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相互影响的意义

2017.05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中国梦”,之于国家,则是国富民强,物阜民丰;之于个人,则是每个公民自身梦想的实现,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与抱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导航仪,构建起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中国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梦”鲜活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但也区别于世界其他的民族文化。
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必是我们值得发扬骄傲的,闪耀着民族智慧与精神的光芒。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文明碰撞中汲取活力,多方面的吸取新鲜养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延续至今,弦歌不断,浴火重生。
“礼仪孝悌”、“自强不息”、“协和万邦”、“天下为公”、“仁爱和谐”、“坚忍不拔”、“刚健有为”、“实事求是”等中国传统文化外化出的灵魂品质,是中国人民需要历代传承永不忘怀的民族精神,他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生动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梦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赋予它鲜活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背景,用最简单的词语触摸到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呼唤起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默契的团结在一起,在中国梦的感召下,站立成强大坚韧的力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梦为纽带,激励着中国人民为民族发展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能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有生力量。
学习“三大板块”,读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悟懂中国梦

学习“三大板块”,读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悟懂中国
梦
中国梦在文化强国方面,我们首先要重视亿万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其次要重视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传统文化的历史支撑,首先是给中华儿女以自信。
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给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数度辉煌。
有过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有过唐宗宋祖的盛世雄风,有过明朝郑和的七下西洋,有过大清初期的康乾盛世,有过具有人类文明里程碑意义的四大发明,还有诸子百家的学术殿堂,流派纷呈,群星灿烂,有绵延不绝的二十四史,卷帙皇皇,还有抵达西亚、北非、欧洲的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直至17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
只是从18世纪开始,中国才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到了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国门。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警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警醒和斗志。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方略。
最终由中国共产党人用社会主义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
这段由屈辱到重新站起来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用了100年的时间。
一部中华文明史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论中国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中国 梦 与 传统 文 化
1 . 中国梦 的内涵 时间上 , “ 中国梦 ” 阐述 了近代 以来 中华 民族从 国 破家亡的社会现实到救亡 图存乃至独立解放 的非凡历史 , 承载着党领导 人 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的艰难历程 , 承载着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
复 的历 史 使 命 。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当代文化而言的是指中华民族在步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体系是具有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
中学俘 轭 辅 导
论 中 国梦 与 传 统 文 化 的关 系
@赵 玉枝
摘要 :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 统文化 孕育 了 中国梦, 社会 的发展 赋予 了 中国梦的时代特色, 同时, 实现 中国梦 的过程 也是 继承和 创新我 国的传 统文化 的过程 , 二者是相互促进 、 相互 补充 的。研 究 中国梦和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关 系 , 对 于 推 动 中国 梦 的 实 现 具 有 积 极 的 促 进 作 用 , 同 时 具 有 极
高 的学 术 价 值 。
关键词 : 中国梦; 传统 文化; 关系
正文 :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 化塑造 了 中国民族 百折 不挠 、 奋发 图强 的 优秀品质 , 传承优 秀的传统文化 , 既是 “ 国家富强 、 民族 复兴、 人 民幸福 ” 的 中国梦的应有之 义, 也为它 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 。
空间上 , “ 中国梦 ” 体现了实力 、 幸福 、 文 明、 和谐和 价值 的 内涵 , 这 既 是追梦的五个基本要求 , 也是 圆梦所要 达到的五个指标 。综合 国力是体 现一个 国家发展程 度的重 要标志 之一 , 中国梦 , 就 是要不 断提升 综合 国 力, 实现 国家 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 目 标上 , “ 中国梦” 分三步走。一是到党成立 1 0 0 年 时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 二是到新 中国成立 1 0 0 年时建成富强 民主文 明和谐 的社 会主义现 代 化 国家 , 三是在 基本实 现社会 主义现 代化 以后 实现 中华 民族 伟大 复 兴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是“ 中国梦 ” 的最高 目 标, 其本质 内涵是实现 国家 富强 、 民族振兴 、 人 民幸福。 2 . 中国传统文化 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 相对于现当代文 化而言 的, 是 指中华 民族在步入现代社会以前 的长期 历史实践 中形 成的文化 , 是对 人 们 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 的观念、 价值 体系 , 是 具有稳 定社 会结构 的 共 同精神 、 心理状态和价值取 向。 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 , 概括地 说 , 优 秀传统文 化是 指 中华 传 统 文化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 分 , 是 中华 民族 五千年 文 明智 慧 的结 晶。 优 秀传统文化 中蕴 含着珍 贵 的思想 价值 , 如“ 天人 合一 ” 、 “ 以民为 本” 等; 传统文化 中也有一 些不适 应时代发 展 的落后成 分 , 如“ 三从 四德” , “ 尊卑贵贱” 等 。对待传 统文 化我们 应该 采取 “ 取其 精华 , 去 其糟粕 ” 、 “ 批判继 承, 古为今用” 的态度 。 二、 中国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 . 中国梦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 中 “ 中国梦” 的伟大复兴 中积淀着 中华 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 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 反映了中国人 民意愿 , 适 应了中 国和时代发展进 步要求 , 有着深厚历史 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 中国梦” 所包含一些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价值观念的指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诚信、孝敬、忍让等价值观念,这些传统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孝敬父母,这一传统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支撑。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文化的集合体,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只有拥有自信的民族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同实现梦想。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智慧、思辨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强调审美和情感的培养。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自然观念、审美价值等元素,与当代创新思维相结合,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社会治理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行为规范等问题,在社会治理中具有指导性作用。
传统文化蕴含着对人的尊重、公平正义和社会道德的追求,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智慧和方法。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培养创新精神,还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智慧和方法。
实现中国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是实现梦想的重要支撑,可以引导人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保持前进的方向感和信心,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梦想的统一。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关系和意义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关系和意义
中国梦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梦的关系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源头。
中国梦的形成离不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文化传承等,都为中国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2. 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精神内核。
中国梦强调的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3. 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支持,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蕴。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传统音乐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
4. 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文化自信。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文化传承、伦理观念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让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强的自信心,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因此,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关系和意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动力,也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文化支撑和精神内核。
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思想源泉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实干苦干,还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上深刻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我们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要把它变成书斋里静态的文字,而是要在先哲们的教诲中寻找理论的闪光点,以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在这一前提之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立足自身、以人为本、不断超越、经世致用等特点。
立足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重要性,自身修养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在《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有所体现。
《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是指“仁”,它是做人的指针,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按照“仁”的要求去做事,还要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这就要“内自讼”。
孟子则要求,君子要“尽心知性”,养成“浩然之气”,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自我修炼的功夫,认为越是在独处的时候,就越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慎独的思想,即“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的内心保持“诚”,这就可以让自己永远不犯错误。
立足自身能够让个人时刻保持正直、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人干成事业的首要前提。
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是指民众,以人为本强调的是重视民众的诉求。
中国梦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梦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心灵支撑和精神家园。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夙愿,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民族情怀、民本情怀、家国天下情怀和和合文化的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融合的结晶。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梦与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梦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浅谈中国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同时,随着我国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程,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国梦的道路上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研究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挖掘、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当下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梦;传统文化;关系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中国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丰厚的智力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思想,既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基本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这一梦想的精神支撑。
中国梦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两者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一、中国梦与传统文化1.中国梦的基本内容“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
① 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的,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的深入回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上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摘要: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多层面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包括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
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实现中国梦是看不到希望的,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中国梦一、中国梦需要传统文化的智力与精神支持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多层面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包括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
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实现中国梦是看不到希望的,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因为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天然纽带。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对蕴含其中的积极进步的精华予以新的诠释、改造和转化,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1.实现中国梦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传统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天人合一等大量生态伦理思想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依据。
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表达的是一种既承认和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追求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与融通即在矛盾中寻求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2.中国梦需要唤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力量。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
中华文化极为重视人伦关系,重视人的修养和道德情操,把人放在重要地位与重视人伦关系及道德修养无疑是促成民族凝聚力的因素。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主张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的社会关系,这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
3.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先行,而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化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可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修齐治平的理念,孕育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热爱祖国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价值追求,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报效国家。
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无数国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显然是不易达成的。
这正是我们倡扬传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
《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优秀的文化基因今天得以继承并被不断强调。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张扬的正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风貌,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疑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会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也就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这与当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并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这样的生态伦理思想让我们更加重视环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我们逐梦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特质,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具有相当正面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就产生了通过个人修养以求得和谐的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而对个人修养的强调,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位置。
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正是这样的修养方式。
这样的人生修养途径,注重个人道德的养成,对于当下出现的一些价值观混乱现象有相当好的校正作用。
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