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名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121班
误!未
2.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配套辅助软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3、工作流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如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功能模块.................................... 错误!未指定书签。
4、数据库 .......................................... 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1:[监测点信息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2:city[城市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3: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4: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错误!未指定书签。
5、处理流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学习心得 ........................................ 错误!未指定书签。
8、参考文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月异。
定位监
布预警信息。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灾害防御系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合理要求和建议,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依据。促进经济高效有序的发展。从而达到用户正确认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减小自然灾害损失的目标。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正在探索之中,加之设计人员的时间和水平有限,设计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人:吾提克·克得艾里达尔曼·赛力克设计日期: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目标
1.1对全国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自然环境实施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城市自然环境动态变化状态和趋势,发挥预警信息系统的市场“晴雨表”作用;
1.2及时准确反应城市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趋势信息;
1.3通过对自然环境预警信息的深层次分析,掌握自然环境变化状态,判断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发
1.4
2
GPS)
GIS
,
(如图
)两个部分。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体现为服务请求服务响应关系,即用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
的功能和打印输出功能,而客户机完成应用事务的组织和人机界面的实现。
等。
2.1
2.11
设置的标准监测网点在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发展趋势方面具有代表性,能代表某一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整体预期变动趋势;
2.112、相对稳定性原则。即标准监测网点的个别条件、如气象灾害条件等比较稳定,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因其他因素改变等;
2.113、合理分布原则。即标准监测网点在地域分布上要尽量均衡、合理,能广泛代表该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或者地质灾害等特征;
2.114、可比性原则。即标准监测网点气象特征和地质特征等具有一致性、可比性,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2.12、标准监测网点的设置标准
2.121、监测网点区域:主要选择灾害特征突出的地理区域,作为该区域内自然灾害预警标准
监测网点
2.122、监测网点面积:根据同一地区内灾害因素范围面积大小,主要选择面积适中的地区作为标准监测网点;
2.123、监测网点类别:依据该区域内自然灾害发生种类、频率和损害程度设置该区域内的灾害类别;
2.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依靠计算机网络平台,依托“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系统,采用Client?Server为体系结构,为客户提供及时、便捷、准确的信息
2.3
3
3.1
风险
其中
承灾体风险又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暴露性有关。鉴于以上的理解:
风险(risk)=致灾因子(hazard)×承灾体[脆弱性(vulnerability),暴露(exposure)]
应急能力(response)(2)
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解,认为最终决定灾害风险的是致灾因子的特性(灾害作用的类型、强度及时空规律)、承灾体(人、物、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暴露程度和脆弱性以及当地政府和民众固有的应急反应能力(应急队伍及人员、应急物资储备、培训和演练)。
区域综合受灾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基础(D)层为反应灾害程度的相关指标调查统计值或初级分析指标;过渡层(C)为反应灾害损失、受灾率、受灾模数、人均灾害损失度得初步分析综合值;分析层(B)为反应灾害程度两大
灾度与灾强的综合评估值;目标(A)为区域受灾程度的综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