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①为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C.③为地壳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2.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1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故B正确。

第2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含①,故丁符合。

2.D读图,完成3~4题。

3.b圈层的主体是()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4.c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大气B.水C.土壤D.生物,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物存在,是该层中最活跃的因素。

4.D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

据此完成5~6题。

5.“黄山四绝”反映了地球圈层的数量是()A.1个B.2个C.3个D.4个6.某地球圈层不独自占空间,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代表该圈层的地理要素是()A.奇松B.怪石C.云海D.温泉,怪石主要反映岩石圈,云海主要反映大气圈,温泉主要反映水圈。

生物圈不独自占空间,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

6.A等级考提升练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D.图中任意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度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10千米处可以表示()A.海平面B.莫霍界面C.岩石圈底面D.古登堡界面1题,两地相对高度是指两地海拔的差值,而地壳厚度是指莫霍界面至地表的距离,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所以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度,故D正确。

第2题,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更厚,则10千米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岩石圈: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到35km以上。

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构造旋回:褶皱幕在时间上的出现,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地壳运动有比较长期的相对宁静的时期,以及比较短期的相对活动的时期。

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构造体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威尔逊旋回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双变质带: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

转换断层:由中脊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引起的,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也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地质学三四章的答案

地质学三四章的答案

地质学三四章的答案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1.何谓构造运动?何谓构造变动?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内⼒引起地壳乃⾄岩⽯圈变形、变位叫构造运动;若岩⽯发⽣永久性变形,则称为构造变动。

构造运动范围更⼤(除了地壳,还包括岩⽯圈),主要指物理上的变化;地壳运动专指地壳,包括物理、化学上的变化。

狭义的地壳运动指内⼒作⽤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义的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

2.结合“⼤地构造学说简介”⼀节的资料,分析“地槽—地台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论依据,思考以⼆者为代表的“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学术之争有什么启⽰?地槽—地台说: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沉积作⽤、岩浆作⽤、构造运动和变质作⽤都⼗分强烈;地台区指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沉积作⽤⼴泛⽽较均⼀,岩浆作⽤、构造运动和变质作⽤也都⽐较微弱。

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到整个岩⽯圈,并总结提⾼为对岩⽯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

熔⼊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并划分岩⽯圈的板块。

3.构造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新构造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构造运动:①⽅向性:有⽔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②速度和幅度:除去地震、断层、⽕⼭等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外,⼀般地,构造运动是岩⽯圈的⼀种长期⽽缓慢的运动;③周期性和阶段性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遗留证据较多。

4.如何证明不同时代构造运动的存在并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新构造运动:地貌标志、测量数据;⽼构造运动: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

5.岩层的产状如何表达?在野外怎样测量和记录岩层的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状态称为岩⽯产状。

通过⾛向、倾向、倾⾓来表达。

在野外测量中,通过地质罗盘来测量⽅位⾓,记录格式为⾛向+倾向+倾⾓变化范围Eg: NE35°/SW215°,SE125,∠45°6.岩⽯受⼒状态下的构造应⼒场中各种应⼒的分布有何规律?受构造⼒作⽤的岩⽯变形分为哪⼏个阶段?岩⽯性质对岩⽯变形有何影响?应⼒分为压应⼒、张应⼒、剪应⼒;受构造⼒的作⽤,岩⽯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脆性岩⽯当外⼒作⽤达到⼀定程度,由弹性变形直接转化为断裂变形,⽽柔性较⼤的岩⽯,当外⼒增⼤超过弹性限度后,由弹性变形转化为塑性变形。

大地构造课后题

大地构造课后题
★地球物理方面: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等资料研究地壳及上地幔的内部结构和发育过程
★地球化学方面:主要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成分,构造圈内的物质交换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原因和机理
(2)大地构造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大地构造学研究简史:
★感知时期(前17世纪)★ 萌芽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初)★历史大地构造学时期(19世纪-20世纪中)★板块构造时期(20世纪中-)
(4)基本概念:岩石圈、布格重力异常、重力均衡
岩石圈:地球表层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地相互运动的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种板块的组合就构成地球的岩石圈。厚50-200km
布格重力异常:经过高度和剩余物质校正的重力异常。
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源自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
地壳和上地幔构造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主要界面及各圈层特征)
康拉德面为地球内部的次级不连续面★ 在此面上地震波发生加速,纵波(P波)由5.6km/s左右增加到7.6km/s左右,横波(左右,横波(S波)由3.2km/s左右增加到左右增加到4.2km/s左右★大陆地壳内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之间的界面
软流圈 上地幔顶部存在着一个地震波低速层,其深度一般在地表之下100km-350km。是低速带内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其强度降低的结果。该带易于发生塑型流动,称软流圈。其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
(2)理解岩石圈板块垂向和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的表现ﻩ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大陆岩石圈的上部是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

大地构造重点

大地构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前寒武地盾Precambrian shields :前寒武系暴露于地表的宽阔大陆区域。

2.大陆台地Continental platforms :平伏于前寒武系之上、相对薄的、未变质的盖层,或显生宙沉积层。

3.基底basement :沉积盖层以下的岩石。

4.克拉通台地Craton:泛指老的、相对稳定的大陆地壳单元。

克拉通地壳至少在数十亿年内未遭受广泛的变形或变质作用。

5.岩石圈Lithosphere:地球最外部的刚性脆性岩层,组成岩石圈板块,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固体部分。

6.泛大陆Pangaea:早期,地球为一超级古陆。

7.裂谷rift:大陆内部拉张并开始分裂。

8.成功裂谷Successful rift:大陆分裂为两块,之间新的洋中脊形成。

9.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裂谷、海底扩张、板块汇聚、碰撞、在产生裂谷,此一系列连续地质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10.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margins:海底扩张形成的大陆边缘,无明显的构造活动。

11.碰撞缝合线:这些出现在造山带内、经历高度剪切作用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碎块称为缝合线,缝合线两侧的岩石代表曾经分裂的的不同大陆。

12.盆地反转:在碰撞过程中,早期正断层重新激活,出现反转断层,褶皱推覆带底部物质推覆至早期的被动边缘之上,被动边缘盆地转换为推覆带。

13.海底扩张理论:地幔物质在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变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更新一次。

14.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15.热点:地幔柱在地表或洋底出露时就表现为热点。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P 波速不再增长,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湘教版 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答案

湘教版 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答案

1.4地球的结构【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个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各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岩石圈与地壳、地幔及软流层间的关系 【学习新知】自主学习区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___横波____,纵波能够在__固体______、和____液体____中传播,__横波____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__慢____. 2.划分:科学家依据__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__________把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地壳_____、___地幔______和____地核_____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由表及里依次为____莫霍面________、______古登堡面___ 3.在上图中勾出岩石圈和软流层。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__上地幔顶部__(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合作探究区 读课本第25页阅读材料及图1-21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回答下列各题。

(1)我们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变 快 ,这个不连续面叫做 莫霍面 。

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波速变 慢 ,横波 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叫做 古登堡面 。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外核、内核的物质状态可生物圈水圈 岩石圈【小试牛刀】A级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3.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A.地幔B.上地幔C.软流层D.地核4.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地壳中的坚硬的岩石组成B.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C.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D.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5.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A.最活跃的圈层B.质量最小的圈层C.最厚的圈层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7.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8.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9.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A.氮和氧B.气体和悬浮物C.氢与氦D.碳与氧B级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C.太平洋D.四川盆地3.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下题。

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的结构测试含参考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的结构测试含参考答案

地球表面结构练习题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练新。

据此判断下边小题。

1.②处的地质结构是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2.③处的地质结构是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3.图中的沙丘主假如哪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海浪作用以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此中C为堆积物,B、F、G为堆积岩,A、D为不一样期间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4.据图判断该地域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假如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地道,应选择F层B.假如该地有石油,则应当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C.假定C层为沙质堆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流行寒风D.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6.景观图所示的地貌种类为A.水积地貌B.风蚀地貌C.风积地貌D.水蚀地貌7.图中岩石按成因区分属于A.喷出岩B.侵入岩C.堆积岩D.变质岩8.有益于形成图示所示地貌的条件有①大规模可溶性岩石;②含酸性物质的地表或地下水;③高温多雨的天气条件;④地势平展、低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以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表示图。

达成下边小题。

9.甲岩石可能为A.大理岩B.片麻岩C.石英岩D.板岩10.岩层乙、丙和断层丁形成的先后次序是A.乙、丙、丁 B.丙、乙、丁C.丁、丙、乙 D.丁、乙、丙以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

读以下图,达成以下各题。

11.该河谷()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B.位于背斜结构的顶部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D.右岸侵害,左岸形成沙洲12.图中()A.地层形成的先后次序是④①②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C.堆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曲折D.甲地合适聚落的发展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边小题。

13.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次序挨次是A.褶皱、岩浆喷出、堆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堆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堆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堆积、断裂14.该地地下洞窟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A.地壳张裂作用B.地层沉陷作用C.风力侵害作用D.流水溶蚀作用中国的黄土堆积被称为自然环境变化的一本“历史册”。

大地构造考试题

大地构造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莫霍面或M界面:在地下几十km深处P波速度从地壳特有的6.2—7.2km/s的范围突然增大到上地幔所特有的8.0—8.2km/s。

这一间断面被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

3.古登堡面或G面:P波在大约2900 km深度处从11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在这一界面之下消失。

人们把这个间断面称为古登堡面或G面。

4.低速高导层:是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5.异常上地幔:在一些构造活动区之下,存在介于下地壳(Vp=6.5—7.2km/s)和上地幔(Vp=7.9—8.5km/s)正常值之间的低纵波速度层(Vp=7.2—7.7km/s),使M-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这种具有低纵波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6.复理石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中的重要类型。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7.磨拉石建造: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8.优地槽:位于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个强烈坳陷的优地槽沟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相对隆起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9.冒地槽:靠近大陆克拉通(或前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强烈坳陷的冒地槽沟和一个相对隆起的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

10.地盾:地台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期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

11.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活规范训练 地球的结构 含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活规范训练 地球的结构 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地球的内部圈层1、2、3、4 5、6、7、10、11、12、168、9、13地球的外部圈层17 14、15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年1月12日当地时间12日中午12时20分许,日本福岛县近海和茨城北部发生里氏5.8级地震,这次地震在近海震源深度为20千米,东京等地有强烈震感。

有关此次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变化,而横波不变解析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三态物质皆可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 B2.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B.软流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C.地震波通过软流层时速度加快D.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发源地解析地震波通过软流层时,速度减慢,推测可能是高温熔融状态的岩浆发源地。

答案 D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3~4题。

3.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核B.岩石圈和地壳C.地壳和地幔D.地幔和地壳4.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②上层含镁铁成分较多,下层含硅铝成分较多③硅镁层厚薄不均,且连续分布④硅铝层厚薄不均,且不连续分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3题,①是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第4题,陆壳较厚,洋壳较薄,上层为硅铝层,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连续。

答案 3.C 4.B5.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

我国塔里木、胜利等油田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

下列四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显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解析石油呈液态,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显著减小。

大地构造大题

大地构造大题

1.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中国地势基本特征-1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海南岛、台湾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大陆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第四台阶:大陆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2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1)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俱在;2)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3)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华夏大陆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4)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3.我国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1) 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陆核-中朝板块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超大陆形成2) 新元古宙-印支期:陆块飘移-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

3)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东部拉张陷落,地壳减薄;西部挤压隆升,地壳增厚。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小练习 地球的结构 含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小练习 地球的结构 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选择题1.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A.地质钻探B.研究地震波C.地层和化石D.实验室分析答案 B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答案 D3.莫霍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面B.地幔和地核的界面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面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面答案 A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位于软流层的顶部。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故选C。

答案 C5.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岩石B.大气C.水体D.生物解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D二、综合题6.读地壳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来源:](1)A层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等,它一般仅分布在______。

B层称为______层,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该层的大陆部分较______,它是一个______的圈层。

(2)界面M为______,它的平均深度为______km。

(3)地壳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来源:]解析地壳分布特点是: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即上层为比重较小的硅铝层,下层为比重较大的硅镁层,大洋地壳一般硅铝层缺失。

答案(1)硅铝大陆硅镁硅镁厚完整(或连续)(2)莫霍面17(3)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构造复习题答案全解

构造复习题答案全解

1总复习概念1、石香肠构造boudinage原先存在的比围岩强硬的岩层在垂直层理的挤压作用下被分割成一系列彼此平行的拉长体亦称香肠布丁构造。

布丁的延长方向平行于B轴方向将之划归b线理。

2、窗棂构造mullions由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棂柱体的边界可以是层理面或原先存在的面也可以是新生面如节理、劈理等。

窗棂延长方向代表了应变椭球体的丫轴属b线理3、褶劈理crenulation cleavage发育于有先存面理的岩石中。

先存面理被褶皱成微型褶皱对称或不对称。

它由褶皱的平行翼或平行于褶皱翼发育的微断层所确定。

发育于各种变质程度的含层状硅酸盐的岩石中。

4、伸展褶劈理ecc为韧性剪切带中的近平行的间隔性剪切条带以小角度切割糜棱面理常呈单组有时成共轭组出现。

5、A线理Alineation 即拉伸面理拉长方向平行于应变椭球体的长轴a方向。

常见有拉伸矿物及矿物集合体对称压力影柔性层中拉伸的刚性体如拉伸黄铁矿、圆形化石拉伸砾石及鲕粒。

6 S-C-C面理S-C-C' fabrics韧性剪切带内经常发育两种面理平行于剪切带内应变椭球面的呈形展布的剪切带内面理平行于剪切带边界的间隔排列的糜棱岩面理C。

糜棱岩面理实质是小型强剪切应变带常由微细颗粒或云母等矿物组成。

面理和面理的锐夹角指示对侧的剪切方向7、A型褶皱A-fold又称a型褶皱是指褶皱轴枢纽与拉伸线理a线理方向大致平行的褶皱一般发育在剪切带的强烈剪切部位。

8、鞘褶皱sheath fold 最早是Carreras等1977年提出的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

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9、眼球构造augen structure 混合岩化过程中外来物质沿着片状、片麻状岩石注入时形成眼球状或透镜状的团块断续分布常有定向排列眼球多为碱性长石组成大小不一有时晶形较好呈卵形长方形有时眼球为长英质的长石石英集合体所组成当此眼球含量增多时可成串珠状断续连接并逐步过渡为条带状构造。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地理试卷参考答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涉及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试卷通常包含了各种问题,从地球的构造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份地理试卷的参考答案,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问题一:请解释地球的构造。

答案:地球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部分,包裹在地幔之上,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问题二:请解释板块构造理论。

答案: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解释地球地壳变动的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它们在地幔上漂浮并不断地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地球表面会有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存在。

问题三:请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

答案:气候变化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变化和火山喷发等。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规模。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问题一:请解释城市化的影响。

答案: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问题二:请解释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的不断加深。

全球化对国家和个人都有重大影响。

它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全球化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文化冲突和资源不平等等问题。

问题三:请解释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人口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练习(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练习(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5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1.某地地下5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的鱼,都会感到()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纵波,上下颠簸D.横波,左右摇晃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2~4题。

2.该地震波应是()A.纵波 B.横波 C.纵横波 D.无法判断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4.该地可能位于()A.116°E,40°N B.19°E,30°N C.南极点D.经度180°,纬度0°5.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A.①为水圈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7.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图,读图完成8~10题。

8.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④横波速度减慢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9.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A.a岩层内部B.c岩层内部C.d岩层内部D.e岩层内部10.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A.a+b+c B.a+c+d C.b+c+d D.c+d+e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

大地构造考试及答案

大地构造考试及答案

大地构造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的()。

A. 内部结构B. 外部形态C. 构造运动D. 地壳运动答案:C2. 板块构造理论是由()提出的。

A. 魏格纳B. 赫斯C. 李四光D. 阿基米德答案:B3.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其中最大的板块是()。

A. 欧亚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非洲板块D. 美洲板块答案:B4.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

A. 沉积岩B. 火成岩C. 变质岩D. 混合岩答案:B5.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 氧B. 硅C. 铝D. 铁答案:A6.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矿物是()。

A. 石英B. 长石C. 云母D. 方解石答案:A7. 地壳中最常见的沉积岩是()。

B. 石灰岩C. 页岩D. 砾岩答案:B8. 地壳中最常见的变质岩是()。

A. 片麻岩B. 大理石C. 板岩D. 片岩答案:C9. 地壳中最常见的火成岩是()。

A. 花岗岩B. 玄武岩D. 橄榄岩答案:A10. 地壳中最常见的火山岩石是()。

A. 流纹岩B. 玄武岩C. 辉绿岩D. 辉长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1.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

A. 地核B. 地幔C. 地壳D. 地核和地幔答案:ABC12.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 大气圈B. 水圈C. 生物圈D. 岩石圈答案:ABC13. 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包括()。

A. 垂直运动B. 水平运动C. 旋转运动D. 混合运动答案:ABD14.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A. 地震B. 火山活动C. 地壳隆起D. 地壳沉降答案:ABCD15. 地壳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A. 地球内部热流B. 地球自转C. 地球公转D. 地球内部物质的不均匀分布答案:ABD16.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包括()。

A. 形成山脉B. 形成盆地C. 形成平原D. 形成高原答案:ABCD17. 地壳运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基本上不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对照。

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拗拉槽:三支断裂发展的裂谷可最终形成三个板块,但更多情况下两支断裂发展成陆间裂谷,进一步成为大洋,第三支裂谷则停止活动,成为夭折或废弃的裂谷,称为拗拉槽。

二、填空题1.地球圈层划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地幔,地核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地震,火山,地形高差,负重力异常,热流值变化,区域变质等6个方面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洋脊-洋脊型,洋脊-凹沟型,洋脊-凸沟型,凹沟-凹沟型,凹沟-凸沟型,凸沟-凸沟型。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高原,逆冲带,前陆岩石圈挠褶带,造山带根带,前陆或后陆宽广的变形带等几个部分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早古生代后期,二叠纪到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新生代几个阶段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三大类型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大陆边界拼合,古生物,地层,岩石,构造,古冰川和古气侯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对海底地形的认识,对洋壳结构的认识和对大洋中脊物理特征的认识等三个方面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聚合型,离散型,平移型和碰撞型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杆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虫沉积层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等6期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外缘隆起,海沟,非火山外弧,弧沟间隙,火山弧,弧后盆地等6个组成单元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山弧,裾弧,边缘弧,原地弧,漂移弧。

15.现代地槽类型有陆缘地槽,陆间地槽,正地槽,准地槽,外地槽,自地槽,联合地槽。

三、叙述题(任选3个)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分布各有特点,太平洋内,它的主体偏居大洋东南部,两坡平缓,相对高度较小,常称为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内,海陵纵贯大洋中部,与大西洋两岸轮廓平行,也是S形弯曲,其两坡较陡,故称为大西洋中脊。

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形状歧分三支,成为倒置的Y形。

三大洋中脊的南端相会串联,北端则伸进岛屿或大陆。

东太平洋海隆南部向西南绕行,至澳大利亚以南与印度洋中脊的东南支相接;印度洋中脊的西南支绕行于非洲以南与大西洋中脊南端相接。

至于北端,东太平洋海隆向北伸进加利福利亚湾,潜没于北美洲大陆西部之下。

印度洋中脊北支展入亚丁湾,红海,并与东非大裂谷相接。

大西洋中脊则向北穿过冰岛,延入北冰洋,并在勒拿河河口附近伸向西伯利亚。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形态与结构特征:①盆坳槽内堆积了7-12公里厚的大致水平状的侏罗系至第三系海相沉积,总体上呈一向海加厚,侧向加积的沉积楔状体。

②重震联合反演表明,地壳厚度在大陆边缘有急剧变化,总体可分三段,巨厚的楔状体就叠置在过渡性地壳上面。

③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记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中间由不整合隔开。

下部称为裂陷系,多位于半地堑盆地,代表地壳遭受拉伸、减薄裂陷,但岩石圈尚未断离阶段的产物。

④剖面上,上部称移离系,代表新的洋壳在海底扩展中心出现以后岩石圈侧向移离过程的产物,中间的不整合称为破裂不整合,其年代代表两侧大陆开始移离的时间。

沉积特征:剖面上,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记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中间由不整合隔开,下不称裂谷系沉积物,是岩石圈尚未断裂阶段的产物,主要有湖相沉积,砂岩为主的粗碎屑岩沉积或红层,还有玄武质火山岩夹层(代表大陆裂谷环境):上部移离系,代表新的大洋壳出现,岩石圈侧向移离过程中沉积的产物,可出现黑色页岩,蒸发岩等闭塞海湾相沉积(代表红海环境),再向上过度为陆架-陆坡-陆基沉积相组合,包括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成熟型浊流沉积等。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地台--是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稳定的沉积盖层组成,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地台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地壳上的稳定区;具双层结构(基底和沉积盖层)基底类型:根据变质特征可分两类:结晶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基底,常形成绿岩带.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

基本特征形态、地貌特征:地台范围广阔、多呈不规则圆形,整体高程比较一致、相对高差不大的平原和高原。

双层结构:基底和沉积盖层.沉积特征:以高成熟度陆源碎屑岩和质纯碳酸岩为主,厚度小,岩性、岩相稳定,岩相以浅海相为主,部分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具有地台特征的沉积建造:石英砂岩建造、铝土矿铁质建造、石灰岩建造、含煤建造和红色碎屑岩建造.构造特征:地台变形微弱,褶皱、断层不发育,且呈孤立、断续分布.岩浆活动:地台岩浆活动微弱,仅局部地区沿断裂发育小型岩体.变质作用:地台区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成矿作用:丰富的外生沉积矿产:煤、石油、铝土矿等矿产特征(1)基底岩系中的矿产:以变质型为主,主要矿种有Fe、石棉、石墨、Au、斑岩铜矿和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r、Ti等(2)盖层中的矿产:以外生矿产为主,主要矿种有Mn、Fe、P、Al 、V煤、石油天然气、盐类及建材等按地台基底褶皱固结时间的不同,可将地台分为两种类型:古地台--古生代以前基底固结的地台;新地台--古生代以来基底固结的地台(分后加里东地台、后海西地台两种)如华北等为古地台;祁连山为后加里东地台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①大陆边界拼合:魏格纳作为气象学家周游世界,注意到大西洋两岸岸线的相似形状,这是大陆漂移最初的证据。

②古生物证据:古生物学认为陆相生物种类的迁移受海洋的限制,只能在相连的大陆上分布,但有些古生物却出现在被大洋分割的大陆上,如中龙(小型淡水爬行类)在巴西和南非的石炭,二叠系中都存在,间隔大西洋。

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在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及南极洲晚古生代地层中都有分布,它们间都有大洋分隔。

③地层,岩石,构造方面的证据: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南美洲与非洲,北美洲与欧洲之间在三叠纪以前的对应地层层序的岩性,地层褶皱的轴向,不整合界线等都能十分完好的连接,表明那时它们为统一大陆,而不存在大西洋。

④古冰川和古气侯方面的证据:魏格纳是气象学家,对古气候作用更敏感,他发现石炭-二叠纪时在南美洲东南部,非洲中南部,印度和澳大利亚南部,及南极洲,都广泛分布着冰川作用,为大陆冰川遗迹。

这些地区现多远离极地,表明它们曾共同处于南极附近,后来分裂漂移到现今位置。

5.简述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

20世纪50年代海洋地质调查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对海底地形的认识,深海探测发现海底地形可分为大陆坡,深海平原,洋脊,海沟,火山岛屿等,与过去以为海底为平坦单调的地形完全不同。

②对洋壳结构的认识,发现洋壳由玄武岩组成,其厚度比陆壳小得多,发现洋底沉积层很薄,厚仅几百米,发现洋壳的年令比大陆要年青的多,最老不超过2亿年。

③对大洋中脊物理特征的认识,发现了沿大洋脊分布的地震带和高热流带。

6.简述按板块边界环境划分的大地构造类型。

板块边界分为三类,即洋脊,俯冲带,转换断层1. 洋脊的特征:研究发现,洋脊的地形形态与洋脊扩张速率有关,扩张速度慢形成中央裂谷,随扩张速度增快,裂谷被填平,并可继续隆起。

但统计表明,全球慢速扩张裂谷所占比例最大,所以中央裂谷带分布普遍,中央隆起带分布较少。

2. 俯冲带的特征:俯冲带又称消减带,与洋脊生成新的洋壳相反,俯冲带是洋壳板块消亡的地方,这里是两个板块发生汇聚作用,是挤压带,在争夺空间时必有一个板块插入深部。

3. 转换断层的特征:转换断层最初发现于洋脊带中,连接两段洋脊,称之为洋脊-洋脊型转换断层,后来将此概念推广到与海沟连接的转换断层在所有类型中。

7.简述古地磁测量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欧洲和美洲大陆的磁极移曲线的测量(1957年)•结果发现两个大陆的磁极移曲线不相重合,表明两个大陆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这就是大陆漂移。

8.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内容。

①由洋脊,海沟和转换断层包围的岩石圈是一个独立运动的单元,称之为板块,板块运动的底界是软流圈(板块模式图)。

在洋脊的扩张产生新的板块,在海沟的俯冲则是板块消亡的位置,转换断层是板块侧边的运动方式,不发生板块的增减。

②板块是刚性的,它可以生成和消亡,但不会变形,板块的运动主要集中在边界上,而板块边界一般不是洋陆边界。

③板块在地球表面的运动是一种球面运动,符合球面几何学规则(欧律图,可以确定一根旋转轴,岩石圈板块围绕这根轴转动,使板块的运动具有统一的规则,如一个运动板块的转换断层必定是平行纬线(相对旋转轴)运动的,板块运动的速度是靠向两极速度小,靠向赤道速度大,这个速度就是洋脊扩张的速度,可由地磁条带的宽度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