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信号数字化PCM编码设计宿迁学院孩纸专用

合集下载

夏晓伟

夏晓伟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设计专用纸
№. 1
目录
1 问题定义 ................................................................................................................................ 2 2 可行性研究 ..................................................................................................................... 2 2.1 项目概述 ...................................................................................................................... 2 2.2 可行性分析的前提 ...................................................................................................... 2 2.2.1 项目的目标 ........................................................................................................ 2 2.2.2 项目的环境 ........................................................................................................ 2 2.3.1 方案一 ................................................................................................................ 3 2.3.2 方案二.................................................................................................................3 2.4 所建议的系统 .............................................................................................................. 3 2.4.1 系统说明 ............................................................................................................ 3 2.4.2 高层数据流图设计 ............................................................................................ 3 2.5 经济可行性 .................................................................................................................. 4 2.7 操作可行性 .................................................................................................................. 4 3 需求分析 ................................................................................................................................ 5 3.1 需求概述 ...................................................................................................................... 5 3.2 需求模型 ...................................................................................................................... 5 3.2.1 数据模型 ............................................................................................................ 5 3.2.2 功能模型 ............................................................................................................ 6 3.2.3 行为模型 ............................................................................................................ 6 3.2.4 数据字典 ............................................................................................................ 7 4 总体设计 ................................................................................................................................ 8 4.2 模块详细说明 .............................................................................................................. 9 5 详细设计 .............................................................................................................................. 10 5.1 人机界面设计 ............................................................................................................ 10 6.1 白盒测试 .................................................................................................................... 17 6.2 黑盒测试 .................................................................................................................... 18 7 结论 ...................................................................................................................................... 19 8 参考文献................................................................................................................................19

系统视角下“虚拟仪器及应用”课程PO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系统视角下“虚拟仪器及应用”课程PO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系统视角下“虚拟仪器及应用”课程POPBL 教学模式的构建朱慧博,石鲁生,张乾燕(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在“虚拟仪器及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法忽略了仪器设计的本质,教学双方都存在惰性,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协作能力不强,运用系统视角分析课程特点,融入POPBL 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实践情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系统;虚拟仪器及应用;POPBL ;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9)01-0005-04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

[1]这个定义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合作用,指出了系统的三个特性:整体性、多元性和相关性。

[2]教学过程同时具备系统的三大特性,因此可以看成是一个教学系统,而该系统的功能则是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和教师素质的发展。

POPBL(problem-oriented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3]“虚拟仪器及应用”课程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应用时需要融合传感器、计算机、信号处理等技术。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按章节顺序讲解,教学过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仪器设计的本质和虚拟仪器设计的系统性。

一味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不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协作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对于教师来说,缺少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力的动力,长期惰性于照本宣科。

为适应教学系统的一般规律,改进“虚拟仪器及应用”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系统规律并融入POPBL 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一、“虚拟仪器及应用”教学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

任意一种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有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是教育者的施教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两者间的联结和统一。

浙教版2023四年级下信息科技第4课《声音编码》教学设计

浙教版2023四年级下信息科技第4课《声音编码》教学设计

第 4 课《声音编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下册第 4 课《声音编码》,是第一单元《数字世界》的第4 课,属于数据与编码模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数字化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字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理解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应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为第二单元《解码与校验》学习奠定编码的知识基础。

本课《声音编码》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活动感受声音数字化的过程,了解声音编码的简单原理,通过体验与观看微课,感受数字音频的应用。

【教学目标】1. 通过采集声音,体验声音数字化的过程。

2. 通过实践探究声音编码的简单原理。

3. 通过体验感受数字音频的应用。

重点: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体验不同的编码产生的音频文件是不同的,发现文件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经过四年级上册和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编码应用有了一些经验和基础,但声音编码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支撑,所以本课使用了Goldwave 和格式工厂,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声音数字化的过程,更直观形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体验、操作、应用中渗透原理,给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感受到声音编码的乐趣和数字音频的意义。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机房资源准备:课件、Goldwave 软件、格式工厂、问卷星、小爱同学、手机(三)编码通过观看微课、保存不 51、播放微课,了解声音编码,知道不同的的编码方式,会形成不同格式的音频文件2、将录制的音频文件保存为不同的音频文件格式,比较不同格式音频文件在存储容量大小上有何差异3、总结未压缩、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小结:声音数字化需要经历、、—三个过程1、观看微课2、将音频文件保存为不同的音频文件格式,感受其区别同文件格式的音频,感受不同编码下不同文件格式音频的区别建构二:数字音频的格式实验二:利用格式工厂,转换音频文件格式小结:不同的场合,人们对声音的需求不同,有的场合对音质要求高,有的场合对传输速度要求高,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转换成不同类型的文件打开格式工厂,对音频文件进行转换拓展体验格式工厂音频转化过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音频格式转化问题,同时也感受不同音频格式的区别6体验应用,拓展延伸1、现场演示体验(1)微信电话交流(延伸:钉钉、QQ等)(2)移动支付语音播报(3)地图语音导航(4)与小爱同学互动2、生活中应用场景交流1、体验数字音频的应用2、师生交流将学习的知识联系生活,通过现场展示、体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数字音频在生活中的应用,6。

基于simulink的A律13折线量化编码性能仿真

基于simulink的A律13折线量化编码性能仿真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名称:专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基于Simulink的A律13折线量化编码性能仿真学院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00421学号:10042134 姓名:吴涌涛评分:教师:程宜凡20 13 年7 月 2 日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20 12-20 13 学年第 2 学期第17 周-19 周题目基于Matlab的A律13折量化编码性能仿真研究内容及要求设计内容:通过脚本编程或者Simulink实现A律13折量化编码性能仿真。

设计要求:1、以一正弦信号作为输入信号,用示波器模块观察A律13折量化编码后的信号,与量化前的信号进行对比;2、仿真A律13折量化误差,对理论推导进行验证。

进度安排17周:相关资料收集,方案比较与选择。

18周:编写脚本,建立Simulink 仿真系统,系统调试。

19周:设计结果验收,报告初稿的撰写。

学生姓名:吴涌涛指导时间指导地点:E楼607 室任务下达20 13 年 6 月19任务完成20 13 年7 月 3 日日考核方式 1.评阅□ 2.答辩□ 3.实际操作□ 4.其它□指导教师程宜凡系(部)主任付崇芳注:1、此表一组一表二份,课程设计小组组长一份;任课教师授课时自带一份备查。

2、课程设计结束后与“课程设计小结”、“学生成绩单”一并交院教务存档。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模拟通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通过对模拟信号抽样,量化,编码完成A/D转换,而抽样信号的量化方法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两种,在通信中,电话信号的非均匀量化可以有效地改善其信号量噪比,ITU对电话信号制定了具有对数特性的非均匀量化标准建议,A律13折线法和μ律15折线法,在我国通常采用13折线法。

本次试验通过MATLAB中的simulink对A律13折线编码过程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比较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的输出量化电平以及量化误差等几个方面,理解非均匀量化和均匀量化的不同特性区别。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

PCM/ADPCM 编译码实验报告111180147 通信工程 王雨一、实验目的1、了解语音编码的原理,验证PCM/ADPCM 编译码原理;2、比较A 律和μ律编码,掌握两者的编码特点;3、对比PCM 和ADPCM 编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实验仪器1、JH5001(Ⅲ)通信原理基础实验箱一台2、双踪示波器一台3、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三、实验原理实际语音通话中通过将语音信号抽样、量化、编码之后再通过信道传输。

本实验利用MC145540 集成电路完成PCM/ADPCM 编译码功能,通过对试验箱上各点波形的观测,对比PCM 和ADPCM 两者在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时钟等方面的区别。

实验电路框如下图所示:收PCM 码字U502PCM 编译码器发PCM 码字至用户接口8KHz 同步256KHz 时钟图1PCM 模块电路组成框图跳线器K501测试信号至用户接口TP504TP505TP506TP502TP501TP503跳线器LOOPADPCM2MUXK504-+K502T N ······-+K503T N ······NT实验中将不同开关置于不同位置、示波器探头测量不同测试点以得到不同观测波形,对这些波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相应结论。

四、实验内容及分析1.准备工作:加电后,将复接解复接模块中的跳线开关KB03置于左端PCM编码位置,此时MC145540工作在PCM编码状态。

将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右边。

2.PCM/ADPCM编码信号输出时钟和抽样时钟信号观测a、输出时钟和抽样时钟即帧同步时隙信号观测: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输出时钟信号(TP503),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

测量、分析和掌握PCM编码抽样时钟信号与输出时钟的频率、占空比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等。

音频信号数字化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音频信号数字化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音频信号数字化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实现尹华山;孙立【摘要】基于当前我国高校数字电路基础教学用实验仪器的薄弱环节,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此而研制出一套涵盖了数字电路基础中诸多知识的实验系统.系统从功能上可分为音频信号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其中的逻辑控制部分通过Verilog语言编程实现,前者包括A/D采样转换、频率检测、8B/10B编码、BCD码制转换及液晶显示控制;后者包括8B/10B解码,D/A转换等.同时,接收端还将采集的数据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将记录的数据用描点法还原波形,进行信号分析.【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3(021)021【总页数】3页(P164-166)【关键词】音频通信;数字信号;FPGA;Verilog语言;BCD码转换;逻辑分析【作者】尹华山;孙立【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81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将数字电路技术推向一个新纪元,而在微电子领域中,可编程逻辑又担任着重要角色。

如今,几乎所有的数字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可编程逻辑技术(PLD)。

基于PLD技术的重要性,有必要在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的课程实践环节引入更多与之相关实验教学。

考虑到在当代通信领域,信号基本都以数字形式进行处理,若将通信与PLD技术相结合设计一套数字电路实验教学设备,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案。

1 仪器的基本构架本实验仪以音频信号数字化光纤通信作为演变处理与测试内容,囊括了数字电路技术的A/D与D/A转换技术、串化解串技术、编解码技术、数字信号传输以及PLD 技术。

从功能上划分,系统包括音频发生电路,抗混叠滤波电路,FPGA控制电路,串化/解串电路,电/光与光/电转化模块及音频功放模块等,如图1所示。

图1 音频信号传输系统构架图Fig.1 Audio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frame diagram该系统的FPGA控制芯片采用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芯片EP1C6T144C8,用Verilog语言编写[1-2]。

卷积码编译码开题报告

卷积码编译码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卷积码编码与译码算法的仿真研究院系名称: 电子信息学院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0年4月1课题背景及意义通信的目的是要把对方不知道的消息及时可靠地传送给对方。

这就要求一个通信系统传输消息必须可靠和快速。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可靠与快速往往是一对矛盾, 若要求快速,则必然使得每个数据码元所占的时间缩短、波形变窄、能量减少, 从而在受到干扰后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增加, 传送消息的可靠性减低。

若要求可靠, 则使得传送消息的速率变慢。

因此, 如何合理地解决可靠性与速度这一对矛盾, 是正确设计一个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现代通信的发展, 在高速信息传输和高可靠性传输成为信息传输的两个主要方面中, 可靠性尤其重要.因为信道状况的恶劣, 信号不可避免会受到干扰而出错.为实现可靠性通信, 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增加发送信号的功率, 提高接收端的信号噪声比;另一种是采用编码的方法对信道差错进行控制。

前者常常受条件限制, 不是所有情况都能采用。

例如卫星通信系统以很远的距离传送数据, 由于衰落、噪声和干扰等的影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将产生严重的畸变。

如果要求信号具有尽可能大的能量, 卫星体积和载重就大大增加, 会使成本相对于原来大大增加, 所以不可能给信号提供太大的能量, 建立在香浓基础上的编码理论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使得成本降低, 实用性增强。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Claude E。

Shannon在贝尔技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这是一篇关于现代信息理论的奠基性论文,它的发表标志着信息与编码理论这一学科的创立。

Claude E.Shannon在该文中指出,任一通信信道都有一个参数,称之为信道容量C,如果通信系统所要求的传输速率R小于C,则存在一种编码方法,当码长n充分长并应用最大似然译码时,系统的错误概率可以达到任意的小.这就是著名的信道编码理论。

用于盲人数字化阅读的指套式全锁止盲文显示装置

用于盲人数字化阅读的指套式全锁止盲文显示装置

收稿日期:2023-1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0316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BK20200823);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2_0351,KYCX22_1202,SJCX22_0348)引用格式:张运杰,陈大鹏,陈旭,等.用于盲人数字化阅读的指套式全锁止盲文显示装置[J].测控技术,2024,43(4):35-43.ZHANGYJ,CHENDP,CHENX,etal.Fingertip TypeFullyLockedBrailleDisplayDeviceforBlindPeople’sDigitalReading[J].Measurement&ControlTechnology,2024,43(4):35-43.用于盲人数字化阅读的指套式全锁止盲文显示装置张运杰1,2,陈大鹏1,2,3,陈 旭1,2,3,方映平1,2,陈 庚1,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2.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44;3.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 210044)摘要:由于视力存在障碍且缺乏社会关注,盲人的阅读便利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针对已有盲文显示装置存在的锁止力小、能耗大等问题,开发了一种用于盲人数字化阅读的指套式全锁止盲文显示装置,并通过理论推导、有限元分析对其进行仿真和优化。

该装置中的盲文点执行器依靠横梁结构进行全锁止,能够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反馈力,提高了盲文点识别的准确率和阅读效率。

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盲文点执行器平均上弹力为101.67mN,锁止力为5N以上,平均刷新频率为17.7Hz,符合设计要求。

用户实验结果表明,识别盲文点平均准确率达到94%,且用户主观评价较高。

可以看出,该装置可以提高盲人数字化阅读水平,并为盲人便携地阅读数字文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

关键词:盲文显示装置;盲人数字化阅读;指套式装置;全锁止功能;电磁驱动中图分类号:TH7;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829(2024)04-0035-09doi:10.19708/j.ckjs.2024.02.210Fingertip TypeFullyLockedBrailleDisplayDeviceforBlindPeople sDigitalReadingZHANGYunjie1牞2牞CHENDapeng1牞2牞3 牞CHENXu1牞2牞3牞FANGYingping1牞2牞CHENGeng1牞2牗1.SchoolofAutomation牞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牞Nanjing210044牞China牷2.JiangsuProvince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IntelligentMeteorologicalExplorationRobot牗C IMER牘牞Nanjing210044牞China牷3.Jiangsu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AtmosphericEnvironmentandEquipmentTechnology牗CICAEET牘牞Nanjing210044牞China牘Abstract牶Theproblemofreadingaccessibilityforblindpeoplehasnotbeenwellsolvedduetothevisualim pairmentandlackofsocialattention.InviewofheproblemsoflowlockingforceandhighenergyconsumptionofexistingBrailledisplaydevices牞afingertip typefullylockedBrailledisplaydeviceisdevelopedforblindpeople sdigitalreading牞anditissimulatedandoptimizedthroughtheoreticalderivationandfiniteelementa nalysis.TheBrailledotactuatorofthisdevicereliesonthecrossbeamstructureforfulllocking牞whichcanpro videsufficientfeedbackforcefortheusersandimprovetheaccuracyofBrailledotrecognitionandreadingeffi ciency.TheperformancetestresultsshowthattheaverageupperspringforceoftheBrailledotactuatoris101.67mN牞thelockingforceismorethan5N牞andtheaveragerefreshfrequencyis17.7Hz牞whichmeetsthede signrequirements.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theaverageaccuracyofBrailledotsrecognitionis94%牞andthesubjectiveevaluationishigh.Itcanbeseenthatthedevicecanimprovethelevelofblindpeople sdigitalreading牞andprovideagoodwayfortheblindpeopletoreaddigitaltextportable.Keywords牶Brailledisplaydevice牷digitalreadingfortheblindpeople牷fingertipdevice牷fulllockingfunction牷electromagneticdrive 盲人或视障者是视力完全丧失或受到严重损伤的一类残疾人。

基于system_View_的PCM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毕业设计

基于system_View_的PCM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毕业设计

1 引言在通信原理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致力于通信理论及原理的学习,而晦涩的理论知识给学习通信原理带来了不便,再加上现有的硬件条件又不能满足每一个通信系统的具体设计,所以很有必要通过另外的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

借助于System View软件,可以形象、直观、方便地进行通信系统仿真设计与仿真分析。

引入System View仿真实现PCM通信系统,将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

加深对通信系统的理解。

通过运用System View可以构造各种复杂的数字、模拟、数模混合系统以及各种速率的通信系统。

System View主要用于电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利用System View 软件,仿真通信系统,可以进一步加深了对通信原理的更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System View具有良好的交互的界面,通过打开其分析窗口和示波器模拟等方法,它能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具体的的仿真过程,其可以实现复杂的模拟、数字及数模混合电路及各种速率系统,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基本库图示和专业库图示。

System View是基于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用来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的可视化软件工具,它使用功能模块去描述程序,不需要与复杂的程序语言打交道,也不用写一句代码就可以完成各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快速地、有效的建立和修改系统、进行访问与参数的调整,方便地加入注释。

用户在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时,仅仅只需要从System view配置的图示库中调出有关图示并进行所要求的参数设置,完成图示间的各项连线,然后运行仿真操作,System View最终以时域波形、眼图、功率谱等形式给出系统的仿真分析的详细结果。

每个模块对用户而言都是非常透明的,System view的各个模块在运行时是事件是如何驱动,时间是如何采样,如何执行等细节性问题,用户可以不去关心,用户只须知道各个模块的输入、输出以及模块的具体功能,而不需要考虑模块内部是怎么实现的如何运行的,于是留给用户的事情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模块来建立所需要的模型以完成自己的仿真设计任务;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独特的特点,所以System View被广泛的应用在通信的设计与仿真中,通过相应的设计与仿真将展示PCM通信系统实现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过程,并对仿真结果加以进行分析。

《第4课声音编码》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下册

《第4课声音编码》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下册

《声音编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声音编码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理解声音编码的原理,熟悉声音文件的处理和转换过程,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声音编码任务。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教材或网络资源,了解声音编码的基本概念、声音文件的格式以及不同编码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 软件操作练习:学生需使用指定的音频处理软件,如“Audacity”或“GoldWave”,进行基本的音频操作练习,包括音频文件的打开、编辑、保存等。

3. 声音编码实践:学生需选择一段音频文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编码转换,如将WAV格式转换为MP3格式,并掌握转换过程中的参数设置。

4. 创意制作:学生可自行录制一段声音,并对其进行编辑和编码,制作成个人专属的音频作品。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或网络资源,并做好笔记,确保理解声音编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软件操作练习部分:学生需熟练掌握音频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录音、剪辑、保存等,并尝试进行复杂的操作如混音、降噪等。

3. 声音编码实践部分:学生需选择一段清晰的音频文件进行编码转换,转换过程中需注意参数的设置,确保转换后的音频质量。

同时,学生需记录下转换前后的文件大小、音质等变化。

4. 创意制作部分:学生录制的音频作品应具有创意性和实用性,可以是歌曲、故事、朗诵等,并确保作品中的声音清晰、编辑合理。

5.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并附上详细的操作步骤说明和作品介绍。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声音编码实践成果以及创意制作的质量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的准确性、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

3. 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成绩,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意见。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仿真实验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仿真实验

实验三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仿真一、实验目的1、 掌握PCM 的编码原理。

2、 掌握PCM 编码信号的压缩与扩张的实现方式二、实验内容1、 设计一个PCM 调制系统的仿真模型2、 采用信号的压缩与扩张方式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三、基本原理在现代通信系统中,以PCM (脉冲编码调制)为代表的编码调制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传输中,所谓脉冲编码调制,就是将模拟信号的抽样量化值变换成代码,其编码方式如下图所示: m (t ) 抽样量化 信道低通滤波 m s (t ) m sq (t ) 噪声 编码 译码 m sq (t )m ‘s (t )PCM 编码经过抽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编码。

为了便于用数字电路实现,其量化电平数一般为2的整数次幂,这样可以将模拟信号量化为二进制编码形式。

其量化方式可分为两种:均匀量化编码:常用二进制编码,主要有自然二进码和折叠二进码两种。

非均匀量化编码:常用13折线编码,它用8位折叠二进码来表示输入信号的抽样量化值,第一位表示量化值的极性,第二至第四位(段落码)的8种可能状态分别代表8个段落的起始电平,其它4位码(段内码)的16种状态用来分别代表每一段落的16个均匀划分的量化级。

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信号压缩与扩张技术来实现非均匀量化,就是在保持信号固有的动态范围的前提下,在量化前将小信号放大,而将大信号进行压缩。

采用信号压缩后,用8位编码就可以表示均匀量化11位编码是才能表示的动态范围,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校信号编码时的信噪比。

四、实验步骤在SystemVue 系统仿真软件中,系统提供了A 律和μ律两种标准的压缩气和扩张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其中一种进行仿真实验。

1、设置一个均值为0,标准差为0.5的具有高斯分布的随机信号作为仿真用的模拟信号源。

2、在信号源的后方放置一个巴特沃思低通滤波器,设置其截止频率为10Hz,滤除高频分量。

3、在滤波器右侧放置一个A律13折线的压缩器(在通信库的Processors标签下),对信号进行压缩,并设定最大输入为1v。

通信编译码实验报告(3篇)

通信编译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编译码的基本原理,包括编码、解码和传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2. 掌握PCM、HDB3等常用编译码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3. 熟悉通信编译码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二、实验器材1. 双踪示波器一台2. 通信原理型实验箱一台3. M3:PCM与ADPCM编译码模块和M6数字信号源模块4. 麦克风和扬声器一套三、实验原理1. 编码原理: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编码。

常见的编码方法有PCM、HDB3等。

(1)PCM编码:PCM(脉冲编码调制)是一种常用的数字编码方法,其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2)HDB3编码:HDB3(高密度双极性三电平)编码是一种数字基带信号,它是在AMI(非归零码)编码的基础上,引入破坏性偶极性和倒极性变换,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连续的零电平,从而提高传输质量。

2. 解码原理:将数字信号恢复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解码。

解码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反,主要包括反量化、反采样和低通滤波等步骤。

四、实验步骤1. 连线:根据实验要求,连接双踪示波器、通信原理型实验箱、PCM与ADPCM编译码模块、数字信号源模块、麦克风和扬声器。

2. 设置实验参数:打开实验箱电源,设置PCM与ADPCM编译码模块的参数,包括采样频率、量化位数等。

3. 观察PCM编码输出信号:用示波器观察STA、STB,将其幅度调至2V。

观察PCM编码输出信号,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

4. 观察HDB3编码输出信号: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码输出信号,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

5. 观察解码输出信号:观察解码后的模拟信号,分析其恢复效果。

6. 比较不同编码方法的性能:分析PCM编码和HDB3编码的优缺点,比较它们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PCM编码输出信号为离散的数字信号,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2. 观察到HDB3编码输出信号为非归零码,具有较好的传输质量。

苏科版2023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感知媒体编码》教案

苏科版2023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感知媒体编码》教案
2、数码相机中的照片怎样复制到计算机中?
3、没有连接线怎么办?
(2)用计算机当“中转站”,可以分享数字资源文件。
(3)没有连接线时可以使用存储卡读卡器或者使用无线传输。
三、学一学
1、数字设备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形成各类媒体文件。采集到的媒体文件可以复制到计算机中。
(1)采集数字资源:
采集数字资源根据需采集资源的类型,可以选用适合的数字设备,不同设备采集资源的速度和质量也不一样。
同桌要将美术课上的纸质画作转换成数字图像,你会推荐他用哪种数字设备来完成采集?
我会推荐他使用数码相机或者智能手机来完成采集。这两种设备都能够以高分辨率拍摄画作,并且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将纸质作品转化为数字图像。
数字设备中的资源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复制到计算机中。通过网络的转存,还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
3、掌握数字设备资源共享的方法。
4、牢记数字设备的媒体文件形式。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1、请尝试将视频转换成音频MP3格式,并上传到学习平台。
布置作业
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书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应用场合
1

有线连接
班队课
2

无线连接
班级活动
3

USB连接
老师教学
明确学习主题。
讨论数字设备是如何采集资源的?
学习采集信息。
动手完成实践作业。
学习相关小知识内容。
完成思制歌曲并上传到学习平台。
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初步思考课堂任务,了解本课知识内容。
引导学生明确采集数字资源的方式和媒体种类。
(2)接好后,你可以在“开始”菜单,“附件”中“娱乐”项打开录音机。

通原课题研究

通原课题研究

基于MATLAB 的PCM 编译码仿真实现摘要:数字脉冲编码调制是目前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本方法,将时间离散的抽样值序列经量化、编码变换为数字二进制序列。

本次实验主要针对13折线法与A 律PCM 的编码过程及其比较,用MATLAB 软件平台实现。

重点在于理解PCM 编码过程的原理和过过程,要分析、掌握仿真的过程、结果。

1、A 律压缩特性分析: ⎪⎩⎪⎨⎧≤<++≤≤+=11ln 1)ln(110ln 1)(x AAAx A x AAx x y2、A 律13折线压缩特性分析:要求编写实现对输入的序列x 进行A 律13折线的压缩。

3、在此过程中并能掌握任意长度二进制编码方法。

实现报告小结其实相当于将以前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不过可 能是当时的学的不是很用心,现在再重新的基础此编码语言的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基 本能掌握一点编码方法,通过对MATLAB 软件的学习,提高自己对此语言的兴趣。

并会利用以后的时间好好学习此知识。

1 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MATLAB 软件的使用。

2、能够掌握13折线与A 律的区别,着重于斜率的分析。

3、能够掌握13折线的PCM 编码的原理与过程。

4、对设计项目进行调试,对译码器进行仿真。

5、分析与比较A 律和13折线编码的不同之处及其实验结果的区别。

2 课程设计背景1、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13折线的过程,以及压扩特性,分析课本中6—12的13折线图,进行上机实验。

2、区别A 律与13折线法的区别成为必要。

3、用程序的思想来实现PCM 的编码,有助于立理解PCM 编码的原理以及编码的码位安排方法。

3课程设计步骤先学习课本中的关于13折线与PCM 折线法与PCM 相关知识掌 握原理以及方法进行MATLAB 软件编程,调试程序,修改错误,用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结果,分析并理解掌。

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解决问题。

在掌握此知识的基础上,再继续编码任意长度二进制的代码编写,一步一步深入其中,最终实现PCM 编码。

用Multisim设计调频发射机(发射系统)

用Multisim设计调频发射机(发射系统)

用Multisim设计调频发射机目录摘要一.设计要求 (2)二.设计的作用、目的 (3)三.设计的具体实现 (3)1.系统概述 (3)2.单元电路设计、仿真与分析 (4)2.1振荡级 (4)2.1.1调频波的产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振荡电路的选择2.1.3 参数的计算2.2缓冲级 (6)2.2.1 元器件的选择及参数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功率输出级 (10)2.3.1 元器件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调频发射机总原理电路图 (10)三四.Multisim的相关介绍五.心得体会及建议 (12)六.附录 (13)七.参考文献 (15)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报告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调频发射机也在快速发展,并且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用于演讲、教学、玩具、防盗监控等诸多领域。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无线电发射机可以把需要传播出的信息发射出去,接收者可以通过特制的接收机接受信息,最普通的模式是: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发射机发射出广播,收听者通过收音机即可接收到电台广播。

本设计为一简单功能的调频发射机,通过该发射机可以把声音转换为无线电信号发射出去,该信号频率可调,通过普通收音机接收,只要在频率适合时即可收到发射器发送出的无线电信号,并通过扬声器转换出声音。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小功率调频发射机工作原理和非线性电子线路的进一步理解。

学会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要求设计一个调频发射机,通过该发射机可以把声音转换为无线电信号发射出去,该信号频率可调,通过普通收音机接收,只要在频率适合时即可收到发射机发送出的无线电信号。

(1).确定电路形式,选择各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2).输入信号能够通过电路进行稳定,调频等;(3).输出为足够大的高频功率,使其能够发射;(4).根据上述要求选定设计方案,画出该系统的系统框图,写出详细的设计过程并利用Multisim软件画出一套完整的设计电路图;(5).列出所有的元件清单并写出参考书目。

基于LABVIEW的PCM编译码系统仿

基于LABVIEW的PCM编译码系统仿

收 稿 日期 :0 10 .8 2 1-91
作者简介 : 富春( 9 1) 男 , 郝 16 . , 吉林省 吉林 市人 , 吉林化工学 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 电信方面 的研究
8 0
吉 林




学 报
2 1 正 01
每 一段 内均匀 分为 1 量化 间隔 , 6个 因段 落长
度不同, 故不同段落间的量化间隔是非均匀. 段落
e : 8 ; 4 ,- : : 墨 1。z; 2: ・ : Ⅲ 4 =2z 8一 br : 3t5; 4 ; e k : 1 : w譬 4= -  ̄ =
c・j 5 : =2s8 : =l : 8 : r t・ : t t = 6 w= b k
e・ : t =:3b ; :: iti :: ; ・ T 1 耋4: r : ;= ::; 2:k # t2 : 甚0 6 : ・ w ・
2. PCM 编 码 3
段 落码 . 18 v 中进 一 步 判 断 量化 值 是 0—1 在 2 .i 6
之间 , 1 3 或 6~ 2之 间 , 3 或 2~6 4之 间 , 6 —2 或 418
按逐 次 比较 法实 现 量 化 电平 的 A律 1 线 3折
编码 . C 编码 的后 面 板 , 图 5所 示 . 中与 0 PM 如 图
12 0 4之 间 , 12 或 0 4~24 0 8之 间 进 而 输 出相 应 的
较确定相应 的位置 , 而用索引数组输 出相应的 进 段 内码 . 化 电 平 数 组取 值 “ 量 0~24 ” 18个 08 中 2 量 化级 一维 数组 , 内码 数组 是从 “001 ” 段 00 ・1 其 1 1
黪 《

关于FM调频的研究报告

关于FM调频的研究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原理关于FM调频的研究报告第八组:韦昉、贾宗林、吴亮、石旭、魏超、杨士媛、李晗、李彦波目录一、FM简介 (3)1.1Frequency Modulation (3)1.2合成技术 (3)1.3基本原理 (3)1.4频谱计算 (3)1.5复合频率调制 (4)二、调频技术 (5)2.1简介 (5)2.2调频技术基础 (5)2.3立体声调频——多路信号 (9)2.4噪声消除技术 (12)2.5Si4700/01 调频调谐器 (13)三、System view仿真 (14)3.1窄带调频的基本原理 (14)3.2解调原理 (15)3.3System View仿真过程 (17)四、基于Multisim的FM调频与鉴频电路设计与仿真 (19)4.1课程设计的研究基础 (19)4.2方案论证及实现 (20)4.3调频基本原理 (20)4.4实验结果与分析 (24)五、FM调频技术的应用 (26)5.1FM无线调频系统 (26)5.2FM收音机 (31)5.3FM调频发射器 (36)5.4FM无线话筒 (41)六、参考文献 (51)一、FM简介1.1Frequency Modulation我们习惯上用FM来指一般的调频广播(76-108MHz,在我国为87.5-108MHz、日本为76-90MHz),事实上FM也是一种调制方式,即使在短波范围内的27-30MHz之间,作为业余电台、太空、人造卫星通讯应用的波段,也有采用调频(FM)方式的。

FM radio即为调频收音机。

1.2合成技术频率调制(FM)在电子音乐合成技术中,是最有效的合成技术之一,它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翰.卓宁(JohnChowning)博士提出。

20世纪60年代,卓宁在斯坦福大学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颤音,他发现当调制信号的频率增加并超过某个点的时候,颤音效果就在调制过的声音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声音。

南邮虚拟仪器课程设计

南邮虚拟仪器课程设计

南邮虚拟仪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虚拟仪器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工程测试中的应用。

2. 学生掌握虚拟仪器的设计流程,包括硬件选择、软件配置和数据采集分析。

3. 学生能够描述至少三种常用的虚拟仪器模块功能及其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虚拟仪器知识,设计简单的数据采集系统。

2. 学生能够操作相关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虚拟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虚拟仪器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虚拟仪器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增强其专业认同感。

本课程针对南邮学生特点,结合虚拟仪器课程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虚拟仪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续相关课程及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虚拟仪器概述:介绍虚拟仪器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特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2. 虚拟仪器原理:讲解虚拟仪器的硬件组成、软件架构及工作原理,重点阐述数据采集、处理和显示的过程。

3. 虚拟仪器设计流程:详细讲解虚拟仪器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硬件选择、软件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4. 常用虚拟仪器模块:介绍至少三种常用的虚拟仪器模块(如DAQ模块、信号发生器模块、数字万用表模块等)的功能、操作及应用案例。

5. 虚拟仪器软件:讲解虚拟仪器软件(如LabVIEW、MATLAB等)的基本操作、编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6.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虚拟仪器的设计、搭建和调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安排,具体如下:第1章 虚拟仪器概述第2章 虚拟仪器原理第3章 虚拟仪器设计流程第4章 常用虚拟仪器模块第5章 虚拟仪器软件第6章 实践操作课程进度安排合理,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通信系统原理》系部:三系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成绩:指导教师:开课时间:学年 1 学期一.设计题目: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二.主要内容:a.熟悉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处理步骤:抽样、量化、编码;b.模拟信号的抽样过程,理解抽样频率的变化对抽样信号的影响;c.用MATLAB或其它EDA工具软件对PCM编码进行使用A律和μ律的压缩和扩张进行软件仿真;d.PCM的8位编码C1C2C3C4C5C6C7C8e.仿真实现增量调制的过程和并理解噪声产生的原理。

三.具体要求1.课程设计的内容独立自主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排版整洁美观;2.设计选用的语言不限,推荐使用MATLAB、C均可,编写出的程序,必须有详细的注释说明;四.进度安排18周的时间安排:星期一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和软件,思考总体设计方案星期二熟悉软件的编程环境星期三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与设计星期四各部分的具体实现(程序调试并程序注释)星期五整理完成设计报告的电子版,并答辩上交的材料:包含三样:(课程设计的电子稿、打印稿、程序)五.成绩评定考核方法:现场验收(占50%),课程设计报告(占50%)。

考核内容: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平时表现等)、方案合理性、程序编制质量、演示效果、设计报告质量。

成绩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特别说明:(1)如发现抄袭,按照不及格处理。

(2)材料不齐的,考核等级降一级。

电子稿件以文件夹的形式上交的文件夹的命名为:(学号的最后两位+姓名)模拟信号数字化PCM 编码设计1、基本原理:本设计主要会用到的知识通信原理中的脉冲编码调制(PCM )。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做量化、编码、信道传输、译码四部分PCM 系统的原理:脉码调制—将模拟调制信号的采样值变换为脉冲码组。

PCM 编码包括如三个过程。

抽样: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时间离散的样本脉冲序列。

量化:将离散时间连续幅度的抽样信号转换成为离散时间离散幅度的数字信号。

编码:用一定位数的脉冲码组表示量化采样值。

译码:把编码后的码流在通过信道传输后得到的码流译成离散时间连续幅度的信号。

其系统框图如下:图1-1 PCM 系统原理图 (一) 量化信噪比 设压缩曲线则:噪声功率 信号功率量化信噪比上式表明:压缩特性为对数特性时,量化器的信噪比始终保持常数,与输入信号的幅度无关,实现了最佳非均匀量化。

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对数压缩特性:A律和μ律。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A律13折线。

(二)A律13折线的原理1,A律对数A=87.6。

图1-2为13折线特性表1-1列出了13折线时的x 值与计算x 值的比较。

表 1-1表1中第二行的x 值是根据6.87=A 时计算得到的,第三行的x 值是13折线分段时的值。

可见,13折线各段落的分界点与6.87=A 曲线十分逼近,同时x 按2的幂次分割有利于数字化图中只有正幅度部分,共7折线,负幅度部分也有7折线。

但正负部分第一段折线斜率相等,为同一折线,共13折线。

采用13折线近似后,加入正弦信号,通过测试,其量化信噪比与输入幅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1-3 正弦输入SNR 曲线(13折线近似)如图所示:采用折线近似方式后,加入正弦信号,信噪比的曲线会出现起伏现象,这是因为在每段折线起始部分,量化间隔成倍增加,导致量化噪声增加很快,而信号功率的增加却没有那么快,因而SNR 反而略有下降。

但随信号功率的增加,噪声功率基本保持不变,因此SNR有开始增加。

这样共有6个起伏,7个峰值。

(三)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量化后的信号变换成代码,其相反的过程称为译码。

当然,这里的编码和译码与差错控制编码和译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属于信源编码的范畴。

在现有的编码方法中,若按编码的速度来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低速编码和高速编码。

通信中一般都采用第二类。

编码器的种类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逐次比较型、折叠级联型、混合型。

在逐次比较型编码方式中,无论采用几位码,一般均按极性码、段落码、段内码的顺序排列。

下面结合13折线的量化来加以说明。

在13折线法中,无论输入信号是正是负,均按8段折线(8个段落)进行编码。

若用8位折叠二进制码来表示输入信号的抽样量化值,其中用第一位表示量化值的极性,其余七位(第二位至第八位)则表示抽样量化值的绝对大小。

具体的做法是:用第二至第四位表示段落码,它的8种可能状态来分别代表8个段落的起点电平。

其它四位表示段内码,它的16种可能状态来分别代表每一段落的16个均匀划分的量化级。

这样处理的结果,8个段落被划分成27=128个量化级。

段落码和8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表1-2所示;段内码与16个量化级之间的关系见表1-3。

表1-2段落码表1-3段内码2、仿真程序、程序编制、流程图、仿真结果:(1)整个程序设计流程如图图1-4 程序设计大致流程1)输入要进行编码的正弦信号,因为正弦信号的幅度是变化的所以定义了一个变量用于存放幅度,通过每次的循环来改变幅度。

由于幅度的的值最大为1,因此要对产生的正弦信号进行标准化。

t = 0:0.01:10;m1 = -60:1:0; %输入的正弦信号幅度不同m = 10.^(m1/20);figure(1)for i = 1:length(m)for j = 1:2x1 = m(i)*sin(2*pi*t+2*pi*rand(1));v = 1;x = x1/v;%normalizesxx = floor(x*4096);2)将采样后得到sxx进行A律PCM编码,y = pcm_encode(sxx);pcm_encode函数是按照附表A律PCM编码进行编程的。

在话音信号的数字化同际标准G.7ll中,采用了折叠码编码。

表7—1是G.711建议的语音信号的4律编码规则。

输入的语音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后,每个抽样值编码成8个比特的二进制码组。

量化时,A律中的每个区间义被均勺量化成16个量化电平,其编码规则为:其中:·b0为极性码,b0=0时对应输入为负。

b0=1时对应输入为正。

·b1b2b3为段落码,分别对应x的8个区间;·b4b5b6b7为段内码,对应x区间中的l 6个量化电平值3)将经过PCM编码的信号送入信道题目要求的信道没有误码,所以将编码后的序列送入信道没有什么改变只是传输,没有产生误码。

4)再将经过信道的信号y进行PCM解码y2 = pcm_decode(y,v);pcm_decode函数实际上是pcm_encode的逆过程。

5)画出经过A律PCM编码、译码后得到的信号波形与未编码的信号波形。

subplot(211)plot(t,x1);title('未编码信号波形'); subplot(212) plot(t,y2)title('编译码后得到的信号波形'); 6)画出不同幅度cA 情况下,PCM 译码后得到的信号量化信噪比曲线。

对于一定cA 的情况下,量化信噪比的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公式 2SSNR σ=(6)得nq(j) = sum((x1-y2).*(x1-y2))/length(x1); sq(j) = mean(y2.^2); snr(j) = (sq(j)/nq(j));snrq(i)=10*log10(mean(snr)); 对于要绘制不同cA 情况下的量化信噪比曲线,只是进行循环,每次循环的cA 从而得到不同的量化信噪比。

循环结束后,绘出量化信噪比曲线。

plot(m1,snrq);axis([-60 0 0 60]);title('xulie 的量化信噪比') grid;下图为simulink 搭建的PCM 编码器框图:图1-5所示测试模型和仿真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以Saturation 作为限幅器,,将输入信号幅度值限制在PCM 编码的定义范围内,Relay 模块的门限设置为0,其输出既可作为PCM 编码出去的最高位——极性码。

阳值取绝对值后,以Look-Up Table 模块进行13折线压缩,并用增益模块将样值范围放大到0~127,然后用间距为1的Quantizer 进行四舍五入的取整,最后将整数编码为7位二进制序列,作为PCM 编码的低7位。

3、结论及其分析1、未编码的信号与经过PCM编码,PCM解码后的信号波形对比如下图图1-6 A律PCM编码译码后波形与输入波形图1-7 A律PCM编码译码后波形与输入波形的对比示意图由图1-6可知,从图中看出图中两个信号波形几乎一样,说明未编码的信号与把信号经过PCM编码、译码后得到的信号是一样的。

与理论上经过编译码后得到的波形与原信号的应该是相同的一致。

图1-6是截取两个信号并将其放大得到的,从图1-6中可以看出两个波形大致一样,但是经编码译码后得到的信号没有未编码信号的波形光滑。

同时波形上也有一些细小的区别。

2、PCM译码后的量化信噪比图1-8 未编码的正弦信号经A律PCM编译码后的量化信噪比st =128将图1-8的量化信噪比与原理中的图3对比,发现两个图形大致一样,图8中的曲线也有6个起伏,7个波峰,说明程序得到的量化信噪比曲线是正确的。

因为题目中是对正弦信号进行A律PCM编码、译码后得到的量化信噪比曲线。

而在原理部分图3正是加入正弦信号,通过A律13折线近似后得到的SNR曲线。

出现这样曲线是因为在每段折线起始部分,量化间隔成倍增加,量化噪声功率增加很快,而信号功率并没有很快增加,造成量化信噪比有所下降。

但虽图1-6与图1-3的波形基本吻合,却存在一定的不同。

曲线的起伏和波峰没有理论上的曲线的起伏明显。

4、心得体会一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单独设计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在此感谢我们的吴琼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设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

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

同时感谢对我帮助过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