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
(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公约之饭()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补充完整。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
(3)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
(4)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
(5)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 在下面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一句古诗形容渔人此时的心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B.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 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达了桃源人怎样的意愿?
5.再游桃花源(节选)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
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璧。
……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明日过桃源县()(2)诸峰累累()
(3)桃可千余树()(4)溯源而上()
2.这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
(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
(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
4.“石为泉啮,皆若灵璧”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5.翻译下列句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粗的词语。
则:________惟:________
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陋室的特点的。
3.简述“苔痕上阶绿”中“上”的表达作用。
4.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5.文末借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试翻译全句,并说说作者想借孔子的话表现怎样的中心。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蕃:________染:________
濯:________鲜:________
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的形象?
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何目的?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8.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
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渠》,有删节)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4n d4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异香。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堕而折其髀
C. 学而不思则罔
D. 任重而道远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及其劲叶既生:________
(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9.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指出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选文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文中找出理由。
5.对对子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10.新核舟记
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
一颗小小的桃核,,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注:清晰)。
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注:超过它)的了。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出了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________(l^u)的古舟,首尾长38毫米,高16毫米。
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
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a天际风云,有的b碧海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
细细一点,竟有11人!
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
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
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宽3毫米。
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拔,窗户竟豁然而开。
c窗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
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在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⑥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
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________(y@)(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盘观战,兴趣盎然。
⑦核舟四周舷边皆围以栏杆,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
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
两片樯帆另有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⑧这艘设计奇妙、凑刀精工的核舟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位年仅26岁的微雕新秀。
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
他的作品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
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真个是“艺海无涯苦作舟”。
(1) 根据注音写汉字。
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雕________(l^u)对________(y@)
(2) 文中第①段应填的一句话是()
A. 竟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
B. 居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船
C. 竟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D. 居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3) 文中加横线的a、b、c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A. 遥望俯视窥视
B. 仰视俯视瞥见
C. 俯瞰仰视窥探
D. 眺望仰视窥视
(4) 第⑦段加粗的“更”与上文呼应的词是________。
(5) 本文第④⑤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介绍核舟中间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6) 本文介绍的核舟与《核舟记》中所介绍的核舟相比“更为复杂精巧”。
请举二、三例说明。
(7) 结尾套用的名句原名是________。
11. (16.0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不同。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句与本文中所写的哪些现象相似?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4.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
5.至今我们仍在使用的源自本文的成语有哪几个?
12.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
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
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
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3.文中画横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
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岁,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
(3)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
(4)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
(2) 下列各项加粗词语意思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此中人语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C. 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D. 辞去一狼径去
(3) 对下面各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4)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 选文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美好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5)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汉语。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
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谐。
[注]①肆:尽力。
②靡(m!):没有。
③暧(4i):隐蔽。
④俎(z():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4.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
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遽(j)):匆忙。
(1) 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姓多闻其贤
B. 其如土石何
C. 其人视端容寂,若所茶声然
D. 其一犬坐于前
(2) 依据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15.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
(4)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总写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地势;
第②段写三峡________;
第③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第④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3.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是把夏水置于首位?
4.第③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5.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
6.调动你的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1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短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
2.短文描写景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的角度。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________的角度。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是“________”,换为四字短语应是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8.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②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①杨朱:人名。
②缁:黑色。
(1)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衣缁衣而反
B. 甚矣,汝之不惠
C. 予默然无以应
D.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
(2)子无扑矣:_____________
(3)天雨:_________________
(4)子亦犹是也: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19.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入手写潮水的?
2.第一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该句诗的翻译是________。
3.课文前三段描绘了三幅壮丽的图景,试给这三幅图起个名字。
(每幅画不超过四个字)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4.第三段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
用“________”句写弄潮健儿的外形,表现出一种民间风俗特色;用“________”写弄潮儿的“勇”;用“________”句突出弄潮儿本领之“能”。
5.“吞天沃日”一句使你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________
20.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扔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它“奇”在什么地方?
4.作者是怎样描绘湖中雪景的?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
5.文章的标题“湖心亭看雪”,但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
请问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了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简答题
1. 略
【详解】: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1)形状
(2)书籍所记载
(3)亲身经历过
3.指《宜都记》的作者
4.引用欣然
二、阅读题
2. 略
【详解】:
1.多长枝生长枝干
2.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生长环境清高风度体态香气
4.衬托莲花的美好品格。
用菊花是从正面衬托,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
5.莲子色白而圆,中间有绿色的心。
心有点苦味。
白色的干莲子,是硬的,炖烂后才能食用。
味道甘甜,而且粉扑扑的。
3. 略
【详解】:
1.代词,代萧氏子只[评分标准]本题1分,每空0.5分。
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评分标准]本题1分,多划不得分。
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评分标准]本题2分。
王安石的勤俭1分,学习这种精神1分。
4. 略;略;略;略;C ;略
【详解】: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