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浓缩版笔记(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历史考纲浓缩笔记(考前狂背)
中国古代史
1北京人,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火;
2半坡人,黄河流域,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
3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杆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人文始祖——炎黄。
4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服从命令,交纳贡品,随从作战,镇守疆土
5商鞅变法;为了富国强兵,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允许土地私有,鼓励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建立县制。
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统一六国。
6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货币——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7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监察地方;统一五铢钱;董仲舒建议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8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促进我国西部地
区的开发和发展;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9三国鼎立:统一北方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1)迁都洛阳。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3)用汉政治制、学汉礼。
促进民族融合。
11贞观之治:(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2)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免赋税、徭役。
(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的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
12科举制: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正式创进士科;唐朝完善。
以才华为标准,相对公平,促进文化发展。
13唐朝与吐蕃: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14遣唐使,日本派人到唐朝交流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推动大化改新
15玄奘西行,去天竺学习佛教,写成《大唐西域记》,
16鉴真东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文化。
17宋代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大城市,城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夜市繁华,最早出现纸币
交子。
18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强化君权;
19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皇帝独揽大权,速、密、勤;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20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朝派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友好交流。
戚继光抗倭:
21清朝对西藏治理: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22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23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24青铜器:商朝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5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指南针,北宋发明;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宋代活字
印刷
26四大名著,
中国近代史:
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2《南京条约》(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影响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破坏了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完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5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俄、英、德、日等国拼凑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
(2)严禁中国民众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3)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沿线要地驻兵。
(4)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7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在“自强”口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求富”口号下开办民用工业。
(2) 建立新式海军 (3)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8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洋务运动引
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开
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9知道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
背景: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
兴起:1895年春,康梁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1)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近代工业)。
(3)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北大的前身),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言论自由),废八股。
(4)军事上,训练新式海陆军
变法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仅持续了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启资产阶级思想之蒙);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10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阐述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的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1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结束了清朝统治,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3陈独秀、胡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
位和作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人从1915年起,高举“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 (Science“赛先生”)两面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向尊孔复古逆流作斗争的新文化运动。
(1)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
(4)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14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结果(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卖国贼的
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6)历史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具有划时代意义。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无产阶级)基础。
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经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上)召开。
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确立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人罢工。
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1925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黄埔军校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1)目的: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经过:1926年7月开始;著名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叶挺独立团为国民革
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4)结果:不到半年,革命力量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北洋军阀统治基本瓦解;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革命失败。
17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在江西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有中国特色、正确的革命道路。
19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4年10月从赣南苏区出发;1935年1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6 年10月,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
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3)会议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宣传了党的革命主张。
21九一八”事变
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这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不到半年侵占我国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2西安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意义:标志国共两党十年内战(1927—1936年)基本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3 “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1937年7月7日晚,七七事变,又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
标志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之后,国共合作抗日,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开赴敌后战场,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同抗日。
24日军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首都南京,遇难者30万以上
25血战台儿庄(国民党抗战战例):1938年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
在台儿庄,经过激战,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26百团大战(共产党抗战战例):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递交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台湾经过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27抗战胜利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美、苏联等国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中国人的英勇奋战。
2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1840—1945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
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
(2)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9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成为人民的普遍愿望;蒋介石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935年10月10日。
签订了《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但谈判的焦点是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这两个问题最终未能达成协议。
30中国共产党中央转战陕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进行的重点进攻。
31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3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33渡江战役——决胜阶段。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之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4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届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新中国诞生了。
3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人民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受奴役受压迫的屈辱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
国家的主人。
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的胜利,是中国现
代史的开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三大改造的完成;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7建设成就:
(1)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成就: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一五”计划重大成就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
机床厂)
历史作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8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北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
持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9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
立的标志
目的: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途径:(1)农业: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道路。
(2)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新政策)。
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4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背景: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 大跃进”运动: 1958年,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但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表现:工
业上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农业上盛行“浮夸风”)。
(2)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建立、扩大人民公社,特点:“ 一大二公”(“大”是指规模大,“公”是指公有化程度高)。
3.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
(1)探索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2)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挫伤人民积极性,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41“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危害:极“左”错误思想泛滥;国家政权被削弱;民主与法制被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文化教育事业被摧残,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4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主要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3)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形成: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使我国农业摆脱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44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开始:1980年,设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5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影响深远。
同年,党的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政策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区域自治。
内容:(1)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区有: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内蒙古。
意义:(1)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3)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47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的构想: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①“ 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
②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之一。
③ 有利于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回归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途径(方法):一国两制。
(3)进程:①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
②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收回澳门,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意义:港澳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8台湾海峡两岸的交往:
(1)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两岸民间团体的建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3)“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4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意义(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3.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中心议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3)性质:是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4)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50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美苏争霸等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过程:①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美国
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关系结束,两国关系正常化(从对抗走向合作)。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
(2)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有利于世界和平、进步。
51以我国参与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情况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以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我国在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中国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52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九年义务教育
普及、“科教兴国战略”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1)原子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核技术,打破了帝
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导弹:1964年,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
地地导弹爆炸成功。
(3)人造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
着中国掌握了空间技术。
2.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3.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与科教兴国战略:
(1)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
(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希望工程”是政府普及义务教育的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性事业。
53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
影响
1.衣:改革开放以后,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现个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