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5页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教育思想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思想是人类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是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合作,需要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系。
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在我们不少人的眼中:学生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所谓“好学生”,就应该是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恭恭敬敬,做事规规矩距,专心学习书本知识和成绩优秀的孩子等。这些教育观念显然是非常陈旧或甚至是错误的。我对现代教育中的主体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正确认识现代教育的目标、学生地位、师生关系、教育过程等,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一、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就是说:学生是自身的主人。准确地说,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作为教师,是否能够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尊重这个事实,将关系到在处理师生关系、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采取何种态度,从而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
1、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比如感到有趣而积极参与,
感到无聊而漠然置之,感到厌倦或不满而加以抵触等等。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到底在想什么,他是否接受了教师的教育影响,它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教师的教育影响,他所接受的教育影响的性质与教师的主观愿望是否一致等等,这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状态。
2、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的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人之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有发达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自主地选择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特权,也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小学生和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喜欢尝试和探索,喜欢别出心裁,而不愿受到过多外在的约束和压力。当然,如果约束和压力时自己主动向自己提出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及其特点,是主体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之间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二、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主体教育思想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育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不
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应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比如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教育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到底。
三、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1、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都是由相应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构成的。所以,要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离不开对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培育。
2、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要有一个终极性目标或结果性目标,比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应该由一个过程性的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光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一种途径和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在主体教育思想看来,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未来生活的准备,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眼下的生活,没有当前生活的健康与幸福,就不可能有将来生活的成功。而所谓当前生活的健康与幸福,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看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
四、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1、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主体教育思想认为,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
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地位,哪里会有什么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又怎么可能培育和发挥主体能力?而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人,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态度。所以,看一个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主体教育思想的内涵,是否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贯彻了主体教育的原则,首先应该看他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以及学生在他面前是如何表现的。
2、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但目前需要强调的主要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应该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全面的尊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以及尊重学生的状态等。即使一个学生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教师也应该发现他的发展潜力,并为他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式,让他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该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是关键,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学校中除师生关系外的其它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其所有生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风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最经常的,同学交往的方式,彼此之间的态度,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感觉,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见,主体教育思想不光是体现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主体教育思想看来,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应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