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防洪防内涝经验及案例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经验借鉴
3.5.1 国内外防洪潮标准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沿海城市行洪通道堤防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100~200年一遇,海堤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500~1000年一遇,个别国家,如荷兰采用10000年一遇高潮位加33m/s风设计标准。
有些重要城市采用100~200年一遇防御标准的同时考虑其它措施确保安全,如美国新奥尔良采取快速撤退方案,日本东京、大阪等考虑风浪等不确定性因素统一增加3m的安全超高。
国内大城市的防洪(潮)标准一般在50~200年一遇详见表3.5-1~2。
3.5.2 国内外除涝标准
在国外,不以区域除涝和城镇排水来区分不同的排水对象、落实不同的组织管理机构,一般针对系统大小选择不同的标准。
小排水系统,针对常见雨情,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大排水系统,针对超常雨情,由隧道、绿地、
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输送极端暴雨径流,详见表3.5-3~4。
由于国内外的雨洪标准制定的理论和方法有较大差异,欧美的大、小排水系统无法与国内的雨水排水标准、防洪除涝标准一一对应。
从标准使用的地域范围看,欧美小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与国内的雨水管渠规划设计标准基本对应,大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则有的与河道防洪标准相对应,有的则与除涝标准相对应。
从内地除涝重现期的调查统计看,一般城市除涝重现期采用“10~20年”,其中隐含暴雨重现期10~20年、设计暴雨历时为24h、24h排出不受淹三层含义。
至于雨量值、雨型及相应潮型等因素一般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确定,标准中并未明示,详见表3.5-5。
香港未分大小排水系统,统一采用排水标准,高度利用农田排水重现期为2~5年一遇,农村及开拓堤项目区内排水重现期为10年,农村主线排水系统为50年一遇,城市干线排水系统重现期为200年,支线排水系统重现期为50年,详见表3.5-6。
3.5.3 对标日本东京
东京的防洪排涝水平位于世界第一梯队,而且深圳与东京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方面有相似之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选为典型做重点分析。
3.5.3.1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江户川百为界与千叶县连接,西部以山地为界与山梨县连接,南部以多摩川为界与神奈川县连接,北部与埼玉县连接,总面积2155km2。
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全市面积1997.47km2。
(2)降水量
东京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分布不均匀,季节变化大,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10mm;深圳全年雨量有84%出现在4~9月,夏季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30mm。
(3)台风
东京的台风季节一般在6~10月的夏秋时节,其中以秋季的9月份为台风的
高发季节,东京每年平均发生台风的次数为5-6次;在深圳有可能受到台风影响
的时间是每年的4-11月份,主要是集中在7-10月,深圳每年平均发生台风的次
数为3-4次。
3.5.3.2 社会经济
东京作为国际大都市,2018年东京人口超过3800万;深圳2018年的人口
数超过1300万。
2018年东京GDP总量首次超过了1万亿美元;2018年深圳经
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深圳2018年GDP总量超过3500亿美元。
通过对比
可知,深圳和东京具有相似的自然环境在年均降水量和台风次数上尤为相似,此
外,深圳和东京都是人口稠密的国际城市,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东京作为国际一
流城市,防洪潮经验丰富,深圳作为国际城市,此次规划选取对标东京是合理的。
3.5.3.3 洪涝防治总体目标
为解决城市综合防洪问题和雨季水污染问
题,日本以全方位综合理的方式,在从河川流
域统筹施策,对区域洪水和城市排水、污水分
别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全部
用上,以流域统筹全方位综合治理解决流域洪、
涝、污。
对东京洪涝防治总体目标更采用了精
细化分项逐级控制的任务分解模式,规划至
2038年,东京内涝防治重现期提至100年,能
有效应对75mm/h(352mm/24h)设计暴雨,远
期能有效应对100mm/h设计暴雨,东京洪涝防
治总体目标与单项措施任务分解见图3.5-1。
图3.5-1 东京洪涝防治总体目标与单项措施任
务分解图
3.5.3.4 洪涝防治策略
(1)东京的排水系统-全球知名排水系统
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蓄水的蓄洪池,并于1992年颁布“第二代城
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日本政府规定: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防止城市内涝灾害。
值得深圳学习的具体措施包括:1)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较地面低0.5-1.0m,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
2)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
3)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直径十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4)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达200-300m3/s。
5)在城市中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设500m3的雨洪调蓄池。
6)大型的建筑还会建有独特的雨水再利用系统。
比如,著名的东京巨蛋体育馆就建有自己独用的大型雨水存积池,储集的雨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消防、洗车和浇灌,一年由此可节约2000万日元水费。
(2)东京降雨信息系统—“东京Amesh”
该信息系统用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
利用统计结果就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建立特殊的处理措施。
(3)健全的防洪排涝制度
东京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推动全民对于蓄水设施的修建和安装。
对于在区内设置利用雨水的储存装置的单位和居民实行补助。
同时,墨田区政府还针对3种补助金,分别制定申办手续,以保证该项制度得以合理且高效的实施。
政府立法规定,道路等市政设施的建筑材料要有一定的透水性,在停车场、人行道等处铺设透水性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有渗水井,遇到降雨可以迅速将雨水渗透到地下。
3.5.4 国外其它城市洪涝防治策略
3.5.
4.1 伦敦洪涝防治策略
英国是受城市内涝等地表水泛滥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完善的科学规划与应
急保障机制有效调控伦敦洪涝风险。
值得深圳学习的具体措施包括:(1)科学规划,构建城市内涝预防体系
伦敦政府严格把关城市建设规划以控制洪灾风险,特别是禁止在洪灾高危地区搞建设。
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政策声明要求,地方规划当局在其开发文件中要考虑洪灾风险及管理,规划程序各个层面都要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开发商要对其开发项目进行相关评估。
(2)完善暴雨预警机制
为解决突发性的内涝问题,伦敦管道设计了一个“防暴雨安全应急机制”,也就是当降水量过多时,可以允许污水排入泰晤士河,以防城市被淹。
在出现洪灾危险时,政府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站向人们发布警告,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传到市民手中。
大伦敦政府要求地方区县政府部门和地方当局建立强降雨预警制度,制定应对内涝方案等。
英国成立“洪水预报中心”。
该中心综合利用气象局的预报技术和环境署水文知识,就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表水泛滥风险发布预警。
(3)积极推广可持续的排水系统
英国大力推动采用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来管理地表和地下水,要求所有新开发和重新开发的地区都要认真考虑建设既能减少排水压力,又环保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级工作组。
例如,位于伦敦北部的卡姆登区人口稠密,当局评估后认为,它更适合屋顶绿化、建设可渗水步道等可持续排水方式。
当地居民的院子里要么植树种草,要么用细沙、石子或砖头铺地,很少见到硬邦邦的水泥地面,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也大多是方砖铺地。
(4)实施“超级工程”
2005年,伦敦政府授权成立一个独立委员会研究城市内涝解决的终极方案。
该委员会通过调研后,提议建造名为“泰晤士河隧道”的超级工程,这个巨大的地下隧道沿着泰晤士河,跨越伦敦东西,长约15~25km,埋在地下67m处,这个巨大的隧道将连通34个污染最重的下水管道,将本来将排到泰晤士河中的污水收集处理。
在经过多年讨论之后,伦敦市政府终于决定,启动这个造价约达170亿英镑的工程,这个工程预计在2020年完工。
工程完成后,伦敦将一劳永逸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3.5.
4.2 纽约洪涝防治策略
作为世界城市,纽约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独具特色。
纽约城市防洪排涝是典型的制度与环保理念并重的双结合。
值得深圳学习的具体措施包括:(1)健全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196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城市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纽约市在吸收联邦政府保险法的基础上,强制性出台了城市防内涝的地方性法律。
纽约地方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不准在纽约下水道入海口附近建设任务大型建筑物。
纽约政府还为一些城市生活低收入者主动购买洪水保险。
(2)环保型的混合下水道
在纽约70%的地区,卫浴和工业废水、雨水都被收集到同一个排水道,然后一起被传送到城市污水处理站,再排人河中,这就是混合下水道。
纽约下水道有14座污水处理站,每天能生产1200吨生物肥料,把废物进行处理,变成可以利用的肥料。
此外,纽约政府向市民免费发放雨水收集储存罐,帮助市民收集雨水,可以减少雨水进入下水道,还可以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
(3)采用最新科技,定期清理下水道内部的污物
纽约市政府通常会向联邦政府采购最新研发的垃圾清运与处理技术,对城市地下管道垃圾进行高技术清除。
纽约环保局拥有多功能卡车,可以利用车上配备的高压喷射水枪清洁充满油垢的下水道。
多功能卡车还装有一条30英尺长的软吸管,可以吸走下水道的碎石和泥沙。
据称,清理后,这些管道可以增加190
万加仑的容量,下大雨后污水漫出街道的情况将得到改善。
(4)注重防洪排涝小细节
纽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尤其注重防洪排涝,对一些细节化的程序做到精致。
比如,纽约很多道路和绿地之间形成水通道,大雨时,地表径流能通过连接通道,顺利进入绿地,这样既可以浇灌绿地树木,还可以使得道路不会形成地面积水。
还有,在纽约很多社区的道路、停车场和楼房周边绿地建露天低地或排洪沟,以利迅速排水,同时提高绿化率,有利减少内涝。
此外,在立交桥两侧护板上多开直排雨水孔,大雨时,能及时排掉桥面积水,也能避免桥面积水汇集到下桥段的
低地,阻碍交通。
3.5.5 国内城市洪涝防治策略
3.5.5.1 上海市洪涝防治策略
围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标准适宜、布局合理、洪涝兼治、安全可靠、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城市防汛保障体系,能“防得了洪水、挡得住潮水、排得出涝水”,有效抵御突发性灾害气候影响。
(1)流域防洪方面。
流域防洪体系的防御对象是流域性洪水,遵循“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入杭州湾”的总体规划布局,主要涉及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
(2)区域防洪方面。
区域防洪体系的防御对象为地区性暴雨和洪(潮)水,主要涉及太湖流域泄洪通道。
(3)城市防洪方面。
城市防洪体系的防御对象为上海市市区,是全市防洪重中之重,主要包括黄浦江河口、黄浦江市区段及其支流堤防工程和沿江沿海海塘、防潮挡浪工程等。
同时论证黄浦江河口建水闸工程,提高防汛防潮能力。
(4)区域除涝方面。
按照“外挡内控、分片治理、以蓄为主、蓄以待排”的总体思路,洪涝分治、高低分开的14个水利片分片综合治理格局,充分利用河网大海绵的重要调蓄功能,涨潮时以河网调蓄为主,辅以泵站进行削峰,落潮时打开水闸乘潮排水,实现外挡洪(潮)水、内控水位的除涝目标。
到2035年,全市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图3.5-1 上海市水利分片综合治理格局
(5)非工程措施方面。
上海市按照“互联网+智能防汛”的目标,积极推进“五大”建设:“构建大枢纽、搭建大平台、形成大数据、完善大安全、提供大服务”,统筹推进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打造防汛信息系统升级版,基本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决策、智能服务,形成与水务海洋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信息保障体系,服务保障水务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5.5.2 香港洪涝防治策略
香港通过优化空间利用与因地制宜措施纾解香港洪涝问题,渠务署在制定具体的策略时,优先考虑环境限制和成本效益,同时也会考虑社会和经济压力、财政和法理、地理环境和组织管理等。
目前香港渠务系统改善方案较为突出,且值得深圳学习的内容包括:
(1)上截山洪。
通过在半山地区建设雨水排放隧道,截取中、上游的雨水,从而减少对下游市区的影响。
雨水会经雨水排放隧道绕过楼房密集的市区直接流
入大海或其它河道。
香港现有四条雨水排放隧道,总长度约22km,分别是港岛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以及启德雨水转运工程。
(2)洼地蓄洪。
当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不足以应对上游因都市发展而增加的地表径流时,常采用蓄洪池蓄洪储存从高地向下游地区的雨水,减轻排水系统的高峰径流量。
蓄洪方法在香港较为常用,如旺角区一个运动场的地底建有一个大型的蓄洪池。
由于土地空间资源约束,香港的蓄洪池建在地下。
(3)立法管制。
对于自然河道流经私人土地或私人承包用地时,排水事务监督获授权则可保障水道内的维修工程及施加管制,保持排水畅通。
3.5.6 国内外洪涝防治典型工程措施
(1)福州市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
福州城区三面环山,一场暴雨下来汇水量巨大,极易产生洪涝,福州沿山建设排洪道,是福州城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把山洪防治、生态补水“合二为一”,工程投资33个亿。
在闽江北岸文山里上游设五矿泵站,沿福州北面山区开挖引水隧洞,经八一水库、登云水库,最后将水引至魁岐汇入闽江。
主隧洞全长约30公里,沿线设5条补水支洞、12座截洪坝、6座控制闸。
山洪暴发,可通过12座分布于福州主城区北面山区的主要集水点截洪坝,将六成山洪有效拦蓄,并快速引入隧洞排至闽江。
平时通过5个支洞将水引入市区,作为生态补水。
图3.5-2 福州市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
(2)香港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系统
雨水深层隧道分流有助于减少上游高地雨水流入市区排水系统。
该隧道的主要功能是洪涝排放、雨洪资源利用。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造价17 亿元,全长3.7km,直径4.9m,埋深约40m。
覆盖九龙西北逾500 公顷土地,将有效截取约四成的降雨量,引导至昂船洲附近海域排放。
主隧道长 1.2km,贯通荔枝角市区地底,允许每秒百立方米的雨水通过。
分支隧道长约 2.5km,沿半山兴建,透过六个进水口收集半山区雨水(图3.5-3)。
项目2008年动工,2012年竣工。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系统提升防洪涝水平至可抵御五十年一遇的大雨,即每小时130mm的降雨量。
隧道静水池上盖兴建蝴蝶谷道公园,提供防洪、运输和休憩三大功能。
隧道汇集的雨水在净化后将用作灌溉园林、冲厕和清洗街道。
图3.5-3 香港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系统平面布局(3)日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工程汇聚日本最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地下排水道,号称“地下神宫”,将中川、仓松川、大落古利根川等中小河流的洪水导入地下4个深约70m、内径约30m的大型竖井(每个容积约5万m3),并以地下深50m、长6.3km隧道进行贯通,然后汇集到长177m、宽78m、高18m的巨大蓄水池(容积约25万m3),最后通过4台大功率抽水泵,泵站最大流量达到200m3/s,排入江户川。
该系统每年运行8次左右,极大减轻了中川、绫濑川流域洪涝灾害,调洪减灾成效显著。
图3.5-4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工作原理图
(4)吉隆坡防洪排水工程“SMART隧道”
马来西亚“SMART隧道”又称“雨水管理和公路隧道”是马来西亚政府建设的一项旨在减轻首都吉隆坡自然灾害威胁的工程。
其中,在城市中心地区的一段,在平时作为公路隧道,在洪水期与其余部分共同作为泄洪隧道,集排洪和公路交通两种功能于一身,以解决泄洪和交通这两个重大社会问题。
智能隧道位于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隧道全长9.7km,隧道最大纵坡1.53%,最小转弯半径250m。
隧道内径为12.8m,外径为13.25m,采用盾构法施工,施工设备为德国制造的泥水式TBM掘进机。
隧道上游进水口处建有一个蓄水库,水库容量60万m3, 隧道下游出水口处也有一个利用废弃矿坑建造的蓄水库,水库容量140万m3,隧道本身还可以蓄水100万m3,隧道和上下游两个水库的总蓄水量为300万m3,可以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水。
图3.5-5 SMART工程路线与总体布局
(5)泰晤士河隧道
泰晤士河隧道工程是一个长达25km的超级污水隧道系统,它会截流、存储并最终将污水排出泰晤士河。
隧道系统包括截流井、连接管、连接隧道和主隧道。
主隧道起于伦敦西的Acton,穿过城市的中心到达伦敦东的Beckton。
隧道的内径将为7.2m,比大本钟还要宽。
隧道埋在地下67m处,并利用重力将污水向东排放。
隧道建立在伦敦原有的地下管线和设施的下方,并穿越多种复杂的地形。
它旨在升级那套老式的污水处理系统,大幅提高泰晤士河流域水生态及水环境,除此之外,它还将以最可持续性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建造。
预计2020年完工后,伦敦将一劳永逸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图3.5-6 泰晤士河隧道路线图
图3.5-7 泰晤士河隧道截面示意图
(6)美国曼哈顿BIG U
BIG U方案环绕曼哈顿下城而建,该方案的设计理念源自于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提出“重建与弹性特别计划”时期。
该系统西达57街,东至42街,绵延10mi,为低洼地带提供了一个超乎想象的活力保护带。
保护带不仅屏蔽雨洪,还针对各个不同的公共领域做出不同的社区和环境改建,提供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灵活化功能块。
采用物理防护的办法保护区域免遭洪水破坏。
这些区域可以单独建设,最后完成闭合。
在BIG U的方案中,连续堤岸空间的设计形成了一系列的滨水隔离带,将洪水阻挡在隔离带的外部,以保护内部分散的低洼区域,让城市内不
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
而在滨水防护带内的每一片区域,都有独立的防护性措施、功能与休闲设施,且都与其所保护的海岸线的需求与人文特点息息相关,以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图3.5-8 BIG U规划设计图
3.5.7 经验借鉴
经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在防汛保安治理经验及理念的调研和分析,从以下几点对本规划的编制以启示:
(1)较高的防洪(潮)、治涝标准是城市防汛安全的根本保障。
国内主要大城市的防洪(潮)标准一般在50~200年一遇,全球主要城市的防洪(潮)标准也都在50~200年一遇;国内部分大城市的海堤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100~200 年一遇,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沿海城市行洪通道堤防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
500~1000年一遇,海堤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100~200 年一遇;全国各地区除涝标准标准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在国外,不以区域除涝和城镇排水来区分不同的排水对象、落实不同的组织管理机构,一般针对系统大小选择不同的标准,在美国小系统除涝标准为2~10年一遇,大系统为100年一遇,在欧洲小系统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一般为2~5年一遇,内涝控制标准为20~30年一遇,大系统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一般为10年一遇,内涝控制标准为50年一遇。
参照国内外沿海城市,本次深圳防洪(潮)排涝规划应高起点站位,高标准确定。
(2)系统思维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是规划重大思路转变。
保障城市水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
程,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安全战略决策、水工程规划设计、水设施建设运营和水务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
传统思维模式下治水工程以碎片化的工程项目为主,在系统思维下,城市水综合管理被赋予新鲜的血液,从传统水利工程到全流域范围解决水安全问题,实现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
(3)细分防御体系层级是城市洪涝分治的必要手段。
基于深圳无客水过境的自然特征,山区大量小型水库控制,大部分河道以承泄城区雨水为其主要功能,可系统梳理分类,以流域或汇水区域为对象,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构建区域性的蓄滞设施,建设区域性的调蓄雨水等工程设施,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从区域范围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实现洪涝分治;
(4)大型骨干工程是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重要环节。
国外发达城市中心城区都有大型骨干工程保障,如美国的BIG U工程、英国的泰晤士河深隧、马来西亚的SMART隧道、日本的“地下神宫”等。
然而,深圳罗湖、南山、福田中心区所在的深圳河流域干流防洪标准总体为50年一遇。
对标国际发达城市,深圳河流域防洪标准与保护对象不匹配,需不断挖潜现有深圳河流域最大防御能力,亦需从更大尺度上探索新的骨干工程,以确保深圳中心区更大的安全保障。
(5)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有利途径。
雨水资源是生态系统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从根源上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雨洪风险,形成水资源自然流动的系统,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进行有机统一,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6)智慧综合管控体系是统筹城市水要素的重要抓手。
在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中要加快实现流域智能化综合管控,加强城市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构建流域涉水事务一体化、全要素、全联动的智能管控体系,建立完善洪水风险管理体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筹谋划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实现深圳智慧管理城市水要素的跨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