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很显然这几种结合方式只有面面排列能使泥浆粘度降低。 而边-面或边-边结合方式在泥 浆内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使流动阻力 增加,屈服值提高。 所以泥浆胶溶过程实际上是拆 开泥浆的内部结构,使边-边、边面结合转变成面-面排列的过程 。


泥浆胶溶必须具备的条件
• (1)介质呈碱性
• 欲使粘土泥浆内边-面、边-边结构拆 开必须首先消除边-面、边-边结合的力。 • 粘土在酸性介质中边面带正电,因而 引起粘土边面与带负电的板面之间强烈的 静电吸引而结合成边-面或边-边结构。粘 土在自然条件下或多或少带少量边面正电 荷,尤其是高岭土在酸性介质中成矿,断 键又是高岭土带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 岭土中边-面或边-边吸引更为显著。
• (1).粘土层面上的负电荷 负电荷主要是由于粘土晶格内离子 的同晶置换所产生的。如果硅氧四面体 中四价的硅被三价的铝所置换,或者铝 氧八面体中三价的铝被二价的镁、铁等 取代,就产生了过剩的负电荷,这种电 荷的数量取决于晶格内同晶置换的多少。

蒙脱石其负电荷主要是由铝氧八面 体中Al3+被Mg2+等二价阳离子取代而引起 的。
pH≈7, H+仅 吸附于O2-处, 不为OH-吸附。
pH>8, H+不被吸附,粘土带负电
三、粘土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 粘土颗粒由于破键、晶格内类质 同晶置换和吸附在粘土表面的腐殖质离 解等原因而带负电,因此,它必然要吸 附介质中的阳离子来中和其所带的负电 荷,被吸附的阳离子又能被溶液中其它 浓度大、价数高的阳离子所交换,这就 是粘土的阳离子交换性质 。

一个稳定的泥浆悬浮液,粘土胶粒的 ζ-电位值大约必须在-50 mV以上 。 • 如果粘土内有机质含量增加,则导致 粘土ζ-电位升高。 • 例如河北唐山紫木节土含有机质 1.53%,测定原土的ζ-电位为-53.75mV。 如果用适当方法去除其有机质后测得ζ- 电位为-47.30mV 。

第2章胶体的制备

第2章胶体的制备

第二章2.1 胶体的制备2.2 胶体的凝聚222.3 胶体化学的发展方向2.1 胶体的制备原理:使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 ~ 100nm 之间胶体制备的两种方法:(1)物理分散(凝聚)法胶体中分子原子和离子分散质悬浮颗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分散法凝聚法将悬浊液或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散;如:磨墨常见的胶体有:墨汁、碳素墨水、淀粉溶液等(2)化学结合法——溶质分子聚合成胶粒①水解法FeCl3 + 3H2O△Fe(OH)3(胶体)+3HCl红褐色注意:不能过度加热,以免出现Fe(OH)3胶体凝聚。

l() FeCl3溶液中存在微弱的水解,生成极少量的Fe(OH)3 ,加热, 加大水解程度, 使Fe(OH)3聚集成较大颗粒——胶体条件:饱和FeCl溶液、沸水3②复分解法AgNO3+KI=AgI(胶体)+KNO3浅黄色注意:浓度控制,浓度过大会生成沉淀,逐滴滴加,同时要不断振荡。

胶体较为稳定,但是长时间放置之后也会出现沉淀。

所以胶体通常现配现用所以胶体通常现配现用。

2.2 胶体的凝聚使胶体微粒凝聚成更大的颗粒,形成沉淀,从胶体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凝聚。

Q1:胶体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胶粒带电、布朗运动如何破坏胶体的稳定状态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Q2:如何破坏胶体的稳定状态?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使之减弱或失去电性排斥力作用,从而使胶粒在运动中碰撞结合成更大的颗粒。

实验往(1)加入电解质实验:往Fe(OH)3胶体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下列溶液:①MgSO 4溶液,②Na 2SO 4溶液,③溶液④溶液⑤MgCl 2溶液,④NaCl 溶液,⑤Na 3PO 4溶液现象:胶体变成浑浊状态,产生红褐色沉淀的量结论⑤>①=②>③>④结论:a. 加入电解质使Fe(OH)Fe(OH)加解质使()3胶体凝聚说明()3胶粒带电荷;b.b.不同电解质对Fe(OH)3胶体的凝聚效果不同,从电解质阳离子浓度的影响不能解释,但从阴离子3-2--对其影响PO 43>SO 42>Cl 说明Fe(OH)3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重要学科,其中胶体学研究的是微米级别上液体分散系统的稳定性、形态、动力学,界面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界面上的化学过程。

本文将探讨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界面化学原理等方面。

一、胶体的定义与性质胶体是指两相(即固体、液体或气体)间的一种形态,其中一种相通过分散成微小粒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相中。

胶体的一般特性如下:1、粒子尺寸:胶体的尺寸范围一般为1-1000纳米。

2、稳定性:胶体的物理性质(如电荷、表面性质等)使其形成稳定的系统,避免粒子凝聚沉降。

3、光学性质:胶体可以表现出折射、透明度等光学性质,如煤油是胶体,因为它可以产生烟雾。

4、电性质:胶体中的粒子带有电荷,可以表现出与电场相关的性质。

5、化学性质:由于其表面性质的存在,胶体可以表现出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化学反应,如催化反应等。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中分散相的物质性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溶胶: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分子(亦称为分子溶液),分散介质为液体,如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2、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指分散相为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天然胶或橡胶溶液。

3、乳液:乳液是指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牛奶、酸奶等。

4、凝胶:凝胶是指不易流动的胶体,其中分散相一般是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煤油。

5、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分散介质为气体,如雾、烟雾、霉菌等。

三、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化学过程,主要是两相(如油水分界面)之间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研究。

界面活性剂是使界面分子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膜较集的化合物,使界面能量降低而使得体系稳定的物质。

界面化学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界面能:界面能是指分界面两侧之间的能量差,即表面张力。

界面分子本身存在形成一层膜的趋势,因此其能量会比波动的分子间间隔大。

这一差异形成了表面张力,是使体系向能量最小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

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

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

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物质状态,其由固体颗粒(或液滴)分散于液体介质中而形成。

胶体的形成原理在于固体颗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一、胶体形成的相互作用力1. 电散射:当固体颗粒表面带有电荷时,它们会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电致渗透压,引起周围带电粒子的运动,从而形成胶体。

这种形成胶体的机制被称为电散射作用。

例如,黄金胶体和银胶体就是通过金与银颗粒表面的电散射作用形成的。

2. 离子互相吸引:当固体颗粒表面带正电荷,而液体介质中存在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时,正负电荷之间互相吸引,使得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例如,氧化铁胶体就是通过离子互相吸引形成的。

3. 静电引力:当纯化学物质存在电解质时,电解质分解产生正负电荷,引起固体颗粒和液体介质之间的静电力,使得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例如,石墨胶体和硅酸盐胶体就是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的。

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为了保持胶体的稳定性,防止固体颗粒(或液滴)之间的聚集和沉淀,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1. 选择适当的分散剂:分散剂能够吸附在固体颗粒(或液滴)表面,形成一个电二层,阻止固体颗粒间的吸引力作用。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固体颗粒(或液滴)的聚集。

常用的分散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醇等。

2. 控制pH值:改变液体介质的pH值可以影响固体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进而调节胶体的稳定性。

例如,氧化铁胶体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而在碱性条件下则容易被分解。

3. 增加溶剂粘度:溶剂的高粘度可以使固体颗粒(或液滴)难以沉降,从而增加胶体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固体颗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电散射、离子互相吸引和静电引力等力作用,固体颗粒得以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而为了保持胶体的稳定性,需要选择适当的分散剂、控制pH值和增加溶剂粘度等手段。

这些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深入研究化学的奥秘。

胶体化学第3章-胶体的基本性质

胶体化学第3章-胶体的基本性质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 长,主要发生反射,使体系呈现混浊。 2)当光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胶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 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 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区别溶胶、真溶液 和悬浮体最简单而 灵敏的方法。
Brown运动产生的本质
分散介质分子以大小不同和方向不同的力对胶体粒 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力不平衡,连续地以 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随着粒子增大,撞 击的次数增多,而作用力抵消的可能性也变大。
Brown运动的特点
★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加。 ★粒子半径大于5μm后,Brown运动就会消失。
物理吸附 如吸附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吸附到极性( 亲水)表面,非极性基团吸附到非极性(疏水)表面 。当非极性基团吸附到疏水表面时,疏水表面变为 亲水,而且带电。
(2)电离 对于可能发生电离的大分子的 溶胶而言,则胶粒带电主要是其本身发生电离 引起的。
例如蛋白质分子,当它的羧基或胺基在水中解离时, 整个大分子就带负电或正电荷。当介质的pH较低时, 蛋白质分子带正电,pH较高时,则带负电荷。
当蛋白质分子所带的净电荷为零时,这时介 质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蛋 白质分子的移动已不受电场影响,它不稳定且 易发生凝聚。
(3)离子的不等量溶解
对离子型的固体物质有两种电荷相反的离子,可获得 离子。对于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溶胶,决定胶粒电 性的主要离子是H+和OH-的浓度。
4)晶格取代
R-观测距离
θ-观测角度
I 1
4
I
大气密度的涨落引起太阳光的散射, 散射光呈淡蓝色

固体表面与界面第八章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固体表面与界面第八章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第七章表面与界面第一节固体的表面一、固体表面的类型:(1)表面:一个物相和它本身蒸气(或真空)接触的分界面,即物体对真空或与本身蒸气接触的面。

如固相与气相、液相与气相的分界面等---如固体表面、液体表面。

(2)相界:一个物相与另一个物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即结构不同的两块晶体或结构相同而点阵参数不同的两块晶体接合所形成的交界面。

(3) 晶界:不论结构是否相同而取向不同的晶体相互接触的分界面。

注意界面是一个总的名称,即两个独立体系的相交处,它包括了表面、相界和晶界。

二、固体表面的特征:(P107)1、固体表面的特点:固体表面与固体内部的结构和性质是不相同的,原因是(1)固体表面的缺陷要多得多,且复杂得多---有自身的,也有外来的。

(2)现在的材料都是高分散的粉体,其从粉碎时消耗的机械能获得的表面能十分巨大。

从块状粉磨成粉体,其表面能一般都增加上百万倍。

2、固体表面力场(P107两个力)处于内部的质点,受力是均衡的,而处在表面的质点,由于力场不平衡,因此有剩余键力,使表面有吸附作用。

这种固体表面和被吸附质点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表面力。

分为:1、化学力:固体表面和被吸附质点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形成不饱和价键产生的力。

2、物理力:即范德华力---分子引力,因固体表面形成物理吸附或表面水蒸气凝聚而产生。

又分为三种力:(P107)三、固体(晶体)表面的结构(P108)表面是指晶体与真空(或与本身蒸汽)之间的界面。

由于表面的能量较高,所以液体表面总是力图形成球形表面来降低系统的表面能;而晶体由于质点不能自由流动,只能借助离子极化、变形、重排其结构引起表面处晶格畸变来降低表面能,从而引起表面层与内部结构差异。

其差异体现在微观质点的排列状态(原子尺寸大小范围)和表面几何状态(一般显微结构范围)两个方面。

1、表面微观质点的排列状态(1).表面对键强分布的影响:表面的存在会影响晶体内部键强的分布。

表面的键强两极分化,最强键、最弱键都分布在表面,总的结果是引起表面的表面能降低。

胶体和表面化学原理

胶体和表面化学原理

胶体和表面化学原理胶体和表面化学原理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悬浊液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其颗粒大小在1~1000纳米之间,常见的胶体有蛋白质、淀粉、胶体金、二氧化硅胶等。

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都属于胶体,例如烟雾、奶、黄油、牛肉干等。

胶体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的表现与其中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其中,表面化学原理是解释胶体性质的重要理论基础。

表面化学原理指的是物质的界面或表面的性质和行为所遵循的原则。

当一种物质处于液体或气体中时,其分子或离子会聚集到表面或界面上,形成分子或离子层,即分子表面层或离子表面层。

这些层对物质的表面性质和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就是从表面化学原理角度解释胶体性质的几个方面:1.稳定性:胶体颗粒往往带有电荷,这些电荷会与连续相中的离子形成电双层。

当胶体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与表面化学引力相平衡时,胶体处于稳定状态。

而一旦外界条件改变,如电解质的浓度、温度等,静电斥力和表面化学引力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导致胶体不稳定并发生凝聚或沉淀。

2.吸附性:表面化学原理解释了胶体中存在吸附现象的原因。

由于界面或表面的分子层会对周围分子或离子进行吸附,所以在胶体中出现了吸附现象。

例如,胶体中的一部分溶质能够与胶体表面的吸附点结合,从而与溶液中的其他分子分离开来。

3.分子扩散和输运:胶体颗粒处于连续相中时,分子扩散和输运过程是由表面化学原理决定的。

胶体颗粒表面所吸附的分子与连续相中的分子进行扩散和输运。

表面化学原理通过计算扩散系数和输运系数,能够估算胶体颗粒的移动速度和分散度。

表面化学原理是解释胶体性质的基础,也是研究胶体应用的重要理论支撑。

通过对表面化学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胶体的特性和行为,实现对胶体的优化应用。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1.胶体的定义及分类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

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如烟、雾等)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Fe(OH)3胶体)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如: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是液溶胶;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2.胶体的不同表征方式胶体分散体系分为单分散体系和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系表征可以用分散度、比表面积法(不规则形状包括单参数法,双参数法和多参数法)多分散体系可以用列表法、作图法,如粒子分布图,粒子累计分布图。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胶体的稳定性一般用zeta电位来表征。

zeta电位为正,则胶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负,则胶粒带负电荷。

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稳定性越好,分散度越好,一般绝对值〉30mV说明分散程度很好。

胶体的流变性表征-黏度。

可用毛细管黏度计,转筒黏度计测定。

3.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浊度仪,分别说明它们的检测原理比色计它是一种测量材料彩色特征的仪器.比色计主要用途是对所测材料的颜色、色调、色值进行测定及分析.工作原理:仪器自身带有一套从淡色到深色,分为红黄蓝三个颜色系列的标准滤色片.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颜色相减混合匹配原理。

罗维朋比色计目镜筒的光学系统将光线折射成90°并将观察视场分成可同时观察的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观察样品色的视场;另一部分是观察参比色(即罗维朋色度单位标准滤色片)的视场。

胶体化学实验报告

胶体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

3. 研究胶体溶液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4. 分析胶体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胶体化学是研究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体系的一门学科。

胶体溶液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均匀分布,形成稳定的体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胶体溶液的制备、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钠、氯化铁、氢氧化钠、蒸馏水、聚乙烯醇、硫酸铝钾、氢氧化钠溶液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滴定管、显微镜、pH计、磁力搅拌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胶体溶液的制备(1)制备氯化铁胶体:将1g氯化铁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至溶液呈红褐色。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将1g氯化铁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至溶液呈红褐色。

(3)制备聚乙烯醇胶体:将1g聚乙烯醇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热至沸腾,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2. 胶体溶液的性质研究(1)观察胶体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外观性质。

(2)使用pH计测定胶体溶液的pH值。

(3)使用磁力搅拌器观察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4)利用显微镜观察胶体溶液的分散相粒子。

3. 影响胶体溶液性质的因素研究(1)改变分散相粒子的浓度,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变化。

(2)改变分散介质的pH值,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变化。

(3)添加电解质,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胶体溶液的制备实验成功制备了氯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和聚乙烯醇胶体。

氯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聚乙烯醇胶体呈红褐色。

2. 胶体溶液的性质研究(1)外观性质:氯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聚乙烯醇胶体呈红褐色,透明度较好。

(2)pH值:氯化铁胶体的pH值为3.5,氢氧化铁胶体的pH值为9.5,聚乙烯醇胶体的pH值为7.0。

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很多物质并不是简单的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是由微小的、不均匀的颗粒组成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胶体”。

胶体是介于分子和宏观物质之间的物质,由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粒径约为1-1000纳米)与分散介质构成的二相或多相系统。

例如,蛋白质、淀粉、胆固醇、纤维素、血液等都是胶体。

另外,表面化学是一门研究表面和界面现象的科学,从分子和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的表面和界面性质。

表面化学在材料、化工、能源、生化及其他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讨论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一、胶体学的基础知识1.1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分散相是指被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微粒,分散介质是指存在于分散相中的介质。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胶体形态的不同。

1.2 微粒的大小和形态微粒的大小和形态都会影响胶体的性质。

一般来说,微粒的粒径越小,胶体的可逆性越差;微粒的形态越不规则,胶体的稳定性越差。

1.3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界面胶体的许多性质都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界面有关。

界面能的变化会使得胶体的某些性质发生变化。

二、表面化学的基础知识2.1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表面上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

例如,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可以保持形状。

2.2 界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的分子,可以吸附在液-液或液-气界面上,减小表面张力并且使界面稳定。

2.3 潜伏现象在一些系统中,表面或界面存在着某种能量的积累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潜伏现象”。

例如,液-液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种变化被称为“表面失活”或“表面激化”。

三、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应用3.1 药品输送系统由于胶体颗粒的微小尺寸和大量的表面积,胶体颗粒可以用于制作药物输送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膳食中的胶体食品和饮料中的胶体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奶制品中可以使蛋白质和脂肪稳定;果汁中的胶体可以使果汁更加清澈。

血液透析胶体化学原理

血液透析胶体化学原理

血液透析胶体化学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血液透析胶体化学原理。

这可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东西哦!
你看啊,血液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里面有各种微小的成分在流淌。

而胶体就像是河流中的一些特殊“伙伴”。

比如说,蛋白质就是一种重要的胶体。

咱想想,要是这条“血液河流”出了问题,变得不干净了,那身体不就糟糕啦!这时候,血液透析就来帮忙啦!就好像一个厉害的“清洁工”,把那些不好的东西给清理出去。

血液透析的时候,那些胶体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呢!它们就如同忠诚的“卫士”,维持着血液的稳定。

好比我们生活中,各种人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大家共同合作让一切有序运转,对吧?
“哎呀,那胶体到底是怎么起到这些作用的呀?”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这就很有意思啦!胶体可以影响血液的渗透压呀,就像是一个神奇的“调节开关”。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个“开关”,那血液不就乱套啦!而且胶体还能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共同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咱再深入一点说,这胶体化学原理就像是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让那些对身体不好的小分子可以通过透析膜离开,而把那些好的胶体等留在体内。

这不就是变魔术一样的神奇嘛!
总之,血液透析胶体化学原理真的超级重要,它简直就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大家一定要好好了解它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爱护自己的身体,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

高二化学胶体的特性聚沉的条件原理-胶体与胶粒的关系图解-丁达尔效应

高二化学胶体的特性聚沉的条件原理-胶体与胶粒的关系图解-丁达尔效应

胶体•胶体: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m~10-7m之间的分散系胶粒直径的大小是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可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①常见的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②常见的气溶胶:雾、云、烟等;③常见的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①当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即为丁达尔效应。

②布朗运动:粒子在不停地、无秩序的运动③电泳: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定向移动。

一般来讲: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胶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④胶体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由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该过程不可逆。

••胶体的特性:(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胶体和浊液。

(2)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但改变条件就有可能发生聚沉。

(3)聚沉:给胶体加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颗粒等均能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聚沉常用来解释生活常识,如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明矾净水等。

(4)电泳现象: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

电泳常用来分离提纯胶体,如工业上静电除尘。

•胶体发生聚沉的条件:因胶粒带电,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聚沉:1.向胶体中滴加电解质2.向胶体中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

例如Fe(OH)3、Al(OH)3等。

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胶体化学的理论与方法

胶体化学的理论与方法

胶体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相互作用以及溶剂动态等现象的一门学科,它对于探究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胶体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了解胶体系统的特性和应用。

一、胶体化学的基本理论1. 分散相和连续相在胶体系统中,一般存在分散相和连续相两种物质。

分散相是指在连续相中形成均匀分布的微小颗粒,它们通常具有比连续相小得多的尺寸(1-1000 nm)。

连续相是指环绕在分散相周围的其它物质,如水或空气等。

大多数情况下,分散相的浓度很低,只有几个百分之一至几个百分之千。

2. 溶液和悬浊液溶液是指分子或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分子或离子的直径一般小于1 nm。

溶液的一般特征是透明。

而悬浊液是指分散相直径大于1 nm的分散体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一般是呈现浑浊状态,且不易过滤。

在悬浊液中,分散体往往是不可见的,需要用专门的仪器才能观察到。

3. 表面现象和胶体稳定性表面现象是指固体、液体相之间的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如表面张力等。

对于胶体系统,表面现象的产生可能影响到胶体的状态和性质。

在溶液中,分散相不断地与连续相发生相互作用,这会导致胶体系统的不稳定性,如聚集和沉降等现象。

因此,人们一般采用各种方法来维持胶体的稳定性,如电荷屏障、化学吸附或凝胶状态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分散体在溶液中形成互动屏障,从而防止不必要的聚集或沉降。

二、胶体化学的研究方法1. 光散射法光散射法是一种观察分散体的方法,而且可以确定颗粒的大小分布。

该方法通常采用激光束照射样品,当激光束中的光线与分散体中的颗粒相遇时,就会散射出光子。

由于颗粒大小的不同,它们对光的散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通过测量样品中散射光子的分布情况,就可以推测颗粒的大小和分布范围。

2. 动态光散射法动态光散射法能够通过光的散射效果,得到分散体的动态性质,比如分散体的迁移速度和扩散系数等。

该方法的原理是测量样品散射光子的湿润时间,由此就能得到分散体的生成速率和尺寸。

《胶体化学沉积》课件

《胶体化学沉积》课件

胶体化学基础
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稳定性及其相关现象的一 个分支。
胶体化学液相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胶体化学反应包括凝胶法、化合物沉积法、浸 渍法等。液相反应时,需要控制反应时间,温 度和pH等参数。
胶体化学沉积方法
1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离子或有机化合物预锻造成胶体溶液,然后通过凝胶进行沉积。
胶体化学沉积
胶体化学沉积是一种材料制备工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制备多种材 料,比如金属纳米颗粒、薄膜、生物传感器和太阳能电池等。
概述
什么是胶体化学沉积?
胶体化学沉积是通过化学方法沉积材料的技术。
胶体化学沉积的作用和应用领域
胶体化学沉积可以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应用领域包括太阳能电池、生物传感器、 催化剂、传热材料等。
2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
PECVD是一种新型的化学气相沉积方式,通过等离子体制备纳米材料。
3
纳米颗粒自组装沉积法
利用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能力,形成的图案化微观结构可以控制材料的性质。
胶体化学沉积应用案例
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胶体化学沉积可以通过控制纳 米粒子的尺寸和形状,有效提 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将具有特定生物响应的分子修 饰在纳米材料表面,可以实现 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探测。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
胶体化学沉积可以制备金属纳 米颗粒,在催化、传热、传质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思路与展望
1 胶体化学沉积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发展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可持续 性的胶体化学沉积技术。
研究如何在具有环保和可持续性要求下高 效、精确地控制纳米材料的制备。

胶体的吸附原理

胶体的吸附原理

胶体的吸附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固体之间的物质,它由微小的悬浮粒子组成,这些粒子的大小在1到10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特殊的性质,如可逆性、散射光、表面电荷和流变性等。

胶体吸附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从溶液中吸附到胶体表面的过程。

胶体吸附的原理涉及溶质分子与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也称为范德华吸附,是指溶质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与胶体粒子表面发生吸附的过程。

范德华力是一种由于分子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在胶体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体相中的强,这是由于胶体粒子表面存在较高的表面能。

溶质分子在靠近胶体表面时受到吸引力,逐渐缓慢地吸附到胶体表面,形成一层吸附层。

物理吸附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来解吸溶质分子。

化学吸附,也称为反应性吸附,是指溶质分子通过与胶体粒子表面形成化学键而发生吸附的过程。

化学吸附涉及溶质分子与胶体表面活性位点之间的化学反应。

胶体表面的活性位点是指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局部结构或功能基团,例如羟基、羧基、胺基等。

溶质分子通过与活性位点之间的化学键形成稳定的吸附结合。

化学吸附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吸附的溶质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被解吸。

胶体吸附的机制有多种,其中包括静电作用、极性作用、溶剂化作用、配位作用、氢键作用等。

静电作用是胶体吸附的主要机制之一,它是由于胶体表面带有电荷而导致的。

胶体表面的电荷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电离或化学反应等方式得到,存在正电荷的胶体粒子对带有负电荷的溶质分子具有吸引力,反之亦然。

极性作用是由于极性溶质分子与胶体表面之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溶剂化作用是指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胶体吸附中可以作为背景效应起到重要作用。

配位作用是指胶体表面的活性位点与溶质分子中配位原子之间的配位键形成。

氢键作用是由于溶质分子中带有氢键供体或受体基团与胶体表面之间的氢键形成。

总而言之,胶体吸附是由于胶体粒子表面具有特殊的性质和活性位点,使得溶质分子或离子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吸附到胶体表面的过程。

胶体实验报告

胶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胶体的性质,包括丁达尔效应、聚沉等。

3. 学习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粒径一般在1-100nm之间。

胶体具有独特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等。

本实验通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研究其性质,并探讨影响胶体性质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铁、蒸馏水、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

2. 实验仪器:烧杯、酒精灯、玻璃棒、试管、滴管、电导率仪、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1)取一定量的氯化铁溶液于烧杯中;(2)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3)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4)将溶液过滤,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 性质研究(1)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胶体溶液,观察是否有光路;(2)聚沉实验:向胶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观察胶体的聚沉现象;(3)电导率测定:用电导率仪测定胶体的电导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说明实验成功。

2. 当激光笔照射胶体溶液时,可以看到明显的光路,证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3. 向胶体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后,胶体发生聚沉现象,溶液变得浑浊。

4. 电导率测定结果显示,氢氧化铁胶体的电导率较低,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

六、实验讨论1.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氯化铁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溶液浓度、搅拌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胶体的质量。

2.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且粒子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

3. 胶体的聚沉现象是由于胶体粒子之间的静电排斥力被破坏,导致粒子聚集形成沉淀。

4. 胶体的电导率较低,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但电荷密度较低。

七、实验结论1. 成功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并研究了其性质。

2.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聚沉等特性。

3. 影响胶体性质的因素包括制备条件、粒子电荷、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4.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胶体化学原理的理解。

胶体制备实验报告

胶体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胶体制备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理解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制备胶体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胶体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等。

胶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散法、凝聚法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蒸馏水- FeCl3饱和溶液- NaOH溶液- 聚乙烯醇- 甲醛- 盐酸2. 实验仪器:- 烧杯- 微波炉- 滴定管- 温度计- 搅拌棒- 移液管- 漏斗- 过滤器四、实验步骤1. 制备Fe(OH)3胶体:(1)在洁净的小烧杯中加入约50mL蒸馏水,加热至微沸。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3)停止加热,观察Fe(OH)3胶体的形成。

2. 制备聚乙烯醇缩甲醛胶粘剂(107胶):(1)在1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60mL蒸馏水,搭实验装置水浴加热,温度升至70℃。

(2)开动搅拌,加入5g聚乙烯醇,继续升温至90℃,保温搅拌使聚乙烯醇全部溶解。

(3)向水浴中加入冷水,使反应温度降至80℃。

(4)在搅拌下向反应瓶中滴入适量盐酸,调节pH约为2,继续搅拌15min,并保持水浴温度在80℃左右。

(5)向反应瓶中慢慢滴加2mL甲醛,搅拌继续30min。

(6)降低反应温度至40~50℃,用10%NaOH溶液调节pH至7~8。

(7)冷却后即得107胶黏剂。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Fe(OH)3胶体:观察到溶液呈红褐色,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丁达尔效应和布朗运动。

2. 107胶黏剂:制备得到的107胶黏剂为微黄色或无色透明胶状液体,具有较好的粘附性能。

六、实验讨论1. 在制备Fe(OH)3胶体时,加热至微沸有助于提高FeCl3的水解程度,从而形成Fe(OH)3胶体。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它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固体。

在胶体中,固体微粒的直径一般在1nm-1000nm之间。

胶体的制备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通过合适的方法可以得到具有特定性质的胶体,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1. 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胶体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固体。

胶体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和较大的表面能。

由于这些特点,胶体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胶体制备的原理。

胶体制备的原理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2.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将固体微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胶体溶液。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搅拌法、超声波法和磨碎法等。

搅拌法是将固体微粒加入溶剂中,通过搅拌使其分散均匀;超声波法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将固体微粒分散到液体中;磨碎法是通过机械磨碎将固体微粒分散到液体中。

这些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制备胶体,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分散条件,以获得所需的胶体性质。

2.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溶质转化为胶体微粒,形成胶体溶液。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凝胶法、共沉淀法和还原法等。

凝胶法是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加热或加入沉淀剂使其凝胶成固体微粒;共沉淀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质混合后,通过化学反应使其共沉淀成固体微粒;还原法是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微粒。

这些化学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质的胶体,但是需要控制反应条件,以获得所需的胶体性质。

3. 胶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胶体制备的影响因素包括固体微粒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分散条件和反应条件等。

固体微粒的性质包括粒径、形状和表面性质;溶剂的性质包括极性、表面张力和粘度;分散条件包括搅拌速度、超声功率和磨碎时间;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pH值等。

这些因素对胶体的制备过程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控制。

4. 胶体制备的应用。

胶体制备的应用包括医药、化工、食品、材料和环境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胶体化学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在许多工业场合具有指导意义。

包括:胶体的运动原理、光学原理、电学原理、稳定原理、流变现象(界面现象及原理单列一章)
§1.1 胶体的运动性质
胶体的运动性质包括:沉降与扩散性质

对于制备或破坏胶体
例如:制备丙烯酸酯乳液,沉降与扩散涉及其稳定性能
人工降雨,涉及破坏胶体稳定性问题:雾(胶体体系)
那么,看似平静的胶体的运动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胶体分散体系出于某一个力场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相对运动,例如,在重力场中,较大的分散相颗粒与分散介质就要发生相对沉降或上浮现象,这就是离心机的工作原理、旋风除尘器原理。

1.1.1 分散相的沉降与上浮
分散相颗粒:V ,p;分散介质:p 0,F:分散相颗粒受的力
F=F g -F b =V(p-p 0)g (1.1)
F g :重力 ;F b :浮力 ;g:重力加速度
当p>p 0时,F g >F b 着分散相沉降,如:涂料体系,反之,则上浮,如:凝胶种液体的析出 。

相对运动会产生摩擦运动阻力F v
F v =fv (1.2) f —阻力系数,v —运动速度
当F v =F ,分散相颗粒匀速运动,
V (ρ-ρ0)g=fv
M(1-ρ/ρ0)g=fv (1.3) m —粒子质量
如果粒子为球形,Stokes 公式导出:f=6∏ηr r —离子半径,η—介质粘度
将球体积V=4∏r 3/3代入式(1.3)得:
v=2r 2(ρ-ρ0)g/9η
使用条件:1.粒子运动很慢,保持层流状态。

2.粒子是刚性球,无溶剂化作用。

3.粒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4 将液体看成连续介质。

则式(1.4)有限制:(a )颗粒不能太大,<100µm.
(b )颗粒不能太大,>100nm,否则考虑扩散。

在实际体系中,等效半径r=6
f 可代替r ,则式(1.5),(1.7)可进行粒度分析 因为粒度与沉降、上浮有关,即与稳定性有关,由此可以得出稳定信息。

1.1.2 分散相的扩散
如果从分子水平上观察,分散相颗粒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会使细小的颗粒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动,从而形成扩散。

Fick 第一、二定律对平动扩散进行了描述
Fick 第一定律:
在时dt 间内,沿x 方向通过界面积A 而扩散的物质量dm 与界面积A 处的浓度梯度dc/dx 关系如下:
dm=-DA dt dx
dc (1.9) D —扩散系数,近似常数,与浓度c 有一点关系
Dm 与 dc/dt 方向相反---表示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Fick 第二定律:
在扩散方向上某一位置的浓度c 随时间t 的变化率存在以下偏微分关系: ……… (1.10)
式(1.10)由(1.9)式演变而来
那么由Fick 第一定律,即式(1.9)可得: D=-dt
dx dc A dm )/( 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界面积扩散的物质量。

一些简单的体系的扩散系数可以从化工手册上查阅,稍微复杂体系的可由孔片法、自由交界法和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

1. 孔片法:隔膜,孔径5~15µm.
2. 自由交界法(自由扩散法):使被测物质溶液与溶剂形成明显的界面.
3. 光子相关光谱法:
原理:在光散射过程中,布朗运动使得粒子的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比产生一个展宽效应。

可测:扩散系数,粒子的流体力学半径(可测分子量,激光光散射仪)
§1.2 胶体的光学性质
胶体的光学性质是高度分散型和不均匀性的反映,可借以胶粒的大小和形状。

1.2.1 光散射现象
胶体的光学性质
1. Tyndall 现象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个混浊发亮的光柱,称为Tyndall 现象,是胶粒对光散射的结果。

光----------
吸收:取决化学组分
散射、反射与分散度有关
↑↑
粒径小于入射光波长粗分散
2.散射光的测量Rayleigh比值
在许多现代测试仪器中,常常内含测量散射光的仪器(即光散射光度计),如下所示:光源大多为激光光源。

散射池,比较方便的是八角形持,在00、450、900、1350和1800处均为平面。

被测样品必须纯净。

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检测器离散射源的距离及检测角度有关。

Rayleigh比(RΘ),可描述体系的散射能力:
RΘ=IΘr2/I0(1+cos2θ) (m-1) (1.29)
I0---入射光强度,IΘ---单位散射体积在距高r处产生的散射光强度;θ---散射角,即观察方向与入射光传播方向之间的夹角。

1.2.2溶胶的光散射
1.Rayleigh散射定律
Rayleigh假设:
(1).散射粒子比光的波长小得多(粒子大小<λ/20),可看作散射源。

(2).溶胶很稀,粒子间距离较大,无相互作用,单位体积内散射光强是各粒子的简
单加和。

(3).粒子各向同性,非导体不吸收光。

则: (1.30)
n1,n2分别是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光指数;λ是入射光在介质中的波长。

N0为单位体积中散射粒子数;V是每个粒子的体积。

Rayleigh散射定律结果:
(1).散射强度与λ4成反比
蓝光(λ=450nm)的散射比红光(λ=650nm)强。

一束白光照射分散体系时,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呈蓝色;而对这入射光的方向上呈红色。

例如:天空为蓝色,旭日和夕阳为红色。

再如:颗粒(纳米级)很小的乳液呈蓝色。

(2).散射强度与折射指数差(△n= n2- n1)有关,△n增加,散射光强增加。

“称为体
系光学不均匀性”
(3).散射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和浓度成正比
因为N0V=c/ρ,c—重量浓度,ρ—粒子浓度
所以(1.30)式改写成:
可测胶体浓度,也是浊度分析法理论基础
可测粒子体积,进而确定粒子的大小。

散射光的强度与散射角有关:θ=001800时,Iθ最大;θ=900时,Iθ最小。

I90为I0、I180的一半。

Iθ=I(π-θ)
前向散射等于后向散射。

2.大粒子的光散射
粒子的大小超过λ/20时,不在看作点散射源。

Mie对球形粒子系统进行了处理,Mie理论.
1.2.3高分子溶液的光散射
(1)涨理论与光散射公式
纯溶剂和真容液也能产生光散射
涨理论:由于分子热运动,液体局部区域的密度或浓度会发生涨落,从而引起折射率发生变化,造成体系的光学不均匀性,产生光散射。

依据涨落理论,对低分子量的高分子溶液,光散射公式为:
(1.32)
n---c--- π---λ---
R---T---N A---Avogadro
K---dn/dc---Rθ---
Π=cRT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