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纪录片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城市地理学

观纪录片《我们的家园》有感

学号*************

学生姓名刘嘉仪

所在院系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城乡规划

观纪录片《我们的家园》有感

“中国的建筑师们,无论身在何处,正在做什么,他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中国人的房子成为中国人真正的家。”

《我们的家园》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的系列纪录片,围绕当下中国代表性的地标建筑、民居建筑以及知名建筑师对中国未来建筑的探索三个板块,以建筑中相关的人物故事做线索,展现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传播中国建筑的精神内涵,同时唤醒观众对中国有价值的建筑的保护和关注,引发人们对中国建筑未来的系列思考。

这部纪录片分为三集:匠心、人居、地标。而给我带来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集,匠心。

“每天,中国大约有三百座村庄悄然消失,随之不复存在的,还有传统与民俗。同质化的城镇建设让王澍震惊。四年间,他走遍浙江农村,目睹了人们对于古村落的严重破坏,人们寄希望于王澍的设计能够改变乡村千村一面的现状。”第一集以这样一段话开启整个篇章。“匠心”这一集通过王澍、黄印武、穆钧、孟岩四位建筑师对于乡村整治、古建修复、原始建筑材料和城中村的改造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展开,向我们展现建筑师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保护改善人们或传统老旧或古老或原始或杂乱的居所而做出的努力。

“如果我们把中国乡村建设好,就是对城市的最大支持和帮助。”——王澍

王澍,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籍获奖者,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他以浙江省文村村作为新农村项目的试点,来证明即使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自然村也具有保护开发的价值。由于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乡村正在失去自己独特的价值符号,而中国文化其实保持最好的是在乡村里。

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现存民居建筑中,有很多是经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沧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建筑不仅记忆了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让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是见证了历史上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营建技艺和设计智慧,使今天的我们在学习研究的同时心存敬畏。乡村的建筑脉络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型的,已经与乡村生态化融为一体,具有相对的成熟度和合理性。但是近年来的工业化生产,显然已经打破了这种平衡。

乡村发展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蕴含在这些古村落里。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目前新建的乡村建筑缺乏

应有的设计标准,所以在建筑内容和形式上就无法保证质量,造成传统文化的丧失。就目前农村改造现状看,对原有老建筑不分皂白一律拆除重建是很多乡村采取的简单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割断和资源的浪费,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就在一次次拆除重建中被毁灭。建设新的乡村环境,可以凭借高科技的现代技术来实现,但也许只需要一定的机械工具,凭借当地居民的手工劳动就能实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出,使得原本手工劳动具有优势的乡村也在传统建造技术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农村经济要发展,乡村环境要改善,离不开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地域特色的定位。每个地区的乡村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形象特色,保护现有的地方特色是维系传统文化的根本。当前的城市建设已经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同化现象,我们不能接受千千万万的乡村再重复这样的模式。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域特色消失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是开发地方特色,很多乡村不再以耕种农业作为自身的惟一发展道路,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有的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开发乡村特色旅游;有的利用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打造适宜本地的农产品开发或者公共服务业;还有的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派生出工商业、文化艺术产业等附加产业链。

王澍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引起人们对传统乡村保护的重视。

“我们要做一个这样的廉租房,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个设计的手段把整个的低收入人群的一种居住状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孟岩

当城市快速发展,城中村问题成了城市化进程绕不开的坎。处在商业旺区中心,却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改造这样的城中村,孟岩希望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城中村规模还依然十分巨大。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北京市对171个“城中村”进行了综合整治,根据推算,北京还有100余个城中村。温州建成区有138个城中村,近十多年来政府和村庄都在酝酿改造方案,但还没有一个城中村被彻底改造,从而完全融入城市。上海、武汉、成都、重庆、

合肥、郑州、宝鸡、银川、呼和浩特、贵阳等全国多数城市也同样出现了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人口杂乱,“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治安形势严峻。(2)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风景独特。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3)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4)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而现在,居住在城中村里的大部分则变成了年轻的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收入不高,不足以支撑他们租住在高档公寓或者买房,城中村为他们提供了在这个城市最合适的落脚点。

现阶段我国的城中村改造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模式:

一、珠海模式

改造主体为房地产商,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由开发商筹集资金完成改造工作。

二、广州模式

由政府引导村民自行开发改造,不允许房地产商进入,改造方式为重建、改建与维护相结合。

三、杭州模式

由政府统筹改造城中村,改造的主体为区政府,区政府统一运作、统筹平衡撤村建居的全部集体土地,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后由政府招标建筑公司,建设安置居民的农转居多层公寓。

四、深圳模式

政府起引导作用,改造的主体为房地产商,城中村集体,以及以上二者的结合。改造方式为重建、改建与维护相结合。

这四个模式都是通过在原址改建或开发新项目来改造城中村,而孟岩的建筑团队所提出的“土楼”模式也许可以为解决城中村问题带来新的思考和解决办法。

传统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它的房间均匀分布,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更具亲和力,有助于建立社区中的邻里感。“当户型面积比较小的时候,其实你的很多生活是要延展到公共空间里去的,这个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