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就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

合集下载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人工降雨的原理是指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变天气状况,增加降水量。

人工降雨是通过人为干预气象系统的运行,以实现增加降水或者延长降水时段的目的。

一、云的形成与降水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而降水则是云中水滴的增长到足够大而下落的过程。

在云的形成与降水中,气象要素如湿度、温度、气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工影响云和降水的方式1.雷电影响法:通过飞机或者火箭向云中释放含有云中云粒子所需的潜热的物质,以触发云中电荷产生的现象,从而诱发雷电发生。

雷电释放的能量和电磁场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降水的增加。

2.雷电的人工消除法:通过设备产生一个与雷电云发电行为一致的电场分布,以降低或消除雷电云。

这样可能造成这种云产生降水增加。

3.雷雨增强法:在云中战机上释放化学剂,形成气溶胶,作为云滴的凝结核,提高云滴数量,从而增加降水量。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发射火箭或释放物体以刺激云中产生凝结核,从而增加降水。

4.明云制造法:通过向云中供给气溶胶,形成冷凝核,促进水蒸气在云中凝结为云滴,从而增加降水量。

5.冷云制造法:在冷空气前沿或冷锋中,通过施放云凝结剂或物质,形成冷湿云,使云滴数量增加,从而增加降水。

6.强制增雨法:通过使用飞机、火箭、炮弹等载体向云中撒播云凝结剂,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引发或增加降水。

三、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效果分析1.影响云粒子的溶解度:引入云凝结剂后,能够影响云中水滴的溶解度,促使冷凝核形成,并增加云滴数量。

这样就会使得云中的水滴渐渐增大,从而导致降水的增加。

2.影响降水过程的温度和湿度:人工降雨的方法可以影响云中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改变云物理性质和云滴运动,加速云滴的凝结和降水过程,提高降水量。

3.人工降雨的效果:人工降雨的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

在适当的条件下,人工降雨可以增加降水量,改善干旱或缓解水资源不足的情况。

然而,人工降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

用开尔文公式解释人工降雨的原理

用开尔文公式解释人工降雨的原理

用开尔文公式解释人工降雨的原理
开尔文公式是描述气体冷却的理论公式。

人工降雨是一种人为干预天气过程的方式,旨在通过人工手段增加降水量。

人工降雨的原理如下:
1. 利用云的热平衡特性:云中的水蒸气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中的水滴。

根据开尔文公式,当水滴遇到凝结核时,会释放热量,并使空气温度下降。

这种自然的冷却过程有助于形成云中的水滴和水凝结核的增长。

2. 人工增加云中的凝结核:人工降雨会通过喷洒云中的物质(如云冰、云凝结剂等)来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从而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加速。

3. 提升云中的上升气流:人工降雨还会通过气象措施(如喷洒助燃剂等)来提升云中的上升气流,使云中的水滴能够长时间停留在云中,增加云中的降水量。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开尔文公式描述的气体冷却原理,人工降雨通过增加云中的凝结核和提升云中的上升气流,加速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从而达到增加降水量的目的。

人工降水的基本原理

人工降水的基本原理

人工降水的基本原理
人工降水是一种利用飞机、火箭或其它运载工具释放水滴或其它气体,以显著影响当地天气状况的技术。

它经常被用来控制气象现象,如雨、雪等,以缓解灾害并预防地格林霰灾。

它可以有效地用于消除干旱,改善环境,改变气温等等。

人工降水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释放微小的水滴,改变本地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影响天气系统。

大气中湿度高和低温度直接影响降水情况。

人工降水是一种利用这种原理来实现天气控制的方法。

常用的人工降水技术有:飞机和火箭发射。

飞机发射是一种最常见的人工降水技术,它需要把水滴释放到大气中,会形成水汽,自然会有盐酸、硝酸、苯酸以及其它种类的气体,这些气体有助于形成湿润的气团。

当水汽冷却时,会自然形成降雨。

而火箭发射则是在空气中释放液态氨气或其它特殊气体,它们能够成为湿度的来源,引发湿度聚集和凝聚,从而形成降水。

人工降水技术有一些优点,它可以有效地用于控制灾害,如降低洪水发生的机会,帮助克服干旱,改善空气质量,改变气温等等。

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农作物雨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开发水源等等。

但同时,人工降水技术也有一些缺点。

它可能会对气候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影响到本地的自然环境。

人工降水也会产生一些污染物,如汞、铅等有害物质,而这些物质也可能进入大气、水和土壤中,对各种生物的生活有害。

此外,人工降水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总之,人工降水技术有它的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
控制。

只有在经过充分考虑后,才能确定是否采用。

它可以起到缓解灾害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但也应当注意保护本地的自然环境,避免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

人工驱雨原理范文

人工驱雨原理范文

人工驱雨原理范文人工驱雨,又称人工降雨,是指人为干预自然过程中的降水形成过程,以实现影响天气条件的目标,如增加降雨量或改变雨季分布等。

人工驱雨主要通过云间飞机撒沙、冰核剂或化学物质等人工干预方式来实现。

人工驱雨的原理主要有:云间飞机撒沙法、云间飞机撒冰核剂法、飞机撒化学物质法、火炮撒爆破物质法、超声波法等。

云间飞机撒沙法是利用飞机飞越云层时产生的静电效应将带电的沙尘颗粒抛撒到云层中,沙尘颗粒会起到云凝结核的作用,促进水滴的凝结,从而增加云层内的水滴含量和云层厚度,进而增加降水量。

云间飞机撒冰核剂法是将冰核剂抛撒到云层中,形成冷冻核,通过冷冻核作为凝结核,促进云层中的水汽冷凝成冰核,并通过雪、雹和雾凇等形式降落,从而实现增加降雨量的目的。

飞机撒化学物质法是将化学物质喷洒到云层中,化学物质会与云层中的水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云滴或冰核,进而促进降水的形成。

常用的化学物质有碳酸钠、碳酸铵、碱金属云凝结剂等。

火炮撒爆破物质法是利用火炮或炸药等手段将爆破物质撒落到云层中,爆破物质瞬间释放出大量热能,使云层中的水汽蒸发凝结成云滴,进而形成降水。

超声波法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通过产生空气振动和温度变化等效应,改变云层中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降水的形成。

超声波法可通过放置在地面或飞机上的超声波发生器产生超声波信号,使超声波传播到云层中,改变云层内的温度、压强和湍流等参数,从而改变降水形成的过程。

在实际的人工驱雨操作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原理与方法进行综合干预,以增加驱雨效果。

从技术层面上,如何合理选择驱雨方法和确定操作参数,是影响人工驱雨效果的关键因素。

此外,人工驱雨也需要考虑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可行性。

总之,在人工驱雨的过程中,通过人为干预云层中的物理、化学和声学等特性,以达到增加降雨量或改变降水形态等目的。

然而,人工驱雨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大尺度气候系统中的影响和控制方面。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测试部编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测试部编版必修4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年6月1日17时,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

有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振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震动是地球运动的规律③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错误;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不是地球运动的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②错误;材料中“地球一直处于振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说明地球一直处于运动过程中,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2.(2022·广东梅州)“元宇宙”是源于小说《雪崩》的科幻概念,现指在XR(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形成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生活形态。

“元宇宙”可能实现打破虚拟与现实隔阂的解决方案。

现阶段,“元宇宙”仍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概念。

这表明( )①未来世界将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世界、虚拟世界四部分②“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体现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元宇宙”概念源于小说家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丰富的想象力④“元宇宙”这一个新生概念的本质依然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世界以及未来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世界,①错误;“元宇宙”概念源于物质世界,而不是源于想象力,③错误;“元宇宙”这一个新生概念的本质依然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体现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④正确。

答案:D3.(2022·广东珠海)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其蕴含的哲理有(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④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材料意思大致是:“如果我有信心把某件事做成,即使有移山填海之难,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没有信心把事情做成,即使像翻手掌、折树枝一样容易,也不会有见成效的时候。

人工降雨的方法

人工降雨的方法

人工降雨的方法人工降雨是指人类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主动诱发或增强降雨的一种方法。

它是解决干旱、缓解水资源短缺、调节气候环境等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人工降雨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社会讨论。

本文将介绍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展望。

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云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引入一定的增雨物质,改变云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从而促使云滴合并到一定的尺寸,形成降雨。

在大气中,云滴通常由水蒸气在空气中的饱和点以上的条件下凝结成的。

利用人工降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或冰核晶种物质到云中,使得凝结水滴聚集并增大,最终形成降雨。

目前,人工降雨的主要方法包括云种植、云分散和云外增雨等。

云种植是指通过飞机、火箭等载体将人工云种植试剂或冰核晶种物质喷洒到云体中,从而改变云内颗粒的特性,促使云滴增大并形成降水。

云分散是指利用人工手段,使云体内部的水汽自然扩散,达到分散云体,减少降水的目的。

云外增雨是利用雷达、火箭、超声波、微波等仪器设备,对云体进行干扰,从而引发或促使降水。

这些方法的应用取决于气候条件、云体特性以及环境和资源的限制。

人工降雨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农业领域是人工降雨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增加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提高土壤湿度,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

此外,人工降雨也在水资源管理和补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增加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另外,在森林火灾预防和响应方面,人工降雨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增加降雨量,可以减少森林火灾的蔓延速度和范围,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尽管人工降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人工降雨的效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天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效果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云体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报和控制降雨的准确性尚待提高。

人造降雨技术应用的原理是

人造降雨技术应用的原理是

人造降雨技术应用的原理是什么?概述人造降雨技术是一种人类利用科技手段促使降雨的方法。

通过人工干预大气环境,改变云团中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形成降水,并帮助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本文将介绍人造降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原理人造降雨技术主要依赖以下两个原理:1.雾化原理2.冷凝原理雾化原理雾化原理是人造降雨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将水变成微小颗粒,使其能够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云团,从而产生降水。

常用的雾化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喷洒法:将水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云团。

•昇华法:将固态物质,如干冰,通过昇华作用转化为气体,形成冷凝核,进而形成云团。

•引爆法:通过引爆炸药等爆炸装置,产生冲击波和高温气流,从而形成云团。

冷凝原理冷凝原理是人造降雨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二。

当云团形成后,通过降低云团内的温度或增加云团内的湿度,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水。

常用的冷凝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冷却法:通过降低云团内的温度,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加湿法:通过增加云团内的湿度,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应用人造降雨技术在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造降雨技术应用例子:1.提供农业水源: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人为引发降雨,提供农业所需的灌溉水源,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有着重要意义。

2.缓解旱灾:在干旱地区,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帮助减轻旱灾对农作物、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规模化水资源补给: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人工降雨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水资源量,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用水需求。

4.减轻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人工降雨技术,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5.天气控制:通过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在特定场合人为调整降水时间和区域,避免天气灾害的发生,如冰雹、干旱等。

人造降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人造降雨技术将会在解决水资源和天气问题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工降雨的原理及应用

人工降雨的原理及应用

人工降雨的原理及应用前言人工降雨是指人为干预大气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技术,促使云层产生降水的过程。

人工降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城市供水等领域,对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缓解干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理人工降雨的原理主要有云的物理性质、云种或云物质的改变以及激发云层降水。

云的物理性质云是由一定水汽含量的水蒸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悬浮在大气中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云主要由水蒸汽、冰晶、水滴和雾滴组成。

人工降雨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通过改变云中水汽含量和粒子的分布来影响云的降水过程。

云种或云物质的改变人工降雨的一种常用方法是通过向云中引入云种或云物质,改变云中水汽的分布和凝结核的数量,从而促使云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最终形成降水。

常见的云种包括银碘化银、固态二氧化碳等,通过喷洒或投放这些云种或云物质到云中,能够刺激云中的水蒸汽凝结,从而形成云滴或冰晶,进一步发展为降雨。

激发云层降水人工降雨还可以通过改变云层中的电荷分布来激发降水。

云中的冰晶和云滴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会与云层中的气体和水滴发生碰撞,产生电荷。

通过加强或减少云中的电荷数量,可以改变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影响云的发展和降水过程。

应用人工降雨技术在农业、林业以及城市供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农业领域干旱地区常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水资源供给,以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

通过人工降雨,可以提高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增加土壤湿度,改善耕地环境,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林业领域人工降雨技术可以用来灭火和调节森林生态系统。

在火灾紧急情况下,通过人工降雨可以迅速扑灭森林火灾,减少火灾的蔓延范围,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此外,人工降雨也可以用来调节森林湿度,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城市供水人工降雨技术在城市供水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些地区由于水源匮乏或水资源严重缺乏,使用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增加降水量,提供城市供水。

通过定向降雨,可以将降水引导到城市的水源地或水库,从而增加水资源的供给。

人工降雨的原理小学科学

人工降雨的原理小学科学

人工降雨的原理小学科学人工降雨是通过人为方法增加或改变大气中的水含量,从而促使降水发生的一种人工干预措施。

它可以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农业干旱灾害缓解等领域。

人工降雨的原理涉及物理学、化学和气象学等多个学科。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人工降雨的原理。

1. 云的形成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而成的。

当水面蒸发或植物呼吸时,水分会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

当空气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为液态水滴,形成云。

形成云的关键因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和空气的饱和度。

2. 云的增长云的增长过程涉及冷却、凝结和凝结核等过程。

当空气上升时,由于大气压力降低而发生冷却。

冷却使得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然后,水滴会在空气中迅速扩散并聚集成大的水滴,形成水滴之间的碰撞。

这种碰撞使得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降雨。

3. 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增加云中水滴的数量和大小,从而促使降水发生。

人工降雨有两种主要方法:云消云和云稳定。

云消云是通过人为方式向云中喷洒云溶解剂,使云中的冰晶融化成水滴,增加水滴数量,并加速水滴之间的碰撞。

这样,云中的水滴会逐渐增大,形成降雨。

云稳定是通过向云中喷洒云稳定剂,改变云中的水汽分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速率增加。

云稳定剂可以增加云中水滴的数量,加速冷凝和凝结过程,从而形成降雨。

在实际操作中,人工降雨通常使用飞机或地面发射装置向云中喷洒云溶解剂或云稳定剂。

喷洒装置将云溶解剂或云稳定剂以颗粒状或液态喷洒到云中。

云中颗粒或液滴与云中的水滴发生反应,改变云的物理性质,促使降雨发生。

4. 人工降雨的影响人工降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量,缓解干旱、补充水源。

然而,人工降雨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条件、云的物理特性和降雨形态等。

另外,人工降雨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如环境污染和自然水资源的消耗。

总结:人工降雨利用云的形成和云的增长原理,通过向云中喷洒云溶解剂或云稳定剂,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促使降水发生。

人工降雨的方法

人工降雨的方法

人工降雨的方法人工降雨,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至于人工降雨有哪些方法,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人工降雨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工降雨的条件: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条件的。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

然而,在自然的情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就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

前者根本不会产生降水;后者则降雨很少。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干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催化剂在云中起的作用,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说,就好像是盐卤点豆腐,使本来不会产生的降水得以产生,已经产生的降水强度增大。

大家知道,有雨必先有云,但是有云不一定有雨。

自然界过冷云降雨(或雪)是由于云中除小水滴外,还有足够的冰晶——饱和水汽或过冷却水滴在冰核(不溶于水的尘粒)作用下凝华或冻结而形成的冰相胚胎。

过冷云中水滴的水分子会不断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冰晶不断长大以致下落为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它们就会融化成雨。

如果自然界这种云雾中缺少足够的冰晶,因云中水滴十分细小,能够长期稳定地在空气中悬浮而降不下来,于是就只有云而无雨。

这时候如果向这种云雾中播洒碘化银粒子,则能产生很多冰晶,云中水滴上的水分经蒸发、凝华迅速转化到这些人工冰晶上,使冰晶很快长大产生降雪,如果地面气温较高,雪降落过程中边融化边碰撞合并为水滴,最终成为降雨。

这就是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的方法:一、碘化银降雨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白白跑过去,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

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

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

九年级物理第二讲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第二讲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第二讲物态变化21.液化,升华,凝华的概念1.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下列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凝固放热B.洁白的雪是凝华现象,凝华吸热C.飘渺的雾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D.晶莹的露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2.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制冷剂在冷冻室内升华吸热B.制冷剂在冷冻室内液化吸热C.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D.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凝固放热3.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

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①干冰吸热熔化成雨滴;②干冰迅速吸热升华;③冰升华成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④冰升华成的水蒸气遇冷化成雨滴;⑤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⑥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⑦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A.①B.②④C.②⑤⑥⑦D.②③⑦2.白气现象4.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打开冰箱门会冒“白气”,这是冰箱内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D.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水蒸发出的水蒸气5.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关于这个冰棒冒出的“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B.“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6.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呼吸时,嘴里会呼出“白气”,下列对这“白气”的理解正确的是()A.白气是从我们肺里呼出的水蒸气B.这白气是从我们肺里呼出的小水滴C.这白气是我们从肺里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这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人嘴里呼出的热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7.如图,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玻璃杯中,瓶口出现大量“白气”。

知识点|最新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

知识点|最新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

知识点|最新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画“____”是重点第一单元水的三态变化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实验:①用水洗过的衣服,晾晒之后会变干;②雨后水泥面上的积水,天晴后便很快消失了;③用湿布在干净的黑板或桌面上写一个字,会发现停一会字迹消失;④用水洗手后,会发现手很快干了。

实验能得出结论: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1)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会感觉凉爽。

(2)把温度计的液泡在水中蘸一下,然后放置在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

说明了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

(3)夏天房间里洒水,会感觉凉快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森林里会感到凉快些。

这是因为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

3.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

4.在自然界中,冰、水、水蒸气是水的三种不同状态,他们的存在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第2课小水珠从哪里来1.探究与发现:水珠从哪里来假设:小水珠的形成与杯盖的温度有关实验材料:烧杯2只、玻璃片2块、酒精灯、试管夹、热水等。

实验方法:①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

②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

③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

④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两个实验中条件的不同:盖在烧杯上的玻璃片温度不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热过的玻璃片上没有水珠,常温下的玻璃片上出现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水。

2.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3.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的原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在镜片上凝结成小水珠,从而使眼镜片变模糊。

第3课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1.化冰实验。

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没有变化,这说明了冰融化和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人工洒甘霖

人工洒甘霖

人工洒甘霖摘要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在本世纪变得更为熟稔,人类长期以来希望能够掌控自然的愿望业已实现。

如今,人工增雨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人工增雨抗旱灾、人工增雨防治冰雹、人工增雨消除森林火灾、人工增雨使水库蓄水等等,都为人类的带来了方便与安全。

但是人工增雨仍然不能彻底缓解旱灾,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这种人为的影响天气的做法不好可能长期受用,我们只有更加努力的珍惜我们的地球,才能在自然地呵护下健康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水球上。

“雨点每天都在落下,落到正值的和不正直的人头上,但总是落在那些正直的人头上,因为不正直的人总有公正的遮阴伞。

”雨本身是民主的,但伞不是。

一般来讲天气是非常公正的,虽然雨天不总是很受欢迎,但雨确实有好多用处。

像古代的气象学者说的,“下点雨,休息一会儿,好天气不总是好的。

”[1]仅有阳光我们是不能生存的,也需要适当的降水。

呼风唤雨、祛灾避害是人类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经济快速发展,用水结构改变,许多地方水资源短缺,甚至出现饮水及生活用水困难等日益严重的问题。

由于自然降水变率大,分布不均匀,不少地区旱灾连年发生,我国成为全球水资源匮乏地区之一,还是地球四大雹灾频发地区之一。

[2]由于工农业生产发展对防灾减灾的需求,同时适应于科学技术与文明的发展,我国也开始人为的影响天气系统,使其形成人工降雨,改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就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地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须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合并增大,形成降水。

人工降雨有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

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

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

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

火箭在到达云中高度以后,碘化银剂开始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

飞机作业一般选择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

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

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通过利用人工手段改变云团内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促使云团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滴,从而实现降雨增加或调控降雨的目的。

其主要原理包括云体活化、云内人工催化和云种子投放等。

云体活化是指通过释放云体中的电荷,改变云体内部的电场分布,进而改变云粒子的性质和行为。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飞机或火箭等高空器械释放带有电荷的粒子或化学物质实现。

云内人工催化则是指通过在云体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改变云粒子的化学成分,进而促使水蒸气凝结成雨滴的过程。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干冰、碘化银、碳酸钙等,它们能够提供云粒子的凝结核,使得水分子围绕它们凝结形成水滴。

云种子投放则是指人工将云体内的凝结核物质或其他云种子投放到云团中。

这些物质可以是已经通过云内人工催化形成的凝结核,也可以是人工制备的其他凝结核物质。

投放这些物质后,它们会在云体内部与水蒸气相结合,进而促使水蒸气凝结成雨滴。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降雨的效果与云团的性质、环境条件以及人工处理手段等因素密切相关,不是所有云体都适合进行人工降雨操作,而且人工降雨一般只能在云体内部已经存在有足够的水蒸气时才能起作用。

此外,人工降雨的操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条件,应严格遵循有关法规和规定。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控制人工降雨,本论文从人工降雨的原理出发,详细的论述了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发展历程。

本论文可以让大家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人工降雨关键词:人工降雨干冰碘化银一什么是人工降雨?人工降雨又称人工降水,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二人工降雨的条件是什么?一般在自然云已经降水或者接近于降水的条件下,人工降水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由于降水的自然变率很大,人工增加降水量的幅度较小,如何估价人工降水的效果就显得十分困难。

人工催化增加的降水量,是催化后的实际降水量和不经催化的自然可能降水量之差。

实际降水量可以测定,但能否正确估价自然可能降水量,就成了效果检验的关键。

在对降水的物理规律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统计学的方法对自然可能降水量作出估价。

初期的统计检验方法,多数采用回归统计法,在人工催化目标区附近选择一个不受催化影响的地区作为对比,用历史资料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降水量的回归方程。

把人工降水试验期间对比区的降水量代入回归方程,求出目标区的自然可能降水量,再与目标区实测降水量对比,就可估价人工降水的效果。

采用这种方法对于同一次试验,选用不同的对比区或者不同年限的历史资料作对比,得出的结果,可能出入很大,所以这种方法的可信度不高。

一般认为随机试验可以避免主观的偏差得到统计学上的可信估价。

随机试验是把适合于人工降水的试验机会(试验单元)按照随机规则(例如抽签)分成两组:一组催化并观测,另一组不催化只观测,作对比。

当试验单元足够多时,随机决定的两组试验单元的自然条件应该只有极小的系统性差别,而两组试验实测降水量的系统性差异,就可以归之为人工催化的结果。

判断催化效果,存在着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当判断催化有效而实际无效时,常以显著度水平来表示这种可能性。

显著度水平越小,判断催化有效的可信度越高。

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是一种人为干预天气过程的技术,旨在增加降雨量或改变降雨分布。

其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集雨原理:人工降雨通常利用云中的水蒸气和云粒子之间的凝结作用来实现。

通过喷洒一种称为气象云雾催化剂的物质,此物质可吸引水蒸气,使其快速冷却并形成液态水滴,从而促使云中的水滴增大。

最终,这些增大的水滴会下落为降雨。

2. 状况调整原理:在某些天气条件下,云中的水蒸气无法有效凝结成雨滴。

人工降雨通过改变云的物理特性和性质,使水蒸气更容易凝结和降落为雨滴。

例如,通过喷洒云凝结剂或云冰核剂等物质,可以促使云内部产生更多的凝结核和冰晶,从而加速雨滴的生成和降落。

3. 形成液态云的原理:气象条件不适合降雨的时候,可以通过向云层散布细小的颗粒物质来形成液态云。

这些颗粒物质可以是云雾催化剂或一些其他物质。

形成液态云后,云中的水蒸气会快速凝结成云滴,并最终降落为降雨。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降雨技术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天气条件、云的特性以及降雨的需求等因素,同时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气候调控的平衡。

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一.人工降雨的发展历程首次实现人工降雨的科学家是杰出的美国物理化学家欧文·朗缪尔。

欧文·朗缪尔,1881年1月3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

他从小对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极感兴趣。

他年轻时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实现人工降雨,使人类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

朗缪尔经过深入地研究,终于搞清了有云未必就下雨的原因,是因为云中冰核、冰晶的数目太少了。

当时,在人们中流行着一种观点:雨点是以尘埃的微粒为“冰晶”,若要下雨,空气中除有水蒸气外还必须有尘埃微粒。

这种流行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对人工降雨的实验与研究。

朗缪尔通过实验告诉人们:尘埃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干冰具有独特的凝聚水汽的作用,即相当于云中的冰晶或冰核。

温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气变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在实验中不断调整加入干冰的量和改变温度,发现只要温度降到零下40℃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

朗缪尔发明的干冰布云法是人工降雨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它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

之后,朗缪尔决心将干冰布云法实施于人工降雨的实践。

1946年,已经66岁的朗缪尔像年轻人一样燃烧着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七月的一天,在朗缪尔的指挥下,一架飞机腾空而起飞行在云海上空。

试验人员将207 千克干冰撒入云海,30分钟以后,狂风骤起,倾盆大雨洒向大地。

第一次人工降雨试验获得成功。

朗缪尔开创了人工降雨的新时代。

二.人工降雨 - 科学原理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结核的数量、云内的温度所决定。

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浅谈人工降雨

浅谈人工降雨

浅谈人工降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干旱是我国最主要的一种自然灾害。

例如,2006年,重庆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09年,我国许多地方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安徽、河南等地灾害严重;2010年春,云南、广西等省遭受严重春旱等。

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人类对有关人为干预降水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研究在不断提高,人工降雨已成为抗旱救灾、水库蓄水的一种重要手段。

人工降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所必须的条件(如催化剂),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合并增大,形成降水。

人工降雨(人工增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一部分。

国外的人工降雨科学研究活动始于1946年,由谢弗尔和冯内古特开创。

随后,国际间进行了多次人工降雨的试验和大量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我国的人工降雨活动始于1958年,在随后的50多年,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地作业,人工降雨的方法、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一、人工降雨的原理有云不一定有降水,要使降水形成,必须满足降水形成的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其宏观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汽和上升气流,微观条件是有云滴增大的物理过程,即凝结(或凝华)增长和冲并增长。

总之,人工降雨主要是根据各类云的特点,破坏其胶性稳定状态或通过释放能量影响大气运动(如增强上升气流),提高降水效率,以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1.改变云的胶性稳定状态云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液态水滴和冰晶等所组成的气溶胶体,按照胶体化学的说法,悬浮在气相中的这种液相或固相的水质点,如果保持其原有状态不变,则称作胶性稳定。

如果这些质点互相合并,尺度增大,发生沉降而从胶体中分离出来,称作胶性不稳定。

改变云的这种胶性稳定状态的做法称为云的催化,这是目前人工降雨最常用的方法。

冷云的催化冷云指云体有一部分或全部温度处于0℃以下的云。

根据贝吉龙理论(或冰晶效应),胶性稳定状态的维持是由于冷云中缺乏冰晶,云滴得不到增长,降水不能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碘化银成冰作用的机制,多年来争论很大,有人认为水汽分子直接在AgI质点上凝华形成冰晶,碘化银起凝华核的作用。也有人认为碘化银起冻结核作用,一开始碘化银质点作接触核的作用,也就是碘化银质点与过冷水滴互相碰撞后冻结而形成冰晶。有的云雾工作者又提出这样的看法:自然界中的水汽过饱和度一般是小于1%的,当温度低于-12℃时,碘化银质点的成冰机制主要是凝华作用。当温度在-12—-5℃时,主要是起先凝结后冻结的作用。当温度等于-5℃时,起接触核的作用比较明显。
在云内人工产生冰晶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在1013hPa下,其升华温度为-79℃。将干冰投入过冷却云中后,在它的周围薄层内便形成一个冷区,在此冷区内,过饱和度很大,因此水汽分子结合物能够存在和长大。试验表明,当温度低于-40℃时,即有自生冰晶。因此,在干冰周围形成了大量的冰晶胚胎,其中较大的冰晶经过湍流扩散到四周空间,以后继续成长为更大的降水质点而下落。在不同温度下,干冰所产生的冰晶数是不同的。理论计算指出,一克干冰所产生的冰晶数是随气温的降低而增加的。温度从-1℃降至-20℃时,所产生的冰晶数从5.55×1011个增到1.22×1014个,它比实验值要大些。按实验室测定,当云温为-2—-15℃时每克干冰可产生8×1011个冰晶。
(二)人工影响暧云降水
整个云体温度高于0℃的云称为暖云。我国南方夏季的浓积云、层积云多属于这种云。在暖云中,胶性稳定状态的维持往往是由于云中缺乏大水滴,滴谱较窄,冲并作用不易进行之故。暖云内不可能有冰晶效应,促使降水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水滴大小不均匀和冲并过程。因此,要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可以引入吸湿性核(如食盐)。由于其能在低饱和度下凝结增长,故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数十微米以上的大滴。也可直接引入30—40μm的大水滴,从而拓宽滴谱,加速冲并增长的过程,达到降水的目的。或引入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减小水滴表面张力又可抑制蒸发的物质),改变水滴的表面张力状态,以利于形成大水滴并促使其破碎,加速链锁反应,从而形成降水。
人工降雨就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地补充某些形成降水所必须的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并合增大,形成降水。所采用的方法,因云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
(一)人工影响冷云降水
中纬度地区冬季经常出现大范围的过冷却层状云,但很少降水。夏季也经常出现云顶高于0℃层高度的积状云,其中能产生降水的也为数不多。根据贝吉龙学说,这种云之所以没有降水,主要是云内缺乏冰晶,云滴得不到增长。影响冷云降水的基本原理是设法破坏云的物态结构,也就是在云内制造适量的冰晶,使其产生冰晶效应,使水滴蒸发,冰晶增长。当冰晶长大到一定尺度后,发生沉降,沿途由于凝华和冲并增长而变成大的降水质点下降,这就是所谓冷云的“静力催化”。60年代又提出了“动力催化”试验,其依据是:在云体的过冷却(-10℃)部分,大量而迅速地引入人工冰核。当冰核转化成冰晶时,要释放大量潜热,使云内温度升高,形成或增大上升气流,促使云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迅速发展,相应延长云的生命期,加速云内降水形成过程,从而增加降水量。静力催化与动力催化都是从影响云的微物理结构着手,所不同的是静力催化着眼于云内水的相态不稳定性,动力催化立足于影响或加强云内的热力不稳定。
我国南方大量的野外试验中,发现在暖性对流云顶播撒大颗粒(直径大于100μm)、大剂量(每千米几十千克)的盐粉,效果很显著。对于发展快、垂直厚度大、含水量丰富而又有上升气流的暖性对流云进行反复催化,可以得到大量降水。但是这种方法消耗食盐量大,效率低。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载量。
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都曾对暖云作过播散大水滴的试验,用飞机从云顶或云下部撒水。
发现能使暖云降水有所发展,并可使薄云消散。用这种方法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载量,其效能也不如播散吸湿性物质。
参考文献:《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另一种方法是引入人工冰核(凝华核或冻结核)。目前人们认为碘化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冷云催化剂。碘化银具有三种结晶形状,其中六方晶形与冰晶的结构相似,能起冰核作用,适用于-4—-15℃的冷云催化。每克碘化银所能产生的冰晶数视温度而定,温度低,有效冰核数目多,产生的冰晶数也多。例如当温度t=-10℃时,一克碘化银能产生1010—1012个冰核,当t=-20℃时则能产生1016个冰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