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通植物病理学复习
农大农业植物病理学2
《农业植物病理学》复习问答题1.简述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在苗期与水稻胡麻斑病梭形斑区别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生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煤层,病斑较多时连片成规则大斑。
典型慢性型病斑主要特征可分为“三部一线”水稻胡麻斑病梭形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椭圆形或长圆形,严重时相互能结成不规则大病斑。
潮湿时,病部有黑色绒状煤层。
2.简述栽培管理对稻瘟病发生轻重的影响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和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因而改进栽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合理施肥,控制灌溉水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特别注意施肥、灌溉和布局。
3.简述药剂防治稻瘟病的决策与方法主要针对感病与中等感病品种的易感生育期,是否施药和防治次数则依据品种、病情、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决定。
防治稻叶瘟一般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d施药,大田叶瘟防治主要针对感病品种,防治穗颈瘟可于破口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杀菌剂。
4.简述说明影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因素此病是一种依靠气流传播,具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
其发生和流行主要与品种的抗病性,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关5.为什么稻瘟菌的致病力易发生变异已知致病力变异的原因主要有:a突变b异核现象c准性生殖d有性重组e菌丝融合f类似转座子元件的存在6.简述稻瘟病叶瘟不同病斑类型及病斑型转化的条件叶瘟包括1褐点形病斑;2白点形病斑;3急性型病斑;4慢性型病斑。
当条件不适宜某种病斑发病时则转变为另一种病斑。
7.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侵染叶鞘和假茎。
主要类型为:叶枯型、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和黄化型。
8.简述水稻白叶枯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区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1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2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3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
4、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
5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6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
7、专性寄生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生物。
8、致病性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9、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
10、病害循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1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12、再次侵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13些寄主植物可能是其生育期与病原物的侵染期不相开了病害。
14寄主植物对病原生物具有组织结构或生化抗性的性染。
15成功侵染所需的最低数量。
16入寄主后暂时不表现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一症状才开始表现。
17、死体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
18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吸收营养物质而并不很快丝在寄主细胞间发育和蔓活细胞内吸收营养。
19、分布感染。
20的则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感染。
21物的种内形态特征上有差病力不同的类群。
22、专化属植物的致病力不同的类群。
23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的能力。
24病原物诱发植物群体病害的相对的能力。
25 二、填空题1、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即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和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
2、植物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螺质体、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3、化也很大。
归纳起来有5种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4、植物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5、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6、植物病害循环分为病害发生前阶段、个体发病阶段、群体发病阶段和病害延续阶段四个阶段。
7、在病害的发生发展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等几种类型。
8、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范本模板】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组织形态发生改变,甚至导致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防治的学科。
3、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或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不能侵染的,不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有侵染性的,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生物因素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5、症状:植物受病原影响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症(病原物)和病状(植物)。
(1)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变色、坏死(斑点)、腐烂、萎靡、畸形】(2)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病原体特征。
【霉状物、点粒状物、粉状物、菌核、脓状物(细菌特有)】6、寄生:一种植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1)专性寄生: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组织中获取营养,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等。
(2)非专性寄生:一种是侵害活的组织,组织死亡后,仍能继续发育和繁殖,另一种是在侵入寄主之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其内进行腐生。
(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能完成生活史。
(4)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寄生阶段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叫转主寄生。
7、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但并非是单纯的对营养和水分的依赖关系.8、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9、.稀释限点:病毒在病株粗汁液中,经过若干倍数的稀释后仍能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植物病理学复习题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涉及植物病原体、宿主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对于保护农作物的健康和提高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组织和功能,导致植物发生病变。
2.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细菌和它们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植物病原细菌包括烟草青枯病菌(引起烟草青枯病)、番茄斑点病菌(引起番茄斑点病)和土壤杆菌(引起土壤杆菌病)等。
它们都会导致植物叶片出现病斑、枯萎等症状。
3. 真菌是植物病原体中最常见的一类,请问真菌通过什么方式感染植物?真菌通过孢子(包括分生孢子和性孢子)传播和感染植物。
分生孢子一般通过风、水等途径传播,附着在植物表面;而性孢子则通过与另一性孢子结合形成新的孢子,进而感染植物。
4.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病毒和它们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植物病原病毒包括马铃薯Y病毒(引起马铃薯Y病)、西瓜条纹病毒(引起西瓜条纹病)和番茄花叶病毒(引起番茄花叶病)等。
这些病毒会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化、畸形等症状。
5. 植物病原体感染植物后,植物会出现哪些抗病反应?植物感染病原体后,会出现一系列抗病反应,包括产生抗病物质(如抗菌肽、抗氧化物质等)、增强细胞壁的抗病性、活化免疫系统等。
这些反应有助于植物抵御病原体的侵染。
6. 请简述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来控制病原体;物理防治是通过调整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来减少病原体的生长;化学防治则是利用杀菌剂等化学物质来杀灭病原体。
7. 请简述植物病害的预防措施。
植物病害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植物健康等。
选用抗病品种可以减少植物受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合理施肥和灌溉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保持植物健康则有助于抵御病原体的侵染。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孢囊孢子:接合菌的内生型无性孢子。
以原生质割裂方式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鞭毛,有细胞壁。
大型的孢子囊内可形成数量众多的孢囊孢子;小型孢子囊内只有一至几个孢子。
着生孢子囊的特殊分化的菌丝称为孢囊梗。
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单位的一种统称。
其功能如植物的种子,但与种子不同之处在于孢子不含先期形成的胚胎,分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大类。
孢子囊:低等真菌产生内生无性孢子的器官统称为孢子囊。
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闭囊壳:包被是完全封闭、无固定的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避病性: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并发症。
病毒(Virus):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若以叶片(植株)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藏卵器(oogonitun):是鞭毛菌的雌配子囊,通常含有一至多个卵球。
层出现象(proliferation):是指新孢子囊从释放过游动孢子的空孢子囊里面长出来(内层出)或从成熟孢子囊基部的孢囊梗(或菌丝)侧面长出(外层出)。
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普通植物病理学》考研笔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许志刚)-各大高校通用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1、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2、病害整症状的定义及种类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围素,又有生物因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gen)。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粘菌,有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害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parasite)。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host)或宿主(parasitifer)。
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是寄生关系。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是寄生的程度不同。
有的是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
有的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称为死体营养型(necrtroph)。
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称腐生物(saprogen)。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它涉及到疾病的形成、病原体的识别、传播和控制等方面。
以下是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1. 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和真核生物等不同的生物体引起的。
其中,细菌主要引起软腐病、黄萎病等;真菌引起的疾病较多,如晚疫病、黑斑病等;病毒主要引起花叶病毒、花叶轮斑病等;真核生物主要引起的是根结线虫病。
2. 植物病理学基本原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涉及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植物病原体的病理过程包括入侵、寄生和扩散等,其中,植物与病原体的互动是非常复杂的,这包括植物的防御反应、病原体的侵染策略、病原体的适应性和变异性等。
通过对这些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害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3. 植物病理学分类植物病理学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 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病原体的识别、病害的形成与发展、植物的抗病防御机制、病原体的传播、病害的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2) 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防治措施的选择、药剂的使用、防治技术的改进和病害监测等方面。
4. 植物病害的控制策略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其中,化学防治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遗传防治等方法来替代或辅助化学防治。
在实际的病害管理中,我们可以采用病害防治概念来对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决策,以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以上是植物病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症状1、类型(5种)症状症状、症状的多样性不同危害时期不一致(根、茎、叶)病征同一部位的症状不一致潜伏侵染二、病原1、鉴定: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的鉴定程序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2、生物学特性真菌培养生长特性(T、RH、pH等),抗逆性,菌丝融合群,生化型,注意细菌、病毒的特性描述。
3、生理生化⑴专化型、生理小种的划分及鉴定方法传统方法的致病力测定(重要病害)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4、寄主范围三、病害循环1、侵染方式划分:单循环与多循环病害,系统性侵染与局部侵染2、传播方式划分:病害土传、气传、种传(苗木)、介体传播、雨水传播3、内容:越冬越夏场所、病菌存活时间、初侵染源与再侵染源病原物类型及传播途径(病菌的生活史)、病原物侵入过程。
四、病害流行因素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病四角或病三角)R基因、微效基因(垂直抗性、水平抗性、小种专化抗性、非小种专化抗性)基因对基因的关系1、植物的抗病性主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抗病机理诱导抗病性抗病信号传播途径(Effector与Receptor的互作)2、病原:数量,新的小种或致病型3、环境因素:温湿度、光等,田间小气候4、人为因素:肥水管理方式,农作耕作制度,种植模式(轮作、连作、轻简化栽培措施等)五、防治措施1、植物检疫(检疫性病害)2、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小种专化抗性)3、培养无病种菌(病毒脱毒),建立无病良种繁殖基地(种传病害)4、种子处理、土壤消毒(种传、土传病害)清除田间病残体及传病介体越冬场所5、农业防治轮作水肥管理6、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防治时期(病情调查、防治措施),药剂施用次数。
07农学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由于非生物因素缺乏传染性,它所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活体营养型:寄生物从活的寄生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死体营养型: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
吸器:专性寄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生细胞内高效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游动孢子:鞭毛菌的无性孢子。
单细胞,无细胞壁,只有原生质膜,在膜是着生1-2根鞭毛,水生可游动。
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在菌丝的顶端形成的一种囊状物。
孢囊孢子:结合菌的无性孢子。
单细胞,有细胞壁,无鞭毛,风传,陆生。
形成于孢子囊内,在菌丝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囊状物。
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的无性孢子。
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单生,丛生,形状各异。
卵孢子:由异型配子囊交配形成,一般发生在鞭毛菌中。
接合孢子:由同型配子囊交配形成,一般发生在结合菌中。
子囊孢子:异型配子囊交配形成的,每个子囊通常产生8个子囊孢子。
担孢子:体细胞或菌丝接合形成的棒状物-担子,经减数分裂后在子外面形成的4个小孢子。
子实体:真菌的产孢机构,真菌的孢子产生在具一定分化的产孢机构上,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生殖、结构简单的或复杂的,通称作子实体。
闭囊壳:子囊果完全封闭呈球形的。
子囊壳:子囊果瓶状或球形顶端具孔口的子囊座:子囊着生在由子囊座内形成的空腔内,称子囊座。
子囊盘:子囊果开口呈盘状或杯状的。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可以散生在菌丝上,也可以聚生在具有一定形状的无性子实体上。
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产生在一个扁平的盘状子实体上的。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产生在一个开口的球状、拟球状、瓶状或不规则的子实体内的。
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在真菌的生活史中,有的真菌不同的寄生阶段必需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无性阶段在一种植物上寄生,有性阶段在另一种植物上。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一、植物病理学的概念
1、植物病理学是什么?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涉及植物结构、功能、发育及其健康状态的科学,
是生物学和农业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
物对植物所造成的病害及其病理的发生机制、防治和控制。
2、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结构
植物病理学起源于美国,1880年,美国农业部组建了植物病理学实
验室,研究植物害虫致病机理。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Alexander W.Bristol和Harvey W. Wiley整理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他们的著作成为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引路人,成为第一本全面的植物病理学
专著,并改良了病菌分类体系。
随着现代植物学、病毒学、微生物学及其
它生物学科的发展,植物病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植物病理学的结构主要有:
1)植物病害发生机制:它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物
扰乱植物生长发育并导致植物病害的发生机理。
2)植物病原学:它是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发育及其在植物体内外病原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3)植物病理:它是研究病原菌、真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生物所引起
的植物病理病变的科学。
农大农业植物病理学2讲解
《农业植物病理学》复习问答题1.简述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在苗期与水稻胡麻斑病梭形斑区别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生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煤层,病斑较多时连片成规则大斑。
典型慢性型病斑主要特征可分为“三部一线”水稻胡麻斑病梭形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椭圆形或长圆形,严重时相互能结成不规则大病斑。
潮湿时,病部有黑色绒状煤层。
2.简述栽培管理对稻瘟病发生轻重的影响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和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因而改进栽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合理施肥,控制灌溉水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特别注意施肥、灌溉和布局。
3.简述药剂防治稻瘟病的决策与方法主要针对感病与中等感病品种的易感生育期,是否施药和防治次数则依据品种、病情、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决定。
防治稻叶瘟一般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d施药,大田叶瘟防治主要针对感病品种,防治穗颈瘟可于破口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杀菌剂。
4.简述说明影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因素此病是一种依靠气流传播,具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
其发生和流行主要与品种的抗病性,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关5.为什么稻瘟菌的致病力易发生变异已知致病力变异的原因主要有:a突变b异核现象c准性生殖d有性重组e菌丝融合f类似转座子元件的存在6.简述稻瘟病叶瘟不同病斑类型及病斑型转化的条件叶瘟包括1褐点形病斑;2白点形病斑;3急性型病斑;4慢性型病斑。
当条件不适宜某种病斑发病时则转变为另一种病斑。
7.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侵染叶鞘和假茎。
主要类型为:叶枯型、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和黄化型。
8.简述水稻白叶枯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区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与答案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2、病状*3 、病症**4、病害三角*5 、侵染性病害**6 、非侵染性病害二、填空*1 、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 、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 、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4 、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 、植物侵染性病害由()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引起。
*7 、植物病害症状包括()和()。
**8 、1945 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 100 万人, 200 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 、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等。
三、选择*1 、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 脓状物b. 霉状物c.粉状物d.颗粒状物**2 、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霜霉病b.晚疫病c.猝倒病d.缺素症*3 、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缺素症b.高温c.病原菌d.遗传因素*4 、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缺素症b.真菌c.线虫d.原核生物**5 、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霉状物b.粉状物c.脓状物d.颗粒状物a.霉状物b.坏死c.脓状物d.腐烂**7 、、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
a.霜霉病b.晚疫病c.猝倒病d.缺素症**8 、()是植物病害的病症。
a.霉状物b.坏死c.脓状物d.腐烂四、判断对错*1 、病害的三角关系指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2 、植物病害引起的萎蔫可以恢复。
()*3 、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4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都有病症。
()**5 、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
()*6 、病症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它涉及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方面。
对于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植物病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植物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过分泌毒素或侵入植物细胞来引发疾病。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它们通过产生孢子或侵入植物组织来引起病害。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过感染植物细胞来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并破坏植物的正常功能。
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细胞来引发疾病。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叶片变黄、枯萎、腐烂等。
通过观察病害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
但是,为了准确诊断病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检测。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等。
三、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土壤传播、种子传播和昆虫传播等。
为了防止病害的传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生物防治剂等。
此外,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间调查、实验室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田间调查是通过对病害发生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了解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
实验室分析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诊断病害。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分析病原体的遗传物质,了解病害的发生机制和传播途径。
五、植物病理学的应用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植物保护和农业生产中。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植物病理学还可以应用于育种工作中,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植物病理学1)性质:植物病理学是以植物为保护对象,以研究病原-寄主-环境相互关系为基础,以阐明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设计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科学。
2)任务(研究内容):a)病害病原体的本质及其活动b)受病植物的本质及其活动c)植物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d)病害(H-P)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e)根据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阐明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并设计经济有效防治措施。
为园艺作物生产提供保障。
2、著名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戴芳澜(中国真菌学植病学奠基人)、俞大绂、邓叔群、林传光、曾士迈等。
植物病原真菌1、菌物病害特点: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为畸形。
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和颗粒状物。
卵菌门中,多数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腐烂或苗期猝倒。
卵菌多数以卵孢子或休眠孢子越冬。
接合菌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很少,而且多是弱寄生菌,引起的症状通常为薯、菜、果的软腐或花腐。
许多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在叶、茎、果上形成明显的病斑,其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它们大多是死体营养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
但是,白粉菌则是活体营养生物,常在植物表面形成粉状的白色或灰白色霉层,后期霉层中夹有小黑点即闭囊壳。
担子菌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在病部形成黑色或褐色的锈状物。
黑粉菌多以冬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落入土壤中或在粪肥中越冬,黑粉菌种类多,侵染方式各不相同。
锈菌的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复杂的,有多型性和转主寄生现象。
锈菌形成的夏孢子量大,有的可以通过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所以锈病常大面积发生。
锈菌的寄生专化性很强,因而较易获得高度抗病的品种,但这些品种也易因病菌发生变异而丧失抗性。
非侵染性病害1、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一般来说,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气候因素所致;病害产生明显的枯斑、灼烧、畸形等症状,又集中于某一部位,无病史,多为使用农药、化肥不当造成的伤害;植株下部老叶或顶部新叶颜色发生变化,可能是缺素病,可采用化学诊断和施肥试验进行确诊;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表现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日灼病常发生在温差变化很大的季节及向阳面。
有时在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部位有腐生性菌类,需进行接种试验来确定病原的种类。
2、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只要诊断正确,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相对较为简单,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即可。
如营养失调,可增施缺乏的营养元素,改善土质,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比例,或进行根外施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即可。
对于水分失调,应及时、合理排灌;对于有害物质,可根据有害物质种类,采取消除大气污染源,及时通风换气,种植和培育抗污染的作物和品种,严格按农药使用说明用药,不用污水浇地等措施;防治温度不适造成的伤害,可采用调节播种或移栽期,用遮阳网等降温,用地热线、塑料薄膜及中耕等措施来增温保温。
3、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性植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争夺。
一般来说,全寄生植物比半寄生植物的致病能力强。
如菟丝子和列当,主要寄生在一年生草本植物上,可引起寄主植物黄化和生长衰弱,严重时造成大片死亡,对产量影响极大;除了争夺营养外,有些寄生性植物如菟丝子还能起桥梁作用,将病毒植原体等从病株传导到健康植株上。
一些寄生性藻类可引起园艺植物的藻斑病或红锈病,除影响树势外,还能影响果品的商品价值。
4、寄生性植物的防除(1)菟丝子和列当要严格实行种子检验检疫,杜绝其种子随作物种苗传播;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和间作,防治列当还可以通过种植诱发植物降低其密度;在发生早期可采取人工拔除方法减轻危害;也可用除草剂进行防除。
防治菟丝子还可用炭疽菌制成的生物制剂在危害初期喷洒防治。
(2)桑寄生和檞寄生主要采取人工连年彻底砍除的方法进行防治,冬季是砍除的较好季节。
另外,还可以用硫酸铜、2,4-D和氨基醋酸等进行化学防除。
(3)寄生性藻类首先要改善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要增施肥料,促进植株生长,减少损失;增强寄主的生活力和抵抗力;必要时可喷洒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等铜制剂或石硫合剂等来防治;发病后要搞好田园卫生,早期摘除病枝叶。
植物病毒1、植物病毒的致病作用:分子水平上干扰植物正常的生长代谢叶绿素破坏或合成受抑制呼吸作用反常激素代谢异常酶活性变化:氧化酶类、RNA与蛋白合成酶2、防治策略: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使用无病毒苗木(含检疫和脱毒处理)防止介体和人为传播拔除田间病株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性调整播期(避病或避开介体传播高峰)田园卫生(清除中间和杂草寄主)药剂防治(调解植物生长、缓解症状)基因工程抗病毒植物品种培育3、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1)症状特点只有明显的病状,不表现病征病状:变色:花叶、斑驳、黄化和碎色(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等)坏死:枯斑、环斑、系统坏死(香石竹蚀环病、水仙黄条病)畸形:叶片皱缩、叶缘卷曲、植株矮化(2)症状的复杂性与其他病害的相似性,如其它黄化症、缺素症、除草剂为害同病异症与异病同症隐症:已经显症的植株,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症状消失的现象。
潜伏侵染:病毒侵染后,在植物体内增殖,但植物不表现症状的现象。
(带毒者:受到侵染而不表现症状的植株)4、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在症状上有何特点?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
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等症状。
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
变色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畸形,症状在整株或叶片分布往往不均匀,与组织的发育状态有较密切的关系。
5、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在症状上的异同?病原真菌: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
特别是在病斑上常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征。
细菌:主要症状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少有褪色或变色;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在田间: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病毒: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
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等症状。
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
变色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畸形,症状在整株或叶片分布往往不均匀,与组织的发育状态有较密切的关系。
共同点: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生物因素引起;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及线虫1、细菌病害特点:主要症状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少有褪色或变色;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在田间: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2、原核生物病害诊断和病原鉴定(1)症状识别:病状:黄化,丛枝,花变叶,叶变小,矮化/缩——植原体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细菌病征:菌脓、菌粒、菌膜(2)室内镜检:徒手切片—菌溢现象(细菌病害特有)(3)分离培养和初步检验(4)致病性检测病原鉴定:细菌学性状、选择性培养基、分子技术3、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检疫措施抗病品种栽培措施:轮作、灌溉方式物理防治:种子汰选、温汤浸种化学防治(杀细菌剂):种苗处理、土壤消毒生物防治(用K84防治桃树根癌病)4、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特点(1)病原线虫的特点:寄生性:专性寄生,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寄生部位:90%寄生在植物根内或土壤环境中,10%寄生在植物的地上部趋化性:线虫通过头部的化感器,接受植物根分泌物的刺激,朝向根的方向运动。
(2)症状特点顶芽、花芽坏死,茎叶卷曲或组织坏死;根部:生长点破坏,停止生长;形成瘤肿、根结或丛根;地下茎:组织坏死,引起整个块茎腐烂。
植株生长衰弱,矮小;发育缓慢。
叶色变淡,黄萎;形成种瘿、叶瘿病害的发生与发展1、病原物实现致病性的方式:(1)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2)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
(3)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
(4)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
2、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寄生性和致病性不是同义词。
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一般来讲,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强,其致病性相对较弱;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
3、寄主范围与寄生专化性:一般来说,严格寄生物的寄主范围较窄;弱寄生物的寄主范围较宽。
同一寄生物的群体在其寄主范围内,常因对营养条件的要求不同而出现明显的分化——寄生专化性。
4、寄主植物的抗病性:(1)定义: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是寄主的一种属性。
(2)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
(3)抗病性机制:(先天固有、后天诱导)结构抗病性是机械的阻碍作用,利用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的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破坏。
生物化学抗病性是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来抑制或抵抗病原物的活动。
5、侵染过程(病程):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入前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害流行有密切关系。
潜育期短,一个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的次数就多,病害容易大发生。
6、病害循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初侵染和再侵染、传播、越冬和越夏侵染过程:病害在植物个体上的发生的过程病害循环:病害在植物群体上的随生长季更替的过程7、病原物的越冬、越夏:(1)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的过程。
(2)方式:寄生、休眠、腐生等。
(3)场所:土壤、植株、繁殖器官、病残体、介体昆虫等。
8、病原物传播方式:自然动力、主动传播、人为传播。
9、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次侵染或初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完成侵染过程,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次侵染或再侵染。
10、了解一个病害是否会发生再侵染有什么意义?病害有无再侵染是制定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的重要依据。
对于只有初侵染的病害,设法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来源,即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有再侵染的病害不仅要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来源,还必须采取其他防治措施防止再侵染,才能控制病害的发展和流行。
11、病原物生活史和病害循环的区别:(定义)病原生活史:可定义为物种的生长、、、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
病害循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