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化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标准化案例
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并没有成文的出版物物流标准,已经颁布的出版印刷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涉及了部分出版物物流活动的内容。新华书店总店储运公司受国家出版总署委托,制订了一些图书储运工作的规定,一些出版、发行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自用规范,这些规定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企业标准的作用。
以下是有关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现状的几个特点: 一、出版物物流相关标准缺乏例如,没有物流设备设施及辅材的标准。造成物流设备设施和工具没有标准有如下因素:第一是出版物商品本身规格不标准,图书开本多达几十种,造成企业在选择托盘、包装纸、货架、篮筐等不得不考虑商品规格,造成成本上升。第二是出版发行业物流设备设施及工具的复杂性使得其市场化的步伐较慢,出版发行企业只得选择其他行业的物流设备设施和工具。
二、现有的一些标准和规范执行贯彻不力
对于现有的相关标准,在贯彻执行中的力度不够,如“一号多书”现象,由于某些出版社利用同一书号多次出版,导致商品条码做不到唯一,主要表现在重版重印采用同一书号,套装书采用同一书号和装帧不同采用同一书号等三种情况。使得图书条码和图书不能唯一对应,迫使零售书店花费大量时间重新编码和印制条码,经营成本大大提高。
三、企业之间的规范各自独立,互不连通
例如,长期以来出版社与书店、书店与书店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图书分类标准,图书市场细分信息共享难度很大。中图法的分类标准和书店流通要求的距离较远,使用中也较混乱。出版发行企业之间在制定数据格式方面没有标准可依,早晨
各自拥有自己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标准,导致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出现障碍,EDI和EOS都难以实现。
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以及建设
所谓标准化是指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间的软件口径、硬件模式的协同,从而便于系统功能、要素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通过对各分系统的研究以达到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一致的效果。物流标准根据其定义分为物流软件标准和物流硬件标准。具体而言,软件标准包括物流用语的统一、单位标准化、钱票收据标准化、应用条码标准化和包装尺寸标准化;硬件标准含有托盘标准化、集装箱、叉车标准化、拖车载重量标准化、保管设施标准化以及其他物流设备标准化。
一、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建立了一批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如《中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同时《物流术语》、《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格条码》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已投入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实质性问题还
远未接触。目前,存在于我国的物流标准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限制多式联运的开展。以集装箱为例,海运中集装箱主要以40,×8,×8,和20,×8,×8,两种箱型为主,而铁路运输有其自有的一套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公路、航空中。这种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的不兼容性影响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降低物流效率,限制成本的节约空间。
第二、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我国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目前在国内各物流企业中有以欧洲标准0.8×1.2m为蓝本,有的以日本的1.1×1.1m为标准,更有甚者以自己定义为准。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
第三、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的缺口严重影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第四、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地无缝衔接与处理,影响数据共享。截至2001年,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运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数字数据网、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的总容量达到62万个端口,EDI、ERP、MRP、GPS等技术得以应用。但是我国物流领域由于没有公共数据的接口行业和国家编码标准,造成了电子化物流网络相互不兼容,数据无法自由交换,信息不能共享。
第五、已有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障碍。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物流标准化工作被人为地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推广工作更是困难。比如条形码标准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集装箱标准技术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设计;托盘技术有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要使不同部门的标准达成统一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
二、物流标准化对成本的影响
物流标准化作为物流行业的一种基准,对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物流活动绩效标准的物流成本最直接体现标准化工作成效。狭义的物流成本指产品在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物流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之总和。在我们常见的财务帐簿上主要是从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上体现出来。在信
息化时代我们还必须考虑信息的处理成本以及为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物流活动造成的环境成本也是我们应当涵盖在物流成本范围内的。
为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需要对物流各活动进行合理管理,保证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和物流过程的快速、流畅。目前许多物流企业都对物流活动作出了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比如对于运输问题,采用线性规划以及非线性规划法,合理选择路线,尽量减少周转环节。通过对行车里程的节约,提高运输速度,合理使用车辆,以此达到运费的降低。在仓储方面发展了仓储理论,采用经济订购批量模型(EOQ)实现订购物资的最优控制以达到库存成本的节约,同时采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尽量减少人力成本等等。
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成本控制法都只是局限于单个物流活动,忽略了物流各活动间的衔接,而且假设了所有商品、包装、运输器具的规格统一。通过对我国标准化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是由于目前我国各类标准的不规范导致我国物流成本的高态势,致使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跟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我国目前物流费用约占国内GDP的16.77%,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三、物流标准化建设对策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淘汰一批落后的标准,增加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制定。要注意不同功能活动的特殊要求,但更应强调各类物流活动间的兼容性。
硬件方面要针对不同性质的运输货物制定相应的标准,同一体系内的标准之间要满足级数基准。如设计20M3的某以储运标准,其他的标准系列应以此为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