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的作用,成语和用语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反义词有哪些作用?举例说明。(参看书P238--P240)
第一: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映衬作用。
如:“旧社会吧人逼成鬼,新社会将人变成人”
第二构成表面矛盾而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三:具有特殊的构词作用
如“咱们都是大老粗,好好学习,变他个老细”
第四:有助于区分同义词
如“和平与平和”词义近似,都是指平静温和,不好区分,用反义词可以看出他们意义上的差别。
5、 成语和惯用语有哪些区别?(参看书P247--P254)
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是一种定型短语,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在结构形式、来源以及表义的手段和色彩方面,它们毕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一,从结构形式上考察,就有以下三点区别:
其一,惯用语、成语的构成形式方面存在着差异。
惯用语的主要形式是三字格,例如“咬耳朵”、“开后门”、“乱弹琴”、“走过场”、“戴高帽”、“吹喇叭”、“放空炮”、“墙头草”等。四字格的有一些,但不多,例如“打马虎眼”、“空心汤团”。五个音节以上的更少见,如“铁将军把门”、“丁是丁,卯是卯”。
而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是四字格。笔者根据《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作过如下统计,该词典共收录成语3559条,四字格成语就有3345条,是总数的94%,占绝对的优势。
其二,惯用语、成语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也不大一样。
以三字格为主体的惯用语,主要是述宾式结构,例如“嚼/舌头”、“和/稀泥”、“挤/牙膏”、“过/电影”、“拍/马屁”、“吹/牛皮”;其次是定中式结构,例如“万金/油”、“绊脚/石”、“铁/饭碗”;主谓式结构(像“鸟兽/散”)和联合式结构(像“假/大/空”)就微乎其微了。
而以四字格为主体的成语,语法结构关系几乎应有尽有,凡是汉语中的各种语法格局多多少少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主谓式的“叶公/好龙”、述宾式的“竭尽/全力”、述补式的“重/于泰山”、状中式的“豁然/开朗”、定中式的“锦绣/河山”、连动式的“顺藤?摸瓜”、兼语式的“令人?神往”、紧缩式的“人云?亦云”。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汉语成语小词典》所收录的四字格成语中,联合式的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例如:
主谓联合式:柳暗花明石破天惊
述宾联合式:藏龙卧虎荡气回肠
状中联合式:精雕细刻潜移默化
定中联合式:凤毛麟角浓墨重彩
其三,惯用语、成语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凝固程度有别。
惯用语和成语虽然都是一种定型短语,但惯用语的结构不如成语的结构来得

凝固。成语中的组成语素之间,除了特殊的修辞目的之外,一般来说是不能随意拆开来加进别的词语的。而述宾式惯用语时常拆开来用,中间插入一些别的词语,例如:栽筋头——栽几个筋头;泼冷水——泼他几瓢冷水;拉后腿——拉起女人的后腿。可见,惯用语的结构要比成语松散得多。
第二,从来源来看,成语大多数是有案可稽的,历史的习用性很强,不少还带有典故。有人曾对《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中注明语源的四千多条成语(该词典共收录成语五千五百条,另一千多条是来历不明或新创造的成语)作过统计,结果是:源自先秦的占63%,源自魏晋南北朝的占15%,源自隋唐的占9%,源自宋代的占6%,源自元明清的占2%(见肖竹声《四言成语的两项小统计》,载于《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5期)。由此看来,成语大多数都具有久远的历史,而惯用语则大多数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并不见之于“经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