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
【2012·福建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
③我相信古希腊哲人的观点,你只有明白德性的真谛,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反过来,我也想说,你只有成为一个德性之人,才有可能明白德性的真谛。
阅读是知也是行,阅读不只是手段,它更是目的,阅读本身就是财富和幸福。
以为阅读是为了达成某一明确且又具体的世俗目的,那应该属于一种没有灵魂的阅读吧。
对于这样的阅读,我还能说些什么呢?读读高尔基的《在人间》就会明白,这个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孩子,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而成就了自己。
如果没有阅读,他更有理由成为一名盗贼、骗子或者流浪汉。
总之,他就是没有可能成为高尔基。
………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论述的思路。
(4分)
【参考答案】 (4分)围绕阅读本身的意义展开论述,先通过对古希腊哲人观点的肯定、补充与拓展,论述阅读是知也是行,本身就是目的,是财富和幸福;然后举高尔基的事例,强调阅读可以成就人。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析例——分析——总结。
文章结构四种类型:总分、并列、层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中国的大多数语言内部都有方言差异,并且方言现象非常复杂。
在七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粗略地看成是古汉语数千年来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的结果,其余六大方言却是由于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不断南迁在南方逐步形成的。
秦汉以前,广大的江南地带,主要还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所使用的古越语跟古汉语的前身相差很远,不能通话。
秦汉以后的两千余年,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南方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南方相互歧异昀六大方言。
而且就在同一种方言内部,有的也有很大差异,如闽语中的莆仙话和闽南话虽然在地理分布上是相邻的,但是他们的使用者必须通过普通话才能畅谈。
2.请上面文段的论述思路填写画线处的文字。
文段围绕方言差异展开论证,首先;接着;最后。
(每格不超过25个字)
(三)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3.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答:。
(四)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捧与挖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
“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答:。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周国平
①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咸了显学。
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
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
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
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②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浓
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
③“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
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
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
这是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
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
④把“天人合一”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进一步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这已经成为国学新时髦。
最近看到一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和学术活动家普里迈克写的《保护生物学概论》,译成中文洋洋五十多万字,对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我一面翻看这本书,一面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
⑤当然,学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精通生态学,但我们也许有权要求一切学者尊重科学,承认环境保护也是科学,而不要在一种望文生义的“天人合一”境界中飘飘然自我陶醉。
5.请根据本文的论述思路,在下面的行文结构图中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一)①②
(三)④
答:(1)
(2)
(3)
(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从南北文化互动看江南地域精神(节选)
陈国灿
无论是自主开放还是灵活变通,都是江南社会面对中原文化的扩散而作出的反应。
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江南社会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文化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江南在大一统文明体系中所处地位的转变。
充满自信和极具浪漫的“盛唐气象”,是中原文化走向鼎盛的反映。
不过,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中国社会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
尤其是入宋以后,伴随着江南社会的全面飞跃,这场变革日益显现出来。
唐宋之际江南社会的腾飞是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出现的,许多方面是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反拨。
佐竹靖彦认为,宋代的社会变革“是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推进的社会构造的变化和由宗教时代向学问时代演变的文化形态的变化”。
说此期中国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时代转向城市文明时代似值得商榷,但城市在江南社会的变革中确实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从原本高度统一和封闭、保守的统治据点,到多样、开放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市场中心地,城市形态的这种转变,引发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系列新动向。
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冲破了传统世袭性社会士、农、工、商截然区分的身份限制,推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组;在经济领域,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和市场活动的扩张,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越来越多呈现出商品化趋势;在文化领域,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表明社会文化重心开始由士人阶层转向社会大众;在思想领域,市民意识并不局限于重商逐利的价值观,还包括平等自主的社会观、求富裕的人生观和自由开放的生活观。
所有这些变革,使江南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不仅冲破了长期以来由中原文化引导的社会模式,而且跻身中华文明的主流行列。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开拓创新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意识,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
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即便在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的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依然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无怪乎康熙由衷地赞叹:“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
(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16日)6.请简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
【参考答案】
1. C
2.这段文字首先提出了汉语方言现象非常复杂的看法;接着阐明了历史变迁与民族迁移形成七大方言的歧异;最后举例阐明同一种方言内部语言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3.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4.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再次,用例证揭示了“捧”的后果。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响应开头。
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挖)
5.(1)首先摆出“天人合人”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重大难题的谬论。
(2)“天人合一”指人可藉内省或良知知天道,我们可对此作学理的探讨,但没有理由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
(3)提出希望,要求学者应尊重科学。
6.文章首先提出观点——江南社会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文化意识带来江南在文明体系中地位的变化;然后第二段从多方面论证了江南社会的开拓创新是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反拨;最后从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进一步论证开拓创新精神对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