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的故事是讲述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里面的故
事。
新学期开学了 ,老生之间亲热地聊起了暑假话题,新生,插班生以及他们的父母
既兴奋又期待地与老师们进行交流。这一年,应该延续以往的传统,每位毕业生心无
旁骛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令人艳羡的名校名专业,继续演绎名校辉煌。
但是本学期新来了一位教师——约翰·基丁,却使得这个学校差点走向崩溃的边缘。
基丁是一位教学方法很特殊的老师,他一反传统的教学方式,用独特的做法激发
学生的思想活力,让其释放压抑的心灵,渴望神秘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
开始认识自己。但他的这种教学理念与方法却与学校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式发生了严
重的冲突,并不被认可,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让人唏嘘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亲子沟通问
题,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学校育人理念的坚守与突破,小组合作学习、暑期实践活动、
贵族精神本质探讨、戏剧课程开发……甚至是山洞、时钟、飞鸟、大雪的隐喻,人物
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与玩味。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我的同行——约翰·基丁老
师的教育方法走向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带给我的启示。
基丁老师有着超越常人的素养与眼界,但他的个性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格格
不入”!
首先是长相的格格不入。罗宾·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剧演员的长相让他与严肃、严谨、
宁静、优雅的校园氛围、学究气息浓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在开学典礼
的庄严时刻,还是他对学生教学时的夸张表情,或是他在启发学生时的微小动作(竖大
姆指、挑眉毛、挤眼睛),都富有喜剧、闹剧色彩。
基丁的教学方式也是与传统格格不入。出场令人咋舌:吹着口哨(老柴的1812 序
曲,我想应该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里慢慢荡了一圈,在学生惊异的眼光中,又晃
出了教室。接着主角又发挥了喜剧演员的天分,在门口一探头,甩了一句“Well,come
on!”搞得学生们一头晕菜,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个胆大一点的犹豫不安地
站起身,其余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趋地跟着走到了校史陈列室。他第一句是“哦,船长,
我的船长!。以后可以这样叫我。”于是通过幽默的讲解和夸张的动作让学生聆听死亡
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如果说出场还算引人注目的话,撕书就显得离经叛道了。这里的场景同样也
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学是对权威敢于挑战。“这是一次战斗!战役!学会自己思考,学会
语言和文字。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为了好玩,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
的”,基丁兴奋地咆哮着,周围的孩子们跟着一起疯狂。之后他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
读的诗句,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周围的一切;鼓励并默认他们成立死
亡诗社,违反门禁,在山洞里聚会念诗、表达隐秘想法 …… 上述的种种做法必然会受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追棒:孩子们终于兴奋地发现,他们有一位与他们一样有点叛
逆、有点颓废、充满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义老师。他自由地散发着对于独立、浪
漫生活的渴求。于是开始崇拜他,亲近他。“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基丁随口拈来的诗句又是多么令人兴奋与神往。浪漫总是吸引人的。这也正是导致他
自己与学生们的悲剧所在。谷歌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河马的话!鼓
励员工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业模仿与推崇,那是因为它是在当代
这个自由宽松的崇尚自由的环境当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却是万万不应该,然
而基丁这样做了。让人为他担心。
影片中尼尔的成长与抗争的发展主线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学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抗争。
尼尔,一个聪明、富有活力、领导力、学习优秀的学生。出于对基丁老师的好奇,从
校友纪念册中查找到基丁曾是死亡诗社的成员,于是兴奋地鼓励同学加入死亡诗社并
恢复它的秘密活动。顺便说下,我认为《死亡诗社》的题目,就预示着诗社被打压、
出卖与解体的结局。惩罚的板子不仅仅是打在了纽旺达身上,更是开始打向了死亡诗
社及其每一个成员。尼尔的戏剧表演,受到父亲的强势打压:不好好读书,去演什么
戏?苦情记: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才让你到这儿来读书。于是基丁鼓励尼尔回家跟父亲
再谈一次,尼尔照做了,但这次的谈话显然是没有成功,所以尼尔惶惑不安地向基丁
表示已经跟.父.亲.谈.了.,.想.来.父.亲.会.同.意.的.,.只.不.过.是.要.出.差.四.天.。.其
实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明显在撒谎。他们肯定大吵了一架,父亲是不同意的。所以
在儿子演出之后,即使是那么成功,父亲也提出必须让儿子转学。没有对话,没有沟
通与交流,也没有欣赏。只有强权与服从。上军校——再考上哈佛——当医生……生
命容不得出一点差错……遗憾的是,基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看不出尼尔内心的痛苦
和挣扎。所以在演出结束后他抢到尼尔面前说的话被他父亲抢白,搞得很失落。最终
尼尔的自杀让人陷入沉思,这本来是个可以圆满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基丁的理念
没有错,尼尔的兴趣值得保护和鼓励,但恰恰与事实格格不入,所以必须有人为此付
出代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学会走自己的路,有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断成长。
影片有两次表达了对教育目的的思辨:场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励他们成
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他们不再满脑子胡思乱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驳:“不是
成为艺术家,而是成为自由思想者。只有在梦想中,人类才是自由的”,这次的思想交
锋,基丁打了个小小的胜仗;场景二:校长批评基丁的做法,他仅回了一句:“我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就被不耐烦地打断“是教给他们传统、纪律。送
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这次是基丁的力量过于渺小,反衬出传统势力的顽
固。所以悲剧就发生了。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动听》,《放牛班
的春天》中的结局一样,这些优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师还是被学校开除了。但正是
他们存在过,所以导致了教育的不断进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败的必然性后,我们需要思考为师之道。我们需要向基丁的教育
中吸取什么教训?基丁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比如他过于激进,他的观点“及时行
乐”有一定的负面性,他单方面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正确理解生
命中的各种冲突,并理性地作出抉择”。他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尼尔父母及校方的“合理
性”并在复杂的情境中寻找更好的发展可能,这也许就是基丁浪漫情结、激进思想导致
了他的教育最终受挫。他必然没有考虑到与传统教育单打独斗之后,他自身难保,他
劝尼尔跟父亲再交谈一次之前没有了解清楚尼尔的家庭情况以及尼尔的个性特征就盲
目地加以鼓励……
基丁所持的对教育的目的认识目前看来还是正确的,甚至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但尼尔的死却
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维方式有其局限性,亟需改进。生活并不只是充满激情与感
性的,不能过于诗化。
除此之外,生活还是数学的、科学的、理性的。虽然诗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
育中教师一定不能有单科独大的观念,必须尽可能地对其他学科减少影响。对生活充
满激情没有错,但激情需要引导,需要感性与理性结合。 “尽可能地避免引导学生到
一种过度疯狂的激情中——这种过度的激情只有在偶尔的联欢、诗会上才可能,但人
生不能长久处于那种状态,否则……就会陷入文革和纳粹式的狂热中。这样,生命中
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处于了一种激烈的对抗状态中”(干国祥)。电影《浪潮》就
是涉及此种持续不断的激情最终导致了狂热和混乱。
著名的教育家顾泠沅先生提出过:寻找教育的中间地带,就是很好的观点。教育
改革需要中间地带。过于激进,走得太快,来不及思考。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平衡。
找到两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学模式和“以教为本”的单调授课模式。然后,通
过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远是平衡的艺术,在不确
定的河流上寻找最佳航线。前面有平衡,尽头有平衡,中间不断地来回摆渡。”(魏智
渊)。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基丁的义无反顾的教育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伟大之
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后有最动人的一幕:学生们站到桌子上,呼唤
他:“船长,我的船长”。为什么不是所有学生都站到桌子上?因为这样的结局才是完美。
尽管你有激情和勇气去做,去实验与探索,但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妥协(或者
是暂时的妥协)。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处——每个人都具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
与想法,哪怕现在是不成熟的。
公众号:闲坐杏林任叶飘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