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古诗19首(译文)

人教版四年级古诗19首(译文)

人教版四年级古诗19首(译文)1、题西林壁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绝句唐代作者:杜甫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游山西村宋代作者:陆游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4、塞下曲唐代作者:卢纶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6、惠崇春江晚景宋代作者:苏轼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7、送元二使安西唐代作者:王维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四年级古诗(附解释)

四年级古诗(附解释)

四年级古诗1、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文译我在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对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注释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

《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

"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

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

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2、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间浅红。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

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注释(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3、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注释山尖:山峰占:占其所有尽:都甜:醇香的蜂蜜4、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5、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

四年级的古诗大全

四年级的古诗大全

四年级的古诗大全及解析(人教版)一、四年级上册1.暮江吟白居易〔唐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重难点词语解释: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简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为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其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精妙,诗人还在其间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渗透了他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

2.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重难点词语解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简析:《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为一首哲理诗。

此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的多变形态,其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远观和近赏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道出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有所不同,是因为身在其中。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诗意《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原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一、衍生注释:1.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2. “梅子金黄”:梅子成熟时颜色变得金黄。

3. “杏子肥”:杏子长得饱满硕大。

4. “麦花雪白”:荞麦花盛开呈现雪白色。

5. “菜花稀”:油菜花已经开始凋谢,所以显得稀疏。

6. “日长”:白昼变长。

7. “篱落”:篱笆。

8. “惟有”:只有。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前两句通过描写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植物,勾勒出了田园的生机与色彩。

金黄的梅子、肥硕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村落,夏日白天变长,可是篱笆边却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蛱蝶在飞舞。

这看似宁静的画面,实则蕴含着农忙的气息,大家都在田间劳作,所以才显得村庄格外安静。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动静结合地展现出田园生活的独特魅力。

三、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 - 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几乎被杀。

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这些诗既描绘了田园风光,又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和劳动生活。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乡下的亲戚家玩。

那是初夏的时候,我们走在乡间小路上,周围的景色让我一下就想起了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亲戚家的院子周围种满了各种果树和农作物,你看那梅子已经变得金黄,杏子也长得又大又圆,就像诗里写的一样。

而旁边田地里的麦花像雪一样白,油菜花呢,已经开始凋谢,稀稀疏疏的。

我们在那里玩了一整天,白天的时候,大人们都去田里干活了,整个院子周围安静极了,只有蜻蜓和蛱蝶在飞来飞去,这不就是“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真实写照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1、兴,读xìng 杂兴,随兴写的诗,2、蛱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1、新市:地名。

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2、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篱落:篱笆。

4、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5、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深,深远。

6、头:树枝头。

7、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阴:树叶茂盛浓密。

8、急走:奔跑着、快追。

走,是跑的意思。

9、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10、无处:没有地方。

11、寻:寻找。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1、清平乐(yuè):词牌名。

2、村居:题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6、翁媪(ǎo):老翁、老妇。

7、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8、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9、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10、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诗意原文:《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衍生注释: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农村景象。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新叶还不茂密。

一个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地里就找不到了。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儿童活动的描写,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充满了童真童趣。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他的诗歌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

周末我去乡村游玩,看到那稀稀疏疏的篱笆,弯弯曲曲的小路,不禁想起了“篱落疏疏一径深”这句诗。

孩子们在田野里欢快地奔跑着,就像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一般,那场景真是美好极了!原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一、衍生注释: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蛱蝶:蝴蝶。

二、赏析:诗中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长得肥美,麦花雪白,菜花稀疏。

白天变长了,篱笆旁很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

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寂。

三、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南宋名臣、文学家。

他的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在夏日的午后,我漫步在乡间小道,望着金黄的梅子和肥美的杏子,脑海中浮现出“梅子金黄杏子肥”的画面。

周围安静极了,“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宁静的氛围让我的心也变得平静下来。

原文:《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衍生注释:清平乐:词牌名。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文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诗人通过描写寒冷的雨夜和孤独的楚山,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气氛。

“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清白自守,坚贞不屈的品格。

《塞下曲》是卢纶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篇。

诗人借助夜晚大雁高飞,单于逃走等景象,展示了边疆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

“大雪满弓刀”一句,既描绘出了严寒的边塞生活,又突显了战士们的英勇毅力。

《墨梅》是王冕的咏物诗,以墨梅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展示了诗人不慕虚荣,只求内心清白的品格。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诗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品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美的机会。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考古诗及注释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考古诗及注释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考古诗及注释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考古诗及注释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新市:地名。

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2、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篱落:篱笆。

4、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5、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深,深远。

6、头:树枝头。

7、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阴:树叶茂盛浓密。

8、急走:奔跑着、快追。

走,是跑的意思。

9、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10、无处:没有地方。

11、寻:寻找。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兴,读xìng杂兴,随兴写的诗,2、蛱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清平乐(yuè):词牌名。

2、村居:题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6、翁媪(ǎo):老翁、老妇。

7、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8、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9、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10、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四年级下册六首古诗诗意大全

四年级下册六首古诗诗意大全

四年级下册六首古诗诗意大全第一篇:四年级下册六首古诗诗意大全独坐敬亭山诗意【释义】: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诗意【释义】:湖面的波光和秋夜的月光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而和谐。

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一样迷迷蒙蒙。

远远望去,明亮的洞庭湖环抱着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托着一枚玲珑的青螺。

忆江南诗意【释义】: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乡村四月诗意【释义】: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释义】:白天除草,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小孩子不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诗意]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渔歌子诗意【释义】: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

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古诗及诗意四年级下学期古诗文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四年级下古诗及翻译

四年级下古诗及翻译

忆江南(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

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四年级为大家整理了语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打印版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打印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诗+译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1、新市:地名。

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2、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篱落:篱笆。

4、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5、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深,深远。

6、头:树枝头。

7、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阴:树叶茂盛浓密。

8、急走:奔跑着、快追。

走,是跑的意思。

9、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10、无处:没有地方。

11、寻:寻找。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1、兴,读xìn g杂兴,随兴写的诗,2、蛱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1、清平乐(y uè):词牌名。

2、村居:题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6、翁媪(ǎo):老翁、老妇。

7、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8、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9、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10、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四年级下册古诗及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及诗意

四年级下学期古诗文1 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

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2 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

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3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 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

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5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6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详解

四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详解

1.2.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2牧童(第21课)【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注释横野:宽阔的原野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时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3.舟过安仁(第21课)【南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一叶(条)渔船上,有两个顽童,他们收了撑竿,停下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少年儿童时光的留恋,同时也赞美了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也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三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三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三首古诗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译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美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落飞舞。

2. 赏析。

- 从景色描写来看,诗人范成大可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

你看啊,他把各种农作物和果子的状态都写得那么准确。

“梅子金黄杏子肥”,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彩色的画,梅子是金黄的,杏子又大又肥,感觉都能闻到果子的香味了呢。

“麦花雪白菜花稀”,麦花像雪一样白,油菜花稀稀拉拉的,多有画面感啊。

- 再看“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

为啥篱落边没人呢?因为大家都忙着在田里干活呢。

这时候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那自由自在地飞,就好像它们在享受着这个安静又美好的田园风光。

整个画面有动有静,那些忙碌的人们虽然没写在这两句里,但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刚长出的嫩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从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2. 赏析。

- 先看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诗人杨万里就像拿着一个摄像机,从远到近地给我们拍这个乡村的小景。

篱笆是疏疏落落的,小路幽深,树上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成荫,这就是春天或者初夏那种刚刚有点生机但还没完全繁茂的感觉。

-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特别有趣。

小朋友看到黄蝴蝶就着急忙慌地去追,那小短腿跑得飞快。

结果蝴蝶飞到油菜花里就找不到了,你说这小朋友得多懊恼啊。

这两句把儿童的天真活泼写得活灵活现的,感觉就像我们在旁边看着这一幕一样。

而且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蝴蝶躲进去就像隐身了一样,这个细节描写得特别巧妙。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衍生注释:“江畔”:指成都锦江之畔。

“独步”:独自散步。

“蹊”: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繁花盛开、蝶舞莺啼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诗人杜甫漫步在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看到那满蹊的花儿,多得把枝条都压低了,千朵万朵,开得极为绚烂。

花丛中还有嬉戏的蝴蝶,它们不停地飞舞着,仿佛也被这美景深深吸引,舍不得离开呢。

而那自在的娇莺,发出恰恰的啼叫声,更是给这春日美景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

整首诗通过对花朵、蝴蝶、黄莺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活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春日的喜悦。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作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等,风格沉郁顿挫。

但这首《江畔独步寻花》却展现了他轻松愉悦的一面,可见诗人的情感也是十分丰富多样的,会因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的心境呢。

四、运用片段: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玩,哇,那公园里的花开得可真叫一个热闹呀!就跟杜甫诗里写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似的。

各种颜色的花争奇斗艳,把那些花枝都压得弯弯的。

小伙伴们都兴奋得不行,在花丛里跑来跑去,就像那留连戏蝶时时舞一样,玩得可开心啦。

这时候,旁边树上的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叫着,那声音清脆悦耳,可不就像诗里说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嘛。

嘿,这公园的景色,真让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杜甫笔下的那幅春日美景图里啦,太赞咯!我就觉得呀,大自然的美景有时候真能让人忘掉所有的烦恼呢,就像杜甫当时漫步寻花时,肯定也是满心欢喜的呀。

《蜂》原文: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一、衍生注释:“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指美好的景色,这里也寓意着各处的好地方。

“尽”:都,全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衍生注释:“篱落”指篱笆。

“疏疏”是稀疏的样子。

“径”指小路。

“阴”同“荫”,指树荫。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前两句写农村景色,稀疏的篱笆和深远的小路,树枝上刚长出新叶还未形成浓密的树荫,勾勒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后两句把镜头转向儿童,他们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整个场景鲜活起来,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南宋诗人。

他的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风格清新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被称为“诚斋体”。

四、运用片段:我和小伙伴们在乡下的奶奶家玩耍,那一片菜地就像诗中的场景。

田埂就像那“一径深”,周围的矮树稀稀疏疏的。

看啊,一只黄色的蝴蝶飞过来,就像杨万里诗里写的一样,邻家的小弟弟立马跑着去追,结果蝴蝶飞进了油菜花丛中,哎呀,真的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了呢!这诗里的场景就在眼前,真的太有趣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原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一、衍生注释:“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

“肥”形容杏子长得饱满硕大。

“蛱蝶”指蝴蝶。

二、赏析:此诗描绘了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

首句写梅子变黄、杏子长大,果实的成熟显示出季节的特征。

次句写麦花雪白、油菜花稀疏,颜色对比鲜明。

后两句写出了白天变长,村子里很安静,篱笆边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从视觉上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美感。

三、作者介绍:范成大,南宋诗人。

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四、运用片段:我和爷爷去田里,哇,那场景就像范成大诗里写的一样。

看那树上,梅子金黄金黄的,杏子也长得胖胖的。

田里的麦花白得像雪,油菜花却稀稀拉拉的了。

大中午的,路上都没什么人,就像诗里说的“日长篱落无人过”,只有几只蜻蜓和蝴蝶在飞呢。

四年级下学期古诗.注释doc

四年级下学期古诗.注释doc

四年级下学期古诗1、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打开门两座大山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我家洗砚池旁生长着一棵梅花,那朵朵盛开的梅花都是我用淡淡的墨水点染。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艳丽,它只愿留下清香的气味在人间。

3、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

青箬ruo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4、乌夜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5、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6、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代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解析:你看啊,梅子都变得金黄金黄的啦,杏子呢,也长得又大又肥。

那田野里的麦花啊,白得像雪一样,油菜花可就没那么多喽,变得稀稀拉拉的。

白天的时间变得好长好长啊,篱笆的影子投射在地上,周围都没有人经过呢。

为啥呢?大家都忙着在田里干活呢。

只有那些蜻蜓和蛱蝶在这儿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好像在享受这宁静的田园风光呢。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田园里的景色,还有那种安静的感觉都给画出来了。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解析:在这个新市的徐公店周围啊,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可深啦,一直往远处延伸。

路边的树呢,刚刚长出新的绿叶子,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呢。

这时候有一群小孩子,他们跑得可着急啦,干啥去呢?原来是追一只黄色的蝴蝶呢。

那蝴蝶呀,一下子飞进了油菜花地里。

这可麻烦了,油菜花也是黄澄澄的,蝴蝶飞进去就找不到啦,那些小孩子肯定特别懊恼呢。

杨万里把这乡村的小景和小孩子的天真活泼写得特别有趣,就像我们在旁边看着这一幕似的。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解析:你瞧那房子,茅草做的屋檐低低小小的,就在那小溪边,溪边的青草长得可绿啦。

听啊,是谁在说话呢?原来是喝醉了的两位老人家,他们用吴地的方言互相打趣逗乐呢,你看他们头发都白了,不知道是谁家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呢。

再看看他们的儿子们,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呢。

二儿子也没闲着,正在家里编织鸡笼子。

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个小儿子啦,他啥也不管,就趴在小溪边,躺着剥莲蓬吃呢,真是个调皮又可爱的小家伙。

辛弃疾把这一家人的生活场景写得特别温馨,就像我们能走进这个小村子,看到这一家人的生活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与理解我国优秀文化,下面为同学们整理了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帮助同学们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

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色:也作“山水翠”。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忆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赏析】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