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杜少芬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
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先观察蚂蚁运动,然后描树叶的轮廓,在学生描一描,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的面的周长,接着教师又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四个活动情境,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
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新的理念。
2、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节课杜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另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实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自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杜老师把握的好,本节课的教学虽没有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
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
当然,课无完课,听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关注细节:细节成就完美,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指导我,杜老师的这节课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应处理好。比如:1、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或我们身上某个部位的周长,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以完整准确而又简洁的语言对自己的操作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和引导,让学生以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从而通过语言的描述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周长,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后面理解周长的意义,做好铺垫。2、教师的部分教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数学课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严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节课堂上总会出现你没有预设到得情况。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能让我们不断研究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相信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储存知识、积累经验,并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走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