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
合肥市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360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708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328.37万人,非农业人口315.84万。
(数据来源:201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住人口746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57万人,流动人口127.9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城市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历史沿革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地理位置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行政区划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
全年136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6.2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3%。
其中,轻工业225.31亿元,增长29%;重工业380.98亿元,增长24.7%。
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企业76.02亿元,增长21.1%;集体企业6.03亿元,增长19.3%;股份合作企业3.16亿元,增长13.5%;股份制企业312.57亿元,增长32%;“三资”企业203.1亿元,增长20.8%;其它企业5.4亿元,增长30.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28.6亿元,增长30.9%;利税总额131.1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1.89%,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36%;资本保值增值率125.38%;成本费用利润率3.57%;全员劳动生产率27.14万元/人;工业产品产销率95.7%。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3%。
其中,城镇投资1760.98亿元,增长42.2%;农村投资77.66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57.3%;第二产业投资559.52亿元,增长61.3%,其中工业投资535.78亿元,增长59.9%;第三产业投资1258.32亿元,增长32.4%。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同比加快3.5个百分点。
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
其中,出口54.3亿美元,增长26.3%;进口22.78亿美元,增长17%。
气候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
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合肥,别称:“庐州”、“庐阳”,简称:“合”、“肥”。
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面积与区划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合肥市景(17张),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20平方公里。
人口和民族
户籍人口为492万多人(含四区三县),全市常住人口501万。
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40万,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310万。
(数据来源:合肥市2009年经济社会统计报告) 全市除汉族外,共有少数民族成分43个,4.6万名少数民族人口,有1个民族乡,12个民族村,1个民族街道居委会,1所民族医院,11所民族中小学,少数民族经营户800多家。
对外交通
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公路:拥有206国道,312国道,合肥绕城高速(G4001),京台高速(G3),沪陕高速(G40),沪蓉高速(G42),合芜高速(G5011),是全国重要的公路枢纽之一。
铁路:拥有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
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铁合肥至蚌埠段比照京沪高铁建设,将于京沪高铁同步通车,届时合肥到北京将4小时内到达;合肥铁路南环线及合肥高铁南站将使合肥铁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成为全国高铁枢纽之一,合肥铁路南站将建设立体换乘枢纽,规模列华东第二位,仅次于上海虹桥站。
规划建设的合庐铜铁路,商杭高铁合肥段,合安城际高铁等将使合肥铁路交通更加便利。
另外合肥是长三角4大铁路枢纽城市,新的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将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为中心,覆盖长三角地区地级城市及主要城镇,实现主要城市间和相邻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区域内其他城市间3小时内到达。
便捷的高铁建设使合肥一跃成为全国性铁路枢纽,未来将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杭州,3小时到武汉、郑州,4小时到北京、福州。
民航:拥有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开通了60多条国内外航线,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航线;另外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于2011年正式建成,建成后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成为继北京首都、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深圳宝安、厦门高崎等机场之后具备国内目前最高飞行区等级的机场,可供世界上目前已投入商务运营
的所有飞机起降。
水运:合肥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安徽省九大内河港口之一,位于省会合肥南淝河畔,是皖中地区最大的水路货运集散地,年吞吐量为500多万吨,航道等级为三、四级,可常年通航千吨级船舶。
水资源利用--合肥地区主要利用地表水。
全市境内有巢湖、瓦埠湖、高塘湖三个自然湖泊,水源丰富,常年可供提水。
通过淠史杭灌溉和驷马山引水工程,西可引大别山水,东可提长江水。
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及其它用水五个方面。
合肥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严重,地表水体除瓦埠湖、高塘湖水质较好,其余河流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合肥都市的生态空间组织可概括为:“一湖、两库、三河、四区”,其中,“一湖”是指巢湖,它是都市区中最大的水体生态空间;“两库”是指董铺、大房郢水库,它们是最贴近市区中心的蓝色生态空间;“三河”是指贯穿于都市区的三条主要的河流,即南淝河、上派河、店埠河;“四区”是指分别楔入都市区城镇空间的四大片生态景观绿地。
通过都市区的生态空间组织,使得合肥市原有的翠绿绕城、田园入锲的形态特征得到保持和延续。
从合肥水利志上查询,南淝河古称施水,源于江淮分水岭大潜山余脉长岗(地面高程72米)南麓。
东南向流,至夏大郢进入董铺水库,于大杨店南出库后,穿亳州路桥,经合肥市区左纳四里河、板桥河来水,穿屯溪路桥至和尚口左纳二十埠河来水,至三汊河左纳店埠河来水,折西南流,于施口注入巢湖,全长70公里。
2010年,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服务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全力提升教育事业内涵,全力探索新时期教育优质发展之路,教育事业继续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合肥市在省教育厅对各市2010年教育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再次荣获一类地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综合奖第一名。
合肥市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合肥市常住人口为570246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44673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35082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8.25万人,占52.30%;女性人口为272万人,占47.70%。
全市户籍人口为50194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