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赫晓双学院:数计学院专业:10统计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摘要:诺贝尔走着艰难的成才之路,有着艰苦的创业历程,本着执着的人生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他的人生得以辉煌。

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场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艰难;执着;诺贝尔奖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一、诺贝尔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鼓励他们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最高科学奖。

他的名字和人类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的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文明史册。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黄色炸药及更大威力之炸药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少年自学成才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

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父亲是一个小工厂主,也是一个发明家。

诺贝尔7岁时,父亲的工厂破产,全家移居俄国彼得堡。

身居异国他乡,他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没有进学校读书。

年龄稍大,父亲就让他去各地旅行,访求名师指导。

诺贝尔曾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学习。

他勤奋好学,18 岁时,在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修养。

同时精通多国语言。

由于勤奋好学,他19 岁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时,技术上就已崭露头角。

2、承父志不畏艰险
诺贝尔的父亲曾试验过炸药,受父亲的影呐,诺贝尔从小就对研究炸药怀有浓厚的兴趣。

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勃罗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硝化甘油。

这种炸药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

于是,诺贝尔决定改进这种烈性炸药,寻找一种安全又方便的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

经过反复试验,1862
年,他终于找到了这种方法。

1863年,诺贝尔和父亲一起办起了硝化甘油工厂,并对火药质量做了进步的改进,生产并出售一种新型火药“斯普林格尔”。

但是,这一新产品并没有完全“过关”。

1864年9月3日,在进行一次实验时,炸药爆炸,整个实验室变成一片瓦砾,5人被炸死,诺贝尔的弟弟也在这次事故中遇难。

诺贝尔的父亲也受了伤,不久便去世了。

炸药爆炸的消息传出来后,政府禁止他在陆地上实验。

家里人也劝他放弃实验。

但是,诺贝尔却没有放弃,在改建工厂的同时继续进行有关炸药的研究,并租了一条船在湖中实验。

三四年过去了,终于在1867年秋的一天,雷管诞生了。

它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引爆问题。

诺贝尔也继续从事他的事业。

3、遇挫折知难而上
随着硝化甘油的试验成功,诺贝尔名声远扬,要求供货的越来越多。

不幸的是,正当他的事业有了发展的时候,又连续发生了新的麻烦和灾祸。

由于当时人们对炸药极易引起爆炸的危险性十分无知,运输途中硝化甘油流出来后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不久,各地相继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报警信函纷纷涌向诺贝尔。

相继发生的惨祸,使人们对新炸药产生了怀疑、恐慌和抵制,瑞典、法国、英国等国政府明令禁止制造和运输。

对此,诺贝尔开始了新的创造性的工作。

经过对自己提出的方案的不断试验与改进,最终,诺贝尔得出:发生意外,应归于无知和不谨慎,而不应责怪新炸药本身。

硅藻土猛炸药问世后,诺贝尔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研究更先进、更便宜的炸药。

不久,坚实的胶质炸药和柔软的、可塑性极好的胶质炸药问世。

这种胶质炸药爆炸力高,价钱又便宜,很快就在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3、设基金千金散尽
诺贝尔通过自己艰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同时,诺贝尔又是一位哲学家,在金钱和名誉问题上,也是一位开明的有识之士。

1884一1886年的两年中,他支出200万法郎用于扶贫事业,1892年的前后几年中,每年为扶贫开支了40万英镑。

虽然身为巨富,他却不愿把财产分给亲戚和孩子。

他认为,大宗财富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是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需的教育经费,如果留给他们过多的财富,那是奖励懒惰,使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临终前,诺贝尔签署了一份著名的遗嘱,就是把他财产的30亿克朗作为基金,决定每年的12月10日向那些为和平与科学作出贡献的人颁发奖金。

诺贝尔还在遗嘱中强调:“不分国籍、肤色以及宗教信仰,必须要把奖金授予那些最合格的获奖者。

”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奖金是诺贝尔留给人类的巨大礼物,世界将永远铭记诺贝尔这一闪光的名字。

1898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在意大利逝世,终年65岁。

二、诺贝尔奖精神
在诺贝尔奖持续颁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如果抛弃20世纪里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毁灭性打击,以萌芽与20世纪末的知识经济中,科技与社会全面
融合的成就,去验证19世纪末《费加罗报》一篇文章的预言:“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

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把19世纪的那些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深渊。

”历史的事实促使我们去反思:科技与社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以及支配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今天对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思想,即诺贝尔奖精神进行细致的解读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1、诺贝尔奖精神的内涵
诺贝尔奖精神的本质或实质,从直接渊源来看,它是由诺贝尔本人所躬行及其遗嘱所确定的,并经诺贝尔奖奖项设置与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育学校教育理念等因素,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即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这两者的融合,又是人类精神在特定时期反映到个案中的典范。

从诺贝尔奖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及其成果来看,它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动关系演进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结果,又是文化创新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创新与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又是极融洽和相互强化的,并且它们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2、诺贝尔奖精神的具体体现
如果说诺贝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躬行者,那么诺贝尔奖及其运作则是这两类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诺贝尔奖中的这两类精神主要体现在诺贝尔奖奖项设置及其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

首先,在诺贝尔奖奖项设置及其运作中体现着这两类精神。

如前所述,依据诺贝尔遗嘱,最初设立和颁发的诺贝尔奖奖项包括2大类共5 项:由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组成的科学奖;由文学奖、和平奖组成的人文奖(1969年增设的经济学奖,也属于人文奖类别)。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权威、知名度最高的奖励,虽说诺贝尔奖中无论是科学奖还是人文奖,它们所涉及的学科都非常有限。

但是它们通过奖励这些学科领域中“最近的成就”以及“最近才认识其意义的较早的成就”,从而体现这两类精神。

因为这些成就都是当时的科学精英和人文英才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或表现手法所揭示或反映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或人文理想,它们都体现着其所处时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风貌。

诺贝尔奖的具体运作同样体现着这两类精神。

依据遗嘱诺贝尔奖的运作应该体现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等精神。

为此瑞典政府于1900 年6 月29 日制定了《诺贝尔基金会法规》以及皇家科学院、卡罗林内外科医学院等评奖单位的专门法规,并由国王奥斯卡二世签署公布。

因而,在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委员会和诺贝尔研究所等组织机构设置,诺贝尔奖的评议标准与评审程序以及基金管
理与奖金分配等方面,都严格遵照诺贝尔遗嘱精神进行运作。

其次,这两类精神体现在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之中。

一位科学家或人文学者要想作出最重要的发现、发明、改良或创作出有理想主义思想的最优秀作品,并从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的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集合体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取一年一度的世界科技和人文奖励中的王冠——诺贝尔奖。

除了要具备超群的才智以外,他不仅在心理动机、科学态度和理想信念方面必须表现出纯洁、坚定和崇高的品质,而且其行为还必须遵循基本的科学规范、技术规范和学术准则。

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科学家或人文学者虽说已经成为学界的“超级精英”,但其一切行为活动更应遵循并体现上述精神。

并且不论是科学奖还是人文奖得主,他们体现的不仅仅是其所在领域的单一的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而更多的是此二者的融通,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典范。

同样地,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成果,惟有在新颖性、创造性、适用性或理想性等方面,符合诺贝尔奖评审机构的要求,才能通过层层筛选并成为最终的赢家。

因此可以说,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了诺贝尔奖精神,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最后,获奖者受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尽管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所针对的是具体研究成果的性质、特征及其效用,表面上看这似乎与获奖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毫无相干。

然而,科学家或人文学者之所以能够作出最重大发现,取得最先进、最优秀的成果,并最终获取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处于能孕育产生这类伟大成果的特殊环境中,是因为这类特殊环境具有充足的、能培育诺贝尔获得者这类杰出人物的丰富养料——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浓厚的人文文化底蕴等。

所以,诺贝尔奖精神与获奖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仅是融通的,而且是交相辉映、相互强化的。

3、
4、弘扬诺贝奖精神的现实意义
虽然诺贝尔奖的设置及其具体运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体现人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思想的诺贝尔奖精神又是动态开放、变化发展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也会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调整和改进。

因此,无论是对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还是对全球性科技与社会的融合,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不论是对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抑或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弘扬诺贝尔奖精神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落实到我们国家,其意义可以表现为:
首先,它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它有助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有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其次,它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最深刻的内在核
心,它们最集中地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

再次,它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最后,它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经久不衰,影响之深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诺贝尔的人格魅力、诺贝尔奖得主的不屈不挠的人生实践以及由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引领的百年科学进步史。

诺贝尔奖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具有影响力而且知名度、权威性最高的奖项,它融科学奖与人文奖于一体,已走过了百年的辉煌。

诺贝尔奖精神的实质就是:由诺贝尔本人所躬行的、由其遗嘱所确定的,并经诺贝尔奖奖项设置与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 以及奖励获得者所受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即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精神整体反映到个案中的典范。

在科技与社会融合趋势日益加强的知识经济时代,弘扬诺贝尔奖精神将具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