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后为什么要称“魏王”?

《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后为什么要称“魏王”?

《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后为什么要称“魏王”?曹操在征战四⽅的同时,也⼀直在为将来打算建安⼗三年(208年),意⽓风发的曹操携横扫北⽅,⼀统中原的⽓势,挥鞭南下,要与孙权会猎于长江,不曾想,却马失前蹄,⾚壁⼀战,⼋⼗三万⼤军顿时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遭受了⾃出道领兵以来,最⼤的⼀次失利。

⾚壁⼀役后,孙权乘机巩固江东,刘备顺势拿益州,三国⿍⽴局势基本形成,曹操想在有⽣之年统⼀中国的愿望化为泡影。

此时,烈⼠暮年的曹操的⼼态已经发⽣了重⼤变化,不再实施谋求全国统⼀的优先战略,在平定关中后,他对汉中争夺也没的那么⽤⼼了,主动放弃了汉中的驻守,转⽽向内,思考曹魏政权的将来定位问题。

因为此时,朝野内外都对曹操有所谤议。

在外部,孙刘结盟,攻击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

在内部伏完为⾸的保皇派势⼒,对曹操的许多霸道作为表现出强烈的害怕,没有安全感,对曹操不信任。

在此情况下,曹操⼀⽅⾯极⼒拉拢⼠族,另⼀⽅⾯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发布《本志令》,”设使国家⽆有孤,不知当⼏⼈称帝,⼏⼈称王!“,表明⾃⼰的功绩和以天下为⼰任的责任担当。

但曹操内⼼也想明⽩了,继续当⼀个权⾂内⼼是多么孤独,将来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历史上都有许多惨痛的教训。

为了防⽌以后曹⽒家族被政治清算,最好的出路就是代汉称帝,这是为曹家将后来选择的最好出路。

功成更要名就,曹操的“三步⾛”称帝策略曹操当初迎奉汉天⼦献帝到⾃⼰的地盘,是出于挟天⼦以令诸侯的考虑,这个不需要遮掩,⼤家都知道。

假戏真做假亦真,虽然此时的汉室,军队是曹操绝对掌握,地盘全部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朝中官员也是曹家军绝对控股,但要换掉汉室⾃⼰单⼲,势必引起反弹,毕竟朝中还有⼀⼩股忠于汉室的势⼒。

所以曹操来了个三步⾛的策略,温⽔煮青蛙,⾛⼀步,看⼀步,以时间换空间,试探传统⼠族和朝中⾂⼦们的反应,平息各⽅反弹,最后⽔到渠成,成功上位。

曹操称帝的第⼀步:“赞拜不名,⼊朝不趋,剑履上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命公赞拜不名,⼊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论《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心理战术

论《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心理战术

论《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心理战术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闻名,但“刚而骄”,马超战败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

时关羽督荆州,奏议与诸葛亮,“反问逊于人才可以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表示马超虽为一世之丹,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当众宾客”。

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就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存有谈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追随刘备,不避艰险。

下邳阵亡,战败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等待他甚薄,因而在距曹归刘前为曹操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求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下关羽下邳战败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两大宴的厚礼等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就是不择手段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轻微的歪曲了。

三国演义和正史有什么差别

三国演义和正史有什么差别

三国演义和正史有什么差别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成了正史,以为书中写得都是事实,其实正史和演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别三国正史如《三国志》,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罗贯中为了污蔑曹操还编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

换巾脱险:是孙坚叫祖茂戴头巾逃走引开敌军,三国志也没说祖茂被华雄杀死。

温酒斩华雄:华雄并非关羽所杀,是被孙坚的部队杀的。

三英战吕布: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没有此事,且虎牢关和汜水关是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称呼。

吕布杀董卓:他们是为了一位宫女,职位「貂蝉」而分裂了,貂蝉的出现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内。

曹嵩之死:是陶谦派人去杀的。

吕布击退六将:没有此事,也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

血战宛城:是张绣、贾诩利用曹操和邹氏的谣言起兵的。

关羽降曹:是关羽作战失败被俘虏,且遇到张辽就自动投降了,更没有三个条件。

过五关斩六将:是虚构的。

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此战发生在西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没有直接用火攻,是刘备放火烧了百姓的房子让夏侯敦得不到战利品,再设伏兵击退的,但好不容易的胜仗被孔明抢了功劳。

长阪桥张飞吓退曹军:也是刘备的命令,後来刘备自己跑了,张飞没有故布疑阵,也没有用气势吓死夏侯杰,是曹操觉得张飞很勇敢才不再进兵的,张飞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

华佗之死:是因为他帮曹冲医病很慢,曹操认为他是故意要害死曹冲将他处死,他死在西元208年,当然不可能帮关羽刮骨疗伤(西元219年)。

三气周瑜:又是罗贯中为了美化孔明,周瑜是死在自己本身的疾病,跟孔明没关系。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人文学院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

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

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三国演义》曹操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

然而。

在真正的历史中。

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

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

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

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

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

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

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代,而《三国演义》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然而,历史与小说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到更加接近真相的历史。

因此,本文将从文献考古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其中的历史真相。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根源1.1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年代,是东汉王朝灭亡后的动荡时期。

这个时期内,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了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而这三个政权的争斗也构成了《三国演义》的重要背景。

1.2《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历史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创作。

罗贯中在创作该小说时,旨在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以及人物形象,来倡导忠诚、正直、智慧和巧妙等美德。

第二章:《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考察与真相解读2.1 红、蓝、绿的对战:官渡之战《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之间,而小说中描述的胜负结果与历史事实有所区别。

根据文献与考古学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

2.2 诸葛亮的崛起与平定南蛮:第七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其才智和谋略而成为众人景仰的人物。

在小说中,诸葛亮七次北伐平定南蛮,但是历史研究却对此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通过查阅文献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对此进行重新解读。

第三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解析与真相揭示3.1 关羽的义气与刘备的仁德关羽与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忠义勇敢的典范人物,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情节。

通过审视当时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关羽和刘备的真实形象。

3.2 曹操的权谋与手段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以其冷静果断的性格和战略谋略为人们津津乐道。

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细读三国志之曹操性格的三大特点)

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细读三国志之曹操性格的三大特点)

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细读三国志之曹操性格的三大特点)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崛起而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除了他的官宦家世之外,还与他本人独有的性格密切相关。

如袁绍等人也是东汉末年高官的子弟,有着得天独厚的从政条件与背景,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都比不上曹操,这就与个人的性格有关。

即同样的高官背景,却因个人性格的差异,而使人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出现了不可相提并论的差别。

关于曹操的性格,很多研究曹操的人都说他为人狡诈、残忍、狠毒等,全这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强调的所谓“汉贼”的评价出发而形成的说法,并不能准确把握曹操其人的性格。

要了解曹操是怎样一个人,《武帝纪》中有一段人们熟知的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

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

”叔父以告嵩。

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乃疑焉。

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曹瞒传》的记载使人们都说曹操为人狡诈,但对《武帝纪》中所说的“少机警,有权数”一段,却缺乏认真的分析。

《武帝纪》这几句话,字数不多,却要仔细分析,才能准确了解曹操的个人性格特点。

1、曹操“少机警”,即从小就非常机警。

机警,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才能,不是靠学习或训练而培养出来的能力。

所谓机警,是指一个人面对其他人对自己有所不利或有可能危害自己的情况下,能敏锐而迅速且准确地感觉到,并由此形成一种保护自己的警觉性。

这种机警,往往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自然而然表现得与众不同。

说曹操“少机警”,就最准确地抓住了少年曹操的独特性格,是他从小就能与其他官宦子弟区别开来的根本特点。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

《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

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

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

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

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

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

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

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

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

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

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

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三国鼎立》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下列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的是()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3.《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是()A. 战国兼并图B. 赤壁之战图C. 人口南迁图D. 三国鼎立图5.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下图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长平之战D. 淝水之战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 统一全国B. 消灭袁绍C. 废汉献帝D. 建立魏国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D.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10.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1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_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_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三国演义中,个人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然而在小说中“尊刘抑曹”的思想很明显,把曹操描绘成了一个爱猜忌、残忍、容不得贤士的虚伪之徒,其实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从刺杀董卓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无不体现了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本色,也是小说中个人所最喜欢的时刻。

提到曹魏,不得不说曹操的五大谋士跟五子良将了。

曹操的五大谋士:1、郭嘉;2、荀彧;3、荀攸;4、程昱;5、贾诩。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他们都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可惜最后曹氏的基业都落入了司马氏之手,只怪司马懿活的太久,又太能忍,熬过了曹氏三代君主,徒留一声悲叹。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想起那不朽的中国历史,我不禁又走进了那充满热血的地方——《三国演义》,在这个学期我与学生共同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这本书记载了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故事,在这个民不聊生,连年战乱的时期没有皇帝,没有王者,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马厉兵,个个雄心勃勃,使我真实地感觉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书中的这段话使我感触深刻:“曹军水寨里的船只立刻着火,般只都被铁链锁住,无法散开,火势蔓延开来,水寨全部烧着,曹军就如一堆蚂蚁,四处逃窜,只见满江的火,满天的烟,上下通红,照耀如同白昼。

”这段话将曹军比作蚂蚁,在极大的火势下四处逃窜,曹军的混乱与狼狈尽收眼底,三路军进攻曹军水寨,汽势浩大,更证明了曹军不义之军必败的道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和人的环境下,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性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

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何也?没错!这正是稳中求胜的情怀大志,历千百年来,有多少英雄冲锋在前,心中永怀正义之情,爱国之心,在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有心计,刘备说过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有干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道,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好的结局……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中,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2篇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2篇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2篇第一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一部代表中国文学中重要篇目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其中,众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下面将来分析几个重要角色。

【诸葛亮】诸葛亮被誉为“卧龙凤雏”,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他机智过人,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他也非常善良,关爱百姓,广受民众欢迎。

形象上,他的长髯衣带飘逸,与周围人物的形象有明显区别,让人印象深刻。

【关羽】作为蜀汉五虎将之一的关羽,和刘备、张飞结义并共同事业。

他勇猛过人,出手大气,被人们尊称为“武圣”,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他的“青龙偃月刀”也极为出名,让人们记住他的名字。

【曹操】曹操是魏国的始创人,也是《三国演义》中形象塑造最为丰满的角色之一。

他才华横溢,权谋手段高超,在政治上有不俗的造诣,让人们忍不住佩服他的精明。

但是,他的形象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如私生活混乱、心理扭曲等等。

【刘备】刘备作为蜀汉的创始人,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感人肺腑的角色之一。

他慷慨大度,懂得感恩图报,为人正直诚实,深受臣民爱戴。

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物,在许多关键时刻都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形象分析。

他们各自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形象鲜明,让人们难以忘怀。

第二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富有故事性、代表性强的作品。

下面,我们将分析其中几位重要的角色。

【周瑜】周瑜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角色。

他聪明机智,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都能够妙手回春。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人一同抗击曹操的过程中,言行都相当精彩,让人们爱不释手。

同时,他谋略上的高超也使得曹操和孙权都必须非常小心的对待周瑜。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机智过人,善于与人交流,善于发掘人才,深受他的人民信任。

同时,他的勇气和坚定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虚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与智勇之间的斗争。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国演义》虽然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但是其中的大部分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而是一部文学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罗贯中对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改编,以突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因此,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需要明确其所包含的历史与虚构元素的区别。

然而,虽然《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整理,作者在文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元素,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历史的真实感。

例如,作品中描写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著名的历史战役,这些战役都是三国时期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虚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历史与虚构元素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历史事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虚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刘备、关羽、张飞等忠诚仁义的英雄形象,也有曹操、孙权、刘备等复杂多变的政治家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在历史上并非完全如作品中所描写,但是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和创造,使得他们更加具有个性和魅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的结合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上。

作品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例如,作品中对刘备的赞美和曹操的贬低,对赤壁之战的解读等。

这些解读和评价虽然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所偏差,但是却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虚构和解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专题13 古典名著阅读《三国演义》(解析版)

专题13 古典名著阅读《三国演义》(解析版)

专题13 古典名著阅读《三国演义》(解析版)专项训练卷·一计划用时:15分钟题量:2题满分:11分实际用时:测试人:得分:1、(2014·福建初三期中)(题文)名著阅读5.(小题1)填空:(2分)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伏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常胜将军”是赵云。

【答案】庞统关羽【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人物的识记,要求学生具体识记书中重要人物的性格和绰号。

6.(小题2)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分)A.《三国演义》中素有“千古奇策”之称的是隆中对。

B.《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关羽。

C.《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张飞。

D.“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这句诗所指的人物是吕布【答案】 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重要事件的辨析。

《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赵云”而不是“张飞”。

7.(小题3)(小题3)下面两个故事,任选一个概述其情节。

(60字左右,包括起因、经过、结果,4分)①《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个最为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彝陵之战、赤壁之战,请简述彝陵之战的情节。

②《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和酒有关的情节,请举出一例,并说明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我选():【答案】①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收复荆州,率领大军大举进攻东吴,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百余里,连结四十余寨,并取得连胜,(1分)东吴将领陆逊坚守不出,麻痹刘备。

(1分)等到蜀军“守之久矣”“兵疲意阻”时,东吴举兵出击,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羞愧发病而死。

(2分)②如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群英会蒋干中计,张飞装醉计严颜等。

第一例表现了关羽的神勇无敌和曹操的识人;第二例表现了刘备的善于韬光养晦(善于隐藏自己的雄心与才智的谋略)和曹操的雄才大略,心胸远大;第三例表现周瑜的足智多谋以及蒋干的愚蠢自矜;第四例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和心胸开阔的优点。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初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朱自清《春》B.茅盾《白杨礼赞》C.汪曾祺《昆明的雨》D.鲁迅《藤野先生》2.学习古代诗词,老师布置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

下列不适合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B.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

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

下列适合的是()A.孙鸿《枣儿》B.郭沫若《屈原》C.魏明伦《变脸》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4.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

下列不适合的是()A.鲁迅《故乡》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C.契诃夫《变色龙》 C.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5.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A.一鼓作气B.摧枯拉朽C.可歌可泣D.不耻下问6.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

下列不适合的是()A.柳宗元《小石潭记》B.范仲淹《岳阳楼记》C.欧阳修《醉翁亭记》D.袁宏道《满井游记》7.学习《春》一文,教师讲解“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引导学生理解。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曹操。

当时,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用人上: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三国人物曹操ppt

三国人物曹操ppt

比较曹操与刘备
在网友眼中,曹 操、刘备两人的 形象对比,彰显 曹操才智、体能、 性情、气质、积 极、运气
才 体 性 气 积 运 智 能 情 质 极 气
曹 96 80 40 60 70 65 操
刘 70 65 96 96 90 80 备
三国志对曹操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后汉书对曹操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刘备典型的是以气质心性取胜,智谋方面没有提及,从其经历来看估 计比较差,但是勉强还行。 曹操则是以才智取胜,但是心性和相貌上也没有太多描述,估计也是 勉勉强强。 两个的共同点就是:知人善用,洞悉人性,能采纳别人的意见,胸怀 大志,有胆有识,必要时候从不手软。分析这两个人的综合实力,如 果在开创霸业来说 要分别谁强估计太难,应该是各有所长,平分秋色。但是刘备方面毕 竟需要机遇的成分多点,如果没有贤人相助必定颠沛流离。但是刘备 在运气不好的时候偏骗 又百折不饶,到了后期恰巧运气又非常好,得了人才不说,又出现荆 州益州这两块肥肉。所以这两个确实在这方面不分高下。
历史人物——曹操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 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 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 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 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 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 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 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 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155-220)
出身
曹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出生在官宦世 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 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 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三国志·武帝纪》中 说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 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 《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 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三国演义是由三国正史演化而来,许多情节都是误导和不存在的。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要比刘备大)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演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 (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鸟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证.5.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应是虚构10.连环计∶无记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 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曹操形象的演变资料

曹操形象的演变资料

学号:20115021212本科学年论文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二班年级 2011级姓名王亚杰论文题目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指导教师职称成绩2013年 12月 24 日信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目录摘要 (4)关键字 (4)一、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 (4)(一)《三国志》英雄的诞生 (4)(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5)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 (6)(一)题材不同的影响 (6)(二)时代因素的影响 (7)三、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分析 (8)(一)曹操的历史形象 (8)(二)曹操的文学形象 (8)四、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曹操 (8)参考文献 (9)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学生姓名:王亚杰学号:20115021212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二班摘要: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众所周知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然后又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

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本文将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论述,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曹操;英雄;奸雄;演变Abstract:Cao Cao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is a character who has a pivotal role, as we all know he is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then another "with the emperor as the leaders" of the King. Cao Cao is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seldom seen, a huge controversy.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2000 years, Cao Cao's image has been disruptive, dramatic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be some discussion and discourse, so as to give effect.Keywords:Cao Cao; heroes King; Evolution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加上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所以当时人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有一定根据的。

正因如此,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他当作奸臣来看待。

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

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

曹操始终是个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

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

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