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利,体制]日本福利体制的特征研究
东亚福利体制概述
一、东亚福利体制基本特点 东亚有许多国际性的因素限制,殖民主义、移民社会或 发展受到外部制约的历史,使得东亚在经济上依赖于国际经 济,在政治上依赖于国际政治。同时 ,市场化程度,工业 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较低,农民和土地的所有关系,亲属结 构,家庭形式和性别关系与发达国家也不同。
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亚福利体制。东亚福利体制国家
和地区一般泛指东亚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
港地区。
•
路漫漫其悠远
东亚福利体制在各自国家和地区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社 会条件下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由于市场化程度、工业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较低,农民 和土地的所有关系、亲属结构、家庭形式和性别关系与发达 国家也不同。
(3)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支出在政府财务支 出的比例相对较小。在90年代中期,美国 ,英国 ,法国 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占GDP比重都在20%以上,福利 支出在政府支出中占30%,在GDP中的比重也保持了较高的 水平。
从非商品化、阶层化和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三个量纲来衡 量东亚福利体制,东亚福利体制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 个方面:
•
路漫漫其悠远
(1)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社会支出的规模无一例外都比 较小,因为这些国家优先考虑的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经 济而不是福利方面;同时虽然福利支出规模不大,但对市场 提供福利的干预和管制却很严厉;再其次,东亚国国家社会 保障制度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而设立的,条块分割,国家 公职人员享有一定的特权,而自雇者的福利制度与较快的经 济增长相比则显得比较落后;最后,在与欧洲国家相比,“家
•
路漫漫其悠远
1.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的决策取向; 2.家庭在福利提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较低的政府福利角色; 4.在有限的、低的福利支出中,其福利分配又集中于某 些特定的人口群体,包括与政权维护有关、受雇于政府部门 的军队、公务员等,其次是与政权合法性有关的劳工,是福 利提供的有限对象。
中外公务员制度特征对比
中外公务员制度特征对⽐中外公务员制度特征对⽐公务员是指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使国家权⼒、履⾏国家公务的⼈员。
所谓公务员制度,亦称⽂官制度,就是指对政府公务员的考试、录⽤、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作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1]下⾯我将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公务员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制度从历史⽂化传统、制度⽴法、考评制度、培训机制、福利待遇等多重视⾓,进⾏⽐较研究,来深⼊了解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任⽤制度⽐较各国的任⽤制度主要有四种: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
其中考任制⼜是适⽤范围最⼴的任⽤制度,任⽤制⼀条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开考试,择优录⽤。
在这⼀点上西⽅各国的共同做法是:主要按考核成绩,并参照应试⼈的资历、学历、品德等各种因素录⽤⼈才。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推⾏已取得显著成效,建⽴了“凡进必考”的录⽤机制,为确保政府效能的⾼速运转和政府⽬标的实现发挥了巨⼤的作⽤。
中外选拔公务员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说明这是⼀种科学化、法制化,且⾏之有效的选⼈之道。
作为依法治国的⼀个重要环节,公务员考录的法治化是现代政府⼈事管理的重要⽀柱,对于造就⼀⽀⾼效、廉洁、精⼲的公务员队伍有着⼗分重⼤的意义。
(⼆)晋升制度⽐较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西⽅国家的主要官员都是由直接选举的⽅式产⽣,副职官员由主管⾏政的官员直接任免,由此带来的⼀个弊端就是在决策过程中的专制。
我国强调领导班⼦集体讨论⼲部的任免,强调民主集中制,这样在制度上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
在职务升降⽅⾯,中外都强调任⼈唯贤、注重实绩、民主公开、平等竞争,但也有不同点:⼀是我国坚持党管⼲部,党委负责公务员职务的升降、任免;⼆是我国没有把降职作为⼀种惩罚的种类,⽽西⽅则把降职作为⼀种重要的惩罚。
(三)考核制度⽐较西⽅⽂官制度遵循功绩制和能⼒制,其中英国更强调能⼒制,考核的内容由考勤和考绩两部分组成,重视对⼈的能⼒、⼯作热情、潜⼒的测评;美国则强调功绩制,强调公务员⼯作的实际成绩和效果,这种考核⽅式⽇益暴露出⼀些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改⾰后的考绩制度的重点从成绩测量转到⼯作⾏为的考评上;法国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有14项之多,重点考核服务精神、守时值勤、积极性等;⽇本的考核制度则更为细致,考核的种类、⽅法、内容、等次均有严格的规定。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第一,国外学者关于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011)以法国为例,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应向中高龄人员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鼓励他们在退休后应该发挥余热,不要完全依赖国家包干社会福利供应,以此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实。
英国是福利国家实践的先行者,在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上独树一帜。
当下英国同样面临老龄化社会背景,政府正在寻求缓解财政压力与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间的平衡点。
纵观英国老年人福利服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福利补贴以养老金为主,第二,重视老年人需求、权利及人格,第三,国家卫生服务与养老社会服务相结合,第四,政府责任重新定位,第五,重视发挥社会力量。
美国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起源于1965年约翰逊总统签署的《美国老年人法案》(Older American Act),该法案奠定了美国卫生健康行政系统,形成了卫生及公共服务部——56个州老龄机构——655个地方老龄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
纽约在老年人医疗健康方面提供有初级医疗、急性照顾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家庭护理设施及多功能老人中心,其中家庭护理设施的服务规模小,可为老人提供更加便利的贴身服务,而多功能老人中心的服务规模则较高,除常规的餐饮、保健外,可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算得上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国家。
村川浩一等(2004)介绍了日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1)护养受托人负责照顾被寄托的老年人,且受托人在照看之前要进行福利教育;2)可根据老年人自身需要,申请入住养老机构,机构性质有半公半私及完全私营。
第二,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中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起步较晚,且深受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影响,在阅读文献时,笔者发现最早进行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是西方学者。
在农村福利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多。
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
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摘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为公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纷纷建成福利国家,英国、瑞典、日本是其典型代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福利国家理论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不断加深,研究西方福利国家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应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保障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扎实逐步地向高福利国家推进。
[关键词] 福利国家;理论;模式及困境;启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更多的关注如何解决民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如养老、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关注社会保障事业,要追根溯源,考察国外有关发展社会福利的理论,充分理解并运用加以借鉴,这无意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是有启示的。
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一个蓝图,它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路,尽管福利国家理论根植于西方,但是,我国仍然可以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
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脉络(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1941年,威廉·坦普尔第一个提出“福利国家”的概念,用以区别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利国家”,但当时他对概念的解读较为浅显,未对这一概念有着明确的界定。
1942年,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主持制定了《贝弗里其报告》,这份报告对福利国家的蓝图有了大致的规划,指出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对于英国发展的重要性。
报告对福利国家及社会保障的发展影响深远,标志着福利国家理论的成型。
福利国家是指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学术界对于福利国家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见解,有观点认为福利国家是“管理公共物品的一种工具”;也有学者将其看作是一种社会政策,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措施的结合;还有学者主张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
戴心睿: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摘 要:随着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艾德礼首相宣布建立“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模式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争相效仿。
政府一改以前“守夜人”的角色,开始干预并且致力于生产和分配社会福利。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按照福利国家制度的产生、比较维度的研究和福利局限性探讨为逻辑线索,分析了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阶级动员的性质和阶级力量对福利国家制度产生的作用以及制度表层“福利”下所暗含的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社会失调等原生性危机。
同时也指出,福利国家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提供了社会保障,缓和了阶级矛盾,但究其根本仍旧是处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的大框架之下的局部改良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内生性矛盾。
关键词: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 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的概念是在1945年英国工党在其《让我们面向未来》的竞选纲领里提出来的,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艾德礼首相宣布建立“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国家,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宣布本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此后的20年时间里福利国家制度经历了所谓的战后“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雇佣工人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为公民提供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保障。
因此研究福利国家制度有助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现象。
一些传统意义上以社会调和的视角去看待福利国家制度认为其只包括收入转移和社会服务是非常局限的,我们应当将其放入更广阔的视域中去研究探讨,即使都是把大部分的支出或人员用于福利目标,所提供的福利在质量上也会有所不同,并且各种相互竞争的活动所受带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目前所呈现出来特有的多样性。
因此,当研究一些具体的福利项目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探讨它具体的特征或者呈现形式,而是需要研究它背后的根本原因。
本文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福利国家制度的产生和其理论渊源;第二部分为福利国家制度比较维度的研究;第三部分为福利国家制度危机的反思和局限性探讨;最后是结论。
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养老制度改革与启示_尹文清
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养老制度改革与启示尹文清(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摘要]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形成,2015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结束了多年来养老制度的“双轨制”。
由于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层面等因素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日本政府从1961年实施养老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养老制度,本文通过对当前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梳理与总结,以期对我国养老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老龄化;双轨制;改革[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5)05-0167-05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15.05.030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养老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由于近几年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使得不少国家面临收入减少、开支上涨的压力,使本已入不敷出的养老金制度更加雪上加霜,面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虽举步维艰,却必须逆流而上。
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上一年的9.4%上升到9.7%;老年人口赡养比(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13.1%。
而如果按实际赡养比测算,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
可以说,我国不仅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等改革的背景,而且面临着未富先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严峻挑战。
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年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成为必须面对的改革。
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全面展开,建立了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行的“双轨制”的养老保险体制。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六章 社会保障体制比较
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复习延伸:解释以下概念:制度、体制、机制、模式、路径的含义,它们在学术上用法有什么不同?第一节“福利体制”比较路径一、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内涵1、福利体制的内涵[1](1)从“社会政策体制”的定义来看:“福利体制”不仅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而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
(2)从政府、市场、家庭三个福利支柱来看:“福利体制”不仅局限于政府的公共福利,更不是限于单一、特定的福利政策与方案,而是包括政府、市场与家庭的总体福利生产。
(3)从对福利国家的分析来看:“福利体制”的概念不仅是从公共支出的规模、范围或福利资格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进行比较,而且进一步从决策过程、阶层形成的潜在模式与政治结构来剖析福利国家。
福利制度与一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制度有紧密复杂的互动关系。
2、福利体制分析框架A、“福利国家”是一种支持公民权的概念。
[2](而不是对英国、瑞典这些国家的一个称谓)B、使用非商品化和分层化两个概念作为度量福利水平和效果的指标。
复习延伸:(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含义是相同的吗?3、艾斯平-安德森对福利体制的研究方法——用非商品化、分层化研究社会福利政策(1)艾斯平-安德森认为非商品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化是最重要的制度标志,社会福利能够减少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是来衡量资本主义福利政策水平的重要指标。
(2)艾斯平-安德森认为社会权利与非商品化程度是呈正相关的,即社会权利越宽泛,非商品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因为社会权利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靠的是非市场的方法来改善生活,显然社会权利会削弱公民作为“商品”的处境。
)(3)艾斯平-安德森认为一个福利国家(就是指与公民权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及方案)影响社会阶级、等级的形成,福利体制可用从福利国家对社会公民权利安排的结构差异来进行研究,进而得到福利体制对分层化的影响。
日本认知症养老居住福利政策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日本认知症养老居住福利政策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作者:***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23年第03期摘要:全球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的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认知症专业护理居住服务模式,构建可持续社区综合护理体系,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
以日本官方开放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梳理其认知症养老居住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探讨不同时期认知症护理的建设重点。
借鉴日本经验、结合中国现状,提出增设认知症专业护理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型护理机构、建立健全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搭建社区综合一体化医养融合服务模式等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有利于构建中国专业化、高效率、可持续、综合一体化的认知症专业护理居住支援体系,实现认知症老人有服务、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关键词:认知症;护理;居住;福利政策;社区综合护理体系中图分类号: C9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458 (2023) 03-0022-13DOI:10. 14156/ki.rbwtyj.2023.03.003一、研究背景认知症,俗称老年痴呆症①,是一种因脑部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特别会影响到老人的记忆、理解、判断、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会伴随有徘徊、被害妄想、暴力行为等症状,目前尚无法治愈[1]。
根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统计显示,2015年,全球约有4 680万认知症患者,预计2030年将增加至8 200万人,2050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5 200万人。
2015年,包括家庭护理等非专业护理在内的认知症费用达到8 180亿美元,预估到2030年将会增加一倍,这将给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尤其是卫生和社会护理系统带来沉重负担[2]。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认知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之一。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认知症列入公共卫生重点[3]。
澳大利亚早在1992年就开始实施认知症护理国家行动计划,并于2006年制定了认知症对策国家战略[4-5]。
日本政体资料
日本政体
日本政体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其独特的政治体系和运行方式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的政治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议会制度、内阁制度和皇室制度三大要素。
议会制度
日本的议会制度由两院组成,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由直接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具有最高立法权。
参议院则由各地方的议员和国会指定的议员组成,其议员任期为六年。
两院分别对法律产生法定效力,同时在立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和审查角色。
内阁制度
日本的内阁制度是民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实际上是由总理和各大党派的阁僚组成。
总理是内阁的首脑,是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他负责组织和领导内阁的工作。
内阁负责制度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另外,内阁成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和政治信誉,以保证政府的决策能够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皇室制度
日本的皇室制度是世袭的君主体制,天皇是日本的象征和国家的宝贵资源。
尽管天皇在宪法规定中不再拥有政治权力,但他仍在国家的国内和国际活动中扮演着象征性的重要角色。
皇室家族的成员在日本社会中被视为神圣的存在,深受人民敬重和爱戴。
总的来说,日本政体的特点是民主、稳定和高效。
议会制度确保了人民的代表参与政治决策,内阁制度保证了政府的有效管理,而皇室制度则使国家保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和谐。
这些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日本的长期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日城市社区福利发展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城市社区福利发展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城市社区福利是为解决城市社区居民生活问题,尽可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的一种服务类型。
本文通过对中日城市社区福利发展的路径架构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指出我国的城市社区福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社区服务政策还是社区建设政策,都忽视了居民自发、自治的主体性原则。
在参考日本城市社区福利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城市社区福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社区福利;发展路径;居民自治一、日本城市社区福利发展的过程及特征日本城市社区福利政策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值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鼎盛时期。
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日本传统的家庭抚养和邻里互助的社会结构在很短时间内走向了解体,而养老扶幼的社会需求又在不断增加。
这就成为日本社区福利政策出台的直接契机。
在日本社区福利初期阶段的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的重点在于调整社区行政组织和培育居民自治组织,是社区组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70年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如何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儿童、智障者提供居家服务。
80年代,则是推进社区的民主化、倡导居民自治和居民参与的民主建设时期。
2000年之后,提出了”共生”的理念,逐步形成了社区组织化、居家福利服务、居民参与机制、居民主体决策的综合概念体系。
在日本城市社区福利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它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一是,居民主体形成的过程很缓慢,也很艰难,行政官僚体制始终在左右和诱导社区福利发展的方向。
其原因在于日本的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之间缺乏连续性,高速经济成长时期急剧出现的城市化和核心家庭化,使传统社区在很短时间内走向解体,没有能够与现代社区之间架构一个过渡的桥梁,中间出现了一个断层。
二是,日本社区发展与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基层政治民主化过程是同步的。
它与英国以维护人权以及与美国以解决贫困发展起点的过程不同,与瑞典以生活问题为出发点的思路也有所区别。
因此,日本的社区福利行政化和政治色彩比较浓厚。
日本福利体制的特征研究
日本福利体制的特征研究作者:解静闫琳琳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日本作为亚洲典型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水平和社会体制在二战后得到较快发展,被公认为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由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很多文献研究将日本的福利体制看作西方福利国家的“例外”。
日本的福利制度虽然融入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理念,与西方存在一些潜在的联系,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根本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欧洲国家福利制度与日本福利制度,旨在论述日本福利国家体制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的福利体制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福利国家福利体制剩余型福利模式责任主体近代日本福利体制概述近代日本福利体制发端于二战后国家的重建。
二战后,日本的传统的价值观念面临着社会巨变的挑战,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在社会中的保障功能减弱。
为了解决日本战败后的普遍贫困以及残疾军人和战争遗属的问题,政府通过各项社会保障立法,来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以及劳动权,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在福利制度中的责任。
1961年国民养老金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全民皆年金、皆保险的日本的福利体制的基本建立。
在福利体制的发展和扩充阶段,日本政府为了提高保障的水平,建立了儿童补贴制度和老年医疗免费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真正实现了全民皆养老、全民皆医疗,增强了民众对福利理念的认识,因此,日本政府将1973年标志为“福祉元年”。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衰退,政府意识到应缩减福利开支,1981年推行的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中央财政在福利供给中所占的份额,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在福利供给责任中义务的分配。
1990年以来日本树立“全民社保,全民支持”的新理念,使福利制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体系。
日本福利体制的特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福利体制现在已经满足了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群体间的人民的保障的需要。
与此同时,基于日本的国情,日本的福利体制的发展与欧洲福利国家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崔万有(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战前就已有所发展,但其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
1947年日本实施新宪法,开始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高速增长、低速增长、停滞、长期低迷、复苏,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建立、扩充、困境、改革等诸多波折。
经过60余载的建设和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复杂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日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CUI Wan-yo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Abstract:Thoug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development before World War II, the real development started well after the war. With the new constitution established in 1947,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s started to come into being and under construction. As the economy experienced its takeoff, high gross, low gross, standstill, long term recession and recovery,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period of setup, expansion, difficulty, reform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Over sixty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grown into a complicated and complete system.Key words: Japan; social security;social welfare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实践是千差万别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的具体定义不尽相同,各国都依据本国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日本老龄化及养老保险改革
·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以日本为例摘要: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始于战后经济快速恢复和增长的50-~60年代。
但直到70年代以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较为缓和。
据有关资料,1950年,日本的的岁以上人IJ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1970年才达到了7.1‘趴而此时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如1970年,英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2.9%,德国为13.7%,法国为tZ.9%,美国为9,8%。
但自70年代以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快‘。
到198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9.1%,1990年再提高到12.1%,2000年更达17.2%。
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到2010年,还会进一步达到21%,2020年达26,9%,2050年将创下32。
3 %的新高,即老龄化人口届时接近总人口的一半。
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政府对旧的养老保险制度做了重大调整,从而有效的缓解了由于人口老年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关键字:日本老龄化养老保险改革一、日本老龄化发展按照联合国的老年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则称为人口老年化国家。
根据日本总务省2004年9月19日公布的人口推算数字显示,日本全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到总人口20%,平均寿命为82岁,其中日本9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到了101.6万,并且日本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据推算老龄人在今后十年内可能达到总人口的25%,到2030年将达28%.到2050年将达33%。
目前每4个工作人员养一个老人,到2025年,每2个工作人员养一个老人,到2050年,每1.5个工作人员养一个老人。
20世纪60年代日本平均年龄是60岁,而现在平均年龄延长到82岁,60年代所确定的支付年限为10年,所以现在支付年限比原来延长近一倍。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现代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负担显然大大加重了。
日本老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与启示
的 社 会 福 利 制 度 , 如 为 满 足 人 们 在 经 济 方 面
的 安 全 需 求 而 建 立 的 社 会 保 障 芾 度 、力 满 足 l J
年 人 的 数 据 , 说 明 老 年 人 的 长 期 护 理 照 料 问题 孰 已 经 存 职 业 安 全 需 求 而 建 立 的 失 业 保 险 觏 度 、为 满 在 只 是 在 量 的 方 面 比过 去 更 加 严 重 了 而 已 ” , 以证 实 自 己 的 笔论 由 以 上 可 看 出 尽 管 人 口 老 龄 化 程 度 进 一 步 加 深 、
其 以 冢 庭 力 基 础 的 老 年 福 利 政 策 , 而 是 如 既 住 地 延 续 其
在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建 立 初 期 的 发 展 模 式 . 为 了经 济 发 展 而 对
家 庭 护 理 照 料 现 状 听 之 任 之 。不 仅 如 此 . 还 进 一 步 削 减 政
费 支 出 特 别 是 抑 制 国 库 的 负 担 比例 : 二 . 以受 益 者 负 第 担 力 原 则 加 大 利 用 者 的 负 担 比 例 ,特 别 是 增 加 老 年 人 的
负 担 比例 : 三 ,推 动 福 利 事 业 的 市 场 化 , 并减 少 政 府 责 第
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老 年 社 会 福 利 由私 募 转 向保 险 三 从 1 g 年 代 以 来 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基 础 结 构 改 革 中 可 9 o
始抛 弃 “ 日本 型 福 利 社 会 ” 论 。与 此 同 时 , 政 府 又 肾目 光 没 有达 到 。
转 向 了 民 间 社 会 并 用 “ 分 发 挥 社 会 活 力 和 竞 争 的 市 场 充 对 此 , 日本 学 者 木 村 武 司 认 为 . 日本 型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_柳清瑞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柳清瑞 吴少凡【内容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行列。
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
第一,社会连带主义的团结互助思想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第二,凯恩斯主义是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石,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具有浓厚的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色彩;第三,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是日本福利国家再形成与发展的参照系。
日本福利国家属于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合模式且正在发展途中,未来如何发展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福利国家 团结互助 贝弗里奇模式 凯恩斯主义 福利体制【中图分类号】D669.7【文章编号】1003-4048(2015)03-0023-2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6/ki.rbyj.2015.03.00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研究”(项目号:11&ZD014)【作者简介】柳清瑞,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 110036)。
吴少凡,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沈阳 110036)。
一、引言福利国家是一种典型的国家形态,或者说是一个国家发展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存在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和全民社会福利。
英国牛津政治学大辞典对福利国家的解释是:福利国家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并承担主要福利供给责任,为其国民提供有效经济和社会保障。
英国社会学家阿・布里格斯对福利国家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些学者的赞同。
阿・布里格斯(1961)认为福利国家是指国家利用政治和行政权力调节市场作用来完成三大目标:一是保证个人和家庭最起码的收入;二是免除个人和家庭的各种社会风险(如失业、病残等);三是为公民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1]。
关于福利国家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普遍认识福利国家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福利体制的特征研究
内容摘要:日本作为亚洲典型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水平和社会体制在二战后得到较快发展,被公认为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由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很多文献研究将日本的福利体制看作西方福利国家的“例外”。
日本的福利制度虽然融入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理念,与西方存在一些潜在的联系,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根本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欧洲国家福利制度与日本福利制度,旨在论述日本福利国家体制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的福利体制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福利国家福利体制剩余型福利模式责任主体
近代日本福利体制概述
近代日本福利体制发端于二战后国家的重建。
二战后,日本的传统的价值观念面临着社会巨变的挑战,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在社会中的保障功能减弱。
为了解决日本战败后的普遍贫困以及残疾军人和战争遗属的问题,政府通过各项社会保障立法,来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以及劳动权,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在福利制度中的责任。
1961年国民养老金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全民皆年金、皆保险的日本的福利体制的基本建立。
在福利体制的发展和扩充阶段,日本政府为了提高保障的水平,建立了儿童补贴制度和老年医疗免费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真正实现了全民皆养老、全民皆医疗,增强了民众对福利理念的认识,因此,日本政府将1973年标志为“福祉元年”。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衰退,政府意识到应缩减福利开支,1981年推行的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中央财政在福利供给中所占的份额,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在福利供给责任中义务的分配。
1990年以来日本树立“全民社保,全民支持”的新理念,使福利制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体系。
日本福利体制的特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福利体制现在已经满足了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群体间的人民的保障的需要。
与此同时,基于日本的国情,日本的福利体制的发展与欧洲福利国家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后发型福利国家特征
(二)职业关联型特征
(三)家庭互助型特征
欧洲福利国家通过国家设置的福利制度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家庭照顾的职能,使欧洲传统的家庭的功能减弱。
日本还是一个根据性别来划分社会责任的企业社会,个人对家庭的依赖较强,由丈夫负责在外工作,由妻子承担着照顾家庭中老人、儿童的责任。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与欧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型福利社会论”的理论,其亮点就是突出了在福利政策中家庭的重要作用。
在养老金待遇给付中,也极大的体现
了社会互助的特征。
从图2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养老金待遇发放的构成中,家庭互助即互助协会的影响仍旧占总养老金发放10%左右的比重。
家庭责任为主的福利模式,把家庭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的提供者,对家庭具有强烈的依赖使日本家庭的福利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于国家福利的部分需要。
(四)剩余型福利体制特征
福利体制模式通常可以分为制度性福利模式和剩余性福利模式。
制度型福利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首先强调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体现的是以政府为主的责任模式。
瑞典采用的是制度型福利模式,福利是国家积极主动的一种政策选择。
日本的很多福利保障项目都体现了带有剩余型的福利制度模式的特征,体现的是以其他主体为主的责任模式。
福利首先由其他主体(诸如市场、就业,家庭、社区等)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些方式都无法满足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解决。
因此,剩余型福利模式是在出现问题的驱动下,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前提下所做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图3中近年来日本政府社会总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低于瑞典以及英国的同期水平。
日本的财政投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少,这是由于日本福利政策为了解决特定群体,体现政府的部分责任。
(五)主体多元化特征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与欧洲福利国家相比,日本始终如一推行多元福利供给主体的模式。
在欧洲福利国家建立之时,政府承担了福利国家的全部责任,这种国家责任主体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暴露出弊端,市场福利以及第三部门福利供给规模的增大开始打破完全由政府主导福利的格局,这并不意味着福利供给总量的减少,只是福利的供给主体发生了结构性的转换。
在日本的福利模式中,通过提供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间团体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中来。
国家、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及公民都是福利供给的主体。
以儿童福利为例,国家的责任主要表现在指导和监督咨询的层面,由地方政府、企业、民间社会团体等负责供给的业务。
大大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负担,与此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的福利需求。
日本福利体制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福利体制模式的特征面临着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外部挑战,另一方面是内部挑战。
日本福利国家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内部的挑战主要源于日本社会内部,具体表现为:一是近年来日本国内经济低速的增长,失业人数的上升使人们对福利的需求增加,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减缓,削弱了财政保障能力。
二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近来出现了较快的上升,由此造成的家庭福利保障的缺失使公民对于社会福利的需求越来越大。
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老龄化问题加重了日本的福利负担。
四是福利政策中的绝大部分是与劳动者就业紧密联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劳动者有了更高的福利诉求。
五是随着临时雇佣方式的增加,使日本企业的雇佣形式对保障制度影响面临更多的挑战。
对我国福利体制的思考
日本福利制度的完善对我国的福利体制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日本的近代的福利制度的发展起步较晚,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福利保障的基金充裕。
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经济仍在发展过程中,用于福利保障的资金有限,但是,日本全民皆年金、皆保险的福利宗旨是我国福利体制建设努力的目标。
我国与日本在历史文化上有着相似的联系,同根植于东方的传统文化,家庭保障功能在福利制度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功能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国目前的福利保障模式中的核心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的建立也是与职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的,虽然近年来农村社会保险、居民医疗保险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完善,已经使社会保险的建立从基于劳动关系向基于居民进行了转变,然而仍然没有改变职工社会保险的主体地位。
因此,通过对日本的福利体制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社会福利体制中隐含着中国福利体制的特征。
而日本福利体制所面临的的挑战也是制约我国福利体制发展的困境,这些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启示及借鉴。
参考文献:
2.武川正吾.日本的福利国家体制[J].社会保障研究,2005(1)
3.菅沼隆.日本社会福利中的保守主义:以方面委员制度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07(1)
4.郑功成.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国民福利同步发展―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与未来[J].天津社会科学,2010(1)
5.杨黔云.论影响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因素―对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考察[J].学术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