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又称山前坳陷、前渊。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

秒。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基本上不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对照。

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拗拉槽:三支断裂发展的裂谷可最终形成三个板块,但更多情况下两支断裂发展成陆间裂谷,进一步成为大洋,第三支裂谷则停止活动,成为夭折或废弃的裂谷,称为拗拉槽。

二、填空题

1.地球圈层划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地幔,地核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地震,火山,地形高差,负重力异常,热流值变化,区域变质等6个方面

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洋脊-洋脊型,洋脊-凹沟型,洋脊-凸沟型,凹沟-凹沟型,凹沟-凸沟型,凸沟-凸沟型。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高原,逆冲带,前陆岩石圈挠褶带,造山带根带,前陆或后陆宽广的变形带等几个部分

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早古生代后期,二叠纪到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新生代几个阶段

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三大类型

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大陆边界拼合,古生物,地层,岩石,构造,古冰川和古气侯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对海底地形的认识,对洋壳结构的认识和对大洋中脊物理特征的认识等三个方面

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聚合型,离散型,平移型和碰撞型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杆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虫沉积层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等6期

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外缘隆起,海沟,非火山外弧,弧沟间隙,火山弧,弧后盆地等6个组成单元

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山弧,裾弧,边缘弧,原地弧,漂移弧。

15.现代地槽类型有陆缘地槽,陆间地槽,正地槽,准地槽,外地槽,自地槽,联合地槽。

三、叙述题(任选3个)

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分布各有特点,太平洋内,它的主体偏居大洋东南部,两坡平缓,相对高度较小,常称为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内,海陵纵贯大洋中部,与大西洋两岸轮廓平行,也是S形弯曲,其两坡较陡,故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形状歧分三支,成为倒置的Y形。

三大洋中脊的南端相会串联,北端则伸进岛屿或大陆。东太平洋海隆南部向西南绕行,至澳大利亚以南与印度洋中脊的东南支相接;印度洋中脊的西南支绕行于非洲以南与大西洋中脊南端相接。至于北端,东太平洋海隆向北伸进加利福利亚湾,潜没于北美洲大陆西部之下。印度洋中脊北支展入亚丁湾,红海,并与东非大裂谷相接。大西洋中脊则向北穿过冰岛,延入北冰洋,并在勒拿河河口附近伸向西伯利亚。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形态与结构特征:①盆坳槽内堆积了7-12公里厚的大致水平状的侏罗系至第三系海相沉积,总体上呈一向海加厚,侧向加积的沉积楔状体。②重震联合反演表明,地壳厚度在大陆边缘有急剧变化,总体可分三段,巨厚的楔状体就叠置在过渡性地壳上面。③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记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中间由不整合隔开。下部称为裂陷系,多位于半地堑盆地,代表地壳遭受拉伸、减薄裂陷,但岩石圈尚未断离阶段的产物。④剖面上,上部称移离系,代表新的洋壳在海底扩展中心出现以后岩石圈侧向移离过程的产物,中间的不整合称为破裂不整合,其年代代表两侧大陆开始移离的时间。

沉积特征:剖面上,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记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中间由不整合隔开,下不称裂谷系沉积物,是岩石圈尚未断裂阶段的产物,主要有湖相沉积,砂岩为主的粗碎屑岩沉积或红层,还有玄武质火山岩夹层(代表大陆裂谷环境):上部移离系,代表新的大洋壳出现,岩石圈侧向移离过程中沉积的产物,可出现黑色页岩,蒸发岩等闭塞海湾相沉积(代表红海环境),再向上过度为陆架-陆坡-陆基沉积相组合,包括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成熟型浊流沉积等。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地台--是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稳定的沉积盖层组成,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地台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地壳上的稳定区;具双层结构(基底和沉积盖层)

基底类型:根据变质特征可分两类:

结晶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基底,常形成绿岩带.

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

基本特征

形态、地貌特征:地台范围广阔、多呈不规则圆形,整体高程比较一致、相对高差不大的平原和高原。

双层结构:基底和沉积盖层.

沉积特征:以高成熟度陆源碎屑岩和质纯碳酸岩为主,厚度小,岩性、岩相稳定,岩相以浅海相为主,部分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具有地台特征的沉积建造:石英砂岩建造、铝土矿铁质建造、石灰岩建造、含煤建造和红色碎屑岩建造.

构造特征:地台变形微弱,褶皱、断层不发育,且呈孤立、断续分布.

岩浆活动:地台岩浆活动微弱,仅局部地区沿断裂发育小型岩体.

变质作用:地台区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成矿作用:丰富的外生沉积矿产:煤、石油、铝土矿等矿产特征

(1)基底岩系中的矿产:以变质型为主,主要矿种有Fe、石棉、石墨、Au、斑岩铜矿和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r、Ti等

(2)盖层中的矿产:以外生矿产为主,主要矿种有Mn、Fe、P、Al 、V煤、石油天然气、盐类及建材等

按地台基底褶皱固结时间的不同,可将地台分为两种类型:

古地台--古生代以前基底固结的地台;新地台--古生代以来基底固结的地台

(分后加里东地台、后海西地台两种)如华北等为古地台;祁连山为后加里东地台

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①大陆边界拼合:魏格纳作为气象学家周游世界,注意到大西洋两岸岸线的相似形状,这是大陆漂移最初的证据。

②古生物证据:古生物学认为陆相生物种类的迁移受海洋的限制,只能在相连的大陆上分布,但有些古生物却出现在被大洋分割的大陆上,如中龙(小型淡水爬行类)在巴西和南非的石炭,二叠系中都存在,间隔大西洋。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在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及南极洲晚古生代地层中都有分布,它们间都有大洋分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