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04英文名称:General PhytopathologyⅡ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必修3.课程的目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
(1)通过本课程的本学期教学环节,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细菌、病毒等病原物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病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特点;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应;正确理解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因素和流行性病害预测的依据和方法;掌握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和措施。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了解病原细菌、病毒等的鉴定程式,植物病害一般诊断方法;掌握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方法,掌握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显微计测、显微描绘与显微摄影技术;初步明确对疑难病害诊断研究的原理与工作步骤。
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时为445.建议先修课程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园艺学等6.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植物病理学原理(第二版).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1)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许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普通植物病理学.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3)普通真菌学.邢来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Plant Pathology (5 ed).Agrios, G. N..Academic Press.2005年7.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尽可能采用英汉双语进行课堂授课8.考核及成绩评定考试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考试成绩占70%,期末闭卷考试,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拉丁文、识图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2)实验成绩占30%,根据实验完成情况评分在掌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中英文参考书籍,经常深入田间进行实际观察。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普通植物病理学。
一、病害形态植物病害形态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感染后,所表现出的外部症状。
不同病害形态的出现,对于病理学家和农民来说,是判断该病的种类以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1. 感染部位植物病害的感染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根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根腐病、根瘤病等;茎部感染主要表现为腐烂、溃疡、瘤状物等;叶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斑点、枯黄、溃疡等;花和果实的感染则表现为腐烂、凋萎、褪色等。
2. 外部症状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可以分为萎蔫、坏死、脱叶、畸形和颜色变化等几种类型。
其中,萎蔫是由于水分供应受限或导管系统受阻而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坏死则是植物组织的死亡,通常表现为暗褐色或黑色病斑;脱叶是植物叶片的掉落,通常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畸形是植物组织发育异常,如畸形根、畸形叶等;颜色变化则是植物组织颜色发生异常改变,如叶片黄化、病斑发黑等。
二、发病机制植物的发病机制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侵染后,植物体内和外部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了解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1. 直接侵染直接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植物表面伤口或开放器官,直接进入植物组织并引起感染。
这种侵染方式主要由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细菌会通过伤口侵入植物的叶片或茎部,引起病斑形成;真菌则会通过孢子进入植物的叶片或果实,引起霉病或黑斑病;寄生虫则会通过针吸口侵入植物,引起萎蔫或组织变色。
2. 感染侵染感染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气孔、细胞间隙等开放的位置进入植物组织。
感染侵染主要由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真菌孢子会利用植物的气孔进入叶片内部,造成霉菌病;病毒则通过昆虫叮咬植物,将病毒颗粒带入植物组织。
3. 内生侵染内生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根际环境或根系直接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根部或茎部的感染。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的概念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问答法:通过问答让学生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植物病害案例,让学生了解病害的危害。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使学生了解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
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进行病原物的观察和识别实验。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流行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使学生掌握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
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案例。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病害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四: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使学生了解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监测技术。
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实验法:进行病害样本的采集和检测实验。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诊断和监测的案例。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五: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掌握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 作关系
– 弗洛尔(Flor,H.H., 1946)在研究亚麻锈病时 发现,寄主中每存在一个抗性基因,在病原 菌中就会有一个非毒性的基因存在,即在寄 主和病原物中均存在着相对应的抗性基因和 致病基因。即著名的“基因对基因(Gene for Gene)学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关于病因认识 经历了神道论—病害自生论—环境病因论—微生物
病原学说—多因论 神道论
– 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小麦黑粉病,记为“鬼麦”。外国 人则把锈病看作“锈神作崇所致”。中国有些地方仍可见 “麦娘娘苗”。
自生论
– 认为病害是自然发生的“自生论”。
– 1971年,迪内(Diener,T.O.)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时,提纯并发现了一种 小分子的核酸(RNA),无蛋白质外壳,称作“类病毒”(Viroid)。
– 库柏(Cobb,N.A.)则是第一个对线虫病害和病原线虫的形态、分类作出卓越贡 献的线虫学家。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狄巴利研究发现核盘菌引起蔬菜软腐病的原因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 素杀死了植物的细胞。
– 田中(1933年)第一次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 20世纪30年代,亚布塔(Yabuta,1939) 证实了赤霉素是引起稻苗徒长
的一种生长调节剂。 – 1977年,契尔通(Chilton,M.D.)证实了冠瘿土壤杆菌能将细菌体内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普通植物病理学
Physoderma
玉米节壶菌P.maydis
玉米褐斑病
县薹油壶菌
Olpidiumbrassicae
病毒介体
接合菌门
Zygomycota
毛霉目
根霉属
Rhizopus
匍枝根霉(黑根霉)
R.stolonifer
甘薯软腐病
毛霉属
Mucor
大毛霉
M.mucedu
果实、蔬菜、蘑 菇腐烂
犁头霉属
Absidia
休眠抱子
有性繁殖体
休眠抱子
卵抱子
游动抱子(一至多个)
主要目
根肿菌目
腐霉目、霜霉目、白锈目
壶菌目
代表菌
芸薹根肿菌
致病疫霉
玉米节壶菌
代表病
十字花科根肿病
马铃薯晚疫病
玉米褐斑病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所属界
真菌界
真菌界
真菌界
营养体
单倍体(多为无隔菌 丝体,少为不发达)
单倍体(多有隔菌丝体[疏 丝.拟薄壁],少为单细胞)
甜菜蛇眼病
拟茎点霉属
Phomopsis
茄褐纹茎点霉
茄褐纹病
色二抱属Dipladia
棉花色二抱
棉铃黑果病
壳针抱属Septoria
颖枯壳针抱
小麦颖枯病
分生抱子着生于分生抱子盘内
盘二抱属
Marssonina
苹果盘二抱
苹果褐斑病
拟盘多毛抱属
Pestalootiopsis
枯斑拟盘多毛抱
枇杷灰斑病
担子菌门
目
属
代表菌
瓜果腐烂病 植物猝倒
霜疫霉属
Peronophythora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讨论法:探讨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观察和分析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常见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控制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掌握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实验法: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控制的成功案例。
教案四:植物病毒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植物病毒的形态特征。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教案五:植物细菌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细菌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细菌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测试题+参考答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77题,每题1分,共77分)1.积年流行病达到流行程度要--------。
A、多年B、半年C、9个月D、1年正确答案:A2.导致了200多万人饿死的孟加拉饥荒是由下列哪种病害引起的--------。
A、小麦条锈病B、稻瘟病C、小麦赤霉病D、水稻胡麻斑病正确答案:D3.游动孢子囊内形成--------。
A、厚垣孢子B、游动孢子C、孢囊孢子D、分生孢子正确答案:B4.冬孢菌纲包括--------。
A、白粉菌目和小媒炱目B、锈菌目和黑粉菌目C、座囊菌目和格胞腔菌目D、水霉目和霜霉目正确答案:B5.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是由下列哪种病害引起的--------。
A、小麦赤霉病B、马铃薯早疫病C、马铃薯晚疫病D、小麦条锈病正确答案:C6.小麦秆锈病是由--------引起的。
A、柄锈菌属B、层锈菌属C、胶锈菌属D、单胞锈菌属正确答案:A7.由马铃薯晚疫病害引起的爱尔兰大饥荒发生在哪一年--------。
A、1945-1946年B、1865-1866年C、1965-1966年D、1845-1846年正确答案:D8.TMV的形状是--------形。
A、球状B、X状C、杆状D、线状正确答案:C9.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为--------属。
A、白锈属B、疫霉属C、腐霉属D、绵霉属正确答案:B10.鲁保一号防治菟丝子是利用颉抗生物的。
A、抗菌作用B、捕食作用C、竞争作用D、重寄生作用正确答案:D11.温汤浸种属于。
A、物理防治B、生物防治C、化学防治D、农业防治正确答案:A12.黑盘孢目的分生孢子生于--------。
A、分生孢子器内B、子囊盘内C、孢囊梗上D、分生孢子盘上正确答案:D13.锈菌目以冬孢子进行分类是因为--------。
A、冬孢子是一种休眠孢子B、冬孢子有色C、冬孢子较大,易于观察D、不同类群的冬孢子形态与着生情况明显不同正确答案:D14.--------引起小麦赤霉病。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植物病理学
(1) 共生(Symbiosis) (2) 共栖(Commensalism) (3) 拮抗(Antagonism) (4) 寄生(Parasitism)
11
▪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 的能力。这种生物称寄生物(Parasite);被寄 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褪绿: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 黄化:叶片呈黄色。 花叶:叶片发生不均匀退色,黄绿相间。 红叶:叶片变红或紫红。
7
2. 坏死(necrosis)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最常见的坏死是 “病斑”(spot),包括:角斑、轮斑、条斑、白斑、 黑斑、灰斑、褐斑、锈斑、疮痂等。
3.腐烂 4.萎蔫(wilt)
物 病害。不能相互传染。 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栽培条
件等。
5
1.3 植物病害的症状
1.3.1 定义: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
组织内部或外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Symptom)。
6
1.3.2 症状类型
1. 变色(discolor) 植株局部或全株失去 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
▪ 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可直接侵入。
▪ 真菌直接侵入过程: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顶端膨大形成
附着胞→产生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
15
▪ 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 柱头、蜜腺等。
▪ 伤口侵入:所有病毒、类病毒和部分 病原原核生物、真菌通过该途径侵入。
▪ 伤口寄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 用伤口的营养物质,或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 织中生活,然后侵入健全的组织。
5.畸形(malformation)
8
1.3.3 病征类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植物病害调查与诊断、病原物鉴定、标本的制作等方面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弘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的思政设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以植物病理学基本理论为主线,在培养学生掌握都市型农林业的植物病理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堂讲授、实践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将家国情怀、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求真等思政元素贯穿其中,了解植物病害发生发展与防治原理及其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使命感。
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田间实习,深入京郊农业生产中开展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参与社区义诊社会服务,了解农民在生产中的需求,认识植物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培养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
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课程考核和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认同感等来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实践情况1.传承科学家精神,激发专业责任担当通过学习裘维蕃院士、朱有勇院士、康振生院士等本专业的著名科学家的科研和实践的故事,引导学生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己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国家发展新征程中展现担当和作为。
带领学生查阅资料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科研成就和精准扶贫的故事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科普演讲2.深入生产一线,激发爱农情怀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课程实习和实践,到农业园区和百姓生产生活中开展植物病害诊断与病害调查,了解植物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激发学生的爱农情怀。
带领学生为农户诊断田间病害,带领学生开展病害调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植物病虫害义诊活动。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件
05
植物病理学应用与前景
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病害防治
通过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 规律和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害 的传播和危害,保障农业生产的
高产、优质和高效。
植物检疫
对植物和植物产品进行检验和检 疫,防止危险性植物病原体的传 入和扩散,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抗病育种
利用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培育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 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农药使
生理生化鉴定法
总结词
利用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鉴定。
详细描述
通过测定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如酶活性、代谢产物等,进行病原菌的分类和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总结词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
详细描述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指纹图谱、PCR等,对病原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行病原菌的 精确鉴定和分类。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分类
01
根据寄生方式和习性,将寄生性种子植物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
两种类型。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传播方式
02
主要通过鸟类和其他动物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致病机制
03
它们通常寄生在寄主的根部或茎部,吸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
导致寄主生长受阻或死亡。
03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防治
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要素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应用
通过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和环境污染。
加强植物检疫和监测
通过加强植物检疫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止植物病害的传播和扩散,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 和稳定。
04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形态学鉴定法
总结词
基于植物病状的形态特征进行鉴 定。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一、植物病理学的概念
1、植物病理学是什么?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涉及植物结构、功能、发育及其健康状态的科学,
是生物学和农业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
物对植物所造成的病害及其病理的发生机制、防治和控制。
2、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结构
植物病理学起源于美国,1880年,美国农业部组建了植物病理学实
验室,研究植物害虫致病机理。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Alexander W.Bristol和Harvey W. Wiley整理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他们的著作成为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引路人,成为第一本全面的植物病理学
专著,并改良了病菌分类体系。
随着现代植物学、病毒学、微生物学及其
它生物学科的发展,植物病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植物病理学的结构主要有:
1)植物病害发生机制:它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物
扰乱植物生长发育并导致植物病害的发生机理。
2)植物病原学:它是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发育及其在植物体内外病原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3)植物病理:它是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物所引起
的植物病理病变的科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题集
《普通植物病理学》题集一、选择题1.下列哪种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A. 稻瘟病B. 烟草花叶病C. 小麦条锈病D. 玉米矮缩病2.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不包括以下哪种?A. 种子传播B. 昆虫传播C. 土壤传播D. 空气传播3.下列哪种症状不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A. 腐烂B. 萎蔫C. 斑点D. 畸形4.植物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主要是?A. 土壤B. 种子C. 病残体D. 气流5.下列哪种病害的循环过程中不需要昆虫传播?A. 稻瘟病B. 玉米螟病C. 小麦丛矮病D. 马铃薯晚疫病6.下列哪项不是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A. 病原物的数量和致病性B. 寄主的抗病性C. 环境条件D. 农药的使用7.植物检疫的主要目的是?A. 防止植物病害的传播B. 提高植物产量C. 促进植物生长D. 防治植物虫害8.下列哪种方法常用于植物病害的诊断?A. 显微镜观察B. 化学分析C. 分子生物学技术D. 以上都是9.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中,除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外,还包括?A. 传播媒介B. 土壤C. 气候条件D. 人为因素10.下列哪种病害的防治策略常采用抗病品种?A. 稻瘟病B. 小麦赤霉病C. 烟草花叶病D. 玉米大斑病二、填空题1.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______的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方法。
2.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和______。
3.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包括接触、侵入、潜育和______四个阶段。
4.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寄主的抗病性、环境条件以及______。
5.植物检疫是防止______人为传播的重要措施,对于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在植物病害的诊断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______和基因测序等。
7.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抗生素和______等方法。
三、判断题1.植物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普通植物病理实习报告
普通植物病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诊断和防治的科学。
通过实习,我们的目的是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会识别和诊断常见的植物病害,了解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提高我们对植物病害的防控能力。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1. 理论学习:我们学习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原生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对植物病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操作:我们参观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学习了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观察,了解了病害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还参与了病害防治的实践活动,学习了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实习体会通过实习,我对普通植物病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理论学习中,我了解到植物病害是由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因素引起的,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实践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采集和制作病害标本,如何观察和诊断病害,以及如何进行病害防治。
通过实习,我认识到植物病害的识别和诊断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任务。
在实际生产中,及时准确地诊断病害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习中,我们通过观察病害的形态特征、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法,学会了识别和诊断常见的植物病害。
通过实习,我了解到病害防治是保护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手段。
在实习中,我们学习了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
我认识到,病害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四、实习收获通过实习,我掌握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对植物病害的识别和诊断能力,增强了病害防治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了我对农业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普通植物病理学(General Plant Pathology)课程代码:B031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 64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学分: 4学分适用专业: 植物保护先修课程:植物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等。
一、课程介绍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病害流行规律和病害防治的科学。
它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很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习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植物病害发生流行和防治的基本理论,掌握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病原物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为学好专业课程和其它提高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习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植物病害发生流行和防治的基本理论,掌握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病原物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为学好专业课程和其它提高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即: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防治学。
各部分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
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绪论: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介绍,成绩评定,主要教学参考书,农业生产和植保工作,植物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植物病理学的现状及未来,热带地区植物病害的特点。
2. 概论: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侵染性和非侵染病害的病因,植物病害种类,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类型,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表现,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3. 植物病原菌物:菌物的一般性状;菌物的分类及命名;鞭毛菌、接合菌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及其主要属形态。
重点讲述根肿菌门、卵菌门、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半知菌类各类菌物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作机制以及怎样控制病害等的学科名称,称为植物病理学。
2.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影响或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限度,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产生一系列病理学变化过程,在生理和形态上偏离了正常发育的植物状态,有的植株甚至死亡,造成显著地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就是植物病害。
3.病害三要素(详解):通常情况下只要有一种病原生物侵害了植物,植物发生病害,但也有两种或多种病原生物共同侵染植物而引发病害。
有时仅有病原生物和植物两方面,植物不一定发生病害,因为病原生物可能无法接触或侵染植物,也就不能影响和干扰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还需合适的媒介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予以满足,才能对植物构成威胁。
4.病害三要素: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要素。
5. 病因的划分: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能在植物间传染,所以又称传染性病害。
另一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不会在植株间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6.病状: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病毒无病征)病征只有在侵染性病害重才有出现,所有的非侵染性病害中都没有病征出现。
8.病状类型:分为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9.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根据腐烂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和花腐等。
10.病征类型:真菌(1.霉状物或丝状物2.粉状物或锈状物3.垫状物或点状物4.索状物5.颗粒状物)细菌(菌脓或流胶)11.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取营养,寄生力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解美,营养丰富,并含纤维多,通便,防肠癌等。 • 江苏等地均有分布。幼嫩时可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和胃肠道
溃疡等并助消化和通便。
郁金香杂色花
郁金香正常花
郁金香韭菜Fra bibliotek韭 黄
什么是韭黄, 为什么韭黄是黄色?
1.韭黄就是颜色黄黄白白的韭菜,不要怀疑,它 跟一般吃的绿色韭菜是同一种植物。
一般来讲,植物病害概念的界定可根据以下特点 。 (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 言的。健康相当于正常,病态相当于异常。 (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其区别在于植物病 害有一个生理病变过程,而机械创伤是往往是瞬 间发生的。
茭白
茭草黑粉菌
• 茭草黑粉菌(茭白) 为担子菌亚门( ),黑粉菌 ()真菌。 • 菌丝寄生在植物菰即茭草( )的叶,茎和根上。 • 孢子堆黑色,稍呈粉状。孢子球形,黄褐色,平滑或有刺,6—
第二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1.非侵染性病害 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
,这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有时叫生理病害。 2.侵染性病害
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因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植物 病害的原因叫病原,寄生物病原叫病原物,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叫病原 菌。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五大类 ,俗称五大类病原物。 3.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相互关系 (1)非侵染性病类加重后者的发生,造成伤口。如苹果腐烂病 ( 2)后者可致使植物非侵染病害的发生。
萄酿酒业濒临破产,最终导致波尔多液发明。 (3)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饿死200
万人。 (4)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亿 (5)1955年红麻炭疽病在中国华北地区流行,导致红麻停种。 (6)1937年甘薯黑斑病从日本传入中国,造成巨大损失。 (7)1974年玉米大斑病在中国东北地区流行,发病200万公顷,减产20%
2.韭黄是在韭菜撒种之后,在苗床上铺满了稻杆 ,韭菜发芽之后,因为照不到阳光,无法刺 激叶绿素的形成,因此就不会变成绿色了! 黄 黄白白的颜色是韭菜体内其它色素的颜色!
3.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饥谨: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饿死几十万人、
迫使150万人移居美国。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2)波尔多液发明: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霜霉病大流行,使法国葡
病、疫病、癌肿病等。 (五)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
害和果实病害等。 (六)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
、 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七)根据病害流行特点分: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 (八)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分: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三、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降低产量: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马铃薯几乎绝收。1950 年我国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120亿斤。1996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中国 辽宁流行,绝收25万亩,损失 2.5 亿。 全世界农作物因病害减产:粮 食10%、 蔬菜40%。
2.降低品质: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 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
四 病因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 变的因素 如: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不良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 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
病害三角与病害四面体
• 1933 林克()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
•
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
。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1845-1846:爱尔兰大饥荒
饿死25万人,150万逃荒到 北美洲
葡萄霜霉病
1880:法国波尔多地 区爆发葡萄霜霉病, 酿酒业濒临破产。
• 1943年:印度 孟加拉邦水稻 胡麻斑大流行 ,饿死200万 人,数百万人 逃荒。
• 1970年:美国 玉米小斑病流 行,直接损失 10亿美元。
3.产生有毒物质,使人畜中毒: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 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小麦赤霉病的小麦生产面粉,人产生呕吐、腹 泻。
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由于一种病害发生在一地区不能栽植,在辽宁省 由于红麻炭疽病而40年未能种植。广东省由于木瓜病毒病至今不能栽植 。
5.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白菜软腐病 。水果产后病害。
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 第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 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正常的生长发 育受阻,在代谢上发生了改变,造成了 损伤或损害叫植物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
苹 果 树 腐 烂 病
小麦条锈病
小 麦 条 锈 病
2、植物病害的特点
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
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 1976 鲁滨逊()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 ) :
•
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
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
•
人类
•
环境
• 物
•
•
寄主
病原物
寄主
病原
环境
五、植物病理学的定义
• 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 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1950年:中国 小麦条锈病大 流行,小麦减 产60亿斤。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二)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
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三)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
传病害等。 (四)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
• 植物病理学主要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两大骨干课程 ,前者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后者以具体病害诊断与防治为主 。
• 自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导致植物病理学的诞生,至今已有150多 年的历史。德巴利( ) 是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 之父。
• 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真菌学、细 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解剖、分类)、植物生理学、生物 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