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我国都有哪些优秀文化传统
![我国都有哪些优秀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c273fa7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f.png)
我国都有哪些优秀文化传统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许许多多优
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融入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中。
以下是我国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它包括了诗词、书画、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第二,传统医学。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它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有着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观念,注重预防和调理,不仅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尊重。
中医药的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慢性疼痛有着独特的疗效。
第三,传统工艺。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如刺绣、景泰蓝、漆器、剪
纸等,这些工艺不仅在美化生活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传统工艺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我国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常见文化知识与习俗
![常见文化知识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c4c74e4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b.png)
常见文化知识与习俗中国是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习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国有四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各个节日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寓意,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重要文化活动。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中国人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以及观看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左右。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并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踏青,人们会在春天里欣赏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中国人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一系列庆祝活动,以纪念屈原的奉献精神。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在这天晚上,人们会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并祈求团圆和幸福美满。
二、中国的文化知识除了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文化知识,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个伟大的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中国的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熟知并广泛传承。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还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精神修养的体现。
3. 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拥有许多独特的古代建筑,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和文化艺术。
三、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常见习俗。
1. 宴席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席的礼仪非常重要。
大文化传统和小文化传统
![大文化传统和小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a6ad99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5.png)
大文化传统和小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它包括了许多方面,从语言、宗教、
风俗习惯到艺术、建筑、音乐等等。
在这些文化传统中,有大文化传统和小文化传统之分。
大文化传统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文化传统,它通常是由政府、学术机
构和传统文化团体共同维护和传承的。
大文化传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和历史传统,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独立日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活动在民众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国家或地区文化的象征。
而小文化传统则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地域或特定群体中传承的文化传统,它通常是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维护和传承的。
小文化传统可能是某个地区的特色手工艺、某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某个村落的习俗等等。
这些小文化传统虽然在整体文化中影响力较小,但它们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大文化传统和小文化传统在文化传承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文化传统代表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文化底蕴,是国家或地区文化自信和认同的象征,而小文化传统则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们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大文化传统和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
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好大文化传统和小文化传统,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让它们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c7c0d04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这个庞大的国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与习俗传统,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传统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贴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上吉祥话语,贴在门上的传统习俗。
它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放鞭炮则是为了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拜年、吃年夜饭等习俗,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方式。
二、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一项古老的水上竞技活动,人们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速。
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
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系艾草、挂菖蒲、佩香囊等习俗,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疫,保佑平安健康。
三、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在月圆之夜赏月,寄托着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则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代表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中秋节期间还有猜灯谜、敬月、赏桂花等习俗,这些都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四、清明节的传统民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扫墓和踏青。
扫墓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的重要方式,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碑、烧纸钱、献上鲜花等。
踏青则是人们在春天里外出郊游的传统活动,人们会选择一个美丽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09896c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e.png)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
大传统即是指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小传统即是指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要想传承和发展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注重大传统的保护,也要注重小传统的重解,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大传统。
大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地域、宗教、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要想传承和发扬好大传统,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大传统的保护。
大传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大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大传统的保护。
在城市的改造中,要尊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和保护,让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发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要加强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的传承保护,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要积极开展大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
要想传承和发扬好大传统,我们必须加强对大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学校课堂上,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社会宣传媒体上,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人们重视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除了传承和发扬大传统,我们还需要重解小传统。
小传统是大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大传统中的细节和局部,是大传统的具体体现。
要想传承和发展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重解小传统,使得小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是要注重小传统的创新和应用。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更不能让传统文化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中,而是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应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1599f17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b.png)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1.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群体。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既包括大传统,也包括小传统。
大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而小传统则是指各个地区、民族和家庭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习俗和风俗。
大传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它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
大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忠诚、孝顺、仁爱、和谐、尊重等,这些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传统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等理念,为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小传统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样性体现,由于地域、民族和家庭的不同,各地区、民族和家庭之间的习俗和风俗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
通过了解和尊重各地区、民族和家庭的小传统,可以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发展。
1.1 定义与内涵即指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进程中,由主流文化、官方意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较为正式、普遍和广泛传承的文化传统。
它通常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并共同遵循的文化习俗和精神信仰。
大传统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方向和基本价值追求,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则是指在特定地域、族群或社会阶层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或民间特色的文化传统。
它可能是在大传统影响下,结合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逐渐发展起来的。
小传统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和群体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生活方式。
小传统是大传统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68801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c.png)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中国的传统文化列举20个
![中国的传统文化列举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23ec5a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d.png)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是20 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2. 中医药:包括中医理论、中药疗法和针灸等,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
3. 京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服装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4. 书法: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强调笔画、结构和意境。
5. 武术:包括各种武术技巧和套路,如太极拳、少林功夫等。
6. 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的民间艺术。
7. 围棋:一种古老的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
8. 茶道:中国传统的茶艺,注重泡茶、品茶和礼仪。
9.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和道德。
10. 道家思想:另一种重要的中国哲学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11. 汉字:中国的文字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意义。
12.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3. 丝绸: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以其高质量的丝绸制品而闻名于世。
14. 刺绣: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出各种图案的手工艺。
15. 陶瓷: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以其精美的瓷器而闻名。
16. 舞龙舞狮: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通常在节日和庆典中进行。
17. 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赏月和吃月饼是其重要习俗。
18.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
19. 民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
20. 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工艺。
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传统节日和习俗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d7df9d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3.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与习俗。
这些民俗与习俗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人对于生活、社会和世界的理解与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会持续十五天,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扫墓。
此外,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是踏青。
踏青是指人们在春天的时候到郊外或者公园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
其中,吃粽子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灾。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
在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
此外,还有一项有趣的习俗是猜灯谜。
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时候贴上灯谜,其他人猜谜语,猜对的人会得到奖品。
五、年画与剪纸年画和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之一。
年画是指在农历新年期间贴在门上的画,寓意着祈求来年平安和吉祥。
剪纸则是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可以用来装饰窗户和墙壁,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六、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喝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
茶艺表演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的泡茶和倒茶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民俗与习俗,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
大传统和小传统名词解释
![大传统和小传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194b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b.png)
大传统和小传统名词解释大传统和小传统是社会学中的两个概念,用于描述传统在社会中的不同层次和范围。
准确地说,大传统指的是一种既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又超乎个人意图和操作的传统,而小传统则是指个人或特定小的社会群体内的传统。
大传统是社会中广泛且长期存在的传统。
它超越个人和特定的社会群体,扩展到整个文化或社会系统。
大传统通常是由法律、道德、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塑造和维系的。
例如,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可以被视为大传统,因为它们超越了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的意愿,并约束整个社会的行为。
小传统是指个人或特定社会群体内的传统,只在特定范围内存在和传承。
小传统可能是某个家族、社区、职业群体或用户群体内的特定习俗、规矩、价值观等。
小传统通常由个人或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创造、维持和传承,其发展和变化也较为灵活。
例如,某个家族内部的祖传手工艺技术、某个社区内部的节日庆祝方式、某个特定职业的行为准则等都可视为小传统。
在拓展这两个概念时,还可以考虑以下内容:1.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小传统可以在大传统的框架内发展和变化,而大传统也会受到小传统的塑造和维护。
例如,特定社区内的小传统可能通过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的塑造,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
2.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动态性:大传统和小传统都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而变化的。
大传统可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发生变化,例如法律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小传统则更容易发生循环性的变化,例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某个社区内的传统庆典形式可能逐渐演变。
3.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文化多样性:由于地域、历史、宗教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具有多样性。
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或社会群体内的传统可能存在差异,反映出各个社会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大传统和小传统是用于描述传统在社会中的不同层次和范围的概念。
理解这些概念对于研究社会文化变迁和传统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传统和小传统名词解释
![大传统和小传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256ffc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b.png)
大传统和小传统名词解释
大传统和小传统是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概念,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
大传统指的是对整个社会或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广泛传统文化,而小传统则指的是在特定地区或群体中流传的相对狭窄的传统。
大传统通常是指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哲学、道德价值观以及习俗和礼仪等方面的传统。
例如,中国的大传统包括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这些传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相比之下,小传统更加地区性和特定。
它们是在特定地理、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文化现象。
小传统可以是某个地区的特色节日、民俗习惯、传统工艺等。
比如,中国的小传统可以是某个地区的庙会、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小传统在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并且反映了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大传统为小传统提供了宏观的文化框架和价值观念,而小传统则是大传统在具体地方和群体中的具体表现。
大传统和小传统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总结起来,大传统和小传统是描述传统文化的两个概念。
大传统是对整个社会或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广泛传统文化,而小传统是在特定地区或群体中流传的相对狭窄的传统。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在文化研究中,理解和解释这两个概念对于深入了解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25477c2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0.png)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大传统与小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大传统是指中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文化习俗、艺术等方面。
小传统指的是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之间所形成的特定、局部的文化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逐渐发生着交往、互通、融合和变革,这一现象被称为“大传统重解小传统”。
大传统重解小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转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创新性。
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承认传统的价值,继承并延续传统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精选传统,更加积极地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和发挥其现代价值,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重解小传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是将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形式重新赋予生命,以满足现代人对于民族文化自信、对于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的需要。
比如,在传统节日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新意的文化节目,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还有的时候,是对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深入挖掘和发掘,以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社会。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是人们学习基础文化的重要经典,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这些经典文化元素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可以轻松获取和学习。
大传统重解小传统的目的是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但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可以被转化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资产。
重要的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使之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开发资源和文化资产。
在大传统重解小传统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毫不动摇地坚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也需要尊重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文化需求,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真正地为现代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5b2dc7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4.png)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
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冲刺。
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演绎和变化,与时俱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之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传统包括了我们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传统等,而小传统则是大传统之下的具体表现,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习俗习惯。
在当下社会,大传统和小传统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有必要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础,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文化。
古人云:“民族精神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是我们文化的灵魂所在。
”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其中大传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小传统则是大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传统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经验教训,是我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在当下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兴起,科技信息的飞速传播等,都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重塑和传承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在大传统重解小传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创新。
在大传统重解小传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创新。
大传统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以大传统中的价值观念为基础,通过重解小传统的方式,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思维,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变革中得到传承,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徐良高: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
![徐良高: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351e7a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a.png)
徐良高: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一、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及其对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启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一书中提出的①。
大传统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
后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一概念内涵作出自己的理解,如中国学者王学泰认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在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传统时,把传统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上层、知识精英所奉行的文化传统,为“大传统”;一类是流行于社会下层(特别是农村)、为普通老百姓所遵行的文化传统,即“小传统”②。
面对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大小传统理论为我们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及其发展史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这种大小传统文化共存现象在中国古代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如余英时所说:“如果从中国史的考察入手,我们将不难发现,这些人类学家所惊诧的'新经验’在中国实在是很古老的文化现象。
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古人不但早已自觉到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自始即致力于加强这两个传统之间的联系”③。
从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反映国家权力与精英意识的遗物和反映普通民众生产、生活与思想、信仰的遗物之间的区别。
同样,我们认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对我们理解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学文化,多视角、多层次地去分析不同类别物质文化的性质,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立体地认识三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发。
具体到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上,我们认为,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并扮演着独特政治工具角色的礼器及其所反映的礼乐文化、文字等大约可以代表文化大传统,而基本担负日用功能的陶器、民间信仰遗存等大致代表了文化小传统。
利用大小传统理论,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三代时期礼乐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即以青铜质和玉质礼器为表征的礼乐文化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反映了当时已经形成具有广泛认同的文化大传统;而以陶器为表征的不同区域日常生活方面的物质文化面貌则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即各区域有自己的文化小传统。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1dd561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9.png)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是新的文化形态的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两个维度来探讨这一现象,并探讨如何去解读和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
大传统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根本文化,包含了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念,是对整个社会结构和精神风貌的总体概括。
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就属于中国的大传统。
而小传统则是指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群体中延续的传统文化,包括了特定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手工艺等。
比如中国的传统戏曲、传统节日、传统工艺等就属于中国的小传统。
“从大传统重解小传统”即是在传统文化中重新发现和重视小传统的价值,将其置于大传统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人们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得益于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和留存手段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产生了一种互补和融合的关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对于大传统,我们可以通过重解小传统来实现对其内涵和价值的再探讨和再认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都会有所体现。
通过重解小传统,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大传统,从而得出新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通过对农村小作坊传统手工艺的再发现和再理解,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从而使传统工艺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重解小传统,我们还可以为大传统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大传统的某些概念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重解小传统,我们可以从小传统中发掘其内在的精神和理念,然后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大传统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力。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65c625106137ee06eef9189a.png)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演讲人:叶舒宪地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光明日报》(xx年08月30日xx版)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xx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
主编有20世纪国外文艺学丛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文学人类学论丛、神话历史丛书。
著作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的文化解析》《熊图腾》《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等三十余部。
社会兼职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等。
辽宁牛河梁庙出土熊下颚骨良渚文化透雕玉神徽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鸮尊恍惚通神的红山文化巫觋玉像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用一分为二的方式来划分现实社会中的人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这里可以将“上智”解释为代表社会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将“下愚”理解为被统治的平民百姓。
孔子说的“不移”,意味着他所认识到的社会结构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且永恒不变。
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文明结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
大传统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
他的这种二元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接纳,并且在运用中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
文化源远流长和多层叠加、融合变化的复杂情况,倘若既剔除孔子上智下愚二分法的价值判断色彩,也不拘泥于西方人类学家的雅俗二分结构观,可以把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将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
这样,从文明史的角度判断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有一个容易辨识的基本分界,那就是汉字书写系统的有无。
我国的风俗与民俗传统
![我国的风俗与民俗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954e509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4.png)
中国的风俗与民俗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风俗与民俗传统自古以来就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这些传统与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彰显了他们对家庭、社会和文化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典型风俗与民俗传统,以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节日习俗中国的节日习俗源远流长,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家庭聚会共进晚餐,并进行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给亲朋好友拜年,互相送红包表示祝福和吉祥。
其他重要的节日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元宵节会点灯笼、吃汤圆,清明节会祭祖、扫墓,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则以赏月和吃月饼为主要习俗。
二、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多种多样,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其中,中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餐。
餐桌上通常摆放着丰盛的菜肴,主食包括米饭、面条等。
此外,人们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和食用顺序。
例如,大多数人会先吃米饭,再享用菜肴。
饮食习俗还包括一些重要的节日食品,如春节期间的年夜饭,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这些食物往往寓意吉祥和团圆,与节日的意义相契合。
三、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因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传统仍然广泛存在。
在婚礼前,有许多准备工作需要进行,如婚前订婚、彩礼的准备等。
在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嫁衣,新郎则会迎娶新娘。
整个婚礼过程中,有很多仪式和习俗,如敬酒、拜堂、敬茶等。
婚礼上,红色是最常见的颜色,象征着喜庆与幸福。
此外,人们还相信一些小巧的红色物件,如红包、红绳等,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婚后,新婚夫妇还会进行一些祭拜祖先和拜访亲友的活动,以示敬意和感谢。
四、传统节庆活动除了节日和婚礼,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传统节庆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的舞龙舞狮表演。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eedc24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b.png)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许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不再把文化看作一个笼统的研究对象。
……在五十年代以后,人类学家雷德斐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曾经风行一时,至今尚未完全消失。
不过在最近的西方史学界,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观念已大有取代之的趋势。
名词尽管不同,实持的分别却不甚大。
大体来说,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
由于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根据的经验都是农村社会,这两种传统或文化也隐涵着城市与乡村之分。
大传统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靠寺庙,因此比较集中于城市地区;小传统以农民为主体,基本上是在农村中传衍的。
无论是大传统或小传统都包括着许多复杂的成分。
通俗文化的内容尤其不简单,可以更进一步分成好几个层次。
例如欧洲中古以来的通俗文化中便有所谓“俗文学”一个层次,相当于中国的“说唱文学”。
主持这种俗文学的人也受过一点教育,不过程度不高,不能精通拉丁文而已。
所以有的史学家甚至把这种“俗文学”看作大、小传统之间的另一文化层。
但是大体而言,上述的二分法还是为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概念架构。
中国文化很早出现了“雅”和“俗”的两个层次,恰好相当于上述的大、小传统或两种文化的分野。
……“雅言”是士大夫的标准语,以别于各地的方言。
但是“雅言”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涉及一定的文化内容。
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而礼、乐、诗、书在古代则是完全属于统治阶级的文化。
这不恰好说明,所谓“雅言”便是中国的大传统吗?中国的“雅言”传统不但起源极早,而且一脉相承,延续不断,因此才能在历史上发挥了文化统一的重大效用。
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独步的。
即使在政治分裂的时代,中国的大传统仍然继续维系着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
……如果“雅言”传统仅仅保存在“君子”、“士大夫”阶层的手中,和一般下层人民毫无关系,那么它在文化统一的功能仍然是很有限的。
以欧洲史为例,它的“雅言”是拉丁文,其传授则在学校,是属于上层贵族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日报/2012年/8月/30日/第015版光明讲坛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演讲人叶舒宪地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
主编有20世纪国外文艺学丛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文学人类学论丛、神话历史丛书。
著作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熊图腾》《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等三十余部。
社会兼职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等。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用一分为二的方式来划分现实社会中的人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这里可以将“上智”解释为代表社会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将“下愚”理解为被统治的平民百姓。
孔子说的“不移”,意味着他所认识到的社会结构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且永恒不变。
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文明结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
大传统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
他的这种二元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接纳,并且在运用中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
针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和多层叠加、融合变化的复杂情况,倘若既剔除孔子上智下愚二分法的价值判断色彩,也不拘泥于西方人类学家的雅俗二分结构观,可以把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将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
这样,从文明史的角度判断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有一个容易辨识的基本分界,那就是汉字书写系统的有无。
如此划分,将会有助于知识人跳出小传统熏陶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充分意识到传统是历史延续性与断裂性的统一。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大传统新兴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倡导实地考察的田野作业方式,打开了突破小传统局限的知识新格局。
几百万、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大地也可以当作一部大书来看和读。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做“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一语道出原始儒家知识观轻视小传统而牵挂大传统的初衷。
一部《论语》,生动显示着“子曰诗云”的教育方式,却没有“子写子著”一类的表述,这就清楚地显现出儒家思想的发生之根,与基于口头文化的大传统息息相关。
孔子本人唯一可信的传世之作《论语》并非出于他的写作,而是出自孔门弟子的隔代追忆。
由于司马迁对文献小传统之外的大传统文化信息的关注和收集采纳,使得《史记》开篇讲述的“五帝本纪”成为可能。
而这一部分始于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历史,原是孔子孟子等儒家圣人所不讲的,相关的文字记载也很少。
司马迁能够超出官方书本记录的小天地,到民间口碑传说的大天地中采集更加古老的素材。
从篇后太史公的自我表白不难看出,司马迁交代自己曾经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常常听到当地长老口述的黄帝和尧舜事迹,所以他确信这不是个人的想象和虚构。
比如说炎黄大战的传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黄帝大军居然由六种猛兽构成,其中的前四种皆为熊类(罴为棕熊,貔、貅为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
这和黄帝本人号称有熊氏,会不会有必然联系呢?《五帝本纪》堪称在小传统中抢救和保存下来的大传统的消息。
从司马迁的写史经验可以看出,对于以“读万卷书”为荣的中国知识人来说,“行万里路”的民间调研功夫,是摆脱小传统书本主义知识观限制,多少能够洞悉小传统之前的大传统的关键。
从方法论上归纳,当代学人将文献之外的田野调查的口传活态文化传承叫做“第三重证据”。
包括从《说文解字》《尔雅》《方言》中的解说文字的民间智能方式,到冯梦龙和徐霞客的民间口碑采集。
三重证据有助于解说传世文献中无解的疑难问题。
以“有熊”之谜为例,当代的北方狩猎民族如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等,不仅流传着神熊祖先的图腾叙事,还有祭熊的礼仪活动。
对比《周礼》所记的傩仪,有方相氏掌蒙熊皮的规定。
这难道是对黄帝有熊氏一族的古礼之继承?问题的解答有待于对大传统的重新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掘出的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为红山文化遗址,距今五千多年。
庙中和女神塑像同在的不仅有真熊头骨,还有泥塑熊偶像。
我们把这些出土文物和图像、形象等称为四重证据。
由此类证据可以得知,五千年前的华北先民确实曾经崇拜熊神,或者还曾经把熊神视为本族群的图腾之祖。
无论是五千年前的黄帝号有熊,还是四千年前的鲧、禹等圣王的化熊故事,都不是出于后人的奇思臆想,而是以神话形式遗留下来的对大传统的依稀记忆。
在有效区分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后,该如何看待二者间的关系?这样的二分视角对于认识中华文明会有怎样的启迪呢?简单讲,大传统对于小传统来说,是孕育、催生与被孕育、被催生的关系,或者说是原生与派生的关系。
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统必然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反过来讲,小传统之于大传统,除了有继承和拓展的关系,同时也兼有取代、遮蔽与被取代、被遮蔽的关系。
后起的小传统倚重文字符号,这就必然对无文字的大传统要素造成某种筛选、断裂和遮蔽、遗忘。
具体来讲,有必要从传统的延续与断裂这两个不同视角,考察和透视二者的微妙关联。
就历史的断裂一方面说,主要是数以万年计的口传文化要素,在新兴的文字书写文化中被终结和取代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自觉体认,为考察中国思想史发生期提供了独特视角的理解模型。
就延续的一方面看,则有大传统的神圣物崇拜及其神话观,为汉字发生奠定了重要的原型编码基础。
举一例来看,汉语“熊”的本字是“能”字,大家对此司空见惯,古往今来极少有人发问:后起的“熊”字,只不过在“能”下填加了四点,难道是要画熊添足吗?为什么会这样?懂得了神熊崇拜的深远大传统,理解了神话思维将熊的冬眠习性(古人称熊为“蛰兽”)看作死而复生的象征,那么华夏先民从东亚大陆上最大的食肉动物熊的形象中抽象得出“能”的概念,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伏羲号黄熊,到黄帝号有熊,再到楚国近三十位国王争相以熊为号的奇特命名现象,小传统的符号之谜,怎样在大传统的文化整体关联中得到理性认识,于此可见一斑。
玉——中国大传统的原型符号判断文明的起源,国际学界通用的有三要素指标:文字、城市、青铜器。
在这三要素之外,华夏还有另外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要素:玉的信仰和玉器生产。
玉文化率先出现于北方地区,并且随后在辽河流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的范围里长期交流互动,逐渐形成中原地区以外的几大玉文化圈,最后汇聚成华夏玉礼器传统,同后起的青铜器一起,衍生出文明史上以金声玉振为奇观的伟大体系。
以女娲炼石补天为例,这是小传统讲述的流行神话。
从西汉淮南王组织修撰的官书《淮南子》到清代小说《红楼梦》的开篇,女娲补天一事早已家喻户晓。
可是被后人所熟知的神话情节却遮蔽了炼石补天观念的古老信仰渊源:史前先民将苍天之体想象为玉石所打造而成的,所以天的裂口还要用五色石去弥补。
道教所言“玉天”或“玉清天”,天帝所居被称为“玉宇”或“玉京”,都表明天与玉的相互认同。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
”陆游《十月十四夜月终夜如昼》诗:“西行到峨眉,玉宇万里宽。
”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这些措辞皆以玉比喻天,此类比喻观念也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变。
女娲补天的材料之所以用“五色石”,因为这类美石隐喻万般吉祥的玉石。
这样一种文化特色鲜明的玉神话观,由来久远,并不是汉字书写的历史所能穷尽的。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表明,华夏先民正是凭借精细琢磨的玉器、玉礼器来实现通神、通天的神话梦想,并建构出一套完整的玉的宗教和礼仪传统,它先于汉字而存在和传承。
例如北方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方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以及晋南的陶寺文化等,皆发现有一定规模的玉礼器体系,以圆形玉璧和内圆外方的玉琮为主,其年代皆在四五千年以前。
那时,像甲骨文这样的早期汉字体系还没有出现,这些玉礼器本身所能传达的大传统信息。
若要上溯玉器制作这种“物的叙事”在华夏文明中的最早开端,有内蒙古东部一带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出土,其年代距今八千年。
与最早使用的汉字体系——甲骨文所承载三千多年历史相比,大传统的年代悠久程度足足是小传统的一倍以上。
检测表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王室玉器显然已经大量采用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材料。
这样一种将世间最高等级的玉石材料,在不远万里的地方寻找出来,再历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地输送给中原王权的现象,居然数千年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嗜玉如命的大清乾隆皇帝。
上古中原人的神话想象,为什么要创造出一个位于遥远的西极、独自掌握永生不死秘密的女神形象——瑶池西王母?为什么《山海经》讲述的一百四十座山,都注明出产玉石的情况?诸如此类谜题,在玉文化大传统的再发现面前,已经不再纷乱难解。
瑶池作为地名,瑶母作为西王母的别名,早已暗示出解答线索:“瑶”即指代和田美玉的专有名词!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的古书,颇有启悟效果。
《说文》公认为古汉语的第一部字典。
但是只要仔细阅读第一卷开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篇上)的几个最重要的部首下面的字,就不难看出,这不是随意编排的工具书,其9353个字的编排顺序始于“一”而终于“亥”,分明体现着神话宇宙观的时间和空间秩序。
至于为什么要将一、二(上)、示、三、王、玉这六个部首的字排在字典的首要位置,这绝不是按照笔画顺序就能够解释的。
从一部、二部到示部,显示出神圣信仰和礼仪方面的所有汉语概念体系;而从三部(只有一个三字)、王部(王、闰、皇三个字)到玉部,同样显示出贯通“天地人之道”的意思。
《说文》玉部共收录以玉为偏旁部首的字一百二十四个(外加从珏的字三个),玉部,成为《说文》五百四十部首中拥有字数最多的一个部首,这难道纯属偶然吗?当华夏初民尝试造字时,其日常语汇中早已充满了大批来自切磋琢磨攻玉生产实践的概念。
这些从玉旁的字如今多数已废弃不用。
对于不了解华夏玉文化的现代识字者来说,它们自然显得十分冷僻,乃至不可思议:古人怎么会造出这么多无用的字呢?还有,儒家圣人为什么要用“切磋”和“琢磨”来比喻学习的功夫呢?神话观念——中国大传统的基因现代疑古派学者将中国上古史的前段视为“伪史”,用胡适的话说是“东周以上无史”。
按照这种打着科学实证旗号的疑古派历史观,中国信史由孔子的时代开始。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以神话眼光看《尚书》,著有《〈书经〉中的神话》一书,1936年由冯沅君翻译成中文出版。
古史辨派的领袖顾颉刚为之作序说:《尚书》这部书,自春秋迄清代,二三千年来谁不把它当作至尊无上的圣经看,谁不把它当作至真无假的古史读!可是,不幸到了我辈手里,这个好梦已不容再维持下去了,那澎湃的时代潮流鼓荡着世界,把任何有权威的偶像都冲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