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中作文指导:扩写和缩写写作指导及写作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写和缩写写作指导及写作训练
(一)扩写写作指导及写作训练:
(二)扩写与缩写正相反,是对原文的扩充和增加,缩写是对文章的概括。扩写是增写文章的内容。扩写要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思想更加鲜明深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感染力。
扩写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忠于原文,只要不改变原文的体裁、人称、主题,主要情节与原文保持一致,增写的内容紧紧围绕原文的主题,突出重点,只要是合情合理,无论怎样扩展,都是合理的。但不能随意发挥,不可任意改变体裁、人称。第二,要进行合理想象,增加从原文扩展的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也可以增加一些议论、抒情,增加必要的资料或补充论据(议论文)。第三,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尽量保持原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四,扩写的语言同样要求简练、明确。
例文2
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学过的科学知识,以《地震中的电管员》为题,把以下所给的材料扩写成一篇600~800字的记叙文。
材料:今年4月18日中午,禄劝县转龙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某村电管员正在村前托土基。这时,他72岁的父亲和3岁的儿子还在家,他心急如焚。但他却飞快地跑到离家400来米远的配电室拉闸断电,而后飞跑回家。然而,家中房屋已经倒塌,老父被砸伤,儿子被压在墙土中已昏迷不醒。
例文:
地震中的电管员(扩写)
洁白的病房。洁白的墙壁。洁白的床。床上,躺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男孩。他醒来了,默默地看着天花板,默默地想着。他知道,趁他熟睡的当儿,爸爸“溜”到爷爷病房里去了。他不晓得自己是怎么住进来的,但是,他却清楚地记得那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
那天中午,他趴在爷爷的膝盖上听“华山抢险”的故事。虽然在他稚嫩的意识里,华山只是比他玩的那些小沙丘高一点,但那些大学生能够去救别人,多么了不起啊!他对爷爷:“我以后也当大学生,也去救人!”就在那一瞬间,房子摇起来,晃晃悠悠地倒了……把他埋在泥土堆里。他想爬出来,当大学生救爷爷,然而他昏迷了……他埋怨爷爷,为什么不把自己拉出来救人,却把他送到这白色的世界中?他知道,爸爸就在村前托土基,完全可能跑回来拉他一把……他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合上眼睛睡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在朦胧中听见爸爸憨厚的话语,还有许多叔叔阿姨在问些什么。他侧过头屏息倾听着他们的谈话。
“电管员同志,多亏了您呀,要不,后果不堪设想!请您谈谈当时的想法好吗?”这是一位阿姨的声音。
“我正在托土基,忽然感到天旋地转。不好,地震了!我转
身往家里跑。家里有72岁的父亲和3岁的独子,怎能不让我心焦?可是,我转念一想,如果电线杆倒了,电线断在地上,会使逃出来的人触电,那么死亡的人会更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我先跑到离家400米的配电室拉闸断电。等我回家时,父亲受伤了,孩子昏迷不醒,我心里一阵难过,但想到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又觉得很坦然……”
那些叔叔阿姨走了。他睁开眼睛凝望着洁白的病房,忽然觉得爸爸的心也是洁白的。他不禁疑惑了:难道爸爸也是大学生吗?
几天后,禄劝县广播电台播送了一则报道:4月18日中午,我县转龙区发生强烈地震。电管员××同志,在保护家庭和人民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是为什么呢?……”他躺在病床上,谛听着,似乎也在思索着……
这是云南昆明市中考的优秀作文,考生根据扩写的要求,在不改变原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展开合理想象,扩展情节,补充细节,对内容进行增添和充实。比如写地震前的情节,写他趴在爷爷肩上听华山抢险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情节和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相一致;地震之后,描写他想当大学生救爷爷、埋怨爷爷不把自己拉出来救人的心理,这些描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显得真实可信。文章的结尾写小孩的沉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训练题1:把下面这段文字《一张芦席》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一张芦席(原文)
任弼时同志是很喜欢打靶的。有一次,他住在陕北一个乡村里,让警卫同志给他装置一个靶子。警卫同志在老乡家里找到一张芦席,作成一个靶子。他问清楚芦席的来历,马上叫警卫同志送回去。他说:“我们不能随便用老乡一点东西。”
提示:原文是一个片断,这道训练题属于片断扩写。片断扩写是指对一个情节、一个场面或一个生活侧面进行扩写。要求把片断写清楚,写具体,要善于抓住片断中的扩写点,展开想象,扩充表达中心的部分。如警卫在老乡家里是怎么找到芦席的?找到以后又怎么样呢?任弼时又是怎样问清芦席的来历的等。
[范文]
一张芦席(扩写)
任弼时同志很喜欢打靶。有一次,他住在陕北的一个乡村里。一天,他工作劳累了,想打一会儿靶。他便让警卫员小陈去装置一个靶子。
小陈答应了一声,便出去找寻做靶子的材料。小陈到处找寻,问了这家又问那家,都回说没有,他真有点失望。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张老乡不用的芦席。小陈把它做成一个靶子,高兴地来见弼时同志,说:“靶子做好了,您可以去打靶了。”
“好,咱们一起去打靶。”弼时同志拉着小陈向屋外走去。当他看到靶子是用一张芦席做成的时候,就问小陈:“这芦席你从哪儿拿来的?”
“首长,我是从一位老奶奶家里拿来的。老奶奶说,这张席子已经没有用了。”小陈一本正经地回答。
“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老乡的东西,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都不能拿,小同志,我们八路军可不能随便拿老乡的东西呀!”弼时同志严肃地说。
“这……”小陈还在犹豫中。
弼时同志催促道:“快送回去吧!”
“好,我就送回去!”
说完,小陈拿起芦席飞快地跑向老奶奶家去。弼时同志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满意地点了点头。
2.原文:刚上一年级的弟弟小冬,清晨到早点铺买油饼,因为人多,售货员多给了两个。在姐姐的帮助下,小冬补交了两个油饼的钱。
要求:增加一些细节和对话,扩写成600字左右的记叙文,题目《两张油饼》
(二)缩写写作指导及写作训练:
缩写是把一篇较长的文章,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题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