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商鞅的农业管理思想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运动,对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
其中,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制度、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税收调整等。
首先,商鞅变法中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废除了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实施了以官占私用为原则的统一土地制度。
通过减少贵族地主的领地范围,将部分土地收归国有,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管理。
这一措施使得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商鞅变法中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修建水渠、挖掘排灌渠道等。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水分供给,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尤其是商鞅推行的米制,要求农田统一面积,便于管理和计算税收,更加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
此外,商鞅变法中还对农业税收进行了调整,激励农民积极生产。
他取消了丁男的赋税和田租,规定田地按人口分配,即实行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商鞅还施行了减租减税政策,降低了农业税负,鼓励农民积极耕种,提高了农田的质量和产出。
同时,商鞅还提倡降低粮价,确保农民的市场收益。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中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通过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管理;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灌溉条件;通过农业税收调整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这些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农业的改革教案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这一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农业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
本篇文章将通过商鞅变法对农业的改革教案,来探讨商鞅变法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其影响。
一、商鞅变法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时期,封建土地制度出现了很大的变革。
先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是由大地主和贵族垄断的,土地私有制造成了农民的经济窘境。
商鞅变法通过限制贵族土地的占有和开展土地承包制度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商鞅变法对封建经济关系的改革商鞅变法通过建设市场经济改变了封建经济模式,使得商品经济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通过筹措资金,为市场的建设提供了资本,为农产品的流通搭建了商业贸易网络。
三、商鞅变法对农业生产的改革商鞅变法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为此,它在改革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同时,也通过成立铁冶和坑道等重要手段,来满足生产资料的需求。
四、商鞅变法对封建税制的改革商鞅变法期间,完善了封建税收制度,深化了税收改革。
它通过征收和管理粮食税、杂税、罚款等,收入贺岁银等,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税收环境和经济支持。
五、商鞅变法对农业科技的推动封建时期,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商鞅变法作为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有着强烈的改变这一现状的动力。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商鞅变法鼓励科技创新,培养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推广新型农机具,通过新的农业科技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来推进农业发展。
结论从知识渊博、政治头脑冷静、方案设计细致而又全面、行动果断诸方面来看,商鞅是一位有过人才干的改革家,他的变革振奋了社会活力,获得了持久效应。
农业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商鞅变法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税收方面,都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反驳, 最终使得 守 旧派 哑 口无 言。 这 场大辩论 使秦孝
公坚定 了变法的信心, 于是他当场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 主
持秦 国的变 法事 宜 。商鞅 变法 以政治 、 经济、 社会 三方 面 进行 的 , 本 文 以经 济政 策为 主 , 浅 析商鞅 变法 的经 济政策
的实施 及其 影响 。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2 — 1 6
一
1 9—
商业经济
第2 0 1 4年第 No . 1 , 2 0 1 4
时社会 条件 的限制 , 商鞅 变法中一些好 的改革措 施无法 实现 , 但在 目前我 国经济、 社会 、 政 治高度 发展 的环境 下有 实现 的基 础, 而其 中有些措施在 当时虽然取得 了成功 , 但在 当今社会 , 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 , 取其利 而避 其弊。我 国总体上 已进入
以工促 农、 以城带 乡的发展 阶段 , 进 入加快改造传统 农业的关键 时期 。我国应借鉴商鞅农 业变法的有 关措 施 , 实施 土地 改 革, 创新土地使 用权和 经营权机 制, 加强并调整 支农 惠农政 策, 完善农业 生产的社会化服 务体 系及农业保 险体 系, 从 而促进
第2 0 1 4 年第 1 期 ( 总第 4 3 7 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G YE J I NG J I
No . 1 . 2 01 4 To t a l No . 43 7
[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6 0 4 3 ( 2 0 1 4 ) 0 1 — 0 0 1 9 — 0 2
商鞅 率先发 言 , 明确表 达 了 自己的观点 。 他认 为行 动 犹豫不 决 , 就不会 有任 何成 功的可 能 , 君 主应 该下 定决 心
商鞅的农战思想
商鞅的农战思想前言其实'农战'也就是'耕战',是战国时期商鞅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政策的合一体。
重视农业与战争,并且主张农业与战争结合,他们认为重农就是为了战争,二者是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
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政治统治的关键;其次,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第三,农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根本,是统一天下的根本。
这就是商鞅为什么要发展农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用发展农业来达到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目的。
商鞅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很快成为了当时富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此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基础。
秦国当时的背景可能由于受到电视剧及小说的影响,使得读者或观众都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在商鞅到秦国变法之前,秦国是及其弱小的,还是马上就要灭国那种,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不,秦国当时还是比较强大的。
秦国是早在东周初年秦襄公由于抵挡犬戎作乱,因公建国,后来又有了秦文公、秦武公等多位国君的努力,已经大大的扩展了国土面积,直到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时期任用百里奚为相国,多次击败强大的晋国军队,那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只在楚国、齐国、晋国之后,成为第四大国,而且当时的经济也快速发展,因为当时的秦国占领了原本西周的国都,所以保留下很多当时现今的生产技术以及农业技术,保证了当时秦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所以,在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国力达到了春秋时的顶峰。
虽然春秋五霸的版本很多,但秦穆公永远不会缺席。
但是在战国时期,由于秦国内部王位争夺不断,所以导致国家实力减退,而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积极施行变法,国富民强,引得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但是秦国依然沦陷于内乱之中,所以一个国家慢慢变弱,其他国家纷纷变强,这也就导致了秦国的衰落,而秦衰落直接体现在战争之中,那就是河西之地的全面失守。
因此秦国痛定思痛,开始尝试变法,直到秦献公时期,国内政局稳定,国家变法也能继续推行下去,到秦孝公时期,他颁布求贤令,渴望贤士的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秦孝公只是想要恢复祖先的荣耀,并不是因为秦国弱小。
商君推行的农艺业措施
商君推行的农艺业措施
当商君统治的时候,他采取了许多农艺改革的措施。
他最先从种植面积的增加、降低采种收获时期、树种合理选择和除草除穗等方面开始改革。
薪火相传,商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使社会进步发展。
首先,他增加了种植面积,他在河流和下山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些新的农田,建
立了新的灌溉工程和农民联合灌溉社,这样就扩大了农业面积,改善了耕地的质量。
其次,商君统治期间,农民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管理和除草时间做出了调整,将除草期整体后移,从而提早收获和提高作物质量。
此外,商君还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形势,合理选择了农作物种类,加强了作物
杂交育种,发展出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高产作物,促进了民众的农业生产。
最后,商君还组织各地农民进行农业创新,开发新的技术和机械,大大提高了
农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当地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总之,在商君的统治期间,他采取的种种农艺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与国强民弱
xx变法中的重农抑商与国强民弱战国前期,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发展之后,备受东方六国歧视。
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即位,痛感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励精图治,将秦国建立成一个富足强大,有实力与东方六国会猎天下的“强秦”。
遂下求闲令,征求能出奇计强秦者,以谋求富国强兵。
此时,卫国人公孙鞅应招募来秦,志在施展抱负,创建丰功伟业。
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于孝公六年(公元前 356 年)和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实施了两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最终目标是实现秦国的国富兵强,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商鞅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两点:一是农战政策;一是抑商政策。
本文就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政策与其所达到的国强民弱的效果做进一步的梳理与反思。
《商君书》中的《垦令》篇,是集中反映商鞅重农思想的著作。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商鞅对于在当时于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确的理解:一是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尽可能地扩大耕地面积;三是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达到他心中所期望的效果,商鞅事实了以下政策:第一,推行国家授田制,“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面积,出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授定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改动,故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税负平。
每户农民所授土地相同,出同等田租,就没有畸轻畸重的问题了”① (田昌五、安作章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6 页)这种国家授田制度,在一定情况下打破了当时的土地公有即井田制度,确立了在秦国的土地私有制度,承认和保护了民众的权益,来发展农业生产。
由国家掌控农业土地资源,将全国的土地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是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
②(费正清:《xx: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5 页)第二,发布垦荒令,鼓励垦荒农务。
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指导思想——互动百科
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指导思想——互动百科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中文名:重农抑商英文名: Proagricultural and Anticommerce提出 : 商鞅目录1 简介2 产生的原因3 影响4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5 配图6 表现影响重农抑商 - 简介商鞅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和理财家提出的关于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财政经济政策思想。
又称“重本抑末”。
农业提供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条件下,它是人们维持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统治者剥削剩余产品的主要来源。
因此重农或重本,是古代世界各国所普遍遵循的一项经济原则。
在中国,重农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重农抑商 - 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帝王多以重农标榜自己的贤圣;自春秋以来,儒家、道家、法家各学派在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方面也往往并无多大分歧。
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违农时”,但却斥商人是“贱丈夫”;李悝辅佐魏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尽地力之教”和“禁技巧”,即发展农业,抑止手工业;商鞅变法,对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对从事工商而贫者,则沦为奴隶;荀况认为“工商众则国贫”;韩非则首称农为“本”,工商为“末”,把工商之民视为社会一害,称作“五蠹”之一。
重本轻末的思想也由此形成。
重农抑商 - 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思想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逐步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到了明清之际,重农抑商思想已经开始被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和郑观应的“以商立国”思想所扬弃。
重农抑商 -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摘要】“重农抑商”就是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业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的发展,要限制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农抑商;先秦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的重农思想在距今一万年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野生自然资源的需求竞争日趋激烈,造成狩猎劳动生产效率的下降。
同时,通过观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栽培方法,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逐渐超过狩猎劳动的收益,再加上参与人数的增加,种植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
这样,人类就在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了朴素的“重农”经济思想。
因此,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先民被后世子民歌功颂德,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三皇”之说。
有关三皇时代经济生活的传说是:伏羲氏开始懂得驯养牲畜,神农氏开始稼穑,即从事农业生产,有巢氏开始随着农耕的出现筑巢定居。
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在北方创造了仰韶文化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农业,种植了蔬菜和粟,比仰韶文化时代更早一些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工种植的稻谷,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种植水稻的国家。
而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原始的渔业、家畜饲养业和种植业已经相当普遍了。
所以,“重农”思想从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了。
二、夏、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重农思想夏朝产生的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
试论商鞅的重农思想及政策
试论商鞅的重农思想及政策
周金华
【期刊名称】《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0(022)003
【摘要】商鞅的重农思想是对传统重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围绕他的政治总目标“富”、“治”、“强”、“王”而提出的。
他把农业看成是立国的根本,是实现“富”、“治”、“强”、“王”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和主张。
其重农思想和政策对当时乃至后世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周金华
【作者单位】彬州师专中文系,湖南彬州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024
【相关文献】
1.试论贾谊重农思想的社会根源 [J], 张江洪;刘曙东
2.试论李觏的重农思想 [J], 赖井洋
3.商鞅的重农思想和农业政策 [J], 何宇同
4.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与重农政策 [J], 彭治富;王潮生
5.袁世凯的重农思想与政策措施探析 [J], 周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悝、商鞅的经济管理思想
李悝、商鞅的经济管理思想战国时个体农民已经成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各国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地进行的过程中,正是个体农民提供了粮饷和兵员,而商业的发展会破坏农民生产使用价值的自然经济,促进农民的两极分化,侵蚀社会存在的基础。
因此战国时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急剧地向重农抑商的思想转变。
而站在这种转变前列的是政治改革家。
这一点从李悝到商鞅重农抑工商思想不断发展中可以看出。
1。
李悝的重农抑商李悝,约生于公元前45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
曾相魏文侯、武侯、使魏国富强。
他是法家的始祖,曾著法经6篇,对后世的刑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悝还是重农抑商的最早提出者。
李悝重农是毫无问题的。
李悝在魏国治国有两项重农的措施:第一项是"尽地力之教"。
所谓"尽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设法增加农业产量。
其办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就是要让农民"勤谨"耕作,争取好的收成。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播种时"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
这就是说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锄几次;收获时要像防备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
第二项是,创"平籴"法。
为防止"籴甚贵伤民(非农业居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李悝创"平籴"法。
"平籴"采取的办法是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饥、大饥7种;计算出7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而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粜出。
商君书重农思想带给三农问题启发
商君书重农思想带给三农问题启发1《商君书》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男耕女织”的田园式风光是千百年来中国小农生产方式的象征,其基石则是充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商君书》非常重视农业,把农业看作国民经济的决定性部门,强调解决经济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1.1思想渊源1.2现实的需要:兼并战争《商君书》之所以重农,不仅仅是因为无法摆脱古代自然经济观念的束缚,还在于其所处的时代面临着战争的困境。
不重农则不可能富国强兵,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战国名称的本身已经突出了这个以战争为特点的时代。
战国是春秋“不义战”的继续和发展,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运用军事手段,展开了长年累月、规模空前的战争。
战争的胜负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强弱与存亡。
各国为了“广土众民”和保卫国家,都大力发展武装力量。
由于各国经济力量的差别,出现了“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5]的局面。
当时战争的特点是“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6]。
兵员和粮食的多少是当时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的关键。
在战国,广土众民和富国强兵都是国君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里,就不可能不重视农业。
于是,商鞅就想到在农业上寻找出路。
1.3政治上的需要:中央集权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及牛耕的投入使用和普及,使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个体劳动生产成为可能。
《商君书》主张发展小农经济,为此推行严厉的分户析居的政策,明文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7],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内息”[7]。
用法律手段拆散奴隶制的家长制大家庭,改变了家庭结构,原来隶属于大家庭的个体成员,成为具有国家公民身份的编户齐民,使小家庭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通过分户析居,家庭成员数量减少,而户数相应增加,这种一家一户从事个体生产的小农正适合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君主的需要。
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韩非子·六反》中讲得很明白:平时君主需要人民的劳动力,而打仗时则需要人民为其效死卖命,而广大小农恰恰适应了统治者的这一需要。
论重农抑商
论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
所谓“重农”,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自古以来历代君主都是重视的,这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古代中国是必然的。
商鞅最早提出把农业定为“本业”,其他行业都称做“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
[1] “抑商”则为“重农”之必然结果,韩非就直接把农业称为“本务”,工商为“末作”。
但是所谓的“抑商”并不是完全的,而是只抑“私商”,对于官营商业却不在抑制之列,这在各朝个代中的专卖垄断制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例如对盐、铁、茶的官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也很早,春秋时管仲的四民分居定业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抑商之意,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抑商政策。
他说:“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2],认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3] “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与李悝变法,“重农抑奢,禁技巧”[4]的主张就能显现出其端倪。
而商鞅则具有开山鼻祖的贡献和作用,他在对管仲和李悝言论的认识基础上,果断是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5],可以看出商鞅已经把重农抑商的理论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实行了。
从此,这项政策一直沿用与整个封建社会。
至于原因更是多种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专制统治,其他经济上、思想上和军事需要上也都与这项政策有很大的因果关系。
但是虽然“抑商”,并不意味着“无商”,只是压抑和限制,贱商而已,并非禁商,关于这一点,在许多学者中存在着共识。
①因为既然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造就出商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商业,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商业的存在,则商业及其从业者不能禁,不该禁,也禁止、禁除不了;关于这一点,不仅我们现代人,古代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显然是知道的。
孟德斯鸠说过:“哪里有贸易,哪里就有法律。
”所以国家也就会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和国家的稳定,就会出台一些政策,我们称之为“商公法”,由这些国家制订的商公法去“抑商”——限制、控制、压制,使其不能抬头,不能超速发展,更不能强大。
重农抑商的角度剖析三农问题
重农抑商的角度剖析三农问题一、重农抑商思想的内容和对农民的影响重农抑商的思想源自著名的商鞅变法。
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史书记载主要有:(1)建立以“什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2)建立以户籍为基础的“告奸”、“连坐”制度;(3)奖励人口发展;(4)建立郡县制;(5)奖励耕织,发展农业;(6)重新规定田亩制度;(7)建立以军功为主的奖励机制,抑制贵族特权;(8)抑制商业的发展。
可以看见,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我们两千年来重农抑商的思想也从这里产生。
所有内容都只是为了达成一种目标: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军事实力奠定物质基础。
通过郡县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表面上农民获得了私人的土地,但实际上被牢牢束缚在简单的农业生产上,国家通过直接收缴可以廉价的进行物质积累,同时限制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手工业、商业等等,农民安身立命只能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接受国家的剥削。
所以在国家富强的同时,农民的生活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因此,商鞅变法说到底只是在农业这个单一的领域内实行的结构性的调整,只是一种短期内为实现国君的强国称霸梦想而实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在这种政策下,虽然秦国国力迅速提升并且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商业发展受到极大伤害,商业化的停滞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商业化能产生分工,这对农民财富的创造甚至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都十分重要。
由于在强国富兵这一点上的立竿见影的作用,重农抑商的思想不仅被历代秦国国君所继承,也被后来其他朝代效仿:抑制民间商业,通过政府进行商业获得垄断利润,同时用封建的土地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积累财富。
同样,这种制度缔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但普通农民却为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国家强大带来的福利。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提升,表2的数据则反映,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农民拥有的土地则出现相对减少的趋势,在只能依靠粮食不能从事普通商业的情况下,土地的减少和产量的相对稳定说明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
商鞅对农业发展的态度
商鞅对农业发展的态度“你们知道吗?商鞅那可是相当重视农业啊。
在他眼里,农业就像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得好好夯实。
”我好奇地问:“那他具体都做了些啥呢?”阿强想了想说:“商鞅变法里有好多关于农业的举措呢。
我听说有个小村子,以前大家都不怎么好好种地,觉得种地又累又不赚钱。
商鞅就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就像给种地的人发大礼包一样。
他规定,好好种地的人,可以减免赋税。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农民听到这个消息时,眼睛都亮了。
有个老农夫,本来都打算让儿子去城里做点小买卖,一听种地能减税,立马改变主意,拉着儿子就往田里走,还说:‘咱可得好好种地,这是商鞅大人给咱的好机会。
’”阿珍在旁边笑着说:“还有呢,商鞅鼓励开垦荒地。
我知道有个地方,以前都是荒草丛生的山坡地。
商鞅的政策下来后,有个年轻的后生,叫阿勇,他就心动了。
他带着村里的几个小伙子,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开垦荒地。
那荒地可不好开垦,石头多,土又硬。
他们就一锄头一锄头地挖,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阿勇的娘心疼,让他别干了,阿勇却说:‘娘,商鞅大人说了,开垦的荒地归自己,以后这就是咱家的宝地,能种出好多粮食呢。
’他们就这样坚持了好几个月,终于把荒地开垦成了肥沃的农田。
”我接着说:“商鞅还重视水利建设呢。
我曾读到过一个故事,说有个靠近河边的村庄,经常遭受洪水的侵袭,庄稼老是被冲毁。
商鞅就派人来查看,然后组织村民修建堤坝。
有个老工匠,他经验丰富,就被推选为负责人。
他带着村民们,从山上采石头,运到河边。
那石头又大又重,村民们就用绳子绑着,喊着号子一起拉。
有一次,拉石头的绳子突然断了,石头滚下来,差点砸到几个村民,大家吓出一身冷汗。
但他们没有放弃,重新换了绳子,继续干活。
经过大家的努力,堤坝终于修好了,从此村庄再也不怕洪水了,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了。
”从商鞅的重农政策让老农夫改变主意,到阿勇开垦荒地的决心,再到村民们修建堤坝的艰辛与收获,商鞅对农业发展那可是费尽心思。
他就像一位古代的农业发展规划师,用他的智慧和政策,让秦国的农业一点点兴盛起来,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试论商鞅的重农抑商思想
试论商鞅的重农抑商思想摘要: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实施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变法运动。
他奉行‚农战‛国策,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战时经济政策:他极其重视农业,使贫弱的秦国迅速富强,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但是,他片面强调农业和工商业对立面,采取压抑私人工商业的措施,对封建社会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秦亡之后,商鞅的‚重农抑商‛经济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并加以施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思想,影响深远。
关键词:商鞅;重农抑商;经济思想Try talking about the Shang Yang's thought of AgricultureFirst and Commerce SecondYu Ming , Social CollageAbstract: In initial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taking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its military power as main purpose, Shang Y ang implemented reforming movement in the Qin country. He carried out the Agricultural War as the national policy, carrying out Agriculture First and Commerce Second as the economic policy. He took the agriculture extremely, caused the poor and weak Qin country rapid prosperous and powerful, laying a solid commodity foundation for Qin's unification. However, he laid undue stress on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opposition, constraining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at produced some negative influences to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society industry and commerce. After Qin perishes, Shang Y ang's economic thought of Agriculture First And Commerce Second executed by all the previous dynasties ruler in reality unceasing consummation. It had profound effects as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thought in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Key words:Shang Y ang ; Agriculture First And Commerce Second ; Economic thought‚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思想。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嘿,咱今儿就来说说商鞅为啥要推行那个重农抑商政策。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农业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呀!没有足够的粮食,大家都得饿肚子,还怎么能有精力去干别的事儿呢。
就像我小时候在老家,那时候村子里大家都种地,为啥呢?因为种地能有收成,能让一家人吃饱饭呀。
我记得有一年,天气特别好,风调雨顺的,那庄稼长得可好了,到了秋收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场景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所以商鞅肯定也是看到了农业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才大力推行重农政策的嘛。
再说了,商业在当时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那时候做买卖的风险多大呀,今天可能赚了点钱,明天说不定就赔个底儿掉。
而且商人跑来跑去的,也不好管理呀。
不像农民,老老实实地在地里干活,多让人放心。
我就曾经见过一个做小买卖的,起早贪黑的,特别辛苦,可有时候生意就是不好,愁得他呀,头发都白了不少。
商鞅估计也是考虑到这些不稳定因素,觉得还是得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而且呀,重视农业可以让国家有足够的物资储备。
万一遇到战争啥的,有了粮食心里才不慌呀。
就像我们村子里,要是哪家存的粮食多,那大家都会觉得他家有底气。
商鞅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国家才能富强,才能在各种挑战面前站稳脚跟。
另外呢,让大家都去种地,也能把人都固定在土地上,这样社会也会更稳定一些。
你想想,如果大家都不种地,都去做生意,那社会不就乱套了嘛。
就好比村子里要是大家都不种地了,都去外面闯荡,那村子还像个村子吗?肯定会变得冷冷清清的呀。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看到了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就像我们老家的村子,虽然现在也有了一些其他的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相信,商鞅的这个政策在当时肯定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就是我对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的一点小小的理解,虽然咱不是什么专家,但这些都是咱实实在在的感受呀。
希望大家也能从我的讲述中,对这个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
论商鞅“农战”思想
241作者简介:刘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教育史。
论商鞅“农战”思想论商鞅“农战”思想刘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摘要:“农战”思想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也是商鞅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人们着重于“农战”思想的直接意义进行评价,但是如果将“农战”思想放在一个长时段的视角下,“农战”思想的弊病就会暴露出来。
“农战”思想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力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并且极端的重农重战使中国最终走向了一个封闭的、停滞的农业社会,丧失了前进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农战 商鞅变法 农业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41-02学界对商鞅“农战”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战”在制度与哲学层面的理论研究、“农战”对秦国的影响,“农战”下的重农思潮等几个方面,注意到了“农战”思想对秦国的巨大改造作用以及对“农战”思想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但是当前对“农战”的长期影响注意不足,未能在一个长时段视角之下对“农战”思想进行解读。
本文将在肯定“农战”的直接影响下,从长时段视角来探讨“农战”思想对于民力的打击及“农战”如何使中国社会丧失了内在的发展动力,最终走向封闭与停滞。
一、商鞅“农战”思想的内容及其评价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人称公孙鞅,亦称卫鞅,后因“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1]p2227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自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下诏“实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1]p202商鞅“闻秦孝公下令全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1]p2228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农战”思想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变法的诸多措施都是为“农战”而进行的,所以对“农战”思想的长时段研究有助于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作者:黄佳琦来源:《商业经济》2014年第01期【摘要】商鞅变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犹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最为重要,对后世最具影响。
在今天来看,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商鞅变法中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无法实现,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有实现的基础,而其中有些措施在当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取其利而避其弊。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
我国应借鉴商鞅农业变法的有关措施,实施土地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机制,加强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泰国;商鞅变法;经济政策;农业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B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图强,下令招贤并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可见秦孝公改革决心之彻底。
商鞅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因为他到秦国后,因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这样历史上就习惯称他为“商鞅”。
就在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时候,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由魏人秦。
并得到秦孝公信任,先后两次开始变法。
在战国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储备的多寡决定着国家的贫富,兼并战争的输赢。
因此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秦国在经历秦献公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改变了秦国在东方诸国中“弱秦”的形象。
由于秦国的积弊太多,尽管秦献公兢兢业业的改善政治。
但是秦国亦无力“东伐,复穆公之故土”但是他培养了一位好太子,即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改革,如何改革的问题。
历史终究证明了秦孝公是一位积极寻求变法以图富国强兵的君主,但是面临着国内顽固的守旧势力,他只好寻求一位贤士为其分忧。
而此时的商鞅在魏国只是魏相公孙座的家臣,郁郁不得志。
因此在秦孝公招贤令一下,商鞅由魏入秦,二三次求见秦孝公,阐明自己的观点,引起了秦孝公的极大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商鞅的农业管理思想张力(咸阳师范学院科技处,陕西省咸阳市,712000)摘要:我国古代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既有战略高度的认识,又有非常务实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实践的效果非常显著。
其中商鞅的农业管理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尽地利之教”的农本思想,使之更为制度化和政策化了,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值得分析借鉴。
关键词:商鞅;农业;思想中图分类号: K231 文献标识码:A商鞅(前390~前338),又名卫鞅、公孙鞅,商鞅乃因其后来的封地而得名,是先秦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李悝的法制思想,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以法治为依托,通过各种激励杠杆的运用,实施以强化农战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成为我国先秦时期,以法治国,强化农战,富国强兵,大见成效的典型,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秦朝农业发展的状况秦统一中国以后,土地占有的两级结构完全确立。
当时六国贵族受到打击,大批豪富被迁到关中等地,庶民地主发展缓慢,最得势的是由军功起家的官僚地主,可见秦代的地主阶级数量不多。
而占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数量庞大,他们依附于封建国家,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碣石刻辞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说明秦政权鼓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
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
而且,秦代配合水陆交通建设,又在陇西、关中、巴、蜀、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铁农具在战国已普遍使用,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
近年考古发现大量秦时期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器形有所改进。
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说明秦政权非常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
《战国策﹒赵策一》说:“秦以牛田,水通粮”。
可知秦国已使用牛耕。
在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
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
而且,定期进行考课,对饲养好的予以奖励,饲养差的给予处分,说明官府非常重视保护、喂养耕牛。
二、商鞅的“以农为本”思想在中国先秦法家的经济思想中,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商鞅的思想观点是最为明确和突出的,也是最为深刻和富有哲理性的。
(一)农业是立国之基。
商鞅指出,“国之所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商君书•农战》。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
”《商君书•去强》。
“壹务则国富”,“田荒则国贫。
”这里,商鞅把农业看作是国家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农业发达,国家兴旺,农业贫弱,国家衰亡。
由于中国古代的产业结构比较简单,农业是最基本的战略产业和基础产业,作为政治家的商鞅把发展战略集中在农业上,是符合当时形势发展需要的。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兼并战争年代,在这种背景下,发达的农业和强大的军队,是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
商鞅认为,重农治军,富国强兵、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所以,他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围绕强化农战进行的。
一方面,他以法制为后盾,通过采用财税杠杆和各种专一于农战的措施,强化了农业,发展了农业,壮大了军队,使国家财政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因为发达的农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积累,为军队提供了充裕的军费。
而军队征战的胜利,又增加了国家的战争收入。
另一方面,他又用财税杠杆,有效地强化了农业和军队。
(二)农业是富国之本。
他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全力以赴地抓紧抓好农业,就会在争霸斗争中无立足之地。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商君书•农战》。
他认为,发展农业,国家首先要从政策上使农民专一于务农。
“事本不可不专”《商君书•农战》。
他强调“令民归心于农,是圣人的治国之要”。
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农业的强大,而农业能否兴旺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农业的从业人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商君书•农战》。
为此,商鞅充分发挥了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业的有力措施。
其基本精神是,根据农民求利的欲望,国家采取鼓励和强制相结合的办法,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并以严明的赏罚使松散的农民专心于务农,使懒惰的人勤于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三、商鞅的农业管理思想(一)土地政策。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表现形式,到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土地模式,已基本上失去了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形势下,商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为田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
打破旧的国有性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市场转让,这不仅对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调动社会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有重大的激励作用。
在当时奴隶制走向衰亡,封建制进入确立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土地私有制所激发出来的发展农业的生机与活力,其速度与效率,是衰亡的井田制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商鞅从制度上与政策上打破井田制的束缚,确立具有激励机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大改革措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财税和价格杠杆。
在春秋以前的统治者中,大多注重财税对保证国家机器运作的作用,对财税调节事务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杠杆作用是认识不足的。
从春秋战国开始,特别是战国的政治家,不仅明确认识到财税和价格杠杆对影响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且从政策措施上把它自觉的运用到对农业发展的激励中来,其中商鞅在这方面作法尤为突出,并很富有成效。
可以说,商鞅从思想上、制度上与政策上进一步强化了战国李悝的尽地利思想。
以财税手段奖勤罚懒,是商鞅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的激励政策之一。
凡勤于耕织、生产粮食和织帛多者,可以免除徭役;对懒惰、经商和游手好闲或不务正业而贫穷之民,国家不仅不给以帮助而且要收容为官奴婢,强制从事各种劳动。
是谓“大小僇力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
徭役是国家根据需要对劳动力的无偿占用,以免除徭役为手段鼓励耕织,这对社会特别是对农民是很大的激励。
与此同时,减轻农税,提高粮价,增强务农的社会地位和积极性,也是商鞅激励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商鞅认为,农税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进而影响到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商君书•垦草》。
只有减轻农税,做到“征不烦,民不劳”,才有利于稳定农业,达到“业不败,草必垦”的目的。
商鞅还主张以粮取爵,以此作为一项激励农业发展的措施,同时也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
“粟爵粟任则国富”《商君书•去强》。
这样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国家的粮食积累。
以粮换爵始于商鞅,后来发展为秦汉定制。
限制工商,强化农战,也是商鞅强化农业的重要举措。
商鞅虽然不否认商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但他从重农的角度出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所看重的是农商关系在发展中对立的一面。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四)人口管理政策。
商鞅极为重视强化人口管理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张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并以此保证农业劳动力的稳定。
“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者务开,地胜其民者事来。
”《商君书•算地》。
而当时的秦国正处于人多地少、“人不称土”(《商君书•算地》)的状况,因此,必须加快人口增长。
其办法是,一是以财税杠杆加快人口的自然增长,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
二是以优惠条件引进人口,提出凡迁入秦国的人口,由官府安排住房,免其三代的赋役。
“利其田宅,复其三世”《商君书•徕民》。
出于发展农业,征发赋税徭役和强化社会管理的需要,商鞅极为重视人口的调查登记,使“四境之内,丈夫子女,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境内》。
参考文献[1]熊俊松.商鞅管理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2]王轶男.商鞅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On Shang Yang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deasZHANG Li(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Abstract:Ancient agricultural policy measures and incentives of the ideas on agriculture,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a very high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strategic level, there are very pragmatic, and thus achieve a strategic Fuguoqiangbing objective is very significant practical effect. Shang Yang in which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deas and incentives for agriculture to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the "best placed to teach" agriculture thought, to make it more systematic and policy oriented, and showed a strong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the times, it is worth analyzing reference. Keywords:SHANG Yang, agriculture, management作者简介:张力(1983-),男,哲学硕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研究风向为科技政策及管理。
现供职于咸阳师范学院。
通讯地址:咸阳师范学院1号教学楼828室科技处 邮政编码:712000电子邮箱:mrzha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