔震在地震高发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
例如,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具备较强的地震抗震性能。
2. 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减振在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结构减振技术能够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采用了摩擦隔震器技术,使桥梁在风震和地震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三、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未来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将更加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方向的地震和振动。
2.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发展将推动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创新,如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等,能够提高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总结: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9e41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4.png)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轻结构受到地震、风载或其它外力作用时的振动响应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本文将介绍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加入隔震装置,将结构与地震波之间的耦合降低到最低,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减震器等材料制成,可以吸收和消散地震波的能量。
当地震波传导到结构上时,隔震装置能够与地震波一起振动,消耗掉地震波的能量,减少了结构的振动。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通常需要承受大量人员聚集和活动带来的动力荷载,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振动,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隔震技术也被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大型桥梁往往承受着车流和风载等动力荷载,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桥梁的振动,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核电站、石化厂和地铁等特殊工程,减少地震或外力对这些建筑的影响。
一篇相关的论文是《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该论文阐述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该论文介绍了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然后,论文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隔震层的选择、隔震装置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等。
此外,论文还介绍了隔震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地震波的输入、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隔震层的性能等。
最后,论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隔震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综上所述,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隔震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桥梁工程和特殊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是一篇研究隔震技术的论文,详细介绍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几种典型隔震结构的性能评估和比较。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3e7b52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f.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运用各种装置,以缓冲地震引起的建筑振动并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地震防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隔震层将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分离,使上部结构不与地面有直接的连接,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震动幅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层的隔震原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弹簧减震、脆性材料减震、液体隔震、牢固几何隔震等。
弹簧减震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振动。
脆性材料减震是通过将易于破碎的材料放置在隔震层中,地震时,脆性材料会破裂和摩擦,起到减震效果。
液体隔震的原理是将液体封入屏障内,在地震时,液压作用减缓隔震层的振动,达到减震目的。
牢固几何隔震则是利用沉床、弹簧、支撑等固定装置,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
二、研究进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历史和成果。
1971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马加敦机场标准化了弹簧隔震系统。
1985年,日本首次成功应用液体减震技术于东大阪体育馆和名古屋生活文化中心。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已经有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如加州罗斯肯莱斯特大学的地震工程中心、日本东京塔、台湾台北101大楼等。
国内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出了油井钻机隔震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8年,我国首个隔震结构大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物流中心”建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隔震效果。
三、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应用隔震技术的典型实例有:位于四川南充的中石化建筑设施综合体、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银行大厦、广州V8国际商业中心、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
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c0ee62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7.png)
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摩擦摆支座是一种利用滑动摩擦来耗散能量、延长结构自振周期的隔震装置。
这种支座通常由上、下固定板、滑动面、弹簧、阻尼器和摩擦元件组成。
在地震作用下,摩擦摆支座能够允许上部结构相对于下部基础发生位移,从而有效隔离地震能量,减少结构响应。
研究表明,摩擦摆支座具有以下优点:
1. 良好的隔震效果:通过调整摩擦系数,可以控制隔震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比,以适应不同的地震动特性和结构需求。
2. 结构位移能力强:摩擦摆支座可以承受较大的水平位移,适用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区域。
3. 耗能能力强:滑动摩擦过程中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4. 经济性好:与其他隔震系统相比,摩擦摆支座的制造成本较低,维护简单。
应用方面,摩擦摆支座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和设备基础的隔震设计中。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摩擦摆支座可以安装在桥墩与桥面板之间,以减少地震对桥面的影响;在建筑工程中,摩擦摆支座可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的隔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当前,摩擦摆支座的研究重点包括:
1. 摩擦材料的选择与改进:研究不同材料的摩擦特性,寻找耐久性强、摩擦系数稳定的材料。
2. 支座设计的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优化支座的结构设计,提高其性能。
3. 长期性能评估:评估摩擦摆支座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性能退化,确保其在设计寿命内的可靠性。
4. 与其他隔震技术的结合:探索摩擦摆支座与其它隔震技术(如铅芯橡胶支座、隔震基座等)的组合使用,以实现更优的隔震效果。
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摩擦摆支座作为一种有效的隔震解决方案,其研究与应用将继续深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抗震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苏经宇, 曾德民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刊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英文刊名: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年,卷(期):2001,21(4)
被引用次数:39次
1.岳宏亮.姚维盛.罗献燕.YUE Hong-liang.YAO Wei-sheng.LUO Xian-yan简析结构隔震技术的特点及适用性[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z1)
2.吴兵.冯沛芸中国隔震技术浅析[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20(2)
3.王开岭.雷静雅.杨辉.WANG Kai-ling.LEI Jing-ya.YANG Hui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国外建材科技2007,28(2)
4.降龙照.李守恒浅析隔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期刊论文]-建设科技2011(8)
1.王志刚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1(26)
2.周乾.闫维明.周锡元.周京南我国博物馆陈列文物防震技术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灾害学 2010(z1)
3.李宏男.李瀛应用MBC策略的MRD 隔震结构半主动控制[期刊论文]-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5)
4.熊世树.陈金凤.梁波.苏经宇三维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的非线性分析[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2)
5.何聪.汪鹏飞土木工程抗震研究——浅谈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上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1(30)
6.郭小东.王志涛.吴树森建筑隔震构造与施工要求[期刊论文]-工程质量A版 2010(2)
7.关桂兰浅谈建筑隔震结构设计[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9(17)
8.王永卫.王群伟.杜杰隔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9(27)
9.孙国荣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和展望[期刊论文]-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
10.连志田.赵跟收浅议隔震建筑概念设计[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6(16)
11.包晓军.刘勇兵.曹占义.孙喜良.吴坪安16Mn/Zn抗震复合材料的单向拉伸与循环变形行为[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5(5)
12.熊世树.唐建设.梁波.唐家祥装有3DB的三维隔震建筑的平扭-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期刊论文]-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4(5)
13.吴兵.冯沛芸中国隔震技术浅析[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2)
14.周云.张季超.唐玉果.邓雪松广东科学中心E区隔震支座的优化布置分析[期刊论文]-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4)
15.廖绍怀.吴巧云.熊源屋顶钢塔TMD和塔底隔震双重减震性能研究[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8(3)
16.郑孝清.程才渊.黄维.郭斌.柴林峰首层柱顶隔震技术应用[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6)
17.贾飞宇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层参数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8.王周慧浅析基础隔震技术的优势与应用[期刊论文]-煤炭工程 2011(3)
19.祁皑.范宏伟基础隔震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特点[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 2011(4)
20.陈晓桐.卜国雄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术 2010(10)
21.徐秀香.王丽红叠层钢板橡胶垫隔震结构的发展及应用[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8(3)
22.倪昌胤.夏瑞金基础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 2010(4)
23.崔路苗高层建筑顶部隔震体系减震浅析[期刊论文]-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
24.韩斌河床式水电站厂房地震荷载特性及其抗震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9(27)
25.孙柏锋.潘文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 2007(4)
26.杨迪雄.李刚.程耿东隔震结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问题[期刊论文]-力学进展 2003(3)
27.孙玉红.祁皑.王丽红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6)
28.杨林.闫维明.周锡元.常永平软着陆保护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与比较[期刊论文]-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3)
29.沙玲.陈龙珠基底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期刊论文]-建筑技术开发 2004(4)
30.于泳波减隔震桥梁的空间动力分析及动力试验[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1.陆鸣.田学民.王笃国.李丽媛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期刊论文]-震灾防御技术 2006(1)
32.吴兵.冯沛芸中国隔震技术浅析[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2)
33.李秀领非对称建筑结构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34.建筑工程中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应用综述[期刊论文]-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9(4)
35.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6.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7.伍大维基础隔震建筑隔震层限位保护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8.程树良建筑结构隔震换能控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39.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gcygczd200104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