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a49de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3.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第一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而缔造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念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而西方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行调和,因而中国人饮食更偏重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并设法从感官上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色香味形器名”具体化。
因而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食物的本味,加热后的熟味,以及各种调料交融在一起,相互补充。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也可以看出吃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人们对美味最求也几乎达到极致。
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力求口味清淡和食物均衡,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
他们认为吃只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人体的正常运作补充能量,只要吃了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其他的并不特别讲究。
因此西方人基本上是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理解饮食的,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的追求食物的口味。
中西饮食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方式体现出团结共享,而西方则是个性自主。
在中国,筵席用圆桌,大家围坐,共享一席;席间,大家相互敬酒、相互让菜。
这样不仅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礼貌、团结、和睦的气氛,更体现出大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
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但一般只和邻座的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
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是食物都是事先分配的单独碗碟,而且座位不必固定,可以随意走动以便个人感情信息交流。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对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
中西方饮食差异 作文

中西方饮食差异作文
《中西方饮食差异》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中西方的饮食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呢!
先说吃饭用的工具吧。
咱们中国人吃饭大多用筷子,两根小木棍就能把饭菜夹起来。
可西方人呀,他们用刀叉,一手拿刀,一手拿叉,切切叉叉地吃。
还有吃的东西也不同。
咱们中国美食可多啦,有热气腾腾的饺子,白白胖胖的包子,还有香喷喷的炒饭。
而西方人喜欢吃汉堡、披萨、牛排这些。
我有个小故事讲给你们听。
有一次,一个外国小朋友来中国做客,看到满桌的美味佳肴,尤其是那盘油焖大虾,他不知道怎么用筷子夹,急得抓耳挠腮,最后还是在我们的帮助下学会了用筷子,吃得可开心啦!
小朋友们,中西方饮食是不是很有趣呀?
《中西方饮食差异》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西方饮食的不同。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比如麻婆豆腐,又麻又辣,闻着就流口水。
西方的菜注重营养搭配,像蔬菜沙拉,各种蔬菜混在一起。
我邻居家的小姐姐去国外旅游,她说在那里很难找到像咱们中国的油条、豆浆这样的早餐,都是面包、牛奶。
中西方饮食差异真不小,你们发现了吗?
希望小朋友们能多了解这些不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中西饮食文化毕业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与交流引言: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体现了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
中西饮食文化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饮食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食材、烹饪方法和餐桌礼仪等方面,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与交流。
一、历史与传统中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讲究食物的平衡与营养。
而西餐的历史相对较短,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
二、食材的选择与搭配中餐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以米、面、豆类、蔬菜、水果为主要食材。
中餐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追求菜肴的鲜美和口感。
而西餐则注重食材的质量和口感,以肉类、海鲜、蔬菜和奶制品为主要食材。
西餐的烹饪方法多样,包括烤、炸、煮、蒸等,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
三、烹饪方法的差异中餐烹饪方法多样,包括炒、煮、蒸、炖、烤等,注重火候和调味品的搭配。
中餐烹饪强调的是整体的烹调技巧和烹调时间的掌握。
而西餐的烹饪方法相对简单,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食物的自然美味。
西餐的烹饪强调的是食材的质量和烹调过程的掌握。
四、餐桌礼仪的差异中餐的餐桌礼仪注重的是尊重和团结,强调家庭和社交的重要性。
在中餐文化中,人们通常坐在一起分享食物,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而西餐的餐桌礼仪注重的是礼貌和独立性,强调个体的权利和选择。
在西餐文化中,人们通常各自独立地用餐,注重个体的享受和自由。
结语:中西饮食文化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餐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追求菜肴的鲜美和口感;西餐注重食材的质量和口感,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
中餐强调整体的烹调技巧和烹调时间的掌握;西餐强调食材的质量和烹调过程的掌握。
中餐注重家庭和社交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团结;西餐注重个体的权利和选择,强调礼貌和独立性。
中西方饮食差异论文

中西⽅饮⾷差异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中西⽅饮⾷差异论⽂1 摘要:饮⾷⽂化是跨⽂化交际中⾮语⾔⽂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了解中西⽅饮⾷⽂化的差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化的理解,更能提⾼跨⽂化交际的成功率。
本⽂从中西⽅饮⾷⽂化⽤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观念的差异、饮⾷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对中西⽅饮⾷⽂化进⾏了⽐较,⽬的在于明确中西⽅饮⾷⽂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中西⽅饮⾷⽂化⽂化差异形式和礼仪观念结构 ⼀、引⾔ 饮⾷⽂化是跨⽂化交际中⾮语⾔⽂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饮⾷与⽂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活地域、⽓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创造出不同的饮⾷⽂化。
传统的西⽅⽂化是畜牧⽂化和海洋⽂化,⽽中国是农耕⽂化和陆地⽂化,两种不同的⽂化反映出⼈们⽣活⽅式的差异,⽽饮⾷的差异则深刻透露⾃⾝的⽂化背景。
⼆、中西⽤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古以来的礼仪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从古⾄今中国⼈在开席时都有⼀家⼈在⼀起就餐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礼仪。
中国⼈的聚⾷制延续千年。
在中国,任何⼀个宴席,都是⼤家团团围坐,共享⼀席。
筵席要⽤圆桌,从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共趣的⽓氛。
这就是聚⾷制,聚⾷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化遗存的发掘可见,古代炊间和聚⾷的地⽅是统⼀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上安放陶釜、陶⿍,在⽕上做炊,就⾷者围⽕聚⾷。
这种聚⾷古俗⼀直延续⾄后世。
美味佳肴放在⼀桌⼈的中⼼,它既是⼀桌⼈欣赏、品尝的对象,⼜是⼀桌⼈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方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异备受关注。
中国和西方国家不仅在菜肴口味、食材选择、餐桌礼仪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人们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体现在饮食观念上。
在中国,饮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媒介,人们常常通过共进餐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此外,中国人注重“食物药补,药食同源”,相信不同的食材对身体健康具有特定的功效,因此注重食疗的观念在中国十分普遍。
而在西方,饮食被视为满足身体需求的一种方式,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饮食品质。
二、菜肴口味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菜肴口味上。
中国菜以独特的口味和调料著称,例如酱油、蒜、姜、辣椒等。
中餐通常追求各种口味的平衡,注重色、香、味俱佳。
相比之下,西方菜肴偏向于简单和清淡的口味,更加注重原材料的原汁原味,追求食物的自然美。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餐桌礼仪上。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可以随意地用筷子夹取食物,通常将大碗菜和小碗菜共享,反映了中国人倡导家庭和谐的价值观。
而在西方,用餐时通常使用刀叉等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并且尊重个人隐私。
西方餐桌上的礼仪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四、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口味和礼仪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与饮食相关的传统文化,例如饮食哲学和中医食疗等。
中国人对饮食有着情感和文化的认同,饮食被视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饮食观念更加现代化和个体化,更注重科学和健康的饮食方式。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从饮食观念、菜肴口味、餐桌礼仪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比较。
中餐注重社交和食疗,口味多样丰富,而西餐注重营养和个体健康,注重原汁原味。
在餐桌礼仪上,中国餐桌更加注重家庭和谐,而西方餐桌更注重个人尊重和隐私。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文化一直是各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的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
差异既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
的影响。
下文将就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
起居有度,饮食为先。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于饮食习惯、饮食
方式、餐饮礼仪等方面。
在中国,人们注重烹饪技艺、食材搭配和饮
食节律,认为饮食应该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讲究“五味和谐”、“荤
素搭配”。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强调多元化、口味浓重,偏爱烤、炸、煎等烹饪方式,较少讲究餐桌礼仪。
另外,在饮食节日、餐饮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不同。
中
国有许多传统的饮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围
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饼等,强调团聚和共享。
而西方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等,则更强调礼品交换、宴会聚会,注重礼节和礼仪。
此外,在饮食健康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饮食对健康具有直接影响,注重饮食
调养和药膳疗法。
而西方国家更重视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卫生安全,注
重食品加工技术和饮食结构的科学性。
总的来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餐饮礼仪、节日习俗、健康观念等方面。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各自文化
的独特性,也呈现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希望通过对中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推动各国饮食文化的多样发展。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东西方的饮食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国最典型的饮食方式是聚餐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一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有句谚语“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而这句谚语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而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所以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就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对于如何“好吃”如何“不好吃”讲的是头头是道。
可见,中国人对菜肴的美味是多么的重视。
而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和其调和之美。
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使得菜肴充满了随意性和趣味性。
烹饪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华之处。
既注重外在的形和色,又追求内在的香和味,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色香味俱全”,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重要表现。
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往往忽略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追求色香味的同时可能会导致菜肴营养成分的流失和破坏, 对“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因此营养问题也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观念显得更为理性。
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
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蔬菜用来生吃,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的引导下,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比如牛排的味道和配菜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全世界的麦当劳、肯德基都是一个味道。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这个民族的饮食特点与饮食习惯,这种特点与习惯又肯定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民族的血统、生存历史和生存环境。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篇一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化的遗传信息十分丰富。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这个民族的饮食特点与饮食习惯,这种特点与习惯又肯定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民族的血统、生存历史和生存环境。
一. 引言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
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的加工、消费和享受三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 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西方人喜好小而精。
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2. 饮食内容的差异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肉吃的较少,粮食较多,再以蔬菜搭配,蔬菜可以说占主导地位。
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对比

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导言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早已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问题,而成为了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西饮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传统和习惯。
本文将通过中西饮食文化对比,探讨中西两大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同时展示两种文化背后的深厚历史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章中西饮食文化概述1.1 中餐文化中式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餐以其丰富的品种,细腻的制作工艺,奉行其“色香味形”四重原则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餐的主食以米面为主,各具特色的菜肴、小吃、点心等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风味馆。
1.2 西餐文化西式饮食文化是源自于欧洲的一种餐饮文化,它的基础在于欧洲大陆上通过自然食材和创造性的烹调方法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要。
随着欧洲的殖民帝国和征服,西餐文化传到了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
西餐以其著名的法国菜为代表,在具有独特的口味和造型的同时,强调了饮食的艺术性。
第二章中西饮食文化比较2.1 饮食习惯中西饮食文化中,饮食习惯是最突出的不同之处。
中餐以米面为主食,以炒、煮、蒸等方法烹饪食物。
小饭馆的特色在于大众化、平民化、便携化。
而在西餐中,土豆、面包和肉类等成为了主食,大多数西餐以烤、煮和炸等方法烹制食物。
西餐的一般特点是环境舒适、精致高贵和多次品味,餐厅的氛围也比饭店更加的庄重和注重细节。
2.2 食材中西饮食文化中,食材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中餐中的食材以面条、米饭、海鲜、蔬菜、豆类、肉类、果蔬等综合点缀着,而西餐则强调其优质的牛、鸡、鸭肉、鱼类,同时还有芝士、酱汁等配料。
与中餐相比,西餐采用的调料更加丰富,尤其是使用海盐、白胡椒和玫瑰花露酒等成为了西餐中常用的调味品。
2.3 餐桌礼仪中西文化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对餐桌礼仪比较在意,比如在餐桌上面要彼此交流,不可打嗝、用筷子指人及抠鼻子,更不能谈论与饮食无关的主题。
第二学期研究性学习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
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宴会礼仪(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
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
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
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
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
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
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
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
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英文论文)(5篇材料)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英文论文)(5篇材料)第一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英文论文)AbstractThe topic for the culinary culture of the Western table manners ongoing comparison, so that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or their own future development to make adequate preparations.In this thesis, their food culture in the West as the background, analyzing China and Britain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tableware, seating arrangement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of four dining atmosphere, and the Word table view, which reveals cause food cultu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Through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aper, can make people fully underst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focusing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us enhancing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Key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ning table mannersCONTENTSCONTENTS..............................................2 1 Introduction............................................3 2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4 2.1 Differences in time to attend ,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ime is a diverse people , Westerners concept of time is a single person........................................4 2.2 Differences seating arrangements...................4 2.3 Tableware differences..............................5 2.4 Differences meal etiquette.........................5 3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8)3.1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ideas..8 3.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objects 8 3.3 Different ways in Qinzhou food , cutlery and etiquette......................................................9 3.3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the Western diet.. (10)Conclusion (11)References...............................................12 Introduction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 by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 of social factors, so far from the two cultures.In China , no one party , no matter what the purpose , there will be a formality.Is everyone sitting around , sharing a seat;banquet use round table , which formally created a united, courtesy of interesting momentum.Delicacies on the table of people in the center , it is an object table of people appreciate the taste , but also a table of people '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um.People toast each dish to persuade each other to allow food, then good things before , reflects the mutual respect between people struggle to let virtue.Reflects the Chinese Class ical Philosophy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 in this area for future generations , to facilitate collectiv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 which has been difficult to reform This mainly pasta and Western-oriented groups , details of table manners becomes more tedious and methodical.They are used in food Dining System , personal self sweep intraday dishes, soup bowl, regardless of others , each disturbance.Westerners also let voluntarily drink , brandy, whiskey , cocktails , like what drink , drink how much to drink , the individual will be respected , reflecting ideas and more reasonable diet.In summary, the Western etiquette ten million kinds ,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my table manners analysismethods.2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2.1 Differences in time to attend ,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ime is a diverse people , Westerners concept of time is a single person.Asked to do anything else, strict compliance with the schedule , which do what , so when attending dinner , this difference appears to be more prominent , in general ,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inclined to time diversity mode ' late '.Often after a half an hour to reach the stipulated time , the owner seems to have already mentally prepared , usually arrange some other programs during this ' waiting ' time, such as playing cards , drinking tea, chat , so that some of the ' first ' guests spend their time.For this ' late ' phenomenon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become accustomed to not see it as a kind of contempt for the host to offer or第二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谢宇晴学号:2011030271024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中西文化,就像两个性格迥异却又各有魅力的朋友,差异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咱先说饮食文化吧。
中国人吃饭那讲究的是一个团圆、热闹。
一桌子菜,荤素搭配,满满当当。
像年夜饭,那可不得了,大鱼大肉摆满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热热闹闹的。
这饭菜啊,口味丰富,酸甜苦辣咸,各种调料一搭配,就像一场味蕾的交响乐。
就拿川菜来说,麻麻辣辣的,那辣椒就像热情似火的舞者,在舌尖上跳跃。
可西方饮食呢,大多比较简单,一块牛排,一些蔬菜沙拉。
他们吃饭好像更注重食物本身的原汁原味。
牛排煎到几分熟,配菜怎么搭配,都很有讲究。
你说这像不像一个喜欢浓墨重彩的画家和一个喜欢简笔画的画家之间的区别呢?再看看社交礼仪方面。
中国人见面,常常会问“吃了吗?”这可不是真的想问你吃没吃饭,就是一种亲切的问候。
熟人见面可能还会拍拍肩膀,握握手,长辈在的时候,那是要尊敬有加的。
而在西方,见面可能就是一个拥抱或者贴面礼。
这拥抱贴面礼啊,就像是一阵温暖的风,表达着他们的热情和友好。
可这要是在中国,两个大男人见面就拥抱贴面,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吧?中国人在社交场合比较含蓄,西方就相对开放一些。
这就好比中国的水墨画,含蓄内敛,西方的油画,浓烈直白。
艺术领域也是差异明显。
中国的传统艺术,像京剧,那是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有讲究。
演员们脸上的脸谱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红色是忠诚,白色是奸诈,这多有趣啊。
西方的歌剧呢,那高音歌唱家一嗓子吼出来,声音在剧院里回荡,那气势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
中国的建筑讲究对称美,故宫就是个典型,一排排宫殿对称分布,给人一种庄严、稳重的感觉。
西方的建筑就比较多样化,像巴黎圣母院,那高耸的尖顶,精美的雕塑,就像一个充满奇幻故事的城堡。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重视家族传承,家族就像一棵大树,祖祖辈辈是树根,子孙后代是枝叶。
一家人要互相扶持,尊老爱幼。
长辈的话在家庭里往往很有分量。
西方家庭就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2500字】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目录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1)一、中西饮食文化的观念 (1)(一)中国的饮食观念 (1)(二)西方的饮食观念 (2)二、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 (2)(一)中国饮食的特点 (2)(二)西方饮食的特点 (3)没有食物人们无法生存,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不可替代的。
人们的饮食习惯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在饮食习惯、食品类型、待客礼仪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不同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哲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民族文化传播也越来越紧密,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饮食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随着世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餐厅逐渐进入中国,渗透到中国饮食文化中,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周游世界,带来了包括中国饮食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中国的饮食正逐步走向世界各地。
了解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避免交往中的种种冲突。
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观念入手,分析中西方饮食的特点、内容,总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使我们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跨文化合作。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观念(一)中国的饮食观念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一句老话耳熟能详,那就是食物是人民的上帝,这说明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吃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同时从我国的烹饪中可以看出,丰富的烹饪也是中国人对吃这个东西的艺术追求。
中国的菜肴大多是色、香、形。
对菜肴的评价是好是坏,在美食享受的过程中追求味蕾的享受和意境的美,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饮食的目的是微妙的变化,在发生中国菜烹饪更倾向于艺术性。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人们对食物味道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关注。
只要好吃好看,营养就不重要。
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产力一直处于低水平,人们总是挨饿,所以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强调吃的比一切都多。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
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
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
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
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
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
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
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
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
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中西餐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餐文化差异范文首先,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一般会有多个菜肴,是一种多人共享的方式。
吃饭时,人们通常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碗中。
另外,在中国,较为重要的客人通常会被安排坐在主位,得到特殊的款待。
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更加正式。
西方料理会按照先后顺序服务,包括前菜、主菜和甜点。
并且,西方餐桌上通常只有一道菜,每个人的盘子上有独立的食物。
西方餐桌上还有餐具的使用规则,如刀和叉的用法。
另外,西方文化中,主人会提前为客人准备好座位,并为其倒酒等。
其次,中西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米饭和面食是主食,常与菜肴一起搭配食用。
中餐中常有炖、煮、炒等烹调方式,并强调原汁原味。
此外,中国人往往喜欢食物的口感,强调食物的脆嫩、酥脆等。
而在西方,面包,土豆和米饭是主食。
西餐中常有烤、炸等烹调方式,强调食材的烤制和炸煮的口感。
另外,西方人饮食习惯中常有喝汤的习惯,通常是作为前菜的一部分。
菜肴配搭也是中西餐文化差异之一、在中国,菜肴的搭配讲究色、香、味的协调,追求菜式的多样性。
一般,中国菜单中包含荤、素、汤、饭和面等,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而在西方,菜肴通常按照主菜、配菜、甜点的顺序搭配。
主菜通常是肉类或鱼类,配菜通常是蔬菜和淀粉类食物,甜点通常是用来作为饭后的甜品。
此外,中西餐文化在烹饪方法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烹饪方法一般包括炒、煮、炸、蒸、炖等。
特别是炒和炖,是中国厨师技艺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烹饪注重食材的刀工和火候掌握,以保持食物的色、香、味。
西方的烹饪方法包括烤、炸、煮和煎等。
西方烹饪注重食材的独特味道和烹饪技巧的展示,例如在烧烤中使用特殊的酱料和香料。
综上所述,中西餐文化在餐桌礼仪、饮食习惯、菜肴配搭和烹饪方法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文化,并在交流与交往中更加适应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
毕业论文: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世界文化这一大旋窝中,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的陆地文化,而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的海洋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
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等各个方面,这些饮食文化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业将会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差异文化饮食文化引言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误区。
比如,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汉堡包、肯德基、麦当劳就是典型的美国食品。
而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的食物很杂。
美国人一般而言都比较吃墨西哥、中国、泰国和印度食物。
因此,在本文中,主要从双方的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等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彼此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能力,还可以增强我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宽容和接受。
这使中西饮食文化业能在交流中共同发展,相互融合,而且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营养观念1.1中方的观念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人们对饮食味道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产力都处于低下的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
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
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范文大全

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范文大全第一篇: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众所周知,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
汉代时儒学成为官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教文化。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兼以礼教化的国家,内敛封闭。
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宗教影响渗透到生活各方面,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思想运动和工业文明也都最先发生于此,海洋文明、工业文明还有近现代科学所造就的多元化文明,使得西方人显得外向开放。
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起源,受人们的观念影响不同,它们自然有很大差异。
下面简要从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国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
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一)中国的感性饮食观念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西方的理性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中西饮食差异论文

中西饮⾷差异论⽂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它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
中西饮⾷差异论⽂1 中国⼈对于饮⾷的要求很⾼,但并不在营养⽅⾯,⼤部都在⼝味、形式上,对于⼝味的追求表现出中国⼈的调和思维,⽽烹饪也追求这种调和之美。
此外,在⽂化礼节上,中国⼈把饮⾷放到了很⾼的位置,⽐如⽇常⽣活中朋友好久不见,为了表⽰对其尊敬要⼀起吃饭,为了促成与客户的合作,要⼀起吃饭,逢年过节⼤家团圆,还要⼀起吃饭;总之,饮⾷以成为⼀种礼节性的需要,不再仅仅是果腹充饥的功能。
相对于中国对⼝味注重的饮⾷观,西⽅⼈则⽐较注重营养的搭配,强调饮⾷的营养,对于⾷物中所含的维⽣素、脂肪、蛋⽩质等⽅⾯的要⽰较⾼。
西⽅⼈在进⾏烹饪时,他们会将营养的追求放在⾸位,仔细的研究⾷物中有没有副作⽤、营养失衡等,并不会过分地追求⼝味。
总⽽⾔之,在西⽅⼈的饮⾷思维⾥,吃饭不简简单单地是为了填补肚⼦,也不是为了享受美味,⽽是⾃⼰⽣存与健康的保证。
从此可以看出,在饮⾷观念上,中国强调⼝味追求形式,⽽忽略了⾷物的营养搭配,西⽅⼈则较为注重⾷物的健康分配,注重营养均衡。
⼀、⽤餐⽅式的差异 在⽤餐⽅式上,中国与西⽅社会存在着巨⼤差异。
中国⼈是喜欢热闹的,因⽽逢年过节,⼈们都喜欢⼀家围在⼀⼤桌饭菜前⼀起就餐;在公司年会时,领导与下级员⼯也会在⼀起聚餐,⼤家有说有笑,边说边聊;在吃饭时⼈们都会很活跃,相互敬酒、劝菜等等,整体营造出⼀种热闹温暖的氛围。
这样的饮⾷⽅式,在中国的很多场合都会⽤到,特别是在中秋节、春节等节⽇⾥,全家⼈从四⾯⼋⽅回到⼀块⼉过节,家⾥的⽼⼈或者是擅长烹饪的⼈会做⼀⼤桌⼦的菜,其乐融融的⼀起吃饭,并祝福、拜年等等,讲究的是⼀种和睦、团圆的⽓氛。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篇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中西方饮食我文化异同比较[摘要]: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论文通过主要介绍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风俗,地理,材料,观念,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西方饮食差异融合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
故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
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动物头尾与皮,这在中国是难以理解的;而在中国,鸡脚则为鸡身上相当贵重的部位,可以做“泡椒凤爪”;鸭掌可以做“金鱼鸭掌”;用鱼头可以做“砂锅炖鱼头”;用猪肠可以做“九转大肠”;用猪脚可以做“白云猪手”,连猪心上的血管,也可做“烩管廷”。
(二)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中国饮食“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 等样样精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摘要: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西饮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业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从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方式、中西餐具等四个方面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饮食乃人之生存根本,中西概不例外,但如何“饮食”,中西方却存在很大差异,有着两种不同风格的饮食文化,并形成了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性地表现出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社会特性。
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西方世界有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
然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之间究竟存在着怎么样的差异?其差异是否又与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及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加以阐释。
首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宏观方面有以下表现:1.高度艺术化的中国饮食文化烹调在中国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肉体的存在,而且还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对于快感的需求。
它是人们积极的充实人生的表现,和美术、音乐等等有着同样的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
与西方的烹饪文化相比,中国的烹饪文化是高度艺术化的,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具有一种随意性,每一道菜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要求,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
即使字面上相同的要素(如麻辣)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潘守永先生在文章《三峡饮食诸题》中提到:“麻、辣”也有分水岭。
香港的川菜几乎完全“本地化”,不但不麻,而且不辣,这是饮食文化的适应性;北京的川菜馆多是鸳鸯火锅,辣与不辣平分秋色,但在武汉,人们肯定不承认“辣”是川味特色,那里只有“麻”是被认定为川味的。
但到了宜昌,待亲自品尝了又麻又辣的滋味后,对武汉所闻不攻自破,从宜昌上溯三峡,饮食上似有一个“麻”的增长过程。
反之,从重庆下三峡则有一个“麻”的递减过程。
在“辣”的问题上,像我这样的外来者一直认为,三峡及其周围地区是共同的,但三峡人认为他们与湖北中部和四川盆地一带在“辣”上也不同,而且很较真。
他们认为可以很容易分别出不同来,如“干辣”、“湿辣”和“麻辣”之类。
显然,离开了随意性,烹饪就无法适应中国广阔的地理疆域所造成的差异性,就没有中国烹饪的变化多端,就会失去中国烹饪的独特魅力。
2.高度理性的西方饮食文化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相应地,他们的烹饪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汉堡包与匹萨饼甚至可以在全球连锁店保持一致的口味。
虽然这些食物的制作比中餐简单得多,但是,为了达到统一口味的目的,西方人仍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麦当劳的薯条为例:为了获得炸薯条的最佳状态,开始时实验人员专心研究薯条湿度与时间,发现火候与马铃薯在店内存放时间有关,进而发现马铃薯需要在店内存放3星期的规律。
在这之后,他们发现加工方法对薯条品质有更大的影响。
于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通过一年的研究做了无数次试验,最终发现,冷薯条倒人325华氏度热锅里,油温会急剧下降,不管油温下降到多少,当油温回升到高于薯条温度3华氏度时就是薯条的最佳状态,根据这个原理他们设计了自动炸薯条机来保证薯条的统一口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标准化饮食的不懈追求。
以下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具体方面的表现: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种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充饥。
而到了饮食文化充分发展之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注重营养学方面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究。
烹调出自饮食,饮食原来旨在维持生命,因此,西方饮食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艺术的领域。
西方人普遍认为,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2.中西饮食结构的差异中国人以素食为主,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3.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4.中西餐具的差异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