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胆瘅的证治及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胆瘅的证治及体会
弓敏
(江苏省张家港市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家港215633)
关键词:胆瘅;胆汁反流;黄连温胆汤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
胆瘅在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较常见,此病涉及胆、胃两腑,是胆胃症状并见得一种疾病。

它既异于胆病,又别于一般胃病。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根据不同病证,辨证论治,灵活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胆瘅的起源与病因病机
1.1胆瘅起源胆瘅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篇》[1]。

临床以口苦、呕苦等为主症,并由胆汁或胆热上溢、胆胃失降所致,或由胆汁反流所致。

由于口苦、呕苦常与胃痛、胁痛、痞满、烧心等相兼出现,因此它既异于胆病,又别于一般胃病,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

后世经过临床论证和研究,发现西医学之胆汁反流入胃,与胆瘅之“邪在胃,逆在胆”颇为类似[2]。

1.2黄连温胆汤治疗黄连温胆汤首见于清代陆廷珍之《六因条辨》[3],药物组成有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具有辛开苦降、清胆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可治热呕吐苦、虚烦不眠、痰气上逆之症。

该方不温不凉,通降胆胃,和解枢机,是胆瘅较合适之剂。

吾在临床工作中,常遇此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常获较好疗效。

1.3胆瘅的病因病机吴昆《素问·吴注》曰“胆热则汁上溢,故口苦”;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六十一》:“口苦者病在胆,故病名曰胆瘅”。

病者或七情所伤,或饮食劳倦,或外邪内侵,或过嗜烟酒等致胆汁或胆热上溢,胆汁或胆热随胃气上逆,则口苦、呕苦、嘈杂、烧心等。

本病证主要涉及胆胃两腑,并与胆热有关,直接病机是“邪在胆、逆在胃”[3],初期多实,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证较为多见;久病多虚,脾胃气虚,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多见,或虚实兼夹,寒热错杂。

2胆瘅的辨证施治
2.1 胆热犯胃
2.1.1 临证资料主症:口苦或呕苦,或胃脘灼痛、嘈杂、烧心、吞酸,胸脘间灼热感,口干,便结。

舌红或暗红,苔多薄黄或黄腻,脉象多弦。

治法:清胆和胃、行气通降。

处方:黄连温胆汤合小柴胡汤、左金丸化裁。

组方:黄连3 g、制半夏10 g、茯苓10 g、枳壳10 g、
竹茹6~10 g、陈皮10 g、吴茱萸2 g、柴胡10 g、黄芩10 g、生姜2片。

方解:上方以黄连温胆汤清降胆胃,以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半夏和解枢机以清热。

加少许吴茱萸、生姜作为反佐,既有助于降逆,又不至于使药过寒。

如胆、胃火甚,可加山栀、蒲公英;胆胃上逆明显者,可加代赭石以镇逆;胃胀明显可加香附、佛手等;胃痛时可加白芍、元胡。

2.1.2案例资料患者朱某某,男,46岁,2015年3月17日初诊。

自觉午后常感反酸、烧心,晨起口苦明显,胃脘痞胀,不知饥饱,大便基本正常,舌苔厚腻,脉细。

治拟清胆和胃、行气。

药用黄连6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壳10 g、代赭石20 g、苏梗10 g、大腹皮15 g、炒谷芽15 g、炒麦芽15 g、炒莱菔子15 g,日服1剂。

3月24日二诊:胃脘痞胀明显好转,午后反酸、烧心明显减少,晨起仍感口苦,继续守原法,加山栀10 g加强清胆热,鸡内金10 g以助消食。

2.2气滞血瘀
2.2.1 临证资料主症:气滞为主者,胃脘胀痛以胀为主,甚则连及两胁,吞酸、嗳气,或见腹胀胸闷,情绪不稳,性情善郁,常因七情诱发,苔薄,脉弦;血瘀为主者,则见胃脘胀痛以痛为主,部位固定,或刺痛,久治乏效,舌质多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多细弦。

治法:行气通降、化瘀和络。

处方:气滞为主,香苏饮合四逆散加减;血瘀为主,猥皮香虫汤(董建华经验方)合金铃子散加减。

气滞为主:苏梗10 g、香附10 g、陈皮10 g、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0 g、佛手6 g、香橼皮10 g。

血瘀为主:炙刺猬皮6 g、九香虫6 g、元胡10 g、川楝子10 g、炙五灵脂10 g、香附10 g、陈皮10 g、枳壳10 g、瓦楞子15 g。

上述二方并酌情加入黄连温胆汤之意。

方解:香苏饮既行气又降逆,苏梗、陈皮为行气降逆的常用药物;枳壳、佛手、香橼皮顺脾胃之气;用柴胡使降中有升;血瘀证明显时,以猥皮香虫汤化瘀止痛,瓦楞子除制酸外,也有化瘀止痛之功效。

2.2.2 案例资料患者陆某某,女,32岁,2012年9月18日初诊。

胃脘作堵连及两胁作胀,嗳气、时反酸,胸闷,腹中气多,夜寐差,心烦,舌淡,脉细。

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药用:柴胡10 g、苏梗10 g、香附10 g、木香10 g、黄连6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壳10 g,日服1剂。

9月25日二诊:胸闷心烦好转,胃脘仍作堵,纳谷不香,夜寐差。

上方加代赭石15 g、酸枣仁15 g。

10月2日三诊:胃脘作胀、嗳气明显好转,夜寐尚可,食纳增加,月经将行,小腹隐痛,舌淡红,脉细,遂继续治疗,加当归10 g补血调经止痛。

2.3 寒热错杂
2.3.1 临证资料主症: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但同时烧心,或口苦,或胸脘灼热,痞满、嘈杂,恶心呕吐,口粘,渴不思饮。

舌质偏淡,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滑或细弦。

治法:
辛开苦降、和中降胆。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方:法半夏10 g、黄连3 g、炒黄芩10 g、党参15 g、茯苓15 g、枳壳10 g、陈皮6 g、炒竹茹6 g、生姜2片。

方解:本证多在脾虚基础上,或遇胆汁反流,或湿郁化热,形成寒热错杂。

如热象明显,可酌加丹皮、山栀、蒲公英,少佐吴茱萸;如虚寒象明显,可酌加炒白术、干姜、公丁香。

2.3.2 案例资料患者吴某某,女,67岁,2015年3月30日初诊。

饥饿时胃脘隐痛,进食后胃脘作胀,嗳气,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有时胸脘灼热感,大便稀溏,日行2次,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胃镜提示浅表萎缩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治拟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药用:黄连6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壳10 g、竹茹10 g、炙黄芪30 g、党参15 g、苏梗10 g、麦冬15 g、山栀1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

4月6日二诊,患者胃痛消失,饭后仍感胃脘痞胀,口黏口苦减轻,大便偏溏。

上方加炒白术10 g、瓦楞子20 g,再服7剂复诊,患者胃中基本已无不适,口苦减轻,大便好转。

继守原方巩固治疗。

2.4 脾胃虚弱
2.4.1 临证资料主症:胃脘隐痛或冷痛,喜温喜按,痞满,嘈杂,得食暂缓,泛吐清苦水,食少便溏,形瘦体倦,或见头晕寐差,多梦惊悸,舌质偏淡或淡胖,边多齿痕,苔白或白腻,脉细或缓。

治法:健脾和中、调其升降。

处方:易功散合黄连温胆汤、吴茱萸汤加减。

组方:党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陈皮6 g、炒竹茹6 g、枳壳10 g、吴茱萸2 g、黄连3 g、生姜2片。

方解:本证临床较常见,少数病人在治疗初期表现为实证、热证,经治疗实、热之邪消除后,往往表现出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证,气阴两虚在阴虚改善后也可呈现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胆邪逆胃。

如寒象明显者,则以黄芪建中汤代易功散。

2.4.2 案例资料患者任某某,女,54岁,2016年03月09日初诊。

反复胃脘不适10余年,晨起明显,不能进生冷,劳累后加重,泛吐清水,纳谷不思,精神倦怠,形瘦,大便欠成形,日行1~2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

多次查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药用:黄连6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壳10 g、竹茹10 g、炙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炒山药15 g、白豆蔻6 g、生谷芽12 g、炙甘草6 g,每日1剂。

3月16日二诊,患者泛吐清水好转,胃脘不适较前略缓,大便欠成形。

上方加芡实20 g、炮姜炭10 g,继续服7剂复诊,患者自觉症状减半,继守原方服用2周,患者偶感胃脘不适,泛吐清水已止,继续守原法巩固治疗。

2.5气阴两虚
2.5.1 临证资料主症:胃脘隐痛或轻度灼痛,痞满,嘈杂似饥,纳呆,干呕,或口干
口苦,便结形瘦。

舌红或嫩红,苔剥或净,脉细。

治法:平补气阴、和中降逆。

处方:麦门冬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方:麦冬10 g、法半夏10 g、太子参15 g、北沙参10 g、石斛10 g、茯苓10 g、炒竹茹6 g、枳壳10 g、黄连3 g、生姜2片。

方解:麦门冬汤具有清养肺胃、降逆下气之功效,借用于阴虚胃逆最为合宜。

麦冬、半夏养阴不碍胃,降逆不燥土。

甘寒之剂易伤气碍胃,故不用生地、元参,反以北沙参、石斛甘凉而不伤脾之品。

2.5.2 案例资料患者张某,女,21岁,2012年10月01日初诊。

胃脘隐隐不适,嘈杂烧心,口干,大便偏干,夜寐差,舌红,苔少,脉细。

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拟益气养阴,和中降逆。

药用:北沙参15 g、麦冬12 g、法半夏10 g、黄连6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壳10 g、竹茹10 g、芦根20 g、火麻仁15 g、炒酸枣仁20 g,每日1剂。

10月7日二诊,药后夜寐改善,大便正常,胃脘嘈杂,有时痞胀,口干欲饮,舌红,苔少,脉细。

上方加太子参15 g、石斛15 g、佛手10g,再服7剂。

三诊患者胃胀已除,唯晨起胃中不适,口稍干,夜寐已正常,继续守原法。

3讨论
胆瘅既为胆经实火或虚火引胆汁上溢逆胃所致,清胆和胃通降是必然之法。

黄连温胆汤性平而微凉,正是最为适当的代表方剂。

本方对胆瘅各证,均可随证加减使用。

治疗胆瘅需遵循和胃降逆、通降胆胃,但应注意:(1)虚证时需补中寓通,不可壅补,以致甘温、升发太过,反助胆火上逆;(2)治疗上虽以通降胆胃为大法,但需降中有升,不可一味通降,以免消耗正气;(3)本病证初期以胆热犯胃居多,也不宜过用苦寒,以防冰伏郁火,反助胃上逆,故应稍佐辛温之吴茱萸,有利降逆泄浊。

参考文献
[1]陈杨波,陈勇毅.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657-1658
[2]江杨清.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55-961
[3]王常普.黄连温胆汤临证举隅[J].新疆中医药,2015,33(3):83-84
(收稿日期:2016-0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