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研讨课教案_1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一天了,很辛苦。这节课我请大家“饮酒”。不是真喝酒,学生是不能饮酒的,是请大家学习《饮酒》,下面开始我们的学习。

二、常识积累(闻酒)

1、回顾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说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他29岁入仕,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于41岁辞官归隐。从此躬耕隐居,直至贫病而死。

成语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该穿官服、束腰带去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卸职而归。

2、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时隐。41岁后终身告别仕途。多年的隐居生活促成了他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和言约旨远、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他的诗,以歌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他也被称为“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于酒后陆续写成的,五言古诗、咏怀诗,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颇能见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

今天要学的第五首大约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六七年后。体现了陶渊明适意自然心态的深度,是公认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三、品读诗歌(尝酒)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教师适时指导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教师适时指导

3.理解诗歌大意(参考如下)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要问我如何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自然觉得偏远幽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篱下采拮着菊花,心情悠闲,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山间景色在傍晚特别美好,鸟儿结伴回归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此情此景中蕴含着人生的意义,想要说明白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四、感悟诗歌(品酒)

(1)这首诗的主旨表现在哪两个字上?

“心远”点示全诗的主旨,“心远地自偏”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车马喧”这三个字妙在哪里?

“车马喧”是实在的景象,也象征为权、利斗争不休的世俗社会。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真意”的含义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能否把这首诗分一下层次?

可分成三层:首四句写“忘世”之境。中四句写“忘我”心境。末二句写“忘言”心境。层层推进地展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心远”的程度。

(5)解释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说你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