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1.蝴蝶装
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五代到宋盛行。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
本校法:没有获得异本可供校勘,或异本无校勘根据可寻,而对所校之书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本书的思想旨趣,对本书中同类内容记载的乖迕情况,对上下文义的相舛情况,对章节文法结构的矛盾情况进行前后互校,归纳分析,考证异同,以校正谬误。本校法有很强的考证性质。运用它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认真把握全书内容及主旨,不能臆断是非,随意地以此校彼,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
他校法: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具体来说,他书引用本书作为思想理论资料或历史资料,其文辞内容相同或大致相同,那么它们均是他书中可以作为校勘本书的依据。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理校法中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但是也有客观因素,而这样的理由来自与书中疑误相关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史学、文学等知识。
3.类书
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内容和性质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类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由于它博采四部,且分门别类,所以便于查找各种资料,对于考索事物源流、校勘、辑佚都有很大意义。《皇览》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类书。
4.善本
古代书籍经辗转传抄,错误、脱漏常易发生,后人对这些版本经收集、比较、订正后重行刊印的,就称为校正本或善本。古称:“精校细勘,不伪不缺之本”,为善本。后人对善本的要求是:一要“足本”,即不缺不漏,不经删削改写的原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无讹的;三是原刻或旧刻本、旧抄本。其它如手稿、孤本、旧拓碑帖等亦统称为善本。
汉代以来目录分类的变化以及其与社会学术之间的关系
西汉汉成帝时期,朝廷到各地广求遗书,增加官府的藏书量,随着书籍数量的增大,朝廷开始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工作。西汉刘氏父子主持编制《别录》与《七略》两部目录学著作,在历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别录》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书目解题目录。《七略》首创的六分法,将群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是目录学史上的第一种图书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目录分类法的开端。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经几十年战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给国家藏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光武即位后,重视文化教育,网罗儒生,访求遗书。班固即是史籍所载最早
的一位兰台史令。东汉班固的《汉志》基本保存老人《七略》对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六分法,并且对其中的“辑略”部分做了较大删改;在书目著录上,采用“出”、“入”、“省”的方法对图书分类做出适当的调整。《汉志》是中国目录学发展中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图书分类目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分裂混乱相伴的是思想文化的自由。玄风、清谈大行其道,儒释道三家相互竞争,而统一强盛背后是思想文化的整合,儒释道经典都出现了官定的注本。在学术思想上,儒家章句注疏之学到东汉末年已经走向末路,史学开始摆脱经学的控制,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大量出现,引发了图书分类上的一场变革。西晋初,秘书监荀勖《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打破传统的六分法。四分法逐渐成为图书分类的主流。同时,专科目录在这一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官私目录中传录体、辑录体开始出现。但是同时王俭的《七志》以及阮孝绪的《七录》也尝试着用其他图书分类法。《七志》实际上仍然奉行的是六分法,真正实行七分法的是《七录》。
隋唐时期,之后的《隋书•经籍志》对确认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了决定性作用。四分法成为之后一千多年官私目录的惯例,魏晋以来的图书四分法正式确立下来。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成为图书生产的主流,文献的编撰、出版、流通、阅读也更加便捷,也推动了官私图书收藏和目录学的发展。宋代的目录学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并存的面貌,一方面汉唐时期出现的四部分类、提要目录、专科目录等思想和方法为两宋官私目录所采纳、整合;另一方面宋代学者又通过学术的发展对传统目录学加以改造,调整四部分类,设置语孟、史评等类目。将版本载入图书目录;对图书编目进行方法和理论上的初步总结。
元明时期,元明时期,是传统目录学演变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期,官修目录整体水平走向衰落,私家目录则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并在类目划分及收录范围方面有所突破。元朝文化事业并不是很发达,其中《宋史·艺文志》是唯一的官修史志目录,依据唐以来的经史子集分类法。明朝的官修书目主要有《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书目》《国史经籍志》图书分类依旧,仍有参考价值。而此时私家藏书在印刷术、造纸业兴盛的影响下,发展极快。
清朝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明末清初时期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朴实考经证史为方法的实学思潮,在学术本身内在矛盾运动的逻辑发展和清统治者推行的笼络与镇压交相为用的文化政策的作用下,逐渐演变成汉学复兴乃至鼎盛的局面。学者普遍强调通经,重视实证,致力于汉代经说的发掘和研究,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扩展到对古代典籍以及传统文化的清理和总结。其中《四库全书总目》堪称传统目录学发展的高峰和丰碑,详细的书目提要,严密的书目体系,系统的部类小序。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科学文化不断被介绍和引进中国,尤其是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号召之下,出现大量介绍或者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自然科学的书籍,这就使得新的学科不断涌现,中国传统的学术门类不得不有所突破。在这种形势之下,传统目录学分类已经无法反映近代学术文化的新发展;再加上此时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的传入,其图书分类思想和体系也让传统的目录学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因此,在近代学术文化背景之下,传统目录学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变化。从晚清开始,西学传人对目录学形成极大的冲击。新的分类法与旧的传统目录结合的典型就是清末徐树兰的《古越藏书楼书目》,试图抛开四部分类法,以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分类方法为框架,将书籍分为学、政两部。这实现中西融合,开拓了图书分类的新途径,也反映了此时中国学术的变迁。《古越藏书楼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转向近代目录学发展的重要著作。随着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传入,刘国钧试图将传统四分法与十进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