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于道 犹入圣域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2023道家励志名言

2023道家励志名言
5、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9、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1、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3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8、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39、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40、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4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3、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023道家励志名言
2023
1、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31、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山海经中有哲理的句子

山海经中有哲理的句子

山海经中有哲理的句子《山海经》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类型最全、体裁最复杂的神话传说文集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具有哲理意义的山海经中的句子。

1.百步之内,必有荆棘。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外东经》中,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毅力和耐力,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2.万物之理皆出于天地,万民之道皆归于治。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治理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的重要性。

3.君子之道,日新以为自励。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中经》中,要求人们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高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

4.德之不立,域之不长。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只有拥有道德,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5.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存。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告诉我们诚信和信任在人类社会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6.三志同心行,黄天成大业。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强调合作、团结、协作的力量,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创造伟大的事业。

7.不破夏庙,不成大典。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西山经》,表达的意思是只有保持仪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8.易者不贵其财,重其道而已。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告诉我们追求真理、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

9.知者不宣,宣者不知。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公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只有懂得保守才能收获更多的智慧和知识。

10.天之性在思,人之性在知。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反映出人类作为一种自觉的生命体,思维能力是其最本质、最重要和最为突出的标志。

以上是《山海经》中一些哲理意义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依然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和了解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

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

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以下是关于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的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以追求超越人间尘世的境界而著称。

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语录可以体现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的核心理念。

以下是一些道教语录的精选以及这些语录背后的内涵。

一、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教核心教义之一,主张顺其自然,安于现实,而不追求人为的干预和改变。

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让我们看看道教的语录如何表达这一点。

1.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不伤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第六十四章,以鲜明的比喻传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将治理国家比作烹饪小鲜,强调让事情自然按照其本质发展,而不过多干预,以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

二、追求神仙之境在道教中,神仙被视为迈过了人世,触及了超越之境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教义中描述道教追求神仙之境的语录。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中的第一章,强调超越言语与概念的能力。

只有超越名实对事物进行观察,才能达到超脱的境界。

三、追求无我之境道教鼓励人们放下自我,达到无我之境,以超越俗世的烦扰。

以下是一些语录展示道教追求无我之境的思想。

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第四十一章,意味着真正有能力产生变化是隐而不见的。

只有我们放下对于结果的执着和欲望,才能够达到超越自我的境地。

四、追求心灵之境道教鼓励修炼者通过探索内心来实现超越境界。

以下是一些道教语录体现修炼心灵的思想。

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强调了知与仁之间的关系。

通过认识周围世界和守护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能够超越烦恼和纷扰,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境界。

缠中说禅解论语

缠中说禅解论语

缠中说禅解论语“传道受业解惑”是“师”的标准,那“大师”的标准就是“传大道受大业解大惑”了。

何谓“大道”?大道者,大乘也。

连其身都不能独善的,就不用说了;其身独善却不能兼善天下的,也不值一提。

能传大道的,必先能行大道,而行大道者,无论穷达,都可、都应兼善天下。

何谓“大业”?大业者,大善也。

传大道,必授以“大业”;行“大道”,必受以“大业”。

大善天下,方为成大业者,岂是为私业而营营者可及?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说说这鉴别大师的PH试纸。

“传大道受大业解大惑”有点太空泛,就说点实际的,当下中国,如果要有大师,这大师自身至少要具备什么?不妨列举如下:一、国学、西学都要精通,否则如何大师得了?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小道,怎么都要懂吧?否则连小道都走不了,连简单的律诗都写不好,曲子也不会谱,还大师什么?三、样子要过得去,所谓相由心生,你样子都长不好,还大师什么?四、在如今的经济社会,至少要精通如何去合法地挣钱。

否则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看人脸色、仰人鼻息,还大师什么?五、科学时代,科学你怎么都要懂点吧?特别是基础科学,数学、物理,最基本的,怎么都应该精通吧?不要求你能解决什么特别的问题,至少你不能对科学的前沿一无所知、完全外行吧?数学、物理里最前沿的文献,至少你能看懂吧?否则,你还大师什么?六、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事情,至少要看得清、把得准。

所谓一事不明,儒者之耻,如果你连儒者都达不到,还大师什么?七、身体要好,不能有大病,性能力也要强,但要解脱于性。

连道家都可以还精补脑、炼精化气,你连这点道家的小玩意都搞不懂,连性欲都控制不了,还大师什么?八、精通于人情世故而游刃其间,你连人都处不好,还大师什么?但如果连国学、西学都学不通,就不要谈什么佛学了,只有精通国学、西学,才有资格谈佛学。

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从这孔子说起,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

孔子、《论语》,中华文明的根基,又岂是五四竖子、六六小儿可以动摇的?不过,千古以来,有多少解《论语》的,就有多少曲解《论语》的。

繁体《老子道德经》及注释---陈鼓应版

繁体《老子道德经》及注释---陈鼓应版

繁体《老子道德经》及注释---陈鼓应版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不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盗;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爲也。

爲無爲,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时。

夫唯不争,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婴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疪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户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的文化精神

“道”的文化精神

“道”的文化精神作者:王博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9期道排名:第10位得票数:4005 得票率:36.6%精华阐释: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

”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

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

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从宇宙到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金岳霖在《论道》中说,每一个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源动力。

对于中国文化区来说,这个最崇高的概念就是道。

这个说法符合历史的事实和大部分人的认知,那么,什么是道?道作为中国文化区最崇高的概念又能够反映出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呢?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道是一个虚位的概念。

这个说法来自于韩愈,他在《原道》中说:“仁与义有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不同的学派虽然都谈论道德,并把它们置于最高的位置,却是各道其道,各德其德,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

”《尚书·洪范》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之说,道、路对言,意义相同。

此外,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等说法,突出王道的概念,王道指王应该遵循的道路,其中包含着古人对政治的根本原则、精神和秩序的理解。

春秋时期,文献中多见天道和人道的说法,人道指人应遵循的道路和法则;由于天之意义的丰富性,天道或指天体运行的法则,或指天之意志或愿望的体现等。

在这个时代,最高的概念仍然是天,而不是道。

以诸子学兴起为标志的哲学突破,给道成为最崇高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诸子论道,大体可以分为两家四系。

两家是儒家和道家,每一家内部又分两系。

道家之中,老子强调秩序,从宇宙秩序到政治秩序;庄子则突出境界,从宇宙境界到生命境界。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

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

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

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

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

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

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

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

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

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

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

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

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

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

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

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

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材料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提振人心与贵我通今的哲学要义

提振人心与贵我通今的哲学要义

提振人心与贵我通今的哲学要义作者:臧峰宇徐嘉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09期内容提要青年毛泽东受“行必统知,经世务实”的湖湘学风的熏陶以及杨昌济先生伦理学观念的影响,强调立志强心和富于实际精神的研究,这段思想经历体现在他在求学前期所记的《讲堂录》中。

他早年推崇心之力,力图以新知倡新风,提振人心,革新旧俗,冲决沉郁固塞的旧思想之网罗,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

为此,他强调“重现在”的哲学观,促进“贵我”与“通今”的相互作用。

后来在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提振人心与贵我通今的思想始终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文化气质。

关键词人心贵我通今讲堂录实践心学〔中图分类号〕A42;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9-0085-06青年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受“行必统知,经世务实”的湖湘学风的熏陶以及杨昌济先生伦理学观念的影响,他强调立志强心和富于实际精神的研究,这段思想经历体现在他在求学前期所记的《讲堂录》中。

这部写于1913年10-12月的课堂笔记内容丰富,共47页、94面,共1万多字,其中前11页抄录《离骚》和《九歌》,后36页包括课堂记录和一些札记,凡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思想家和文学家皆有所及,反映了他当时听课、研读书刊和思考理论问题的实际情形。

其中,直接提到陽明学说的有两处:一是介绍王阳明的治学方法,“阳明格物,思笋生之理”;①另一是说“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②但纵观全文,可见青年毛泽东受“心即理”和“知行合一”思想影响之深。

“可以说,王学及其学流,对毛泽东早期世界观以及自我人格的塑造,提供了一个文化基石;王学在经过改造和取舍后,被借助为毛泽东早期思想发源的思想载体之一。

”③研读《讲堂录》中的心学内涵,理解青年毛泽东的心路历程,要把握“立志”“为学”与“贵我”“通今”的哲学要义。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孔子教导世人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先后轻重,步骤分明。

孔子提出首先要解决立志的问题,其次便要修己;最后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艺。

关键词:道德仁艺一、志于道——因道而立“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传统的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

孔子说的是志于“道”,即首先要立志于懂得做人的道理,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追求成圣成贤。

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是极言闻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懂得做人之道,人生就有了意义,可以不枉此生;反之,如果浑浑噩噩,不知为人之道,寿命再长也只是行尸走肉;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危害人类,遗臭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做人之道,不再糊里糊涂,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那何谓孔大圣人之“道”呢?概而言之,这个“道”包括修身冶性的君子之道和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

(一)“道”的个人观——修己《论语·公治长》中说君子之道则有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首先要加强个人内心品德修养,行为态度要谦逊,事奉君长要诚敬;一旦干政,要恩抚百姓,使民适宜,不劳民伤财。

追求、实行孔子之“道”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这就涉及到“道”的个人观,这是一个“修己”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人格感召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作为要素。

1.安贫。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孔子并非排斥富贵,而是强烈反对抛弃“道”的原则去贪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能安于贫贱的一位,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4至道有情无为无形情通古今非始非终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4至道有情无为无形情通古今非始非终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4至道有情无为无形情通古今非始非终题文诗:至道至义,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非受,可得非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得之,以挈天地;伏羲得之,以袭气母;北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星,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至道真情,真情恒常,通达古今,宇内一情,非始非终,能始能终,终而复始,如环无端,无形无象.【原文】夫道,有情有信(24),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25),可得而不可见(26);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27),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28),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29),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狶韦氏得之(30),以挈天地(31);伏戏氏得之(32),以袭气母(33);维斗得之(34),终古不忒(35);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36),以袭昆仑;冯夷得之(37),以游大川;肩吾得之(38),以处大山;黄帝得之(39),以登云天;颛顼得之(40),以处玄宫;禺强得之(41),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42),坐乎少广。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43);傅说得之(44),以相武丁,奄有天下(45),乘东维(46),骑箕尾(47),而比于列星。

【译文】“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老子《四字圣典》全文!道本无名、朴而自然;无形无状、无人能臣

老子《四字圣典》全文!道本无名、朴而自然;无形无状、无人能臣

老子《四字圣典》全文!道本无名、朴而自然;无形无状、无人能臣导读:1、老子是天下第一成功学、您读老子是为了您该得到的最大成功;2、老子思想前后一致、绝对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3、老子不但放诸四海而皆准、而且全篇八十一章每一句都适合每一件事;4、更适合你的每个百分之一秒钟。

说明:掌握《四字老子圣典》,你的每个百分之一秒都可以拥有圆满完全的创意。

引子道本无名、朴而自然;无形无状、无人能臣。

以道佐霸、不以兵胜,兵出兵入、必陷因果,善胜霸主、敢动知止、得果而已、不欲逞强。

知始知止、永无停止,道于天下、如川归海。

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春登台,我自澹兮、无意无识、浑沌欲开、如婴未咳,累累混混、若无所归,众皆有余、我独若遗、心似愚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辽阔如海、无边无际、移动如风、不停不歇。

众皆有以、我独顽卑,吾独异人、而贵食道!老子四字圣典全文1道可道时、不是道也,名可名时、不是真名,天地之始、名之曰无,万物之母、其名曰有,无物无我、以观其妙,有物有我、以应其徼。

有无同出、合之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天下皆知、美即是美、斯乃恶矣;善即是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对错相替、前后相随、天之道也。

圣人所作、无为之事,圣人之行、不言之教。

天下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持、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也、使民不争;不贵奇货、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之治也、空泛其心、实其元炁、弱其私志、强其筋骨,恒使民也、无知无欲、倚天而行、机动觉随、浑然天成。

使夫知者、弗敢为也,为无为时、无不治矣。

4道空虚兮、用之不盈;道渊深兮、万物之宗。

挫其锐兮、解其纷兮、和其光兮、同其尘兮,深沉精湛、若存若亡,是谁之子,象帝之先?5天地不仁、刍狗万物?圣人不仁、刍狗百姓?百姓不仁、刍狗炁运?天地之间、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不绝、亘古长存,不倦不竭、无穷无尽。

康熙教子庭训格第二章

康熙教子庭训格第二章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目录索引)善喜善念去恶去凶心存善念天报福禄俯仰无愧存乎一心修德之功在于主敬持斋必戒感发善念立志于道犹入圣域良知良能乾乾不息至诚无息日积月累逸乐有节勤修不惰修身治性谨于平日诚而有信不欺暗室一念之微天理人欲体认世务据理审事读经明史开卷有益四书性理立命之道善喜善念去恶去凶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

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此诚至理也夫!「译文」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

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

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忿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

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

”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啊。

「评语」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

在社会上,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

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让人畏而却步。

这种人常常使人避之不及,很难得到人的协助。

“敬人者人必敬之,助人者人必助之”。

社会必须合作才能进步。

心存善念天报福禄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①。

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

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②,何益?「注解」①绥:安抚。

②念珠:佛教徒念佛时记诵经次数的串珠,又称佛珠或数珠。

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译文」大凡一个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头,上天一定会善有善报,给他以福分和禄位来安抚他。

现在,人们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号,也是想做善事的缘故。

但如果心中的恶念不除去,即使是手拿念珠、口诵佛号,又有什么益处呢?「评语」虽然行善必有天佑,但必须是心存真善,清除内心中的种种邪念、恶念,否则,整天念佛,也只是一个假善人而已。

吕祖《道德经》释义

吕祖《道德经》释义

吕祖《道德经》释义兴南子点校道可道章第一 3天下皆知章第二 4不尚贤章第三 5道冲章第四 5天地不仁章第五 6谷神章第六 7天长地久章第七 8上善若水章第八 8持而盈之章第九 9载营魄章第十 9三十辐章第十一 9五色章第十二 10宠辱章第十三 11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11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12致虚极章第十六 13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14大道废章第十八 15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15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16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17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17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18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18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19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20善行无辙迹章第二十七 21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23 以道佐人章第三十 23夫佳兵者章第三十一 24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24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25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25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26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26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27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28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29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30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31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32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34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34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35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36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36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37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38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38道生章第五十一 39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39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40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41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42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43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43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45治大国章第六十 46大国下流章第六十一 46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47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47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48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49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50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50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51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51吾言甚易章第七十 52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52民不畏威章七十二 53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53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54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55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55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56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57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57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58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58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

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_张劲松

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_张劲松

第41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3014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14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张劲松(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北京100140;四川师范大学张栻思想与蜀学研究中心,成都610066)摘要:张栻在宋代道学中占有宗主地位,为道学理论的建构和道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并得到朱熹、杨万里、方回、岳珂、杜杲、韩淲、真德秀等著名学者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张栻融理入心,强调“性”为万物之主宰;主张经世致用、躬行践履,而具有自身思想的鲜明特点。

张栻思想对湖湘学和蜀学,乃至近代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探讨和弘扬张栻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栻;宋代道学;宗主地位;影响中图分类号:B244.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3-0015-08收稿日期:2013-10-14作者简介:张劲松(1969—),男,安徽舒城人,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张栻思想与蜀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著名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列“东南三贤”之中。

张栻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在宋代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谓道学,最初的涵义是指论述儒家圣人之道及其传授的学问,到后来则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更加广泛,以至成为一代学术思潮的称谓,也即是指理学。

到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由于张栻、朱熹等人的提倡和相互博约,道学大盛。

张栻继承胡宏,倡道于湖湘,朱熹倡道于闽,均得河南程氏之正传。

加上与吕祖谦、陆九渊等大家交流学术,相互辩难,著书立说,创立学派,开办书院,传道授教,道学蔚然演成一代学术思潮,广泛影响学界和整个社会。

张栻在宋代道学中占有宗主之地位,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评价,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亦具有重要价值。

游于艺

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0190104从论语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如何理解呢?对于从事自由撰稿的人又有何帮助呢?志于道:我理解,就是要有理想,这个是根本,很多人一生作梦一生梦,因为做的是不一样的梦,他的航船太容易换向,所以始终在人生的大海上游弋,始终没找到归缩,终未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不,是他本就没有理想,又何来到达,更何谈彼岸!这是志的意思,那么道呢?中国人的观念中,道是高深莫测的东西,是方向,也是道路,更一种境界。

志于道,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人只有追求一种境界,才可能展现不一样的气象,才能助你一路劈波斩浪,成功远航。

作为自由撰稿人,就是要以写作为信仰,为归宿,为兴趣,为生存的方式,终此一生,正如佛家所言,尽形寿,誓证念佛三昧,要有献身写作的思想,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决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誓成一番事业、一种气候的血誓,再难也要坚持,再苦也不放弃,再穷也能捱住,不文章不人生,有了这个根本,才可能有所成就,才能坚持下去。

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天亮。

据于德:人所谓德艺双馨,德在艺先。

德就是德行,就是正道,就是要有品行。

佛家言五戒,戒定而慧,能静,懂敬,这就是德。

这是艺所能立的基础。

它无关于艺,但它足以毁了艺。

有的人,以抽烟、喝酒为艺术,为浪漫,为艺术家的本真,殊不知,这足以毁了艺术,真正的艺术,是真,更是善、是美。

作为自由撰稿人,就应该传播正能量,这样的文章才能恒久远、才能永流传;就应该心有所畏,行有所戒,这样才能开辟新境界,而不被妄念所迷惑,这样才能走得远、走得久;就应该以苦为师,不畏艰难,既然选定了,就不摇摆、不左右,全力以赴。

先做人,而后做成事。

这是做事的根本。

任何一个选择,也都要有考量,就是条件,你先天的条件,后天的条件,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时代,就是大环境,大趋势,就是天赋,你做的事不能违背时代,不能违背法律,不能违背你的为人的禀性;地利,就是气候,就是地理,就是圈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章也有合适它的土壤,北京?深圳?杭州?地利可以让你得到更好的养份,更好的视野,更好的熏陶;人和,就是要有圈子,要有高人指点,要有贵人相助。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摘编辑:鳕鲱鮩鮚《论语·述⽽》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每⼀个⼈,最重要的是,⽴志于道,慎执操守,仁厚为⼈,⼼⽆旁骛,游于各种技艺之中。

这是⼀种标准,⼀种修养,⼀种追求。

“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依于仁,游于艺”则是⽣活处世的准绳,只有具备这些,才叫学问和修⾏。

⼈⽣如⽆⾼远思想就未免太俗⽓,太现实⼜令⾃⼰厌烦。

没有相当的德⾏为根据,⼈⽣是⽆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

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就枯燥了。

志于道⼀般⼈说孔⼦说的是⼈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上的范围。

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属天道。

⼀般⼈说孔⼦只讲⼈道,这是后代的⼈为孔⼦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贡说:“夫⼦之⽂章,可得⽽闻也。

夫⼦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

”——见《公冶长》篇。

根据⼦贡这⾥的话,再看孔⼦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

所以⼦贡便说,他讲⼈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根据原⽂“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上道,就是⽴志要⾼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道,形⽽上、形⽽下的都有。

这是教我们⽴志,最基本的,也是最⾼的⽬的。

⾄于是否做得到,是另⼀回事。

正如⼤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志取得功名富贵。

就以赚钱为⽬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千万元。

但⽴志尽管⽴志,事实上如今⼀个⽉只赚⼏千块。

如果因⽴志⼏千万,只拿⼏千元,“不为也!”不愿⼲回去好了!这说明⽴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回事。

所以孔⼦说,作学问、修⾝要把⽬标放得⾼远,这是第⼀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据于德”,⽴志虽要⾼远,但必须从⼈道起步。

所谓天⼈合⼀的天道和⼈道是要从道德的⾏为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立志于道犹入圣域
训曰:子曰:“志于道。

”①夫志者,心之用也。

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

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

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紒纷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
①“子曰”句:见《论语•述而》。

志:志向,立志。

②夫子:孔子。

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

③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轫,刹车木。

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

④届:至,到。

⑤义理:道理。

又作经义名理讲。

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

⑥游于艺:即游艺。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

⑦伦:道理,次序。

⑧本末:指主次、先后。

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

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

⑨交:结交,往来;此与彼受。

养:陶冶,修养。

紒纷矠涵泳:深入体会。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学道。

”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

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

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

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

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

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评语】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

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